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要素价值论的对比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新视角122 经济理论研究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朱广斌(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摘要: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我们要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新的历史条件,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尽管处于信息时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或形成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且还要搞清楚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的区别。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收入分配一、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和演进发展历程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认识接近有350年的历史。
自从166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赋税论》中提出劳动价值论以来,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这几位杰出的理论家和思想家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史上,配第第一个讨论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基础。
他揭示了劳动生产力和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成产率成反比这个事实。
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他不仅认识到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认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但是,配第混同了价值与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
价值和价格也含糊不清。
他不能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弄清楚,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体。
2.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重要成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
(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
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
3.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是把使用价值看作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摘要】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接着说明了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背景,指出其在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演变过程。
正文部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探讨了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经济学中的地位,分析了劳动价值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讨论了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论与价值创造的现实意义。
结论部分总结了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强调了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应用,展望了劳动价值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整篇文章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全面探讨了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经济的启示意义,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市场经济,价值创造,现实意义,当代启示,现实应用,未来发展1. 引言1.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斯多亚哲学,但在近代经济学中得到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发展。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些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这意味着劳动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有经过劳动的加工和生产,商品才能获得价值。
劳动价值论强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它决定了这种商品的价值。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就会高于其实际价值;反之则会低于其实际价值。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的创造性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性,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商品价值的形成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为我们理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1.2 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背景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古代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探讨。
再论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为什么要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我们所说的劳动价值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系统学说。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大代表人物——配第、斯密和李加图先后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成份的优秀成果。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完整体系。
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习和讨论,形成了一套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基本认识。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原来建立在传统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能否适应新时代新情况的问题,面临着对现实经济是否具有解释力和适应性的挑战。
这种挑战既包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传统认识的挑战,也包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身的挑战。
关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讨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提出和展开的。
(一)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要求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服务业的比重较低,在整个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并围绕着物质产品生产过程而展开的,与物质产品生产没有直接的服务业部门基本上被排除在价值创造的考察范围之外。
比如,将货运与客运区分开来,把前者列入价值创造的链条,而把后者列为不创造价值的部门,就是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典型例子。
但是,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条件相比,现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现代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服务业的生产和就业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全世界的平均数超过了60%,一些高收入国家超过了70%;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也大体上相当于这个水平。
相应地,工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从全世界范围看已下降到较低水平。
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思考03计本3班陈伟郴 2B0324151147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这一论述具有广泛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工会干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工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因为工会是劳动者自愿结合的组织。
劳动者是工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对象。
必须看到,传统理论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当今社会总劳动中所占比重日渐下降,第三产业的劳动已被公认为是生产劳动,而且能够创造价值。
同时,由于生产中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非物质产品,其单位产品所含的活劳动已大大减少。
随着科学技术手超常规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趋势将会强化。
既然如此,工会只有认识和研究当今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才能清楚工会组织的基本成员和工作对象,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劳动者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只有认识和研究劳动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劳动政策的影响,才能清楚工会源头维护和具体维护的重点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只有认识和研究劳动价值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才能清楚工会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发挥作用之所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劳动者的积极性。
其二,因为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
工会既是劳动关系的产物,又是代表劳动者一方协调劳动关系的组织。
工会要更好地履行起自己的这一职责,就必须认识和研究这些与劳动关系有关的问题。
当工会在参与政府有关劳动立法或政策制订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强调操作性劳动或体力型劳动的使命感,而忽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这类劳动形态的重要作用,甚至对资本、技术等生产诸要素和所有者,仍存在传统的“劳动对资本”的异议。
在与要素价值论的对比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经济学领域存在着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马克思的国民收入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国民收入理论的对立,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创造和决定价值的是什么”,“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即非劳动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价值量由其中包涵的抽象劳动量决定,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衡量尺度。
可以看出,马克思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作价值。
马克思的国民收入理论建立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上。
在他看来,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增长根本上是商品价值的创作和增长,既然只有劳动才能创作价值,那么就意味着也只有劳动,更确切地说是用以生产商品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国民收入的唯一源泉。
国民收入的核算是劳动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的核算,既然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创造,那么,物质生产部门外的非生产部门收入,不构成国民收入。
西方经济学中的要素价值理论认为,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生产要素均有资格形成产品中的新价值。
要素价值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后来有人又加上其他要素,如企业家才干创造利润等。
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理论建立在要素价值论基础上,因而把劳动、土地、资本以及企业家才干一律视为收入源泉,任何收入不论其来源如何,统统看作国民收入的构成部分。
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计算国民收入,不仅包括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而且把商业、金融、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甚至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也统计在内,不仅把雇佣劳动者的工资,且把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高额薪金统统视为劳动所得。
由上可见,两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和决定的”、“价值产生的源泉是一元性的还是多元性的”这两个问题的不同认识,这之中孰是孰非,需要我们在准确理解两派观点的基础上,对两种理论作对比和分析。
在与要素价值论的对比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经济学领域存在着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马克思的国民收入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国民收入理论的对立,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创造和决定价值的是什么”,“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即非劳动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价值量由其中包涵的抽象劳动量决定,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衡量尺度。
可以看出,马克思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作价值。
马克思的国民收入理论建立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上。
在他看来,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增长根本上是商品价值的创作和增长,既然只有劳动才能创作价值,那么就意味着也只有劳动,更确切地说是用以生产商品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国民收入的唯一源泉。
国民收入的核算是劳动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的核算,既然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创造,那么,物质生产部门外的非生产部门收入,不构成国民收入。
西方经济学中的要素价值理论认为,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生产要素均有资格形成产品中的新价值。
要素价值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后来有人又加上其他要素,如企业家才干创造利润等。
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理论建立在要素价值论基础上,因而把劳动、土地、资本以及企业家才干一律视为收入源泉,任何收入不论其来源如何,统统看作国民收入的构成部分。
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计算国民收入,不仅包括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而且把商业、金融、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甚至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也统计在内,不仅把雇佣劳动者的工资,且把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高额薪金统统视为劳动所得。
由上可见,两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和决定的”、“价值产生的源泉是一元性的还是多元性的”这两个问题的不同认识,这之中孰是孰非,需要我们在准确理解两派观点的基础上,对两种理论作对比和分析。
在这之前,先让我们明晰一些概念: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要理解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价值源泉”的理论,先要清楚“价值”指什么,对“价值”深入的完整的理解,则需要建立在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和价格”之间的联系及区别都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
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现象是:商品生产者运用各自的劳动创造出有用性(我们把商品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求的有用属性称为“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而这些包含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原则上都可以按照一定的关系或比例进行交换,且交换时的关系或比例往往是相对稳定的。
为什么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间有交换的可能?又是什么决定了两种商品间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交换比例呢?对“价值”产生源泉这一问题的讨论,就是为着解决这些问题的。
我们引入“价值”一词,规定:某一商品的“价值”是指决定该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可交换多少另一种商品的那种商品属性,区别于表现商品有用性的使用价值属性。
商品价值就是决定商品在交换中可换回什么的那个东西,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有在交换中用另一种商品表现,即商品的价值正好和它换回来的东西相等,我们把商品价值在交换中的表现定义为“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在交换中的体现,它表现为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比如,一夸特小麦可以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交换,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就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一件商品可以有多种的交换价值,这些多种的交换价值是对同一个东西——该商品的价值的反映,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是一种内在决定与外在表现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货币的产生,货币具有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商品价值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根据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理解了“价值”是什么之后,我们来看看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的观点各是如何得出的,循着理论创立者的思路和方法,检视他们的推理论证。
劳动价值论的第一个核心观点是:商品价值的本质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对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含义及其联系区别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一个商品或一个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但这个随机变量有一个确定的、并非偶然和纯粹相对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就是商品具有的、内在的价值”。
价值就是决定了商品可以在交换中换得什么的那个东西,“物的价值正好和它用于交换带来的东西相等”。
可见,价值不仅使得使用价值各异的不同商品间的交换成为可能,也是确定交换关系和比例的依据。
那么,价值是如何产生和被决定的呢?马克思分析了商品交换过程,指出某一种定量的商品,可以以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比如,一夸特小麦可以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交换,某一商品之所以可以有不同的交换价值,那一定是因为同一商品的各种有效交换价值代表一个等同的东西。
具体到两种商品的交换上,比如拿小麦和铁的交换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如一夸特小麦=a公斤铁,这个等式说明,等号两边的两种不同物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这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马克思分析认为,一方面,这种东西肯定与商品的物体属性无关——商品的物体属性是与其使用价值相关的,价值作为与使用价值相对立的范畴(之所以说对立,是因为物体属性带来使用价值的差异,是商品间差异和区别的一面。
价值则使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有交换可能,是商品间共性的一面。
),必然是与商品的物体属性无关的;另一方面,这种东西一定是体现着商品同一性的,在不同商品上表现为同质而只有量的差别。
马克思从商品的产生和来源中找到了这种同一性——商品在抽象掉商品的物质特性和有用性,抽象掉用于商品生产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有用性后,就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
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商品的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那么,商品具有的价值的量应该如何计量和比较呢,根据价值即商品中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一结论,商品的价值量即是它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量。
马克思指出:“价值量的计量,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
劳动本身的量则用劳动时间为尺度。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同一种商品往往有许多生产者,其中每一个生产者劳动时的客观条件(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主观条件(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强度)都不尽相同,因而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就不同,从而同一种商品就有多种个别价值。
然而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不同生产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个别价值虽然不同,但它们在交换中只能有一个价值。
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个别价值决定,而是由生产这一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当时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按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决定。
也就是说,在商品交换中,单个商品是等量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无论商品个别的价值如何,质量相同的同一种商品总是按划一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出卖。
于是马克思说“所谓物以稀为贵,是指尽管得到这个稀罕物所付出的劳动可能不多,比如是天上掉下来的,但要生产出这个稀罕物所需要的劳动量是很大的”。
商品价值由生产这一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样,个别价值较低的商品按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时,较少量的私人劳动能被社会承认为较大量的社会劳动,他的劳动可以实现为更多的社会价值量,生产者会在经济上得到更多收益。
反之,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有一部分个别劳动没有被社会承认,一部分个别价值不能变成社会价值,生产者经济上就会亏损,受到破产的威胁。
在以上的论述中,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作了解释,并得出“商品的价值即其中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一论断,但对于何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无差别性体现在哪里,无差别的劳动和有差别的劳动的关系等问题,没有做详细论述。
为了更好地解释巩固自己的观点,他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用“具体劳动”表示用于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在目的、操作方式、对象和结果上的差异,用“抽象劳动”指代不同商品包含的劳动的“无差别”一面,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他说,“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同样,决定它们存在的劳动即缝和织,也是不同质的”。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必然包含不同质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然而形成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间也有“无差别”的一面,“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就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在作为一般人类劳动时是无差别的。
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而商品价值体现的恰恰就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撇开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即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消耗;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第二个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一论断通过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阐述,已被论证清楚。
马克思据此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与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的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和非劳动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的说法是根本对立的,事实上这也成为绝大多数人反对和质疑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原因。
因为感觉和经验告诉我们,商品生产过程,是包括劳动和非劳动要素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被从有无到有地创造出来的商品价值,怎么可能只是劳动一方之功,那些被拿到市场上交换的产品,除了劳动的凝结,分明还体现着决策者的灵感与眼光、设计者的创意与智慧,土地与厂房、技术与机器也是实现价值创造的必需条件,如果资本、信息、土地、技术都不创造价值,那为什么商品卖出后的所得不是劳动者独占,为什么利息、地租、知识产权收益会被认为是正当的。
看来,讨论价值源泉问题,必需阐明劳动和非劳动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马克思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主张确实只承认劳动能创造价值,也就是明明白白的表示了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