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精准扶贫视角下湖南武陵山区扶贫机制创新研究湖南武陵山区是我国的贫困地区之一,扶贫机制创新的研究对于解决该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精准扶贫的视角,探讨湖南武陵山区的扶贫机制创新。
在精准扶贫的指导下,湖南武陵山区创新了扶贫对象的确定方式。
传统的扶贫方式通常以农村贫困人口户籍登记为主要依据,而在湖南武陵山区,采用了大数据分析和定点帮扶的方式,将扶贫对象从人口转变为家庭单位,更加准确地确定了贫困人口。
通过建立完善的贫困人口档案,及时、精确地掌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为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和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政策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别的贫困人口,制定了不同的扶贫政策。
对于劳动能力较强的贫困户,重点发展产业扶贫,通过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对于贫困妇女和残疾人,重点发展社会扶贫,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帮助他们增加家庭收入。
湖南武陵山区还创新了扶贫补贴的方式,采用了“按需分配、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量身定制扶贫补贴标准,更加精确地发放扶贫资金,确保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传统的扶贫模式通常以政府主导为主,但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工作中引入了社会力量,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单一模式。
通过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公益机构合作,建立了帮扶单位和贫困户的对接机制,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湖南武陵山区还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发展产业致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湖南武陵山区在扶贫过程中注重监督和评估,确保扶贫工作的透明和公正。
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扶贫工作的日常监督和临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存在的漏洞,保证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湖南武陵山区还建立了绩效评估机制,按照扶贫目标和指标,对扶贫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及时调整扶贫政策和举措,提高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武陵山片区民生改善问题研究【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民生改善;对策建议武陵山片区是指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
其中湖南37个县市区、湖北11个县市、贵州16个县市、重庆市7个县区。
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市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6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0多万,农村人口约2800万。
1.武陵山片区民生改善面临的困难一是自然条件恶劣,环境保护压力大。
片区平均海拔高,地理条件恶劣,泥石流、冰冻、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农村人口中相当部分散居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高山高寒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耕地面积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土壤瘠薄,农作物产量低,几千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农耕状态和生活状态依然存在,“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钱”的传统农业仍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按照功能区划分,武陵山片区作为生态保护区,生产建设活动受到限制,各区市县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又受到生态环境制约,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偏弱。
武陵山片区地处边远,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素质、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受行政区划的制约,经济、人力和社会等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边缘化危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经济实力偏弱,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
2011年,武陵山片区内人均国内生产值为1185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左右。
片区内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特色的产业或产业群,缺乏核心市场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小、占有率低。
同时,四省市之间、片区内各区市县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差距较明显。
三是贫困人口多,脱贫致富难度大。
武陵山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策略的分析一、武陵山区概述武陵山横亘在中华腹地,绵延于湘、鄂、黔、渝四省市,处于我国国土的中心位置,生态结构良好,有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号称中国的“绿心”。
这里是出川入蜀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和最好的实验基地。
武陵山区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只能用“穷”来概括,它的特征:一是地缘关系密切,人文同脉。
是一个自然结构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二是区域城市空间松散。
武陵山区主要由重庆市渝东南一区五县、湖北省恩施州八县一开发区、怀化市二区二市、贵州铜仁市十县等71个区县组成。
二、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一)区位优势。
渝东南、湘西、鄂西、黔东北虽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地理上相邻相连,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是东南西北人流、物流、经济流的交接、汇集处。
同时,随着渝怀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张家界机场、万州机场、黔江舟白机场的新修(扩)建,以及湖北利川至重庆涪陵铁路、重庆黔江至湖南张家界铁路等被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建设规划,该地区的交通条件即将得到极大改善,独特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凸显。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是水能资源丰富。
武陵山区地下水储存量丰富。
乌江、沅江等主要河流,水量丰沛,是全国十大电力开发基地之一;二是生物资源丰富。
野生动物达1100多种,植物种类达3700多种;三是矿产资源丰富。
武陵山地区已探明的矿种达79余种,且具有组合配套优势。
四是旅游资源丰富。
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都具开发价值。
(三)国家高度重视和优惠政策。
由于武陵山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20XX年,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又将武陵山地区确定为6个重点区域之一。
更重要的是,20XX年11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20年)》随后公开发布扶贫新战略的重点,部署14个特殊片区。
武陵山片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困境与策略研究武陵山片区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也是许多农民家园的所在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尤其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武陵山片区的实际情况,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
1.资源匮乏武陵山片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较为欠缺,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资源匮乏。
缺乏足够的场地、设施和器材,使得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受到限制。
2.文化氛围淡薄传统的农村文化以务农为主,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
农村居民缺乏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对体育设施的需求不够迫切,这也是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
3.政策支持不足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但在武陵山片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政策导向的考虑,政府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较小,这使得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1.加大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建设和更新,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增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2.提升文化建设加强农村体育与文化的融合,提高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需求,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体系,从而提升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政府应当制定出台有利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是当前武陵山片区农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加大投入、提升文化建设和加强政策支持,才能够增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体育活动条件,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推动整个武陵山片区的农村发展和进步。
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式扶贫的途径与对策武陵山区是我国最新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重庆市7个县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及遵义市的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图1)。
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km2。
■2010年末区内总人口3 645万,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乡村人口2 792万,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 499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59.1%。
从地形上看包括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属于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地势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典型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土家、苗、侗、仡佬族等)和重要的生态屏障。
加快武陵山区的扶贫开发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贫困现状及其特殊性(1)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片区71个县(市、区)中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省级重点县、11 303个贫困村;2010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 499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59.1%。
(2)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
区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等欠账较多:2010年有47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乡镇总数3.41%;9 27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40.25%;7 790个村未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33.82%。
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文献综述武陵山区是我国中南部的一个山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为优美,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等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会结合多篇文献对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展开综述和分析。
一、资源问题武陵山区的资源禀赋是较为丰富的,但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能源问题。
武陵山区的能源主要来自水力发电,但是由于当地自然条件适宜,积蓄的水资源较多,这使得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其次,是土地资源。
当地的土地资源质量良好,易于种植,但是由于当地农村人口多、土地面积有限,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再者,是旅游资源,武陵山区拥有足够的山水风景,但是当地在开发旅游业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
在《武陵山区建设小康和农村发展战略》(赵国修 2017)的研究中,提到了武陵山区存在的资源问题,强调了当地资源利用不当的严重危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因地制宜的资源开发利用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武陵山区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前进方向。
二、经济问题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经济发展滞后。
由于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力量不强,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导致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工业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当地的工业基础薄弱,小微企业较多,缺乏行业规模。
再者,服务业经济有待发展。
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不牢固,导致该地区的服务业经济发展相对薄弱。
在《武陵山区贫困发展问题研究》(周晔杰 2015)中,作者分析了武陵山区的经济问题所在,提出了优化供给侧结构的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加大工业投资、提高服务业质量的具体举措,旨在促进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
三、社会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落后等等因素的影响,武陵山区社会问题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当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导致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不足。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武陵山片区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人口的增加,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
研究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保护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分析1.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武陵山片区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大量的矿产资源开采、土地开发和水资源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矿山开采、水库修建、森林砍伐等行为,使得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2. 产业结构单一武陵山片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这种产业结构使得片区的经济长期依赖资源开发,而资源开发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3.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虽然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但由于地处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对较弱,保护行为不够积极,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导致了片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不佳,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进展缓慢。
二、对策建议1.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多元化为了解决在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首先需要调整片区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应加大对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在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推动武陵山片区经济向高端科技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新型产业,实现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为了提高武陵山片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对于违法开采、乱砍滥伐等行为,要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形成威慑效应。
武陵山区主要包括: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一区五县”: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丰都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八个县市;湖北省宜昌市所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湖南省的湘西州所辖县市为: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湖南省张家界市辖区县为: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湖南省常德市部分区县为:石门县;湖南省怀化市所辖县市区为: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鹤城区、中方县、洪江市、洪江区、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邵阳市所辖县(市):隆回县、新邵县、洞口县、邵阳县、武冈市、绥宁县、城步县、新宁县;湖南省娄底市所辖县(市):冷水江市,新化县,涟源市;湖南省益阳市所辖县:安化县;贵州的铜仁区县为:碧江区、万山区、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德江县;贵州省遵义市所辖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包括,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及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石门县,益阳市安化县,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重庆市7个县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及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浅析黔江贫困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黔江近年来扶贫工作发展迅速,提出“十二五”期间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但仍有部分区域处于贫困线边缘,导致黔江区域性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黔江应以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为契机和载体,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关键词:扶贫现状分析对策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2011年10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规划》(2011年----2020年)颁布,而黔江作为武陵山区六大区域性城市之一,在扶贫攻坚上要先行先试;今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专程前往渝东南山区调研,对下一步发展和扶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黔江作为重庆渝东南的中心城市,更是任务艰巨。
一、黔江区扶贫现状(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黔江地区基础差,底子薄,贫困人口多,分布广;2010年底,全区gdp仅有100亿元,仅占全市的1.3%;全区还有80个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37%;贫困人口仍有5.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7%;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417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60元。
2011-2012年,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整体贫困规模仍然较大。
(二)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薄弱。
黔江区山地丘陵面积占到了80%左右,耕地多在坡度25度以上,土地贫瘠,耕作难度较大。
生态环境脆弱,由于自我造血能力差,再加上地区条件受限,招商引资难,黔江也算是能源、矿产、动植物资源富集区,吸引着企业的目光,但企业入驻时,必须要考虑综合成本——交通、能源成本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目前,渝湘高速、渝怀铁路的通车,打通了渝东南与重庆主城的交通大动脉,却只解决了通畅的问题,物流成本仍居高不下。
(三)缺乏产业带动,产业链条不完善。
近年来,区内也引进了不少产业,像猕猴桃、辣椒、金银花等;茶叶是黔江现在发展得较好产业,而像辣椒、金银花这些产品在黔江就没有什么收益;一是未能形成种植-收割-初加工-深加工的链路模式;二是片面的去引进产业,未去考察当地是否真正适合生长这种产品;三是合作社没发挥好技术指导作用及缺乏经纪人的带头作用。
乡村旅游产业链问题及计策一、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产业链问题分析当前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产品结构设计、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存在明显的不足,对农村其他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因此十多年来,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在深受到城市游客青睐的同时又面临着早期粗放型旅游产业结构所带来的诟病。
1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薄弱。
1受地区经济落后的影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产业融合度较低,导致产业链过窄。
旅游产业链中核心部门协作意识不强,造成产业链过短。
例如酉阳桃花源,具有丰富的民俗和自然旅游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与其他产业的联动不明显。
2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学术界都比较重视旅游产业的区域竞合,而略微忽视区域内旅游产业链条的构建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乡村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联系较少,整个旅游产业内部的互动不明显。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一般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武陵山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旅游企业还未形成规模,使得在产业链内难以找到核心企业,或者由于核心企业规模小而难以发挥其领导作用,导致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粗略化,产业链条较短。
1产品结构单一、泛化。
当前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产品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表现为农业观光、民俗村寨游览、农家乐等方式。
由于受资金、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各地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缺乏市场定位,开发一味模仿,造成乡村旅游产品标准化、模式化。
2产品形象表征化。
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深度加工和创新设计,文化品位较低、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
例如从酉阳到湘西的一些土家族村落旅游开发,仅是从民居建筑、服饰、特色商品这几方面进行浅层开发,产品文化内涵缺失。
3产品附加值低。
围绕旅游产业的六大基本要素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在游客的消费结构中购物、娱乐要素附加值较高,而吃、住、行、游等基础要素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武陵山区域发展研究报告武陵山区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南、湖北、重庆三省市的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山地经济区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武陵山区域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区域概况武陵山区地势崎岖,山高林密,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
该地区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农村经济落后等问题,该地区的发展较为滞后。
二、存在问题1. 交通不便:由于地形险峻,交通条件较差,大部分地区缺乏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这严重制约了区域内外的交流与发展。
2. 农业落后:由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资金支持,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田利用率不高。
3. 旅游开发不充分:武陵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但旅游设施相对薄弱,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三、发展机遇1. 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对山区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武陵山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 生态旅游需求增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环境意识增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武陵山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资源非常适合开展生态旅游。
四、发展建议1.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线路,改善交通状况,为区域发展提供便利。
2. 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能,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水平。
3. 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加强对武陵山区的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发更多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
4.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武陵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保护好区域的生态资源。
综上所述,武陵山区域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行现代农业、加强旅游设施建设以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可以促进武陵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浅析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
作者:吴胡珂曜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11期
摘要:脱贫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武陵山片区作为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其脱贫工作更是十分艰巨。
本文仅就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进行探讨,并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人才资源、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对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作分析,深入了解一个地区之所以贫困、发展落后的因素。
关键词:武陵山贫困片区脱贫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
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1234.9万人。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较早实施扶贫的区域之一,但这些年来,其贫困状况一直没有改变,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也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绝大多数居民享受不到城市化带来的福祉,广大的山区农民则生活更加贫困。
而造成武陵山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原因,本文主要从环境、历史、人才、资金四个方面分析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
一、自然环境限制
由于武陵山片区大多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区边界,片区群山围绕,自然灾害频发,基础实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一直以来与外界联系较少。
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既没有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也很难形成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
因此,武陵山片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导致其基本处于与外界经济体相分离的状况,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农业用地,多山的自然条件都限制了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交通瓶颈制约了武陵山片区内的交流,加上行政区划的分散与地区保护使得经济发展成果难以扩散到其周边地区,因而武陵山片区的发展便孤立于外界,难以与发达地区实现经济互补的发展路径,而片区内的各个县市又基本都是贫困县市,所以在片区内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经济实体,这便限制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流与共享,以至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陵山区经济的区域性发展。
[1]
二、历史发展滞后
历史上,武陵山片区本来就开发较晚,发展迟缓。
解放前长期实行封建领土统治制度,直到建国初期,匪、烟、枪“三毒”与官、匪、霸三个结合仍然是这一地区显著的社会政治特点,交通闭塞、文教不兴,使得在建国后该地区仍没有取得有效的发展。
“一把刀、一把火、一把
种了、一把灰”又是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成为建国初期湖南省最贫苦的地区。
据1950年的资料记载,当时10县市40. 4万户156.6万人口中,有38, 400户153, 600多人住在岩洞,有53.4万人以树皮、水草、野菜、“观音土”充饥,占总人口89%的人口长年处在不得温饱的饥饿状态[2]。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但对于武陵山片区的少数民族而言,贫困现象并未得到改变,温饱仍然是主要问题,虽然改革开发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些得到发展的地区多位于沿海地区,武陵山片区由于位处我过内陆,所以并没有搭上经济发展的火车。
所以在东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既没有沿江沿海,也没有便捷交通网络的武陵山区人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相比于东部地区,或是中部平原地区,在这一过程中,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这些地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而且经济发展优势也逐渐失去。
所以,今天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也离不开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三、人才资源缺乏
人才资源紧缺是制约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方面教育水平落后,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而人才流失严重,导致科技人才奇缺,使得武陵山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于相邻其它地区,在农村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无法在武陵山区得到推广和使用,该地区的生产方式仍然是普遍比较落后、粗放,生产效益也较为低下。
于此同时,武陵山区的仅有的人才资源,因为地区贫困原因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从外地吸收人才的能力差,而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又都流向了外地,这造成了武陵山区科技人才奇缺。
[3]由于山区的地理位置偏远,人才引进一直都是当地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经常是引进来而留不住,但本地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又都不愿意回来本土扎根,纷纷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山区教育发展滞后,学校设施欠完善,教育硬件设施差,受教育程度低,教师学历层次中专或者是代课教师,学生接受教育的资源有限,有的学校是一个教师兼任多门课程。
加上地处边远,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愿去,师资力量薄弱,年龄层次大多以中老年教师为主。
由于种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的匾乏,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就有限。
这样的学生即使愿意留在当地服务,但由于文化素质不高,使得这些劳动力进入的行业多为制造业的流水线工人[4]。
同时因为人才的缺乏,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引进或改善,也使得当地人们的观念意识尚未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的话,那么在武陵山区的贫困人口中这一问题则更加凸现。
与外界的隔离使他们无法迅速地接受市场经济、竞争等一系列新观念,也无法积极探索和利用各种市场经济赋予的致富门路。
这里由于外来人才资源的缺乏,使本地相当一部分人口缺乏流动的开放意识,各种客观制约条件,虽然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日益改善,但如果无法从根木上改变本地区人口高学历高素质人口的比例,纵然各种客观条件都具备了,但在现实操作中,也不可能真正地建立起完
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无法促使当地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四、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主要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灾害和基础设施的局限,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发展起步较迟、发展慢、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的助推力较小等等因素均制约着市场的完善,并且愈发的严重。
更由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的状态,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发展滞后,形成了发展的历史断层[5]。
使得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武陵山片区要想努力发展经济,仍然显得十分困难,因为经济发展的起步就比其他地区更为艰难。
在资金投入方面,武陵山区当地政府也有进行招商引资,但是因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外面的商人一般也不愿意到当地来进行投资开发。
另外,根据政府上面的政策,整个武陵山区主要是以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而涉及到加工方面的资金则更为有限。
国家层面,虽然有各种扶贫资金的投入,但在底子薄、困难多的武陵山区,并不是一点投入就能快速解决的,要改变武陵山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象,必须要做好长期扶贫攻坚的准备。
五、总结
武陵山区的贫困,不光是一个民族在经济上的贫困,更是一个地域性的贫困,造成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决定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武陵山区摆脱不了贫困,只要合理的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地少数民族和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包括武陵山片区在内的全国14个连片贫困区的经济落后问题都将得到解决,扶贫工作也终将取得成果。
注释
[1] 周伟、黄祥芳.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调查与扶贫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3月.
[2] 谢庭生、曾代良等.湘西武陵山贫困地区脱贫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年1月.
[3] 权芳.破解武陵山民族地区贫困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6月.
[4] 周晶.中心—边缘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探析—以武陵山区为例.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毅.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述评.当代经济,2011年11期.
参考文献
[1] 周丽.武陵山片区贫困现状的测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1).
[2] 陈曙光,刘睿,张媛.武陵山片区代际贫困与人力资本投入缺乏现象研究——以新化县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7).
[3] 李俊杰,李晓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1).
作者简介:吴胡珂曜,男,安徽宣城人,中南民族大学2016级民族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