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废血液的处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12.50 KB
- 文档页数:3
血液报废管理制度最新首先,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血液采购和库存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在采购血液制品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采购,选择合格的供应商购买产品,并对所购买的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同时,医疗机构还要建立健全的血液库存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库存血液的保质期,及时处理过期血液,保证库存血液的质量。
其次,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血液使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在使用血液制品时,应该严格按照患者的临床需要和医疗指南进行合理使用,避免浪费。
医疗机构还应该建立用血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用血操作流程,加强用血监测和追踪,确保用血安全和有效。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该建立血液报废管理制度。
血液制品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合格、过期或无法使用的情况,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血液报废管理制度,及时将不合格、过期或无法使用的血液制品进行封存、标识、处理和报废,以避免对患者和医疗机构造成伤害和损失。
在建立血液报废管理制度时,医疗机构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
设立专门的血液报废管理机构和相关岗位,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在血液报废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
2.建立血液报废管理工作流程和规范操作程序。
制定血液报废管理工作流程,明确血液报废的操作流程和标准,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要求。
3.建立血液报废管理档案和记录。
建立血液报废管理档案和记录,对每一批次的血液报废情况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查阅和审核。
4.加强血液报废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定期组织对血液报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血液报废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5.加强血液报废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定期开展血液报废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血液报废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促进血液报废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推动。
在血液制品的使用和管理中,医疗机构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血液报废管理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报废血液处理的制度与流程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一.报废血液处理1.三方责任血液报废管理实行院、部、科三级管理负责制第一责任分别为院领导、医务部部长、血库主任临床用血科主任。
2.血库存放的血液制品因多种原因过期失效或变质必须及时申请报废处理。
3.血液报废程序由血库工作人员填写“血液制品报废申请审批单”经科主任确认、批准报业务院长审批后医务部备案交财务部下账即可作报废处理将此袋血液从信息管理系统中出库。
4.下列情况之一可以申请报废(1)肉眼观察发现有中度以上溶血或有大量血凝块者(2)血袋破裂或封口不严密者(3)标签遗失或破损难辩、模糊不清者(4)经细菌培养证明有细菌生长或真菌生长(5)超过有效期的血液制品。
5.报废血液贴上“报废”标记转入“医垃”冰箱中上锁管理保存待处。
6.报废血监控血库严格执行血液专贮冰箱温度管理和血液效期管理规范血液的运输、发送和使用管理控制血液过期报废或非正常报废。
开展对报废血液的适时监控定期统计分析和查找报废原因防止人为过失造成的血液报废。
7.血库于每季度10日前将上季度血液报损统计及报损情况上上报至中心血站。
二.血液报废处置制度 1.报废血处置登记报废血液实行单袋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血液来源、血袋编号、血液品种、血型、血量报废原因、确认人、审核人、处置方式、处置时间、处置人、处置去向。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2.报废血无害化处置报废血先破袋毁形经高温、高压处理后由专人收集运送到“医疗垃圾暂存点”。
3.三方签字报废血处置方医疗废物暂存接收方环卫特殊垃圾场三方履行报废血双交接签字登记手续严防报废血液流失院外。
报废血液制度与流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报废血液制度与流程1.三方责任:血液报废管理实行院办、医务科、检验科三级管理负责制,第一责任分别为院领导、医务科科长、检验科主任。
2.血库存放的血液制品因多种原因过期失效或变质必须及时申请报废处理。
3.血液报废程序:由血库工作人员填写“血液制品报废申请审批单”,经科主任确认、批准,报业务副院长审批后医务科备案,交财务科下账即可作报废处理,将此袋血液从信息管理系统中出库。
4.下列情况之一可以申请报废:4.1肉眼观察发现有中度以上溶血或有大量血凝块者;4.2血袋破裂或封口不严密者;4.3标签遗失或破损难辩、模糊不清者;4.4经细菌培养证明有细菌生长或真菌生长;4.5超过有效期的血液制品。
5.报废血液贴上“报废”标记,转入“医垃”冰箱中上锁管理保存,待处理。
6.报废血监控:血库严格执行血液专贮冰箱温度管理和血液效期管理,规范血液的运输、发送和使用管理,控制血液过期报废或非正常报废。
开展对报废血液的适时监控,定期统计分析和查找报废原因,防止人为过失造成的血液报废。
7.血库每半年一次将度血液报损统计及报损情况上报至怒江州血液中心。
二.血液报废处置制度1.报废血处置登记:报废血液实行单袋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血液来源、血袋编号、血液品种、血型、血量;报废原因、确认人、审核人、处置方式、处置时间、处置人、处置去向。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2.报废血无害化处置:报废血先破袋毁形,经高温、高压处理后,由专人收集运送到“医疗垃圾暂存点”。
3.三方签字:报废血处置方与医疗废物暂存接收方、医疗废物暂存方与环卫特殊垃圾场,三方履行报废血双交接签字登记手续,严防报废血液流失院外。
三.血液报废流程图血库申请院领导、医务科科长、检验科主任三级审批怒江州血液中心附:表1:医疗机构血液报损申请、审批表表2:医疗机构报废血液处置记录表表3:医疗机构血液使用、库存、报损情况表血液报废审批表。
血液报废管理制度的一、前言血液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医疗领域,血液常常用于手术中、输血治疗及疾病诊断等方面。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也会出现血液报废的情况。
血液报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可能对医疗质量和公共卫生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血液报废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必须重视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血液报废的定义和分类1. 血液报废的定义血液报废是指无法使用的、不再符合使用要求的血液制品和血液制品废弃后产生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废弃物。
2. 血液报废的分类(1)血液制品:包括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各种血液制品。
(2)血液废弃物:包括固体、液体及气体血液废弃物,如输血管、注射器、针头等。
三、血液报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减少资源浪费:血液是有限的资源,定期报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建立血液报废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2. 保障医疗安全:血液报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严格的血液报废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医疗安全。
3. 促进医疗质量提升:通过对血液报废的管理,可以推动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的优化,提高医疗质量。
4. 保护环境:血液废弃物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建立血液报废管理制度可以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四、血液报废管理制度建立的原则和内容1. 建立专门机构医疗机构应建立专门的血液报废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血液报废管理工作。
2. 划分责任明确各部门和个人在血液报废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健全相关制度和流程。
3. 制定管理规范制定血液报废管理的各项规范和标准,明确应怎样处理血液报废,避免出现不规范和混乱的情况。
4. 加强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血液报废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技能。
5.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血液报废管理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
六、血液报废管理的具体做法1. 血液报废的分类收集对医疗机构产生的各种血液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制定合理的收集管道和储存方案。
血液报废及处理制度
Ⅰ 目的
为了血液报废的管理,特制定此制度。
Ⅱ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工作人员。
Ⅲ制度
一、血液报废必须由值班人员填写报废申请,注明报废日期、报废原因、品种、数量及血型,核对(贴上)血袋条形码,签名并记录,报输血科质控人员复查后提出意见,输血科主任批准后实施。
二、如为血袋破裂、渗漏或管口密封不严、细菌污染、经复检后不合格的血液等供血机构原因应及时通知血站并退回;如为过期等原因而报废的血液,必须加贴明显标志,单独存放,按《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处理,并做好交接手续。
报废记录要妥善保管以便进行追踪。
三、报废标准:(以下情形要详细记录备案)
(一)肉眼观察有溶血、大凝块、血袋破裂、管口热合不严密或启封过、血液颜色呈紫玫瑰色或高锰酸钾液色、红细胞呈稀泥状
者;
(二)血液过期、变质或培养有细菌生长;
(三)经复检后不合格的血液;
(四)确认是输血反应而退回的血液;
(五)患者因故未能用完而退回输血科的血液;
(六)标签遗失或污损难于辨认者。
Ⅰ 参考依据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
血站血液报废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做好血站血液报废管理工作,规范血站内部血液报废程序,避免因血液报废引起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血站内部所有血液报废工作。
三、责任部门1. 血站院长或主任负总责,负责制定和落实血站血液报废管理制度;2. 护士长负责具体实施和监督血液报废工作;3. 采供血科、实验室科、输血科等相关部门负责配合完成血液报废管理工作。
四、血液报废标准1. 血液样本超过保存期限;2. 血袋破损;3. 血袋中出现异物;4. 收到信息患者拒绝或取消手术等;5. 血液经过留存期间再次检测,结果异常;6. 其他无法使用的血液。
五、血液报废程序1. 发现血液报废情况后,需要在首次发现之日起24小时内进行标记和报告;2. 护士长审核确认血液报废后,将血液标本送至实验室核对相关数据;3. 血站院长或主任负责签字确认,随后报告上级主管部门;4. 由护士长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销毁处理,确保安全无害。
六、血液报废记录和统计1. 血站应建立血液报废登记簿,记录每次血液报废的相关情况;2. 每月对血液报废情况进行统计,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3. 定期对血液报废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血液报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七、血液报废后的处理1. 血液报废后应按规定进行销毁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2. 销毁处理应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确保销毁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八、安全保密1. 血站在进行血液报废管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和保密规定;2. 对于血液报废的相关信息,应严格保密,避免泄露给外部人员。
九、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本管理制度中有关血液报废的规定的人员,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十、血站血液报废管理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本管理制度实施后,应定期进行评估和检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确保血站血液报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一、附则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正式执行,如有任何事项不明之处,可与相关负责人联系进行解释。
报废血液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和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提高用血安全水平,保护用血环境,确保公众饮食安全,保证用血质量和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文件,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以及使用血液产品单位的用血活动,包括接受献血、采集、储存、分配、输送、配血、使用、报废等全部过程。
三、血液报废管理1、严格执行血液报废的管理制度,建立血液报废台账,及时记录血液报废的数量、原因、种类等信息。
2、血液报废前应当进行妥善处理,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封存,防止外泄带来的危害。
3、血液临近超期使用、过期使用或者超过规定的使用期限的应当被及时予以报废,并按规定填写报废记录。
4、严格规范报废血液的处理方式,不得进行再利用或以其他形式外流河流、湖泊等,必须选择环保处理方式。
5、对于存在污染的血浆和血制品,必须在封存的同时标明污染的范围和原因,并定期进行检测。
6、血液报废的具体操作程序应当有专人进行,操作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过程的安全。
四、血液报废管理的责任与义务1、各级医疗机构和使用血液产品单位需建立专门的卫生医疗废弃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血液报废的统筹管理和处理。
2、对于医疗废弃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其对于医疗废弃物管理和处理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
3、建立血液报废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于医疗机构的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核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医疗机构和使用血液产品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包括血液报废的数量、报废原因、报废种类等信息。
5、对于血液报废后的卫生医疗废弃物要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置。
六、责任追究1、对于违反血液报废管理制度的医疗机构和使用血液产品单位,将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
2、对于惰性厌恶、案情较轻,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根据有关规定和职务追究责任。
报废血液处理的制度与流程
一、血液制剂报废工作应由输血科负责管理,并切实把好质量关。
二、凡血液制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均应作报废处理
1.血袋封口处热合不良。
2.血袋破损而渗漏。
3、超过保存期。
4、有细菌或真菌生长。
5、有中度以上溶血或大量血凝块。
6、血袋破裂或封口不严。
7、标签遗失或污损难以辨认。
凡由乌兰察布市中心血站所致应与中心血站联系,共同得出处置意见。
三、血液制剂报废程序
1由发现血液制剂质量问题当事人填写“血液申请及处理记录”,详细说明报废的原因及经过。
2报请科主任签字后,再报主管院长签字后实施。
3将此袋血液从信息管理系统中出库。
4报废血液经高温、高压处理后,贴上“不合格”标记,由医废队处理专人收集交乌兰察布市医废处置中心处理。
4开展对报废血液的适时监控,定期统计分析和查找报废原因,防止人为过失造成的血液报废。
5报废血液实行单袋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血液来源、血袋编号、血液品种、血型、血量;报废原因、确认人、审核人、处置方式、处
置时间、处置人、处置去向。
3.三方签字:报废血处置方与医疗废物暂存接收方、医疗废物暂存方与环卫特殊垃圾场,三方履行报废血双交接签字登记手续,严防报废血液流失院外。
三.血液报废流程图
血库申请院、部、科三级审批成都市血液中心。
报废血液管理制度
一、血液出现下列情况时,由输血科工作人员报科主任并填写血液报废申请单,经分管领导确认、批准而作报废处理,经手人必须签字。
(一)血浆层表面产生进行性泡沫的;
(二)血浆层或其表面有逐渐增加的雾状物、絮状物、块状物或粗大颗粒的;
(三)血浆层进行性变色(灰褐、玫瑰色)或浊度增加或出现凝血现象;未摇动时血浆与血细胞的界面不清楚或溶血的情况;
(四)红细胞呈稀泥状后其中出现凝块;
(五)血袋有破损或封口不严、血袋标签模糊不清的;
(六)过期血液;
(七)其他明显质量问题者。
二、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2~6℃冰箱存放超过24小时后未输必须报废。
三、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后未输注、血袋已被打开未输注或有溶血现象,必须报废。
四、报废血液一经批准报废,在血袋上注明为报废血液单独存放,在《血液出入库登记本》上同时注明报废,并将血袋详细情况作好记录,登记在《血液报废及处理情况登记本》上。
五、报废血液经科室高压灭菌消毒后交后勤科统一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血液管理,确保血液安全,提高血液利用率,防止血液浪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报废血液的定义报废血液是指因以下原因无法继续使用的血液:1. 保质期已过或临近保质期;2. 检测不合格;3. 患者血液成分异常;4. 输血前、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5. 其他无法继续使用的血液。
三、报废血液的管理流程1. 报废申请(1)发现报废血液的科室应立即填写《血液报废申请单》,详细记录报废原因、数量、时间等信息。
(2)科室负责人对报废申请进行审核,确认报废血液的原因。
2. 报废审批(1)科室负责人将报废申请单报送至输血科。
(2)输血科对报废申请进行审核,确认报废血液的原因及数量。
(3)输血科将报废申请单报送至医院医务部。
(4)医务部对报废申请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输血科负责报废血液的销毁。
3. 报废记录(1)输血科对报废血液进行销毁后,应填写《血液报废记录表》,详细记录报废原因、数量、时间、销毁方式等信息。
(2)输血科将《血液报废记录表》报送至医务部,医务部负责归档。
四、报废血液的销毁1. 报废血液的销毁应在输血科监督下进行,确保报废血液无法再次使用。
2. 销毁方式:报废血液应采用专业设备进行高温高压消毒,确保报废血液无法再次使用。
3. 销毁记录:输血科应填写《报废血液销毁记录表》,详细记录销毁时间、方式、数量等信息。
五、监督与考核1. 医院医务部负责对血液报废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对相关科室进行考核。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医务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血液报废管理制度,医院将更好地保障血液安全,提高血液利用率,降低血液浪费,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报废血液的处理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报废血液的处理制度
1.血液报废标准.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1.2.血袋有破损、漏血;
1.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1.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1.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1.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1.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1.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1.9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应及时输注,在2-6℃冰箱保存超过24小时或融化后未输完的新鲜冰冻血浆必须报废。
.洗涤红细胞应及时输注,在2-6℃冰箱保存超过24小时必须报废。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二十八条规定,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如不能及时输注,应将血液制品放置在正确的温度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编《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安全输血实践的指南和原理》()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或有任何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或有任何溶血现象,必须被废弃。
2.血液报废必须由科室负责人填写报废申请单,说明报废原因、品种、数量,签署意见后报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报废。
3.批准报废的血液及其成分必须有专人负责管理,要有明显标识,单独存放。
详细记录报废血液品种、献血条码、血型、血袋编号、销毁日期和销毁人员,报废血销毁记录要妥善保管以备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