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诗歌内在的情韵。
反复诵读和想象加以深入体会。
教学重点:1、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2、反复诵读和想象加以深入体会。
教学难点:1、把握诗歌内在的情韵。
2、反复诵读和想象加以深入体会。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有一个梦想,想成为画家,绘出绿肥红瘦;我有一个梦想,想成为歌者,唱出高山流水。
我还想回到以前------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晨雾朦胧,河水悠悠,芦苇飘荡。
一位痴情人徘徊在河畔,为心上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你听------(书写题目《蒹葭》)一、初读《蒹葭》,品韵味,知内容品韵味1、老师带着感情朗读诗歌第一章,营造唯美意境。
学生齐读二、三章。
2、找三位学生各读一章,检查字音。
沚(zhĭ)涘(sÌ)湄(méi )洄(hu í)3、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诗歌的三章内容,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同桌讨论)教师明确: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②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躋、;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同一内容的反复咏唱,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请大家齐读诗歌,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知内容(同桌互听,修改翻译)请学生结合注释,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
二、再读《蒹葭》,看画意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同桌讨论)明确:依稀看见了茂盛的、飘忽不定的芦苇。
追问,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可否给大家读一读?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再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因为延长,停顿,体现了惆怅的感觉;拉长声音有一种风吹芦苇,芦苇飘荡的感觉,芦苇叶子上似乎有了霜花。
还看见了晶莹的露珠凝结成霜;(白露)看见了芦苇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伊人)看见了(主人公)追逐的身影,他们的身影忽隐忽现,他们的距离忽近忽远。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法与学法:1.重视学生用情感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表达的勇气和惯。
3.运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
4.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研究诗歌的兴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懂意思。
深读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从而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古诗文的方法。
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
从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古典文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XXX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蒹葭》,《蒹葭》是一首对后世极有影响力的爱情诗。
《蒹葭》选自《诗经》。
二、教学内容:1.朗读《蒹葭》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下面的精彩由同学们续写(老师配乐朗读)。
2.检查预检查同学们的预情况,特别是字音的准确性。
3.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4.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情难自抑 一往情深 ——《蒹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巩固掌握诗中重点字词,把握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文化常识。 2.帮助学生体悟诗中蕴含的含蓄的情感,并与诗经中另一首《关雎》比读。 3.启发学生理解把握《蒹葭》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本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与《关雎》比读,理解《蒹葭》中的独特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把握《蒹葭》中的情感呈现方式。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吟诵诗文 疏通字词 导语:在中华璀璨的文学长河的源头,有一颗耀眼的明珠《诗经》,它的光彩几千年没有丝毫减弱,催生了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形成及发展壮大。今天,我们就撷取一颗《诗经》中的珍宝,来体悟他的独特深情的魅力。 请大家听录音,标注难读之音
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萋萋(qī qī) 跻(jī)坻(dǐ)涘(sì)沚(zhǐ) 小组合作,诵读诗文。 读法指导:吟诵要求:根据课件展示的朗读停顿读准停顿,声音要有起伏,节奏自由,声调顿挫,读出古诗韵味。 小组内互相读,每组抽一名同学读给大家听。 (二)译读诗文 理解内容 师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 :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力求押韵,解释重点字,扩展翻译 师示范: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小组讨论译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译注,每组形成一首最优译诗,派一名代表大声读出译诗,与大家分享。 师点评:大家译得非常好,理解的诗意也比较准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余冠英的翻译是怎样的?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滋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生齐读,感受韵味。 (三)研读诗文 体悟情感 师引导:从《蒹葭》中我们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读完本诗,大家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一个主角形象。 师:大家猜一猜,《蒹葭》中的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 生:男子 师:为什么? 生:他要去找伊人,伊人就是指女子,那他就是男子呗 师:对,那么他找女子之路平顺不平顺啊?哪里表现出来的? 生:很坎坷,“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他得逆流而上,道路有阻而且路途遥远。 师:对,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哪怕她在水中央,他也要去找她,说明了
《蒹葭》教案昆三中西山学校胡向艳【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重章叠句“重”和“变”的作用。
(重点)2.品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3.探究“伊人”意象的多重解读。
(重点)【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诗经》作为最古老的歌谣,就是一千五百年前华夏先民内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人们借歌声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去聆听华夏先民最朴实生动的声音。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诗歌。
二、阅读感知——明确重章叠句1.齐读诗歌感知不同。
读完全诗,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歌和我们以前所学有些不一样,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有何不同?预设:①分成了三个部分,三个部分有相似的地方——引出重章叠句的定义PPT显:重章叠句: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三、重章叠句之“重”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会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一边读一边找出诗中反复吟诵的部分,并用黑色的笔在第三章反复的部分下画横线。
预设:1.结构整饬雅致,富有韵律美2.渲染环境:蒹葭+白露——萧瑟、朦胧、凄清3.烘托情感:初见时的开心喜悦期盼——经过漫长追求却仍然求而不得时的失落失望沮丧——反复追寻的坚定执着矢志不渝分析完三章的重复,我们能够发现——其实重章叠句的手法不仅让诗歌结构变得整齐雅致,同时也通过意象的反复描写渲染环境,烘托情感。
四、重章叠句之“变”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一边读一边找出诗歌三章中发生改变的地方,并用红色的笔圈起来。
预设:自然环境+人物的活动踪迹2.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小组,围绕着其中一个方面讨论一下这样的变化又有什么好处?预设:①环境之变:蒹葭+白露三个叠词都在反复强调蒹葭之茂盛。
白露凝结成霜,又慢慢融化,快要消失了。
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
一些伟大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蒹葭》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 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体会诗歌幽远朦胧的意境。
3. 理解“伊人”形象的多义性,感受追寻是生命永恒的姿态。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
•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2. 整体感知:•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蒹(jiān)葭(jiā):芦苇。
•溯(sù)洄(huí):逆着河流向上游走。
•道阻且跻(jī):道路艰险且升高。
•晞(xī):干3. 深入研读:•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每章第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追寻者的惆怅之情。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简介:教学设计是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制定的一种全面的教学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一项教育界的殊荣,获得该奖项的教学设计必然具备创新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第一章: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背景和意义(200字)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设立是为了表彰那些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他们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成长。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意义在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优秀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评选标准(400字)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评选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性:教学设计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能够从传统的教学形式中脱颖而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 针对性:教学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能够有效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性:教学设计应该能够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4. 效果性:教学设计的实施应该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获得满意的学习成果和经验。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评选标准综合考虑了创新性、针对性、实践性和效果性等因素,旨在寻找和推广那些能够真正提升教学效果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章:获得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案例分享(600字)以下是获得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一些案例分享: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演讲比赛》这个案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比赛环境,引导学生选择话题、写稿、排练,最后进行公开的比赛。
通过比赛,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还培养了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几何之美》这个案例通过引入几何艺术和建筑设计的知识,将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3 篇教材分析《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
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蒹葭》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蒹葭》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蒹葭》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蒹葭》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根据课文《蒹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3. 收集与课文《蒹葭》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朗读和背诵水平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蒹葭教学设计余映潮引言在当代教育领域中,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程规划和教学组织的关键部分。
蒹葭教学设计方法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在教学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本文将深入探讨蒹葭教学设计方法,并以余映潮教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蒹葭教学设计方法的理念1.1 青年教师的成长蒹葭教学设计方法强调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是教学的推动者,其教学设计应跳出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
1.2 学生参与与合作蒹葭教学设计方法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教师应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与创造力。
1.3 跨学科与实践应用蒹葭教学设计方法倡导跨学科的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在实践中进行综合应用。
通过问题导向和项目驱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余映潮教授的教学设计实践2.1 教学理念的转变余映潮教授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对于蒹葭教学设计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实践。
在他的教学设计中,他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2.2 项目驱动的学习在余映潮教授的教学设计中,他积极推动项目驱动的学习方法。
通过设立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一次生态保护的项目中,学生需要自主设计和实施各种环境保护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3 跨学科的融合余映潮教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他认为学科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切割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在他的教学中,他鼓励学生跨学科地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三、蒹葭教学设计方法的案例分析以余映潮教授的教学设计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蒹葭教学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他的教学中,他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任务的分工与合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描绘了一幅唯美而感伤的场景:深秋的清晨,主人公在长满芦苇的河畔苦苦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始终飘渺模糊,可望而不可即。
《蒹葭》的美贯穿它的音律、意象和人物,《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提出“在语文学习学生通过感受、欣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所以,对本诗歌的解读着重放在欣赏诗歌的意境美上。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在读中生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
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
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韵律之美;2.品读诗歌,体会意境之美;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伊人”的意义,体会诗人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读诗歌,体会意境之美;教学难点: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伊人”的意义,体会诗人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赏析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蒹葭》)《诗经》是一曲不朽的生活乐章,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是指国风,也就是国风中写的最美的,那这首诗究竟美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蒹葭》之美。
(二)关于《诗经》1. 《诗经》概括:《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2. 《诗经》类型:风、雅、颂“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宮廷宗店祭祀。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本教学设计以《诗经·国风·蒹葭》为核心文本,以学生主体性为导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学设计获得一等奖,以下是具体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国风·蒹葭》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基本信息,掌握该诗的基本含义和主题。
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将古代文化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内容1.《诗经·国风·蒹葭》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基本信息的介绍。
2.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的讲解。
3.诗歌的鉴赏和理解,包括诗歌的意境、情感、形象等方面的分析。
4.与诗歌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是什么?为什么有诗歌?”2.课堂授课(1)介绍《诗经·国风·蒹葭》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基本信息。
(2)讲解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形象等方面。
(4)介绍与诗歌相关的文化知识。
3.小组讨论(1)分为小组,自主探究蒹葭文化。
(2)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分享学习成果。
4.课堂作业(1)背诵并朗读《诗经·国风·蒹葭》。
(2)根据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内容,自主撰写一篇关于蒹葭文化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将学生主体性和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了解和掌握《诗经·国风·蒹葭》的基本信息和鉴赏技巧,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深入探究蒹葭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本教学设计也注重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蒹葭》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师生问好)同学们, 2010年2月21日,在德国的莱比锡,举行了一次世界最美之书的评选,参评之书不计其数,最后一举夺魁的是中国古老的《诗经》。
为何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作品还受到如此推崇呢?今天我们将有幸走进《诗经》,走进《诗经》中意境很美的一篇——《蒹葭》,(课件1——《蒹葭》)一起去探寻《蒹葭》之美。
(板书1:蒹葭)二、初读正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生字,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好,开始!(巡视,观察朗读情况)2、好了吗?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朗读一下这首诗?生读,请一个同学作简要点评。
(你认为他朗读的字音准确吗?)3、好,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还是有一些字是我们要注意的,老师给大家上了红的颜色,同学们可以轻轻地把这些字念一念。
(课件2)4、好的,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都来读一读,蒹葭——三、再读感悟1、不错,很流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自由地朗读,争取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生自由朗读。
2、好了吗?大家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呢?同学谈感受。
四、品味情感1、王国维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此处“风人”即指诗人。
王国维所说的“风人深致”是指《诗经·蒹葭》这篇诗,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
(课件3)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去感悟诗歌传达的丰富的情感,思考: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课件4:我从感受到情感)预设:思念、惆怅、期待(1)思念之情从之(溯游从之,溯洄从之)——执着追寻,绵长思念(板书:思念)如时机恰当,可简单介绍重章叠句。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不畏艰难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
课 题 《蒹 葭》 课 时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诗经》及相关知识
2、 理解课文内容,能对照注释较熟练翻译课文
3、 能对课文进行赏析并有自己的见解
4、 背诵课文
教学
重点
能识记注释、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
难点
赏析课文并有自己的见解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由 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 [这是琼瑶作词的一首爱情歌曲,旋律悠扬,词境优美,其本源我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的一篇《蒹葭》,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蒹葭》的世界。] 二、出示课件,了解诗文内容 三、简介《诗经》,了解“风雅颂”和“赋比兴”
倾听
感受
了解
了解
教 学 过 程 四、对照注释,自由翻译 [每个人找出自己认为翻译好的句子,强强结合,一人记录,由组长总结出示翻译内容,并与名家翻译相比较。] 五、看动漫听朗读录音并进行跟读 六、小组合作,赏析课文 七、拓展延伸,课外迁移 八、放《蒹葭》歌曲,学唱并背诵课文 合作
翻译
倾听感悟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背诵课文
板
书
设
计
蒹 葭
恋 寻 伤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道阻且长跻右 水中央坻沚
痴痴守望 不畏险阻 可望不可即
《蒹 葭》教学设计
祁各庄中心学校
王立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12《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2.品味语言,理解诗境,体会诗歌主人公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预习准备】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3.了解一些《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课前同学们听到的歌曲是《在水一方》,老师第一次听到这首歌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它是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悠悠的旋律,美美的歌词,曾让年少的我心神荡漾,后来才晓得这首歌的歌词脱胎于《诗经》的《蒹葭》一诗,于是,迫不及待地找来读,对古典诗歌的亲近,对《诗经》的喜爱,便由此开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中的这首名篇《蒹葭》。
《诗经》简介《蒹葭》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创作年代是2500年前,大约从西周中叶到春秋中叶。
《诗经》包括305篇,简称《诗三百》,《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风”指的就是当时的十五国,“十五国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蒹葭》选自《诗经》的“秦风”。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自读诗歌。
2.两名男同学诵读。
(点评关键词:语速/语气/节奏/意境美/身临其境)3.一名女同学诵读。
(点评关键词:女声柔柔绵绵,男声有力量感。
)三.赏析(过渡语)刚才在读的过程当中,三位同学把2500年前流传下来,埋在我们身体里面的那种诗兴,读出来了。
三位同学们很好地控制了诵读诗歌的语速、语调,然后把那种“身临其境”的意境的感觉读出来了。
你们感觉出来了没有?(一)读诗找规律1.章节中词语的变化问题(1):刚才三位同学读了,我们来看,这首诗,它有什么特点?课下我问同学的时候,你们背会这首诗没有,好背不好?他说,你说什么?(它非常的有规律),非常有规律,它有什么规律呢?问题(2):我们来看,这首诗,诗歌里面它要分章节,这首诗分为几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蒹葭》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的一
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了主
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感情是率真、淳
朴、真挚、健康的。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
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可见《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吟诵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学会节奏、押韵的确定。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难点)
(2)理解本诗的意象特点及其作用。(难点)
(3)学习重章叠句和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难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美读、感悟、体验,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
的情感美。(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之情,从而感受先
人的情感美,领略华夏民族文化。(重点)
3、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通过“初读,体会诗的音乐美——研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品读,感受
诗的情感美”层层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
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围绕诵读、抓意象,研读赏析,让学生体会
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 讨论式 营造氛围 朗读体验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2、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这
首歌曲如此优美那是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
2500年前《诗经》中的一首诗《蒹葭》改编而成的。
再用著名学者启功曾对诗歌的一段评论来解说《蒹
葭》加之是《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课前所听
的歌曲自然优美。
3、解题
4检查预习:检查本诗难读的字的读音。
二、初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听范读(教师范读),思考:这首诗的音乐美
是如何表现的?
听范读要求:
(1)请用“\”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停顿)。
(2)用“ ”标记出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
押韵的字。
2、组织汇报,节奏、押韵。
3、思考:除了从节奏、押韵方面体现外,还可以
从哪些方面体现?
4、板书小结:
音乐美:节奏、押韵、叠词、重章叠句
5、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朗读指导进行朗读训练。
6、配乐深情朗读,展示自我。
7、听吟唱。
三、研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1、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课前预习的诗意,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其特点是什么?有何作
用?
倾听
感受
思考 作答 指名读,读准难读字的字音 按要求听范读,动笔标出节奏、韵脚。 齐读,读出节奏 自主学习思考诗歌音乐美的表现 小组合作,读听评训练。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读听评。 听唱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听取并及时 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 《蒹葭》作铺垫。 极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理解“蒹葭”并
由“蒹葭”的寓
意再次渲染气
氛。
检查预习,会读
诗中难读字晞、
跻、坻、沚等字
的读音。
学会节奏、押韵
的确定,掌握吟
诵诗歌的技巧。
感受诗歌的节奏
美
体会叠词、重章
叠句所表现的音
乐美
小组互读互评,
共同提高。
营造氛围,体验
诗歌的音乐美
营造氛围,感受
音乐美
训练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培养
学生合作意识
(3)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组织汇报,教师点拨提升(幻灯片出示意象、及
其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
3、板书小结:
意境美:凄清、朦胧(托物起兴)
4、听配乐朗读并欣赏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从《蒹葭》中,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
三、品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1、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听听范读老师是否读出
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
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感美:怀念、急切、怅惘
五、拓展延伸
1、“伊人”是这样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一直执着追
求的,你还能把伊人理解成什么呢?
点拨:事业、理想、亲情、友情、自由、人间仙境……
2、学生学唱《蒹葭》。
板书设计:
蒹葭
音乐美:节奏、押韵、叠词、重章叠句
意境美:凄清、朦胧
情感美:怀念、急切、怅惘
补充 展示学习成果 思考、小结知识 听朗读并欣赏画面 听朗读,评价教师读的情感变化 思考 作答 思考 自有分说 各抒己见 学唱《蒹葭》
构建支架,突破
难点
通过小结所学知
识,整体感受本
诗的意境。
营造氛围,感受
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本诗情感变
化的美感
营造氛围体会诗
人丰富、复杂、
细腻、跌宕变化
的情感
培养学生发散性
思维,进一步理
解伊人的形象
与三千年前的华
夏先民产生情感
共鸣。
板书设计呈现本
节课学习的内容
及中难点,直观
形象地反映课堂
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一目了
然。
教学反思:
《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教学中我采用
各种方法,极力营造氛围,但还是稍显生硬,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
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
经大打折扣。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