七年级语文下:《土地的誓言》设计-教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1 KB
- 文档页数:2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5篇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式: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语: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再来欣赏一组图片: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三、订正字音: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1、主要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
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执教者:[李老师]教材版本: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主题:第一单元课文名称:《土地的誓言》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选自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
文章通过作者对东北黑土地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热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该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土地的誓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早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但对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考虑到当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与自然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可能对于“土地”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讲解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农作物生长过程,增强直观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土地重要性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o能够流利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o学习并模仿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o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与其他描写家乡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作者对故乡土地深厚的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o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优秀3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篇一教材与学情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
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情境导入1、导语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二、整体感知1、范读2、学生自读三、品读精彩语句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
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A、明确该词的本意;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
3.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汇。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和关注。
2. 预读 (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整体内容和结构。
- 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和主题。
3. 理解与解读 (2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 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并进行词义理解。
- 分组合作,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讨论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与态度培养 (1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地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土地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责任感。
5. 拓展延伸 (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保护土地和环境。
- 分组进行小组设计环保宣传活动的讨论和展示。
6. 总结回顾 (5分钟):- 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2. 朗读训练: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培养。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完整的《土地的誓言》课文。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表达对土地的情感和思考。
2. 小组设计的环保宣传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案评估。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土地的誓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扎实字词,增加词汇积累。
2.品味__蕴藏的复杂情感。
3.揣摩、品味__具有激情的语言。
4.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作者情感的把握。
【学习难点】揣摩、品味__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前准备】发放预习任务单,学生在此指导下进行预习。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着腔腔爱国心。
其实,记住每一个国耻日也是我们爱国的表现。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日子。
(幻灯片投示)2.投示:1931.9.18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3.(播放图片)师:“九一八事变”,使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蔽,四野荒芜,沦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
十年之后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外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家端木蕻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__。
板书: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二、预习交流,自学生疑1.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教师归纳: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现代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补充笔名由来。
三、整体感知,师生释疑听读课文,思考感知:1.关注重点字词。
2.认真体会,你发现文中都蕴涵着哪些情感?(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学生听录音感知,之后进行交流。
1.字词检测字词检查A读准字音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新课古老的东方有一片美丽的土地,他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1931年9月18日的那天,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
日寇的铁蹄揭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从那一天起,某某、东北三省乃至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14年的苦难与抗争。
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东北的作家端木洪亮,遥望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土地的誓言下面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朗读触摸语言、走进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请大家圈画出最能扣动你心弦的语句二、初读,感知誓言:1、听X读学生勾画(7分钟)2、师:哪些语句深深感动了你?3、生:谈论打动自己的语句。
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三、研读,品味誓言(一)研读第一段1、让学生快速在第一段,找出描写土地的语句学生回答2、生放声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3、生:学生评说,教师整理: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富饶的、美丽的、神奇的、生机勃勃的土地(教师板书)4、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
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学生评说,教师整理: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此环节需要用实例来训练朗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写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
(2)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评价。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单元测试:对学生在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
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松花江上》,一边看音乐,一边看屏幕歌词。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吗?或者说歌曲反映了哪一个历史事件?明确:九一八事件师:九一八事件是中华民族的国耻,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了东三省,东北人民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呻吟,从此,抗日的烽火燃遍了东北的原野和山冈,这时有一群在东北的土地上诞生的青年作家,他们不愿做奴隶,纷纷从关外走向关内,在抗日的烽火里奔走,为民族的解放而呐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东北作家群,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国破家亡之恨,对故土的深厚眷恋,展现了东北人民在日报蹂躏下的生活和不愿做努力而进行的抗争,唱出了一个时代流亡者的悲歌,为东北人民留下了悲壮激烈的画面,感情深沉,风格粗犷。
如萧军、萧红等。
端木蕻良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端木红良的作品《土地的誓言》,这是九一八事件10周年作者流亡关内时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而写的一篇散文。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预习检查:见课件听读课文: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也掌握了生词,下面我把课文朗读一遍,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点1.理解题目的含义。
2.品位文章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把握:下面我们从整体上对课文做个把握。
1.识文题。
问: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明确: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同时因为土地暗喻“母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土地又表现着中华民族雪耻的心声。
2.品感情。
刚才听读了课文,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所有这些感情在文中交汇奔流,最后汇聚成对土地铿锵的誓言。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
它是一个小故事,通过讲述乡村青年刘二孙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来弘扬保护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
1.2 知识点本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词义理解•抒情描写•情感表达二、教学目标2.1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土地的誓言》,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感受到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保护环境与部分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关系;3.逐渐形成“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
2.2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本篇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2.理解本篇文章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3.学会欣赏抒情文学。
2.3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用自己的话描述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情节和主题;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并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步骤3.1 前置任务学生在课前准备期间阅读本篇文章,了解词语含义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3.2 导入教师可带领学生谈论自己周围的环境变迁,并问学生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导入话题,使学生对环保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人打开课本,将课文分段朗读,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听取其他组的意见后,通过讨论即时修正理解上的偏差。
3.4 个人展示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人分享交流。
这一步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3.5 小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各自的土地与生态保护现状、土地和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的意义等相关话题,并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其他小组。
3.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开展的讨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进一步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评估4.1 定性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第9课《土地的誓言》设计一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
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
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
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
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设计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 )亘古(gân )默契( qì)污秽(huì)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
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