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肠梗阻患者的病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54.00 KB
- 文档页数:18
护理案例分析一、患者病情床号:24 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40岁籍贯:山东过去史(疾病史、用药史、手术史、过敏史):患者平素健康状况良好,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冠心病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有“宫外孕”手术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按规定。
家族遗传史:家族中否认类似患者,否认传染病史者,否认家族遗传性病史。
日常生活规律及自理程度:1、饮食情况:平时饮食规律,以米面为主,一日三餐,饮食清淡易消化,发病以来食欲差2、休息与睡眠情况:睡眠每天6-7小时,入睡困难。
3、排泄情况:大便约隔日一次,小便量正常。
4、日常生活和自理情况:平时活动正常,早晚,休息在家时看看报纸书籍,发病以来活动照常。
5、嗜好:无不良嗜好。
心理社会资料(包括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个人工作学习情况、经济与家庭支持系统等):感觉病情较重,焦虑,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担心预后。
农民,夫妻双居,与子女关系和谐,担心经济状况。
二、身体评估(包括生命特征、身高、体重、一般状况、心肺腹部体检等阳性特征、专科情况)器未见异常,脊柱、四肢正常,活动可,双下肢无浮肿,生理性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性反射。
外科情况:腹平软,下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疤痕,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及中下腹压痛,以上腹部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s征阴性,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
三、实验室及其他诊断性检查结果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6.4x10/L 淋巴细胞值0.4x10/L 中性粒细胞14.6x10/L,电解质,输血前八项无明显异常。
血小板计数98×10/L,生化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未提示异常。
腹平片提示肠梗阻。
腹部彩超示腹腔肠管扩张,积液积气,考虑肠梗阻四、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如饮食,静脉用药,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药物,雾化治疗等)患者禁食,给予头孢点滴抗炎,维生素静脉点滴补充能量,奥曲肽皮下注射,氯化钾静脉点滴补充所需五、主要护理问题1.疼痛:与梗阻的肠内容物不能运行或通过障碍,肠蠕动增强有关。
肠梗阻病案分析患者陈××,女性,40岁,农民,已婚,住院号:。
患者因“突然腹痛8小时伴呕吐”人院。
患者昨日下午2时许在田间劳动时,突然感到腹痛,为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即回家休息,休息后腹痛加重,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于当晚10时左右急诊入院。
既往体健,有阑尾切除病史。
入院查体:T37.5℃,P 93次/min,R 18次/min,BP 14/8kPa。
神志清,痛苦面容,面色较苍白,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稍膨胀不对称,中腹部隆起明显,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有气过水声。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06g/L,红细胞3.8×10P/几,白细胞12.3×10°/L,出凝血时间2分钟。
心电图无异常,腹部平片有阶梯状液气平面,结肠不扩张。
治疗经过∶经胃肠减压,补液,纠酸扩容,给氧等治疗后,立即在全麻下进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距回盲部15cm处有一粘连索带,使该处回肠受压形成顺钟向扭曲720°,扭转部位回肠呈坏死改变,迅速把坏死肠段提出,并钳夹肠系膜及肠管端后复位,切除约60cm,做回肠端端吻合术。
术后继续给予预防感染、止痛、扩容、纠酸、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4天肛门排气,肠胃功能恢复,进流质饮食,8天治愈出院。
病例分析:该患者为女性,40岁,农民;因突然腹痛8小时伴呕吐人院;呕吐次数频繁。
查体:腹部不对称,腹胀并有压痛及反跳痛;面色较苍白,有休克前期症状;腹部平片有阶梯液气平面。
从以上几个特点来看"肠梗阻"诊断可以成立,且很可能为"绞窄性肠梗阻",有急诊剖腹探查的指征。
术中探查见距回盲部15cm处有一粘连索带,使该处回肠受压扭曲坏死,行扭转肠管复位,切除坏死肠管,做回肠端端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
肠梗阻按病程的急缓可分急性和慢性;根据梗阻部位可分为高位和低位;根据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按肠壁的血运情况可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按病因分为机械性和动力性、血运性。
普外科临床的病例分析题目:普外科临床病例分析-肠梗阻摘要:本篇病例分析将讨论一位患有肠梗阻的60岁男性,包括其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过程。
通过研究此病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肠梗阻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引言:肠梗阻是普外科临床中常见且紧急的疾病,常以急性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为主。
肠梗阻的病因多样,包括机械性、功能性和血管性等。
本文将以一位患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例为例,通过对该病例的综合分析,探讨肠梗阻的主要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患者为一名60岁男性,主要症状为腹痛和呕吐。
腹痛性质为刺痛样,起源于脐周,随后蔓延至全腹,疼痛加重后伴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患者还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明显膨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病因分析:机械性肠梗阻可能是由于肠道内容物通路受阻引起的,其常见原因包括肠道肿瘤、粘连、扭转和狭窄等。
在本病例中,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肠道腹腔巨大腹主动脉瘤与肠系膜动脉瘤并行所致的小肠扭转。
诊断过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病史,初步怀疑为机械性肠梗阻,并通过腹部CT和MRI进一步筛查。
影像学检查显示腹腔巨大腹主动脉瘤和肠系膜动脉瘤并行,引起小肠扭转,阳性率高达85%。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
治疗过程:对于机械性肠梗阻,常需紧急手术干预。
手术治疗包括解除肠扭转、切除肠梗阻部分和吻合术等。
在本病例中,患者接受了紧急手术治疗,通过肠道重建与肠系膜动脉瘤修复,成功解除了肠梗阻。
结论:本文分析了一例机械性肠梗阻的病例,提供了普外科临床中对于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病例,我们对于肠梗阻的发病机制和处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治疗效果都具有指导意义。
注:由于字数限制,以上内容只是一个简单的病例分析框架,实际情况需要根据不同的病例具体分析。
建议您在实际写作时根据给定的题目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写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肠梗阻1例分析关键词心肌梗死肠梗阻分析病历资料患者,男,75岁。
2009年1月12日4:00初诊,患者因“小便后心前区疼痛2小时”入院。
当时伴出汗、胸闷、憋气,在家口服“速效救心丸”6粒无效,呼请“120”急救车送急诊。
查体:心率88次/分,律齐,血压150/90mmHg,神志清,痛苦貌,双肺呼吸音粗,心音低钝。
心电图示:ⅠavL,Ⅱ、ⅢavF出现病理Q波,ST段斜直抬高大于0.1mV,V1~V5呈QS波,V6呈Qr波,ST段斜直抬高达0.5mV,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心电血压监护,异舒吉10mg、肝素100mg 入液静滴,拜阿司匹林0.3g嚼服,消心痛5mg舌下含化,并给予艾通立8mg静推后42mg/小时泵入溶栓,溶栓后患者胸痛症状消失,ST段回落>50%,将患者转入心内病房继续治疗。
查体:心率103次/分,心音低顿,心律规整,血压13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于主动脉第二听诊区闻及3/6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ⅠavL,Ⅱ、ⅢavF、V1~V6出现Q波,ST段弓背抬高,CK 6068U/L,CK-MB 431U/L,给予心电血压监护,长效异乐定50mg,1次/日,达爽2.5mg,1次/日,倍他乐克缓释片23.75mg,1次/日,肠溶阿司匹林75mg,1次/日,海普宁5000U皮下注射,12小时1次,佛迪10g,1次/日静点,异舒吉10mg,州邦120mg入液静滴,1次/日,治疗5天,病情稳定。
1月17日晨,患者突感腹痛、腹胀、脐周疼痛,查体血压113/80mmHg,心率103次/分,律整,心音低钝,于主动脉第二听诊区可及第三心音及3/6级SM,腹膨隆,脐周压疼明显,肠鸣音活跃,可闻气过水声,扪及肠型。
急查血常规,血色素10.4g/L,红细胞3.15g/L,白细胞12.9×109大便潜血阴性,胰淀粉酶不高,急请普外科医师会诊,认为肠梗阻,建议钡灌肠、腹部CT,因大面积心梗急性期,不宜搬动,先保守治疗。
肠梗阻的临床病例分析及治疗路径探讨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急性疾病,临床上常见于肠道的机械性阻塞或功能性阻塞,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一个肠梗阻病例的分析,探讨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路径。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5岁,因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入院,自述近日食欲不振,便便干结,排气减少。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明显饱胀,触及明显的压痛,并听到肠鸣音减弱。
一、临床分析上述病例表现了典型的肠梗阻症状,主要特点包括腹痛、呕吐、便秘和排气减少等。
体格检查中触及腹部明显的压痛以及听到肠鸣音减弱,进一步提示了肠梗阻的可能性。
针对这些症状和体征,临床医生应该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以确定肠梗阻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诊断路径针对上述肠梗阻病例,诊断路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关注症状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中需重点触诊腹部,检查肠鸣音、压痛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水平、肝功能、肾功能等常规检查,以及必要时行肠道造影、腹部CT等特殊检查。
3.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肠梗阻的具体位置、程度和原因。
4. 定位诊断: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确定患者肠梗阻的定位,如小肠梗阻、结肠梗阻等。
三、治疗路径针对肠梗阻的治疗路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肠梗阻,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
同时,必要时应给予抗生素等支持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肠梗阻,特别是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根据肠梗阻的原因和位置而定,包括组织修复、结肠切除术等。
3. 营养支持:对于因肠梗阻而出现的营养不良症状,可以通过静脉或肠内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四、治疗效果评估治疗后,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包括症状的缓解、体征的改善等。
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处理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治疗。
胃肠外科肠梗阻疑难病例讨论-V1胃肠外科肠梗阻疑难病例讨论肠梗阻指的是肠道内容物通过肠道受阻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其中,胃肠外科肠梗阻的症状较为严重,需要及时诊治。
下面将对胃肠外科肠梗阻疑难病例进行讨论。
病例1: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引起的肠梗阻1.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45岁,因腹胀、呕吐于门诊就诊。
体格检查发现病人腹部明显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CT 检查显示梗阻在小肠,肠道袢间距增大,肠壁厚度减薄,肠襞消失。
经过多方考察,初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引起的肠梗阻。
2. 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又称为根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指肠系膜上动脉受到压迫、狭窄、闭塞,导致肠道的供血不足而发生的一种疾病。
病人腹部鼓胀、排气不畅及呕吐等症状是梗阻的典型表现。
CT 检查是检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3. 治疗:该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和经皮肠镜治疗。
经过综合考虑,病人最后接受了手术治疗。
病例2:内疝引起的肠梗阻1. 病例描述:患者,女性,38岁,因剧烈腹痛、呕吐、排便停止于急诊科就诊。
体格检查发现病人腹部呈球形膨隆,腹部压痛明显,肠鸣音欠佳或者消失,伴有脱水现象。
CT 检查显示肠道袢周有产气灶,可见肠袢的端部和吻合口固定于疝囊内,诊断为内疝引起的肠梗阻。
2. 分析:内疝是指腹内脏器沿着腹壁缺损部分脱出,通常发生在腹股沟、肚脐等部位。
该病的症状是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呕吐、排便障碍等。
CT 检查是诊断内疝的有效方法。
3. 治疗:治疗内疝引起的肠梗阻通常需要行手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剖腹手术。
总结:对于胃肠外科肠梗阻的疑难病例,应该综合考虑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手术是治疗胃肠外科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但应该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此外,对于一些高发人群,如老年人、长期卧床患者等,应该加强预防,避免肠梗阻的发生。
麻痹性肠梗阻的病例分析与护理查房病例介绍患者信息- 年龄:45岁- 性别:男- 主诉:剧烈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48小时- 入院时间:2021年5月15日病史患者48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腹痛,阵发性加剧,同时伴有腹胀、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患者随后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家属急送至我院,急诊以“肠梗阻”收入外科。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痛苦面容。
- 生命体征:体温37.5℃,脉搏11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20/80mmHg。
- 腹部检查:腹部明显膨胀,全腹压痛,以脐周为著,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减弱。
辅助检查- 腹部X线:示肠管扩张,多个液平面。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0%。
- 电解质:血钾3.5mmol/L,血钠135mmol/L。
诊断- 麻痹性肠梗阻病例分析病因分析麻痹性肠梗阻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的疾病。
本病例中,患者可能因肠道感染、肠道扭转、腹膜炎症等原因导致麻痹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麻痹性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呕吐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腹痛多为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胀以腹部为著,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治疗原则麻痹性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纠正肠道功能紊乱,缓解肠道压力,恢复肠道通畅。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等。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护理查房护理评估1. 评估患者的腹痛、腹胀、呕吐和肛门排气排便情况,记录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呕吐的次数和内容物,肛门排气排便的时间和量。
2.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注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以及腹部膨胀、压痛和肠鸣音的情况。
3. 评估患者的饮食状况,了解食物的种类、量和烹饪方法,观察患者的食欲和进食后的反应。
病例14一、患者资料患者王某,女性,67岁,自诉“腹痛腹胀、呕吐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4天”,该患者于一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剧烈腹痛、呕吐,呕吐物为粪样。
既往史:该患者于一月前曾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阳性体征:入院后查体:视诊:腹部有明显肠型及蠕动波触诊:肝脾肋缘下可触及,腹部有压痛无腹膜刺激征叩诊:鼓音听诊:脐周闻及高调肠鸣音,有气过水声。
辅助检查:腹部X线显示:立位腹部有多个阶梯状排列气液平面腹部B超提示:腹内有少量积液血常规提示:血白细胞:17.5×109g/L, 中性粒细胞:0.74×109g/L,血清钠为120 mmou/L,血清钾为2.5mmou/L,尿比重增高护理查体:T 38.5℃,P 98 次/分, R 16 次/分 BP 120/80mmHg,二、诊断:机械性低位肠梗阻低钾低钠血症三、治疗原则1.解除肠道梗阻,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2.禁食禁饮,胃肠减压3.解痉止疼,抑酶,减少胃肠液的分泌量以减轻胃肠道膨胀4.中医中药治疗(可使用针刺疗法)5.防治感染和中毒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防止感染6.病因治疗四、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1.疼痛:与肠蠕动增强或肠壁缺血有关护理目标:患者的疼痛较前减轻2.体液不足与频繁呕吐、腹腔及肠腔积液、胃肠减压等有关护理目标:患者的体液平衡得以维持3.体温过高:与肠腔内细菌繁殖有关护理目标:患者体温降至正常4.潜在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术后肠粘连、肠瘘护理目标:患者的各种各种并发症得以有效预防与控制五、护理措施1.有效缓解疼痛与腹胀1.1给予患者禁食水、胃肠减压1.2应用解痉剂在确定无肠绞窄后,可应用阿托品、654-2等抗胆碱药物以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
1.3体位给予半卧位,减轻腹肌紧张。
2.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2.1补液补充液体的量与种类取决于病情,包括呕吐次数、量及呕吐物的性质等以及皮肤弹性、尿量、尿比重、血液浓缩程度、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结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