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34 KB
- 文档页数:1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翻译《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
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
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意境幽美,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委婉动人。
一、作品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意图今夜月明人尽望⑷,不知秋思落谁家⑸?二、注释⑴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作“十五夜望月”。
宋本《王建诗集》及《万首唐人绝句》题下自注:“时会琴客。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之夜。
杜郎中,名不详。
一说,杜郎中指杜元颖,为杜如晦五世孙,唐穆宗时曾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又,据尹占华考证,杜郎中疑为杜羔。
《新唐书·杜羔传》:“羔贞元初及进士第。
……未几,授户部郎中。
”郎中,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形容月光明亮,满地皆白。
树栖鸦:乌鸦栖息在树上。
⑶冷露:清冷的露珠。
桂花:八月桂花盛开,传说月中又有桂树,此处兼有二义。
⑷尽:都。
⑸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又为琴曲名,蔡邕《青溪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曲。
落:在,到。
一作“在”。
三、白话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四、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给友人杜郎中的。
诗题下原注:“时会琴客”,说明中秋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此诗写成当夜,也可能曾配合琴曲演唱。
五、作品鉴赏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圆月悬空,呈现出明亮、圆满和美丽的视觉形象。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友无限的思念之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写庭中赏月之景。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朝代:唐作者: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简介: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
(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
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
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
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
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
③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④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⑤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⑥落:在。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古诗文阅读】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分)(2) 《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了“在”,你认为“落”好还是“在”好?(3分)参考答案(1) ①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露无声”从听觉写。
②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
“地白”,给人澄澈、空明之感。
“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视觉1分;听觉或触觉说到一个可得1分,第二问2分)(2)“落”字好。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
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体裁:诗题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名字:王建年代:唐代描述: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
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翻译: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原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赏析二:思想内容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赏析三:艺术特色“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诗人写中庭月色,“地白”二字给人以清冷之感。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中庭望月念君兮》原文:中庭明月光,幽影入吾堂。
独对清辉冷,思君意未央。
一、衍生注释:“中庭”指庭院之中。
“幽影”描绘出月光下的阴影,有一种清幽孤寂之感。
“未央”表示未尽,体现思念之情绵绵不绝。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出庭院中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那清冷的月光洒进屋子,让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诗人独自面对这清冷的光辉,思念着友人或者爱人。
短短几句,将那种孤独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简单的字词组合却有着强大的情感感染力。
三、作者介绍:此诗作者已不可考。
但从诗中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内心细腻、感情丰富之人,善于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情感。
四、运用片段:那次我独自在老家的院子里,夜晚的月亮又大又圆。
我突然就想起了在远方打拼的朋友,就像诗中说的“中庭明月光,幽影入吾堂。
独对清辉冷,思君意未央。
”那种思念一下子就涌了上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身边的人却不在。
这诗可真能把思念之情写得透透的,让人感同身受啊。
我觉得它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思念的大门。
《望月怀君难见君》原文:月满高楼上,愁思绕我心。
君行千里外,不见梦中音。
一、衍生注释:“月满”描绘出满月的景象,通常满月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思绪。
“愁思”直接点明诗人的忧愁情绪。
“梦中音”表示在梦中都难以听到思念之人的声音。
二、赏析:诗的开头“月满高楼上”,将场景设置在高楼之上,明月高悬,给人一种开阔又寂寥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心中的愁思缠绕。
而想到思念的人远在千里之外,就连梦中都难以听到他的声音,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思念与忧愁。
整首诗通过望月引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层层递进。
三、作者介绍:作者佚名。
从诗中可推测出他可能是一个经历了离别的人,也许是友人离别,也许是亲人远行,他把自己的思念和愁苦融入到了诗中。
四、运用片段:我和闺蜜分开后,她去了很远的城市工作。
有一天晚上,我站在楼顶看月亮,月亮又圆又亮。
我就想起了她,那时候的感觉就像诗里写的“月满高楼上,愁思绕我心。
十五夜望月抒情的诗句一、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衍生注释: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鸦:栖息在树上的乌鸦。
冷露:清冷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赏析: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色。
庭院中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人人都在仰头望月,不禁让人思考那怀人的愁绪会落在谁家呢。
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后两句抒情,通过“不知秋思落谁家”的问句,将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韵味无穷。
四、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唐朝诗人。
他的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善于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五、运用片段: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
看着那明亮的月亮,我不禁想起了王建的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转头问妈妈:“妈妈,你说这秋思会落在我们家吗?”妈妈笑着说:“傻孩子,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哪来的秋思呀。
”一、原文:《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二、衍生注释:十轮:形容月亮圆缺的次数很多。
霜影:指月光。
庭梧:庭院中的梧桐树。
羁人:旅人,漂泊在外的人。
素娥:即嫦娥。
玉蟾:传说月宫中的蟾蜍。
三、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明月照在庭院的梧桐树上,而漂泊在外的人独自在角落里。
后两句诗人想象嫦娥未必没有惆怅和遗憾,月宫中有清冷的玉蟾和孤独的桂花。
诗中通过描写中秋月,表达了羁旅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同时也借嫦娥的传说增添了一份忧伤的氛围。
四、作者介绍: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在宋初词坛上有重要地位。
五、运用片段:中秋节我一个人在外地,看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满是惆怅。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我不就像诗里说的那个羁人吗?真希望能快点回家和家人团聚啊。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词原文鉴赏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词原文鉴赏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注释:(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3)地白:月光满地。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5)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为准。
译文一: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料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
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译文二: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全诗赏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朝代:唐作者: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简介: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
(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
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
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
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
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
③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④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⑤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⑥落:在。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简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中秋节的诗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意思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导语】《⼗五夜望⽉寄杜郎中》这⾸诗是诗⼈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这是⼀⾸中秋之夜望⽉思远的七⾔绝句。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王建的这⾸诗词,欢迎阅读! 《⼗五夜望⽉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树栖鸦, 冷露⽆声湿桂花。
今夜⽉明⼈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中庭地⽩树栖鸦”,这句明写赏⽉环境,暗写⼈物情态,精炼⽽含蓄。
皎洁的⽉光,如⽔⼀般倾泻,洒在庭院中犹如⼀层薄霜,树上栖息的乌鸦已经熟睡,⼀切都进⼊了安静状态。
诗⼈写中庭⽉⾊,只⽤“地⽩”⼆字,却给⼈以“积⽔空明”之感,使⼈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不是看到的。
乌鸦在⽉光中由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睡,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华,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烘托了⽉夜的寂静。
“冷露⽆声湿桂花”,这句诗写秋露打湿了⾹⽓怡⼈的桂花,既可能是实景,也可能是联想⽽来。
桂花可能是指⽉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望⽉,正是全篇点题之笔,意境悠远,耐⼈寻味。
古⼈以为霜露之类似⾬雪从天⽽降,因⽽是“⽆声”浸湿了桂花。
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表现了夜之深之静。
扩展阅读:王建的简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
出⾝寒微,⼀⽣潦倒。
曾⼀度从军,约46岁始⼊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
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
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其诗题材⼴泛,同情百姓疾苦,⽣活⽓息浓厚,思想深刻。
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盾。
多⽤⽐兴、⽩描、对⽐等⼿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
体裁多为七⾔歌⾏,篇幅短⼩。
语⾔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彩。
名篇如《⽥家⾏》、《⽔夫谣》、《⽻林⾏》、《射虎⾏》、《古从军》、《渡辽⽔》、《⽥家留客》、《望夫⽯》等。
他⼜以“宫词”知名。
他的“宫词”百⾸,突破前⼈抒写宫怨的窠⾅,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年代: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3、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4、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⑶,不知秋思落谁家⑷?[1]【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十五夜望月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作品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②郎中:官名。
③地白:地上的月光。
④栖:歇。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
【赏析】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
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
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
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
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
“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
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
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
而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呢?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
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使人不寒而栗,但他却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比兴的手法,衬托自己孤寂的心境。
“冷”字是诗人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聚散却不相同。
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背井离乡,那么怀念之情就会像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落在这户人家、这位游子身上。
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也包括诗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
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落”字录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
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