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 格式:pdf
- 大小:97.49 KB
- 文档页数:2
2004 Text 4(英语⼆)如果学校不重视智⼒,谁会重视?Text 4Americans today don't place a very high value on intellect.Our heroes are athletes, entertainers, and entrepreneurs, not scholars.Even our schools are where we send our children to get a practical education not to pursue knowledge for the sake of knowledge.Symptoms of pervasive in our schools aren't difficult to find.“Schools have always been in a society where practica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tellectual,” says education writer Diane Ravitch. “Schools could be acounterbalance.”Ravitch's latest book, Left Back: A Century of Failed School Reforms, traces the roots of anti-intellectualism in our schools, concluding they are anything but a counterbalance to the American distaste for intellectual pursuits.But they could and should be.Encouraging kids to reject the life of the mind leaves them vulnerable to exploitation and control.短⽂4今天的美国⼈不很看重才学。
时代的悲剧——麦卡锡主义成因探析时代的悲剧——麦卡锡主义成因探析摘要:麦卡锡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股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潮流。
五十年代在美国横行达五年之久。
本文主要对麦卡锡主义的迅速兴起的原因进行探讨。
为我们更深刻了解麦卡锡主义提供材料。
关键词:麦卡锡;麦卡锡主义;成因;一九五O至一九五四年间,以国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为核心人物, 美国政界掀起了一股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麦卡锡主义。
它使美国陷入一个公平、民主、正义几乎绝迹的时期—麦卡锡时代。
在这期间,战后美国出现的反共、反民主的政治迫害达到最猖狂的地步,人人自危、恐怖猜疑的气氛笼罩整个美国。
当1954年底,参议院以绝对多数票通过“ 谴责” 麦卡锡某些行动的决议案, 使之失去所任职务而仅留下“ 参议员” 之虚名。
麦卡锡浪潮至此终于平息。
杜鲁门评价麦卡锡的活动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和耻辱”。
艾森豪威尔则微笑着对他的部长们说“1957年,麦卡锡连同他的主义被深埋于地下, 陪葬的则是一个人人自危草木皆兵的‘猜疑的年代’”。
谎言与暴行充斥的麦卡锡时代使美国陷于恐饰的炼狱, 破坏了美国人自诩的“ 自由、民主、平等” 的理想准则。
那么, 麦卡锡主义为何在美国产生并猖撅起来呢?我认为这应该归于历史的必然结果。
因为麦卡锡主义的兴起绝不是仅仅的局限于1950-1954年这段时间,它的兴起是美国历史的必然。
因为早在麦卡锡猖獗之时,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就已产生,并发展到一定的势头。
它到底是在什么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个探讨。
冷战的政治气候孕育了麦卡锡主义,即它是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之下美国采取的内政外交政策的衍生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了超级大国,同时以美英苏三国为核心的战时同盟的政治基础正在逐渐削弱,被战争的迷雾掩盖的根本利益的冲突开始初露峥嵘。
美国最早显现出称霸世界的野心。
1945年4月1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一份咨文中声称,美国“已取得世界的领导地位”,现在要巩固这种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与共产主义展开竞争。
传播生态学视野中的反智主义与反智论作者:纪亚东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6期【摘要】反智主义是上世纪在对大众文化研究中发现的一种思想倾向,但却很少在大众传播中作为对受众情态的考察而被研究。
二者在研究范畴上,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权威的建立而在外延上趋向重合。
本文从对反智主义的认识入手,探讨中国传播生态中反智主义的存在,并分析这种情态可能对传播效果和传播生态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反智主义大众传播传播生态一、大众文化中的反智主义1、反智主义的内涵反智主义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美国学者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的著作《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在书中作者反思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政治和知识分子生存状况,批评了麦肯锡主义对知识分子的压迫,初步提出了在美国社会普通大众中暗藏的对精英文化的反感和抵制,之后这一现象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为大众文化时代的受众分析提供了相当宝贵的思想理论成果。
我国学者余英时在著作《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中对其做了这样的界定:反智识主义“并非是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痕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领域”。
“它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干涉的部分,一是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
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
”①现在对反智主义的普遍定义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
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
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从反智主义的诞生来看,这种思想情态,表现为一种隐藏性的文化取向,也标明了他偏向于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的特性。
2、反智主义的表现现在普遍认为,反智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针对的目标内容是变化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波动的矛盾的态度。
其反对的内涵、反对的形式都是在随着社会发展和大众文化变动而变动的。
美国社会的反理性文化作者:来源:《文化纵横》2017年第05期西方的政治社会似乎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延续了几百年的价值符号突然间失去了魔力,权威、理性和科学不断地被解构,却又无法建构出新的价值系统。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如今马克思的这句预言比在之前的任何年代都更加有力。
这种反文化的潮流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一些保守主义人士哀叹“美国价值观”的消失,并希望能够重新回归理性主义的传统精神。
最近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就刊发了一篇名为《美国如何丧失了心智》(How America Lost Its Mind)的文章,追溯了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政治社会反理性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影响。
在文章开篇,作者就列举了当代美国人反理性的一些事实:很多人不相信进化论,却相信神创论;不相信历史事实,却痴迷于阴谋论;不相信启蒙思想,却以相对主义为荣。
总的来说就是摒弃一切科学与理性的东西,在没有约束的煽动蛊惑之下,美国的政治社会即将走入一个魔幻的世界,而去年的总统大选就是这种魔幻现象的表征。
当然,任何文化的变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该文认为这种变迁的背后是美国自由主义价值的异化,自由已经不再是任何人追求真理的自由,而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自由,为了凭空的创造出吸引眼球的热点,却付出了真理与真相的代价。
作者鉴定出的美国价值观是双重的,其中有着自由驰骋、激情创造的一面,也有着尊重常识、法治与德性的清教徒式的一面。
正是两造之间相互约束,在大部分时间里梦想与现实、疯狂与节制、轻信与怀疑之间,一直能够维持着动态的良性平衡。
不过这种平衡局面在上世纪中叶被打破了,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对大写的理性进行了毫无畏惧的攻击,年轻人通过神秘主义反对科学技术、通过游行示威反对帝国政治、通过亚文化反对传统德性与生活方式。
在1969年以后这种新的教义得到了正式确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强化了这种年轻人的反叛文化。
什么是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是什么意思?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或反智识主义,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
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
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是由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提出,该书描述了反智主义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历史和“实用性的”美国文化,深入剖析了美国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说明教育,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矛盾。
广义上来讲,反智主义是在基于清晰立场和不同思维的基础上,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产物,它是对矛盾对分歧的总结,对大众的思想做出的思考。
狭义上来讲,在有知识理论有权威界定的基础上,反智主义即是悖逆真理,违背正义,是错误的,是要受到谴责的,是需要权威来正确引导的。
2020年6月,全球已有600多万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而美国在确诊和死亡人数上遥遥领先。
有人总结说,在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冲击下,科学理性的声音被淹没,拥有世界先进医疗资源的美国因此成为疫情中的“失败国家”。
回看过去这段时间,美国各地反“居家令”、反疫苗、传播“比尔·盖茨要消灭人类”的阴谋论等一系列现象,刷新了外界对美国社会的认知。
很多人困惑: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美国,反智主义何以如此盛行?其实,反智主义在美国流行已久,且有着明显的美国特性。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眼下美国有一个“反智政府”在推波助澜。
附件列表:。
论述美国的民主制度的缺陷及其现状----民主制度论文-->x论述美国的民主制度的缺陷及其现状一、美国人为何不自信了美国民众又一次走上街头毕业论文范文,为工作和生存向贪婪的华尔街和失职的美国政府抗议。
普通美国民众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脆弱的神经被华尔街的大佬们刺痛:当他们用自己的血汗钱拯救了即将坍塌的美国金融大夏(华尔街是始作俑者),自己却被无情抛弃了!一边是被拯救了的华尔街大佬们为自己派发红包,另一边是9.1%的高失业率,美国民众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巨大的社会反差,纷纷走上街头讨说法,要美国政府还他们一个公道!就好像大人犯了错,受罚的总是小孩一样,美国人曾经引以自豪的制度愚弄了他们,美国所宣称的民主在自家门口失灵了,民主变成了有钱人的民主,普通民众则成了这种民主制度的牺牲品,很多人所向往的美国梦破灭了。
以前,很多美国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由穷小子变成富翁,可是在今天,一切都变了,普通的美国人要为生存而奋斗,要为工作而奔波,还要为那些有钱人造成的损失买单。
美国是有钱人主导下的美国,谁有钱谁就有民主,谁的钱多谁的民主就多,美国政治制度成了华尔街大佬和金融财阀掌控美国的工具,普通民众被剥离在这种政治制度之外,失去了安全感和优越感。
美国人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种打击根源于其制度设计的缺陷。
美国人的不自信表现在对美国现有制度的不满,而美国制度的缺失是美国人自信心下降的根源。
美国政治制度框架的设计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产阶级专政是美国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只有当资产阶级在上升时,在需要利用人民支持的时候,他们才会分一点利益给普通民众,当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一定要弃普通民众的利益而不顾,甚至牺牲广大民众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置于广大民众的对立面,占领华尔街运动只不过是普通民众对这种不合理制度的抗议。
美国现有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美国政府是美国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就是奥巴马当总统也改变不了美国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草根总统却不能代表草根的利益,奥巴马改变不了美国政治体制的本质,就像普通民众撼动不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样,这就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实质。
美国人可以有多反智?美国打赢了海湾战争,有个电视节目,上面主持人故意带节奏说,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底下几百人就异口同声的说,这是God的功劳。
美国是相信处女怀孕,angel存在的人口最多的国家,由此可见,美国人大部分人口都是傻子。
美国号称民主,然而在华丽的外表下,其内在是一种奴隶制。
因此,美国民主的本质,是一种精致的奴隶制。
前段时间的弗吉尼亚州骚乱,就是这种本质的浮现,只是很多人只能看到表象,看不到真相。
一、美国社会阶层的三元结构:奴隶主、自由人和奴隶虽然人们会有一套关于文明社会的共识,认为现代已经不存在奴隶制。
事实上奴隶制从未离开过人类社会,只是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奴隶制的表现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在农业文明时期,奴隶的形态是农奴。
在工业文明时期,奴隶的形态是工奴。
在后工业文明时期,奴隶的形态是选票奴。
美国的民主,就是在后工业文明社会中,利用司法,传媒,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塑造,精神控制,来完成的对绝大多数人口的控制和操纵。
这是一种升级了的新型的奴隶制。
大多数人看美国,就如同站在街上,抬头打量一幢摩天大楼那样,只是看到它漂亮整洁的幕墙,那么的巍峨而伟岸,对这座摩天大楼的内部结构,却一无所知。
要真正的理解美国,就得进入它的内部,对美国社会进行权力分析,才可以看透美国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它故意呈现给人看的那种幕墙表象。
一幢摩天大楼,为什么可以矗立着不倒塌,因为有内部结构在支撑,而不是由幕墙在支撑它。
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兴起,以及它为什么现在还没有灭亡,以后什么时候会灭亡,是什么支撑着这一切呢,是权力结构。
一个国家的权力结构,对于这个国家的意义,就如同摩天大楼内部的结构支撑一样。
民主这种意识形态,就是美国这幢摩天大楼的幕墙表象。
实际上支撑着美国社会在运转的,则是另一套内部结构:权力。
只看意识形态去做政治分析,是很天真的,就如同,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学了外立面装修的知识,对工程学,力学一窍不通,就去设计摩天大楼一样。
“反智主义”思潮的崛起“反智主义’作为一股社会思潮,正在中国静悄悄的崛起.我可以算这一思潮最鲜明的倡导者.十几年前,我就写了一篇<<论<渴望>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分析当时红透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对知识分子的话语霸权挑战.两年多以前,我又以“反智的书生”为名开始了自己的博客,对国内主流知识界,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批评,迄今已经获得了一千三百多万的访问量.最近,吴稼祥先生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发表长文<<中国需要量“反智主义”吗?>>,系统批判我的观点.唐小兵先生则在<<南风窗>>上发表了另一篇长文<<底层与知识分子的民粹主义>>,把我在近著<<学而时习之:<论语>研究之一>>中表达的反智思想,看成是“民粹主义”的“野火”烧进了自由派阵营.总之,不管是反对还是拥护,人们对“反智主义”已经不能视而不见.因此,作为这一思潮的发起人,我有必要澄清一下什么是“反智主义”,为什么“反智主义”是中国社会之必需.1批判“反智主义”仿佛是精英们的所谓“使命”“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无疑是个外来语,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被左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贬义词而广泛运用。
1960年代初,这派知识分子中的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写一本书《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一下子走红,获得了1964年的普利策奖,也把这一词汇的贬义成分固定化。
在中文思想界,余英时先生率先运用这一概念批判中国政治传统中的“反智主义”,并在海外文化界引起了辩论。
不过,无论是他还是他的批评者,也都把“反智主义”当成一个贬义词。
智慧出,有大伪摘要:作为文化倾向与价值立场的反智主义对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而在教育系统内部,反智主义往往以隐蔽的方式呈现,主要表现为对某一类型、性质或层次知识的否定。
教育内部反智最危险的状况是教师的反智,具体表现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这一倾向将教育科学演变成了选择性科学与工程科学。
引导教师走出方法与技术拜物教的基本路径是“创新并重写理论”,促成经验、理论、技术间互动与生成,形塑教师实践智慧。
关键词:反智主义;轻视知识;技术主义;经验;实践智慧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3-0019-05一、何谓“反智主义”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以历史研究的方式清晰地梳理了美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的反智主义倾向,并以此为基础对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和知识分子状况作出了分析与回应[1 ]。
而余英时先生则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1975)和《“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1976)两文中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反智主义进行了剖析。
总体上,人们基本认可余英时先生对“反智主义”的基本理解,即反智主义不是一种学说或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
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本身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intellect)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
……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
”[2 ] 一般而言,当今社会中很少有绝对、严格的反智主义者,人们从总体上还是承认与尊重知识、理智对于个体人生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的。
面对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消极现象与问题,人们也并未将之归咎于智识本身,而是归因于使用知识的人。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3 ]知识为人类对世界及其自身的解释、选择与行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运用知识与技术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非为它们本身所固有,而是由使用者的目的与价值选择引发的。
反智主义作者:刘针杉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34期刷朋友圈的时刻,大家一定见过各种:“神奇”的养生须知,“经典”的李白藏头诗预言,“不转不是中国人”,以及“马云说”。
这些事物的存在,从广义上来说,是若干不同立场的思维,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产物。
狭义上讲,是悖逆真理,违背正义,即“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是个泊来词汇,又称作反智论,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
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
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反智主义,这个名词的提出,首先在由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于1962年出版的《论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提出,该书描述了反智主义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历史和”实用性的”美国文化,深入剖析了美国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说明教育,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矛盾。
反智主义的本质在于细致地定义智力与知识分子,引导大众成为一个积极维护理性,正义和真理的价值的人。
反智主义属于对社会对大众的反思而得出的社会理论学说,并不属于哲学范畴。
反智主义存在于许多国家、许多文化、许多领域、许多人群和许多层面中,以上任何一条不同,都有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广义上来讲,它是在基于清晰立场和不同思维的基础上,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产物,所以它无关褒贬义,它只是对矛盾对分歧的总结,只是对大众的思想做出的思考。
狭义上来讲,在有知识理论有权威界定的基础上,反智主义即是悖逆真理,违背正义,是错误的,是要受到谴责的,是需要权威来正确引导的。
反智主义为何存在?首先是知识分子上升通道的阻碍,与知识分子和现存权威之间的矛盾,教育的缺失问题严重。
然而,根源是知识分子、学界精英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纵观如今的中国,知识分子大多经商、从政,与人民大众这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知识和人民群众脱离,再者,传说文化中的糟粕成分根深蒂固,文化的对峙,导致伪科学广泛传播。
从《华氏451度》到《三体》“反乌托邦”中的人文情怀雷・布莱伯利和刘慈欣身为中、美两国的科幻作家,相隔半个世纪,都通过科幻恶托邦的创作,发出对未来技术爆炸和反智社会的预警,但又不约而同地将人类文明的救赎和出路寄托在以书籍、文学艺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上,实现了“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某种程度上的相互理解、交合与认同。
1959年的剑桥大学,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C・P・斯诺发布了主题为“两种文化论”的演说,认为“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体”,即致力科研的“科学家”与专注文艺、教育及政治等方面“文学知识分子”(后者即人文主义)。
两者互不闻问,缺乏同识,其间的鸿沟对于世界上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重大障碍。
就在同一时期,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迎来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二战期间的科学成就成为灵感源泉,包括艾萨克・阿西莫夫、雷・布莱伯利等大家促成科幻小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飞跃,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平衡探寻新的可能。
后者发表于1953年的代表作《华氏451度》更蕴含反乌托邦的寓言性,深刻描绘了人与书的关系和对反智社会的警示,从宽泛意义上延续H・G・韦尔斯以来“科幻乌托邦”的传统,他的另一短篇科幻小说《霜与火》也体现了这种思索。
但在太平洋对岸,中国的科幻小说发展却受政治运动影响,一波三折。
直至五十多年后,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在2006年发表《三体》系列风靡全国,在业内也赢得不少口碑,摘下中国科幻银河奖、美国雨果奖最佳小说奖等奖项,中国的科幻小说终于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
斯诺自述“就我所受的教育而言,我是一个科学家;但就职业而言,我又是一个作家”;水电工程系出身、曾为高级工程师的刘慈欣也是如此。
《三体》三部曲刻画了黑暗宇宙的背景下,地球上的人类面对灭顶之灾的宿命做出的种种抗争。
颇有意味的是,结局灭亡之际,作者却将地球文明的希望寄托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品的吉光片羽上。
难怪学者称其作品的科幻形象富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另一短篇《诗云》更是这样。
2004Text1去年年末,甘特·雷德曼律师在找工作时偶然在网上发现职业资料库“职业建筑师”。
他找来找去并没有找到什么工作,但被这个网址上的“个人搜索代理”所吸引。
它的特点是互动,允许访问者自定求职要求诸如工作地点、职位和薪水,当资料库里出现与个人要求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时它就会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求职者。
雷德曼选择关键词“法律”、“知识产权”和“华盛顿特区”。
过了三个星期,雷德曼接到第一份有职位空缺的通知。
他说:“我掘到了金子。
”他把个人简历用电子邮件寄给了雇主,接着就得到了一份驻公司顾问的职务。
因特网上与求职相关的网址数以千计,寻找可能的职业空缺费时效率又低。
有了搜索代理,就没那么多必要反复访问资料库了。
不过,虽然有一个搜索代理成功地为雷德曼找到了工作,就业专家却还是认为搜索代理并不如人意。
比如缩小你的要求条件就有可能对你不利。
一位专家说:“你每回答一次问题你就丧失一次机会。
”寻找任何职业,你都要从一个狭窄的概念开始,即你想干什么工作,然后再加以扩展。
有一位专家说:“任何这些程序中都没有那种扩展功能。
”“所有这一切都不包含职业咨询。
”相反,最佳的策略是把代理当作一种提示服务来及时跟踪某一资料库里的工作岗位信息。
当你收到电子邮件时,你就把它当作一种提醒再去查一查资料库。
一位职业搜索指南的作者说:“我不会依赖代理在数据库增加的每一项内容里去逐一寻找可能令我感兴趣的东西。
”一些网络谋划让代理诱惑寻职者成为回头客。
比如,当求职网代理向注册服务的用户发送信息时,它只提供三个它认为最可能匹配的岗位。
可能,在资料库里还有更多的匹配项;求职者于是只好再次访问这个网址来寻找一求职者的确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上网寻找。
求职网销售副总裁塞思·皮茨说:“我们发送这些信息的当天访问量就急剧增长。
”即使非求职的人士也会发现搜索代理值得一览。
有些人利用搜索代理密切观察对于本行业的需求或搜集有关加薪的信息以备增薪谈判时胸有成竹。
反智主义为何成为一种突出政治文化现象作者:张旭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第2期张旭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反智主义或“反智论”是与“理智主义”或“理性主义的”相对而言的一系列的思想倾向。
这种思想倾向的原因非常复杂,其存在的历史十分悠久,并且由于不同人群认知的差异,使带有这一思想倾向的认识和行为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逆全球化回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世界,使得在反智主义思潮下的反智主义行为成为一种突出的政治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一种特别的政治经济操作。
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一思潮以及在此思潮影响下的国家和民众行为,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2020年反智主义思潮的新动向表现在对科学认知的全面否定、极端民主主义泛滥、保守主义回潮等方面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反智主义”的影子从来没有消失过。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从蒙昧走向理性、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片面走向综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斗争。
当我们能够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历史中去观察反智主义的时候,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反智主义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绝不是因为谷歌或推特以及各种娱乐APP所带来的认知的碎片化,而是由于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进行的有目的的行动。
尽管这一行动可以贴上“民粹主义”甚至“爱国主义”的标签,甚至如特朗普竞选口号中的“美国至上”或为拉选票而高喊的“我热爱教育程度低的人”。
一般而言,反智主义思潮似乎主要表现为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以及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但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国际关系的走向看,对于知识的反对和对知识分子的怀疑已经只是这一思潮的“原始状态”。
反智主义思潮的新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科学认知的全面否定。
新型冠状病毒是全新的病毒毒株,全世界的病毒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新型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的新变异;同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基本共识是物理隔离和疫苗研制。
美国精英的品质及其生成机理作者:牛可来源:《文化纵横》 2008年第2期牛可以公共性和普遍性界定精英资本和权力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均等的。
精英,就是那些在各个类型和层级的共同体或社会场域中占居优越地位,拥有并能够运用巨大的,甚至是垄断性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资本和权力来实施安排和作出决定,以实现自身的和公共的目标和利益的人群。
关于精英,有下面的一般性评断可以申说:精英的性状和气质反映和塑造共同体和民族国家的性状和气质;精英的作为、意志、偏好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共同体或者民族的生存状态,决定着共同体和民族的公共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性状和质量;精英的抱负、胸怀和能力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主动性和变革能力的大小;精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精英和非精英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状态、以及社会其他部分对其精英成员的态度和评价大体上决定和反映着社会认同、社会共识和社会正义的状态。
进而言之,对一个民族的成功和伟大抑或失败和悲哀的根源的探究,实际上大部分可归结为对其精英部分的考察。
伟大的民族必然拥有总体上可敬的和光荣的精英人群,正如在窳败而没有希望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人们总是可以有足够的恰当理由指责其中的精英。
民族造就精英,精英乃为其所处的民族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场域所历史地生成。
但精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好的现代社会的精英,也是自我塑造的,他们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地自我匡正、自我变革和自我塑造。
他们必须获具历史主动性、超越性、公共性和普遍性。
他们必须不断超越自己的利益、眼界和积习的狭隘性,超越社会和文化的规定性。
他们必须经由超越性达至公共性。
现代民族国家是政治的民族,现代民族国家的公共性必然也必须指向和体现为政治性。
精英阶级必须要打破地域、阶级、小共同体和宗教的局限性而成为全国性的政治阶级,成为产生“国士”的阶级。
在宗教的传统精神权威衰落之后,政治化的精英必须替代教士来界定、体现和实现政治上的善即正义,为此他们不能是功利主义的和世俗主义的,而要在“公民宗教”中充当布道士的角色,在价值、文化、道德和意识形态上拥有自己的强固基础和制高点。
从《阿甘正传》谈反智电影中的美国精神审美特质从阿甘正传谈反智电影中的美国精神审美特质■刘朝辉陈焕(1.华北科技学院,北京101601;2.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河北邯郸056038)[摘要]本文从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提出的"反智主义"谈起,以《阿甘正传》一个智障的独特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了"提纲式"展现,奇迹般地串联在这个代表着典型个性的小人物的生活.探讨了"阿甘哲学"巧妙地适应着美国公众审美心理,以一种"反智倾向"映照着人们期待返璞归真的期望,对现当代"过度文明…'过剩的智慧",持有恰当的抵制和理性的思考.[关键词]反智主义;《阿甘正传》;美国精神;审美特质20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标新立异地创造了"反智主义"一词,随即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在该着作于次年荣获了普利策非小说类奖之后,此词开始广为流行.19世纪的美国,曾被认为是一个以手工业占主导的时代,也是一个轻理论而重经验的世纪.在以艾森豪威尔为代表的大企业利益者的粗鲁统治下,特别是其奉行的"麦卡锡主义"对当时知识分子造成了身心双重压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氏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着作此书,试图解读这段美国文化传统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义"源流.书中霍氏一再强调:"反智主义作为一种态度,不是单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并存——他们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但是,此时的"反智主义"显然还是具有一定的贬义成分的.这一观点在当时颇具积极意义和震撼力, 一时间汹涌而出,波及整个文艺领域.此后,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大,使得"反智主义"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视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地被关注.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再次高涨,此类题材顺理成章地出现在欧美电影中,好莱坞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当属《阿甘正传》.此时的"反智主义"内涵又隐约有了新的变化.可以说美国本土的"反智主义"是对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教育现状的一次谨慎而人性化适度反思,而并非是一种对于知识或者知识分子的极端排斥.正如评论家卡特沃尔夫(KurtH.Wolff)所言:反智主义不是一种纯粹的态度而是一种矛盾的态度,不是一条稳定的历史线路而是波动的历史脉络.其观点在《阿甘正传》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阿甘正传》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作者1945年生于华盛顿,后来做过越战随军记者,从战场回来后从事专业写作.此小说是他1986年发表的讽刺喜剧作品.《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1952年出生于芝加哥,成功执导过多部影片.他早年致力于创作剧本,后来投入到影片后期制作,舞台效果等技术领域.在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奖的激烈角逐中,《阿甘正传》满载而归,一举获得13项提名,当年久居全美十大票房影片榜首,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反智电影的神话.此外,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还摘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美国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从作者到导演两者生平来看,都恰逢"反智主义"从产生到盛行的历史时段,共同的时代背景,为如实解读诠释《阿甘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男主角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的精湛演技,将大智若愚的阿甘从历史符号演绎成有血有肉的真人.《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美国人阿甘的人生经历,通过对阿甘三十余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片中的阿甘更像是美国这段历史的化身,以主人公的形式参与或见证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阿甘巧遇了黑人民权运动,参加了越战,目击了水门事件,参与了打破中美外交僵局的乒乓球比赛;当然也不会在民众生活中缺席——影片不仅安排他成为时代偶像猫王最着名舞台动作的老师,还让他启发了约翰?列依,创作出最着名的歌曲,甚至在痴愚的奔跑中发明了80年代美国最着名的口号.该片以一个智障的独特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了"提纲式"展现, 奇迹般地串联在这个代表着美国国民典型个性的小人物的生活中.通过阿甘这个只有不完整的智力,却有着完整的善良与执着"低能儿"的生平,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的历史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影片以阿甘自传为表象,以反思人生情感乃至人生观为本质,在阿甘呓语般的自述中缓缓展开,开篇和结尾采用视觉化的比喻: 一根羽毛从空中悠扬落下,从空寂闯入喧嚣,飘过人群与街道,与无数人擦肩却又离去,一切自然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必然,最终被阿甘收留,宛若一个成就"美国梦"的机遇.阿甘在影片中集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情重义于一身,几乎是美和理想的化身,但却又不幸是天生弱智,强烈的矛盾冲突,越发烘托出他单纯,豁达,坦荡,一070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同时,剧中阿甘的生平经历不仅具有高度的美国国民生活代表性,更是对历史中美国精神的直接解读.,一,绝对独立与平等生存影片开篇镜头是阿甘对路人讲述自己关于鞋子的理解,人生的第一双鞋让他知道如果想平等的生存就要绝对的独立,正是美国精神审美特质之一.影片中阿甘的母亲始终在鼓励阿甘独立平等地去迎接命运,"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但事实上由于智力低下,阿甘处处受人歧视,第一次乘坐校车,遭遇同车人皆不愿与其同坐的排挤,这样的不公一直持续到他成年,在无端的排挤和欺侮中,阿甘内心却一直没有自卑,反而越发执着的生活.这部分一方面暗示着美国已失去了它传统的宽容,也同时在宣扬美国式游戏的底牌依然是"平等独立是人生最基本的资材".正是因为阿甘的"低能",反而使他排除了世俗的谬见保持了一个基本的人类良知.比如影片中,他没有种族偏见,认为黑人同白人一起上学没有什么不妥.正是因为他的"低能",在友情面前,他有着真正无所畏惧的勇敢,在凶险的越战战场上像战友们一样独立而善战.也是因为他的"低能",他敢于不离不弃地追求着珍妮,甚至在任何时候对欺负珍妮的人都予以猛烈的还击,这种种假托"低能"行为方式背后便是一个绝对独立,平等生存的典型美国人形象.二,不息梦想与辉煌成就如果说《阿甘正传》成功仅仅是得益于"反智主义"的回归是不够客观的,在影片中阿甘被美国观众认同关键还在于他从平庸到显赫的人生经历,这个情结恰恰是几乎被每一个美国人心中所珍藏着的那个"美国梦"——美国精神审美特征之二.其核心即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美国有句俚语"即便你是头猪,只要努力也会有成功的那一天",阿甘那奇迹般的幸运和成功正是"美国梦"的精髓.当智商只有75的阿甘从低贱的生活中奋起,从单纯的特长——奔跑做起,逐步成为橄榄球明星,社会名流直至成为百万富翁,他用自己的经历谱写了一个"美国梦"的童话.虽然,阿甘的起点是一个智能低下的市井小民,但在他简单执着的追求中,几乎事事成功:长跑,打球,捕虾,创办公司,样样事倍功半,爱情,亲情,友情,情情至诚笃深.也许正应了阿甘母亲临终的遗训:"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影片使用反智手法引发思考:所谓的"正常聪明"的人为什么反而不如智商75的阿甘更能功成名就?这个疑问一方面是对美国当时文明社会中"过剩智慧"的反思,另一方面也通过阿甘卑微与成就的强烈冲突, 点燃了观众心中梦想的火焰.该片道破了美国精神的成功理念: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三,放纵自由与迷乱享乐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精神角色,是阿甘儿时的同伴,后来的妻子——珍妮.她代表美国民族历经反战情绪,吸毒泛滥,性解放风潮,嬉皮流行以致妇女运动及女权主义的批判和否定的挫折后,传统美国精神"垮掉的一代"在她的身上具有现代美国精神:放纵与享乐——美国精神审美特征之三.《阿甘正传》借助阿甘的"奔跑"对于30多年的美国历史不仅是简单地穿越,同时集中而又鲜明地解读了美国社会思潮的转变.这些历史痕迹无一例外全部应征到珍妮的价值体系中.她的精神世界里最强烈的倾向就是对传统的决绝反叛,这样的反叛其内容颇为复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她的行为处处离经叛道,与传统格格不入,为了成为歌星,爱情和贞操都可以作为赌注用来押注.诸如裸身在下等酒吧里演唱,与所谓的黑人运动领袖同居,肆无忌惮的酗酒,恣意吸毒等等,似乎她存在的价值就是要以一个极端的姿态抗衡一切和传统有关的事物,这一形象正是当时对美国政治经济生活厌倦的"垮掉一代",他们放纵享乐萎靡无度,直至颓废.但是,影片还是给了珍妮一丝"生机",在她的堕落与颓废中,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她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尽管这目标朦胧但却唯美.与那些"垮掉一代"有着貌合神离的本质区别.正是这样的不同,才会使她生命中始终保留着对"低能"阿甘的眷恋,最后珍妮和阿甘的结合也是"反智"表现手法再一次展现:徘徊在放纵的自由和迷乱的享乐后,是真正的智慧唤回了迷途的珍妮,也换回了阿甘的爱情.四,结语正如阿甘有一句老话来对付别人谈论他的愚蠢:"Stu—pidasstupiddoes,sir."这句话结合影片"反智主义"的表现手法,较贴切的译法应是"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他把自己仅有的智,信,义集中在一点,凭借于此,无所顾忌,一路飞奔,他跑出了先天不足的肢体障碍,跑出了常人无休的歧视,跑进了高等教育的大门,跑过了越战炮火的险恶,跑进了乒乓外交的舞台,甚至跑遍了整个美国的国土,而最终目标却是跑出美国的精神.阿甘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全篇以"反智主义"手法,发人深省: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思潮, 政治观点为何全部败在了一个完美智障的人手里.同时阿甘的简单与执着正是美国民族性格的象征.《阿甘正传》的最终意图是倡导美国民族对自己民族精神的反思.影片中的"阿甘哲学"巧妙地适应着美国公众审美心理,以一种"反智倾向"映照着人们期待返璞归真的期望.旨在唤醒国民要以一种自然和淳朴的人生欲求来对照当代人类现代文明,对现当代"过度文明""过剩的智慧",持有恰当的抵制和理性的思考.[参考文献][1]"反智主义"思潮的崛起[N].南方周末,2008—03—13(I)25).[2]阳娅琦.从电影《阿甘正传》看西方个人主义及其价值取向[J].青年文学家,2011(12).[3]吴稼祥.中国需要"反智主义"吗?[N].中国青年报, 2008—01—23.[作者简介]刘朝辉(1975一),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华北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文化艺术管理;陈焕(1976一),女,河北邯郸人,硕士,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