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 优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78 MB
- 文档页数:53
语文《草原》优秀课件大全导读:本文语文《草原》优秀课件大全,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
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
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奶茶:奶茶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
自元朝起传遍世界各地,目前在中国、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中国境内的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和蒙古族等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
新疆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
乌孜别克族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
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
藏族、蒙古族的奶茶以砖茶、羊奶或牛奶、和以酥油煮成,加盐调理使味道偏咸。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优秀教案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教学()分钟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毯、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配视频,内容为草原风光,时长约1分钟。
思考: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
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叫蒙古包,他们喜欢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擅长套马、摔跤。
描写草原的民歌有《敕勒川》等。
)3.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
(齐读课题)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1.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衣裳彩虹马蹄热乎乎礼貌拘束举杯感人会心微笑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学生齐读。
(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好客同行似乎蒙古包学生回答:这些词语都含有多音字。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ɡ”;“似乎”中的“似”读作“sì”;“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ɡ”。
(点击课件,“好”“行”“似”“蒙”变红色)2.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长句: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