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甬优9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杂交水稻甬优9号的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摘要介绍了甬优9号的试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促进甬优9号的推广种植。
关键词水稻;甬优9号;试种表现;栽培技术2008年五大堡乡引进甬优9号,在海拔520 m的稻田种植,表现优质高产。
2009年适时扩大全乡示范推广应用,种植面积达92 hm2,占全乡水稻播种面积的25%。
2010年甬优9号种植面积将达157 hm2,成为五大堡乡单季水稻的主栽品种之一。
现将杂交水稻甬优9号的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试种表现甬优9号是宁波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籼粳杂交稻。
在五大堡乡种植全生育期160 d,比中浙优1号长7 d左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片挺直、分蘖力强、青秆黄熟、剑叶青秀、穗大粒多、生长整齐、耐肥抗倒、产量高、米质优、食味佳。
但是易感稻曲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中抗稻瘟病。
该品种每丛20 株,株高111.5 cm,穗长24.0 cm,剑叶长32.0 cm,谷粒长0.9 cm。
有效穗数238.5 万穗/hm2,每穗总粒数248 粒,结实率80%,千粒重27 g,理论产量13.275 t/hm2,实收产量10.305 t/hm2。
谷粒比中浙优1号短、圆芒长、易落籽。
适宜于沙性土壤、壤土等水稻田种植。
尽量避免在烂泥田、冷水田、山湾田种植,以免影响产量。
2栽培技术2.1 培育壮秧播种期以4月下旬至5月初为宜。
在海拔500 m左右的稻田种植,用种量为7.5 kg/hm2。
秧田播种前施足基肥,氮磷钾肥配方施用,做到稀播匀播;同时应用旱育保姆技术培育健壮秧,使秧苗分蘖数2~3个,秧龄旱育秧以15~20 d为宜,半旱育秧控制在30 d内。
秧田期做好稻蓟马和稻飞虱等病虫的防治,尤其是防治水稻普通矮缩病[1]。
从而确保秧苗健壮多蘖下田,使秧苗在大田返青快不败苗。
2.2移栽该品种不宜在深水田、冷水田、烂泥田、山湾田、常年浸水田等通透性不强的田块种植。
甬优9号在建瓯市小松镇作中稻种植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甬优9号在建瓯市小松镇作中稻种植,表现出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等特征特性。
总结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育秧、栽植、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甬优9号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甬优9号;中稻;种植表现;栽培技术;福建建瓯;小松镇甬优9号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宁波市种子公司,以甬粳2号为母本、早熟中籼K6093为父本组配育成的中熟偏迟籼粳杂交组合,其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等特点。
2007、2008年分别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引种审定。
2010年开始引入小松镇作为中稻示范种植,经2010—2012年的连续种植,表现出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优、抗逆性强、耐肥抗倒等优点。
1 产量表现甬优9号在小松镇3年来作中稻种植,均表现出高产稳产。
根据小松镇湖头村农民技术员对甬优9号示范种植进行测产,2010年种植实割产量8 943.0 kg/hm2,2011年种植实割产量9 337.5 kg/hm2,2012年种植实割产量9 187.5 kg/hm2。
村民反映甬优9号比其他种植品种普遍表现为增产,2011、2012年在小松镇大面积推广种植,产量一般在8 250~9 000 kg/hm2。
2013年全镇种植超过100 hm2,成为小松镇中稻主推品种之一。
2 主要特征特性2.1 农艺性状甬优9号须根发达,茎秆健壮,基部节间短;叶色青绿,剑叶挺直,叶片狭、长、厚、挺,叶角小,叶色前深后淡,转色顺畅;生长势旺,群体整齐,熟相清秀。
穗粒结构协调,穗型大,穗长弯钩型,谷粒中长,椭圆型,稃尖无色,穗顶有芒。
作单季栽培,株高118~123 cm,分蘖力中等,穗长21~25 cm,有效穗数255万~30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70~225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5.8 g。
杂交水稻甬优9号在邵武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温玉珍【摘要】@@ 甬优9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用甬粳2号A 与K306093配组育成的粳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福建省邵武市2008年开始引进该组合作中稻种植,试种面积0.35hm2,2009年作中稻示范种植2hm2.两年的种植结果表明该组合在我市作中稻种植表现生育期适中、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米质优.该组合2010年3月经福建省农业厅审核通过,适宜在福建省引种推广(闽种引稻(2010)第001).2010年将作邵武市中稻的主推品种之一,在全市大面积推广种植.【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2页(P153-154)【作者】温玉珍【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市种子管理站,354000【正文语种】中文甬优9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用甬粳2号A与K306093配组育成的粳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福建省邵武市2008年开始引进该组合作中稻种植,试种面积0.35hm2,2009年作中稻示范种植2hm2。
两年的种植结果表明该组合在我市作中稻种植表现生育期适中、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米质优。
该组合2010年3月经福建省农业厅审核通过,适宜在福建省引种推广(闽种引稻(2010)第001)。
2010年将作邵武市中稻的主推品种之一,在全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1 试种产量表现2008年在邵武市沿山镇砂坑村(海拔220m)作中稻试种1.25亩,实割单产9.445t/hm2;下沙镇胡书村(海拔228m)作中稻试种1.613亩,实割单产9.453t/hm2,比对照II优明86(7.898t/hm2)增产19.69%。
2009年在下沙镇胡书村中稻新品种展示区种植1亩,实割单产9.195t/hm2;沿山砂坑村中稻示范片平均单产9.476t/hm2。
杂交水稻新品种甬优9号在建阳市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黄小华【摘要】Yongyou 9 was a new hybrid rice combination developed by Ningbo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Ningbo Seed Industry Co.,Ltd.It was registered and released for commercial production by National Crop Variety Appraisal Committee in 2008.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d planting performance and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Yongyou 9.%甬优9号为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籼粳杂交水稻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主要介绍了甬优9号在建阳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福建稻麦科技》【年(卷),期】2012(030)003【总页数】3页(P42-43,59)【关键词】杂交水稻;甬优9号;种植表现;高产栽培【作者】黄小华【作者单位】福建省建阳市农业局,福建建阳35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48;S318甬优9号是以晚粳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甬粳2号A为母本,中籼型恢复系K-6093为父本,经杂交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水稻新品种。
200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07011),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08023)。
2010年通过福建省引种审定(闽种引稻[2010]第001号),并作为福建省农业五新水稻新品种之一进行示范推广。
建阳市2009年引进试种,2010年建立示范片,2011年进一步扩大推广,该品种整体表现为植株较高、大穗、高产、优质、抗倒伏和熟期适中等特点,是一个很有推广潜力的高产优质杂交稻新品种,适宜在建阳市作中稻、烟后稻种植。
水稻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介绍了水稻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大田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甬优9号的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甬优9号;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080-01
温岭市地处浙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是温岭市主要的粮食作物。
因此,实行科学种稻、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对保障和稳定温岭市的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甬优9号属籼粳杂交晚稻由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
该组合属中熟偏迟单季籼粳杂交稻,可作单晚和连晚栽培,全生育期作一季中稻种植约150 d;作连晚栽培约132 d。
引进后在温岭市连续试种,表现高产、稳定、优质、抗倒和生育期适中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特征特性
1.1产量表现
甬优9号2008—2009年在温岭市大面积种植,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定性,单季栽培一般产量8 250kg/hm2左右,连作栽培产量可达8 490 kg/hm2左右,高产田可达9 750 kg/hm2。
1.2农艺性状
甬优9号半矮生株型,须根发达,分蘖呈扇形,茎秆健壮,基部节间粗,剑叶挺直,叶色青绿,生长旺盛,抗倒性好,熟相清秀。
穗长弯钩形,穗型大。
叶片狭、长、厚、挺,叶角小,叶脉粗壮、发达,叶色前深后绿,叶鞘叶缘绿色,转色顺畅,熟相清秀。
谷粒长椭圆型,顶芒,稃尖无色,谷色黄亮。
穗粒结构协调,作连晚种植,株高110 cm左右,穗长22~23 cm,有效穗210万~22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80%~85%,千粒重25.5 g。
1.3生育期
该组合具有较强的感光性,作连作栽培,生育期随播种期推迟而缩短。
2009年6月24日播种,7月27日移栽,9月18日齐穗,11月4日成熟,全生育期132 d左右,主茎叶片15.8叶。
1.4抗性
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根据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微所鉴定,稻瘟病叶瘟2.5级,穗瘟4级,穗损失率7.7%;白叶枯病2年均为5.4级;褐飞虱9级。
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抗倒力强,虽然温岭市受台风影响较大,但甬优9号少见倒伏。
1.5米质
米质优,米饭口感松软清香。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整精米率72.7%,长宽比2.6,垩白粒率12%,垩白度1.4%,透明度1级,胶稠度75.0 mm,直链淀粉含量16.8%,米质指标达国标及部标优质2级标准。
2高产栽培技术
2.1培育壮秧
2.1.1适时播种。
播前做好种子的消毒处理,连晚栽培适宜在6月24—30日之间播种。
秧田播种量不宜超过112.5 kg/hm2。
适当缩短秧龄有利于增加低节位分蘖和提高成穗率,高产栽培秧龄不超过25 d,7月下旬完成插秧。
2.1.2秧田管理。
提倡采用半旱秧田。
基肥宜采用粪肥、碳铵、过磷酸钙,播种前1~2 d施入并均匀趟入泥中。
播种前注意掌握秧板的软硬程度,以不硬不糊为宜,谷粒以半入泥土半露外最好。
甬优9号抽穗期较早,作连晚栽培营养期缩短,所以培育壮秧是高产的基础。
播后次日用吡虫啉喷施秧板,防治蓟马、飞虱,1~2叶时用200~250 mg/kg多效唑喷施,促进秧苗矮壮,移栽前3d施起身肥,并喷施对症农药,使秧苗带药移栽,促进早发。
2.2大田管理
2.2.1移栽。
育秧苗龄以18~25 d为好,即叶龄4.5~5.5叶、每苗带蘖1~3个时(二丫叉期),选择阴天或晴天16:00后移栽大田最好。
注意高温避开强光照时段,以减轻败苗。
甬优9号属穗粒兼顾型品种,移栽密度27 cm×(20~23)cm,穴插1~2本。
2.2.2科学施肥。
甬优9号耐肥性较好,施肥上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适施穗肥、增施钾肥为主,促前期早发,中期稳健。
基施42%复合肥375 kg/hm2,移栽1周后追尿素90 kg/hm2,穗肥在剑叶全展期施入42%复合肥105 kg/hm2,施肥量也可根据田块肥力、秧苗生长情况确定。
2.2.3水浆管理。
栽后至返青,保持3 cm水层,返青至分蘖盛
期,水分湿、干交替,至田间总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左右开始搁田,多次轻搁,灌浆后期注意不能够断水过早。
2.2.4病虫草防治。
水稻治虫重在抓住适时防治,水稻治病重在病前预防。
按《病虫情报》及时选用环保微量型农药进行防治。
重点抓好钻心虫、卷叶螟、稻虱、纹枯病、稻瘟病及稻曲病防治,穗颈瘟在破口期用药即可。
稻曲病要提前到破口前5~7 d用药。
2.3适时收获
稻谷成熟度对稻米品质有明显影响,是夺取高产优质的最后环节。
随着成熟度的提高,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糊化温度和胶稠度等品质指标都有明显提高。
因此,稻谷黄粒达到95%左右时,要抢晴收获,过早或过迟(下转第83页)(上接第80页)
收获都将降低稻谷产量和品质。
可用打谷机人工进行脱粒或用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割脱粒。
人工收割时,最好边收割、边脱粒、边整晒,及时将水分降低到14%以下。
禁止铺在沥青或水泥地面碾压脱粒。
对于收割后不能及时脱粒的稻株,不能急于打捆堆垛,应摊开晾晒,茎叶晒蔫后才能堆垛,以防稻谷被沤黄,霉烂变质。
收割稻谷时水分在17%以上、气温在15 ℃左右时不要急于脱粒,要在田间铺开或码垛晾晒,降低含水量,堆垛时应将稻穗朝外,以利于干燥,切忌长时间堆垛。
如收获时正值雨季,为了避免稻谷发芽或发霉,雨天收下的稻谷必须人工干燥。
应注意尽量摊薄透风,并经常翻动,或用排风扇等机械加以吹干。
待天晴后尽快摊晒,降低
含水量。
3参考文献
[1] 王宏辉,应连友,赵益福,等.关于温岭市早稻生产的若干思考[j].浙江现代农业,2009(6):36-39.
[2] 申建斌,石纪城,宋忠华,等.水稻高效栽培技术初步研究[j].杂交水稻,2003,18(6):30-33.
[3] 张宏.江淮中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3):271-272.
[4] 李小龙.温岭市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工作实施效果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