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抗震鉴定技术规范DB11∕T 1689-2019
- 格式:pdf
- 大小:416.20 KB
- 文档页数:29
第四章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第一节结构可靠性鉴定第4.1.1条本节适用于以木构架为主要承重体系的古建筑结构的可靠性鉴定。
第4.1.2条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应根据承重结构中出现的残损点数量、分布、恶化程度及对结构局部或整体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后果进行评估。
第4.1.3条残损点应为承重体系中某一构件节点或部位已处于不能正常受力不能正常使用或濒临破坏的状态。
第4.1.4条古建筑的可靠性鉴定应按下列规定分为四类:Ⅰ类建筑承重结构中,原有的残损点均已得到正确处理,尚未发现新的残损点或残损征兆;Ⅱ类建筑承重结构中原先已修补加固的残损点有个别需要重新处理,新近发现的若干残损迹象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处理,但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Ⅲ类建筑承重结构中,关键部位的残损点或其组合已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有必要采取加固或修理措施,但尚不致立即发生危险;Ⅳ类建筑承重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已处于危险状态,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必须立即采取抢修措施。
第4.1.5条承重木柱的残损点应按表4.1.5评定:承重木柱的残损点检查及评定表4.1.5第4.1.6条承重木梁枋的残损点应按表4.1.6评定:承重木梁枋残损点的检查及评定表4.1.6第4.1.7条木构架整体性的检查及评定,应按表4.1.7进行。
木构架整体性的检查及评定表4.1.7第4.1.8条斗有下列损坏,应视为残损点:一、整攒斗栱明显变形或错位;二、栱翘折断、小斗脱落,且每一枋下连续两处发生;三、大斗明显压陷、劈裂、偏斜或移位;四、整攒斗栱的木材发生腐朽、虫蛀或老化变质,并已影响斗栱受力;五、柱头或转角处的斗栱有明显破坏迹象。
第4.1.9条屋盖结构中的残损点应按表评定:屋盖结构中残损点的检查及评定表4.1.9第4.1.10条楼盖结构中的残损点应按表4.1.10评定:楼盖结构中残损点的检查及评定表表4.1.10第4.1.11条以木构架为主要承重体系的古建筑中,其砖墙的残损点应按表4.1.11评定。
ICS91.120.P 31D B11北京市地方标准DB 11/T1597—2018文物建筑勘察设计文件编制规范Code for document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 survey and design2018- 12- 17 发布2019-04-01 实施目 次前言 (ii)i范围 (i)2术语和定义 (1)3 基本要求 (1)4现状勘察报告 (2)5方案设计文件 (9)5.1 1般要求 (9)5.2方案设计说明 (10)5.3方案设计图纸 (11)5.4设计概算书 (13)6施工图设计文件 (14)6.1 i般要求 (14)6.2施工图设计说明 (14)6.3施工图文件 (15)6.4工程预算书 (17)7补充设计文件和设计变更文件 (18)参考文献 (19)刖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文物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协作单位: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北咨工程管理 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倪越、王乃海、刘瑗、田林、黎冬青、任庆生、熊炜、王玉珂、刘卫华、赵术 强、赵跃、孙艳群、欧阳苏勇、毛国华、赵鹏、杨红、钱勃。
文物建筑勘察设计文件编制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文物建筑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要求和现状勘察报告、方案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 文件、补充设计和设计变更文件的编制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下列建筑物、构筑物本体的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迁移工程、原址复建工程的勘察设计文件编制,其它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可参照使用。
a)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构筑物;b)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文物建筑勘察 survey of historic building记录文物建筑的特征、现状及环境,分析病害成因,并进行评估的活动。
目 次前言.....................................................................................i ii i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规定 (3)5工前检测 (5)5.1 1般要求 (5)5.2工前检测步序 (5)5.3资料收集整理 (5)5.4现场调查 (5)5.5工前检测方案编制 (6)5.6 检测实施 (8)5.7检测结果分析 (8)5.8工前检测报告编制 (8)6工前评估 (9)6.1 i般要求 (9)6.2 评估范围与对象 (9)6.3资料收集整理 (9)6.4 现场复核及补充 (9)6.5变形控制指标确定 (9)6.6变形控制#考值 (9)6.7安全风险评估 (11)6.8工前评估报告编制 (12)7道路设施安全保护 (12)7.1专项设计 (12)7.2 工前加固 (13)7.3 穿越施工 (13)8道路设施监测 (14)8.1 i般要求 (14)8.2监测方案内容 (14)8.3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14)8.4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16)8.5 监测频率 (17)8.6 监测信息反馈 (19)8.7监测报告编制 (20)9工后检测 (20)9.1 1般要求 (20)9.2 检测实施 (21)10 工后评估 (21)10.1 i般要求 (21)10.2 资料收集整理 (21)10.3评估范围与对象 (21)10.4工后评估工作内容 (21)10.5 现场会商 (22)10.6 安全性核算 (22)10.7工后评估报告编制 (23)11 工后加固 (23)11.1 i般要求 (23)11.2 加固设计 (24)11.3 加固实施 (24)附录A (规范性附录)穿越既有道路设施技术流程 (25)附录B (规范性附录)穿越工程影响分区 (26)参考文献 (27)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工程技术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前检测、工前评估、设施安全保护要求、道路设施监测、工后 检测、工后评估与工后加固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流程。
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目录一、各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7.《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1.《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1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713.《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14.《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15.《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201016.《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17.《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991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9.《老年人居住设计建筑规范》GB50340—200320.《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 /T50344-20042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2.《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2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50375—200624.《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25.《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26.《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27.《构筑物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60—201328.《天津市住宅设计标准》DB29-22—201329.《02G系列结构标准设计图集》DBJT29-45—200230.《人工砂应用技术规程》DB29-72—201031.《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32.《住宅建设通用规程》DB29—120-200533.《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DB29—138-200534.《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29-139-200535.《结构混凝土实体检测技术规程》DB29-148—200536.《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DBJT29—18-200537.《建筑变形缝构造(金属成品系列)》DBJT29-169—200738.《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3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0.《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201141.《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2004年版)42.《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43.《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分类标准》JGJ/T181—200944.《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190—201045.《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46.《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9147.《民用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规程》CJJ /T53—9348.《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200849.《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城乡建设部2009年3月26日二、地基基础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 /T50123—99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2—2002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7.《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GB50739-20118.《钢制储罐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 /T50756—20129.建筑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843-201310.《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4—8011.《高层建筑箱型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1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4.《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20111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6.《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17.《建筑基桩技术规范》JGJ94-20081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GJ106-20031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0.《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21.《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设计规程》JGJ171—200922.《逆作复合桩基技术规程》JGJ/T186—200923.《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JGJ/T199-201024.《刚—柔性状复合地基技术规程》JGJ /T210-201025.《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JGJ/T213-201026.《大直径扩底灌注桩技术规程》JGJ/T225—201027.《组合锤法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 /T290—201228.《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29.《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30.《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JGJ/T182-200931.《建筑工程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规程》JGJ211—20103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DB29-38-200233.《挤扩灌注桩技术规程》DB29—65-201134.《劲性搅拌桩技术规程》DB29—102—200435.《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规程》DB29—103-201036.《沉降控制桩基础技术规程》DB29—105-200437.《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DB29—110—201038.《钻孔灌注桩成孔地下连续墙成槽检测技术规程》DB29-112—201039.《天津市地下工程型钢水泥土搅拌墙(SMW)施工技术规程》DB29—145-201040.《高喷插芯组合桩技术规程》DB29-160—200641.《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29-202—201042.《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技术规程》DB29—213—201243.《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方桩》DBJT29-3—200644.《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DBJT29—44-201045.《先张法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DBJT29—187-2009三、混凝土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钢筋棍凝土筒仓设计规范》GB50077-20033.《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50081-20024.《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标准》GB50082-2009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7.《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8.《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 /T50152—20129.《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10.《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11.《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422-200712.《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76-20081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15.《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程》GB /T50733-201116.《砼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1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一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1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二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
历史遗留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指南1. 引言1.1 概述历史遗留建筑物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长期的使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确保公众的人身安全,进行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详尽、系统的指南,以引导工程师和专业人员正确评估历史遗留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了特定主题。
第一个部分是引言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标,并简要概述后续内容。
第二个部分是历史遗留建筑物概述。
这一部分将定义历史遗留建筑物并介绍其特点,进一步探讨其保护与修复意义,并对国内外历史遗留建筑物现状进行分析。
第三个部分是结构安全性检测方法。
在这一部分中,将介绍目视检查与文献调查的重要性,并探讨非破坏性测试技术的应用以及结构监测方法的综述。
第四个部分是遗留建筑物结构安全性鉴定指南详解。
本节将详细介绍实地勘察与建筑材料识别要点,以及结构承载性能评估流程,并提供关于编写结论及报告规范说明的指导。
最后一个部分是应用案例分析及展望。
我们将分析某个具体历史遗留建筑物的安全性检测案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展望。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推广应用的建议与具体措施。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为工程师和专业人员提供历史遗留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方面的指南。
通过详尽而系统地介绍相关知识和方法,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历史遗留建筑物存在的结构安全隐患,并学会正确评估和判断其安全性。
同时,我们也希望该指南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历史遗留建筑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并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2. 历史遗留建筑物概述2.1 定义与特点历史遗留建筑物是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并且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承载着历史沧桑和人们的记忆,代表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状态。
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并为抗震加固或采取其他抗震减灾对策提供依据,制定本标准。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遭受预估的第一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二级水准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三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说明】GB 50023-95标准是在1977年唐山大地震后发布的77版鉴定标准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针对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建筑,在震前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的要求编制的。
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考虑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和需要加固工程量很大的具体情况,鉴定和加固的设防目标略低于GBJ 11-89设计规范的设防目标。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从设计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同概率的角度,在全国范围内平均,30、40、50年地震作用的相对比例大致是0.75、0.88和1.00;抗震构造综合影响系数的相对比例,6度为0.76、0.90、1.0,7度为0.71、0.87、1.0,8度为0.63、0.84、1.0,9度为0.57、0.81、1.0。
据此,考虑到95鉴定标准的抗力调整系数取0.85,89设计规范系列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比01规范约减少10%且材料强度大致为01规范系列的1.05~1.15,于是可以认为:95鉴定标准、89设计规范和01设计规范大体上分别在设计使用年限30年、40年和50年具有相同的抗震安全概率。
震害经验也表明,按照77版鉴定标准进行鉴定加固的房屋,在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的多次地震中,如1981年邢台M6级地震、1981年道孚M6.9级地震、1985年自贡M4.8级地震、1989年澜沧耿马M7.6级地震、1996年丽江M7级地震,均经受了考验。
2008年汶川地震中,除震中区外,不仅严格按89规范、01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房屋没有倒塌,经加固的房屋也没有倒塌,再一次证明按照95系列鉴定标准执行对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是有效的。
附录H(资料性)受保护建筑保养维修中可能被参考、使用到的国家、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表H.1给出了受保护建筑保养维修中可能会被参考、使用到的国家、行业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表H.1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工程改造、维护与加固专业基础标准GB/T50768—2012白蚁防治工程基本术语标准JGJ/T181—2009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检测分类标准建筑检测与鉴定通用标准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144—2019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T50344—2019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125—2016危险房屋鉴定标准DGJ08-11-2018地基基础设计标准DG/TJ08-79—2008房屋质量检测规程城住字〔84〕第678号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工程维护与修缮通用标准GB50728—2011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50550—2010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T117—2019民用建筑修缮工程查勘与设计规程DGJ08-81—2000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DG/TJ08-207—2008房屋修缮工程技术规程历史建筑、文物建筑维护、修缮专用标准GB/T50165—2020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GB51017—2014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GB50601—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H/T6005—2018古建筑测绘规范WW∕T0034—2012古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监理规范WW∕T0070—2015文物保护项目评估规范WW∕T0078—2017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范DG/TJ08-108—2014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DG/TJ08-2249—2018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查勘设计和效果评价技术规程表H.1(续)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可靠性检测鉴定专用标准JGJ/T277—2012红外热像法检测建筑外墙饰面粘结质量技术规程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4—2011择压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WW/T0048—2014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导则DGJ08-81-2015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DG/TJ08-803—2013建筑幕墙安全性能检测评估技术规程DG/TJ08-804—2005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CECS02—2005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振动与噪声测定鉴定专用标准GB/T50355—2018住宅建筑室内振动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
1 总则1.0.1为使历史遗留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有据可依,制订本指南。
注:本指南所指“历史遗留建筑物”包括在用建筑物和空置建筑物。
1.0.2本指南适用于普通粘土砖、钢筋混凝土、钢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上述材料建造的历史遗留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
本指南适用的历史遗留建筑物的高度为:砖砌体结构不超过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超过9层;本指南适用的历史遗留建筑物的水平构件的跨度不超过12m。
1.0.3历史遗留建筑物的结构抗震鉴定宜按照建造时国家规定的建筑物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
2 术语2.0.1 结构安全性检测structure safety inspection为了解历史遗留建筑物的结构现状、使结构安全性鉴定有据可依而做的检查和鉴定工作,包括:调查设计和施工资料,调查使用历史、现状和使用环境,量测结构及构件几何尺寸,目测,构件外观检测,无损、微破损检测,材料强度试验等。
2.0.2 结构安全性鉴定structure safety appraisal根据结构安全性检测所得的信息,评定结构的安全性等级。
2.0.3 第一级结构安全性检测the first stage of structure safety inspection为第一级结构安全鉴定所做的结构检测,包括:调查设计和施工资料,调查使用历史、现状和使用环境,结构整体检测、量测结构及构件几何尺寸、构件外观检测及材料强度检测等。
2.0.4第二级结构安全性检测the second stage of structure safety inspection为第二级结构安全性鉴定所做的结构检测,包括:采用仪器设备对结构进行无损、微破损检测,材料强度试验等,以进一步查明结构的现状,为地基、基础和/或上部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验算提供依据。
2.0.5 第一级结构安全性鉴定the first stage of structure safety appraisal根据第一级结构安全性检测所得信息评定结构安全性等级的鉴定,鉴定时可不进行承载能力验算。
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目录一、各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7.《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1.《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1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713.《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14.《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15.《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201016.《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17.《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991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9.《老年人居住设计建筑规范》GB50340-200320.《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 T50344-20042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2.《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2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50375-200624.《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25.《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26.《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27.《构筑物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60-201328.《天津市住宅设计标准》DB29-22-201329.《02G系列结构标准设计图集》DBJT29-45-200230.《人工砂应用技术规程》DB29-72-201031.《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32.《住宅建设通用规程》DB29-120-200533.《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DB29-138-200534.《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29-139-200535.《结构混凝土实体检测技术规程》DB29-148-200536.《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DBJT29-18-200537.《建筑变形缝构造( 金属成品系列) 》DBJT29-169-200738.《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3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0.《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201141.《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2004年版)42.《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 》JGJ165-201043.《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分类标准》JGJ/ T181-200944.《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190-201045.《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46.《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9147.《民用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规程》CJJ/T53-9348.《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200849.《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城乡建设部 2009年3 月 26日二、地基基础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2-2002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7.《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GB50739-20118.《钢制储罐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T50756-20129.建筑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 GB50843-201310.《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4-8011.《高层建筑箱型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1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4.《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20111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 T87-201216.《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17.《建筑基桩技术规范》JGJ94-20081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GJ106-20031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0.《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21.《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设计规程》JGJ171-200922.《逆作复合桩基技术规程》JGJ/T186-200923.《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JGJ/ T199-201024.《刚- 柔性状复合地基技术规程》JGJ/T210-201025.《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JGJ/ T213-201026.《大直径扩底灌注桩技术规程》JGJ/ T225-201027.《组合锤法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T290-201228.《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 T111-9829.《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30.《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JGJ/ T182-200931.《建筑工程水泥- 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规程》JGJ211-20103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DB29-38-200233.《挤扩灌注桩技术规程》DB29-65-201134.《劲性搅拌桩技术规程》DB29-102-200435.《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规程》DB29-103-201036.《沉降控制桩基础技术规程》DB29-105-200437.《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DB29-110-201038.《钻孔灌注桩成孔地下连续墙成槽检测技术规程》DB29-112-201039.《天津市地下工程型钢水泥土搅拌墙( SMW)施工技术规程》DB29-145-201040.《高喷插芯组合桩技术规程》DB29-160-200641.《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29-202-201042.《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技术规程》DB29-213-201243.《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方桩》DBJT29-3-200644.《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DBJT29-44-201045.《先张法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DBJT29-187-2009三、混凝土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钢筋棍凝土筒仓设计规范》GB50077-20033.《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50081-20024.《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标准》GB50082-2009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7.《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8.《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50152-20129.《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10.《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11.《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422-200712.《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76-20081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15.《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程》GB/T50733-201116.《砼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1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一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1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二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19.《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三部分:钢筋焊接网》GB1499.3-201020.《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T2651-200821.《焊接接头弯曲试验方法》GB/T2653-200822.《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第二号修改单》GB/ T5223-2002/ XG2-2008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GB/T5223.3-2005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第一号修改单》GB/T5224-2003/XG-200825.《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26.《水泥水化热测定方法》GB/ T12959-200827.《建设用砂》GB/T14684-201128.《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29.《预拌混凝土》GB/T14902-200330.《热轧圆盘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14981-200931.《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一部分:轻集料》GB/T17431.1-201032.《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二部分:轻集料试验方法》 GB/T17431.2-201033.《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200134.《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35.《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 T25177-201036.《预应力孔道灌浆剂》GB/T25182-201037.《钢筋混凝土用环氧涂层钢筋》GB/ T25826-201038.《高强度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04-199939.《混凝土结构用成形钢筋》JG/T266-20084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41.《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 T10-201142.《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200643.《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201144.《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试验方法标准》JGJ/T15-20084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46.《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 T23-201147.《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27-200148.《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200249.《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50.《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在混凝土中使用的技术规定》JGJ54-795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52.《混凝土减水剂计量标准和试验方法》JGJ56-8453.《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54.《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1055.《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56.《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1157.《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058.《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114-200359.《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200660.《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6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140-200462.《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63.《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64.《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65.《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69-200966.《补偿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67.《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JGJ/T182-200968.《钢筋阻锈剂应用技术规程》JGJ/ T192-20096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200970.《混凝土耐久性检测评定标准》JGJ/T194-200971.《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GJ206-201072.《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JGJ/T207-201073.《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08-201074.《混凝土结构用钢筋间隔应用技术规程》JGJ/T219-201075.《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201076.《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袋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T224-201077.《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 T241-201178.《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JGJ/T258-201179.《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JGJ/T268-201280.《混凝土结构工程无机材料后锚固技术规程》JGJ/T271-201281.《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201282.《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20128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2-200484.《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2-200485.《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161-200486.《滚轧直螺纹钢筋连接接头》JG163-200487.《墩粗直螺纹钢筋接头》JG171-200588.《冷轧扭钢筋》JG190-200689.《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90.《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174-200891.《混凝土防冻剂》JC475-200492.《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JC477-200593.《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C/T907-200294.《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95.《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JGJ22-201296.《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201197.《轻型钢丝网架聚苯板混凝土构件应用技术规程》JGJ/ T269-201298.《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板结构技术规程》JGJ/T273-201299.《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69-2011100.《天津市预防混凝土碱- 集料反应技术规程》DB29-176-2010 101.《天津市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DB29-184-2010 102.《天津市矩形钢管混凝土节点技术规程》DB29-186-2008 10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规程》DB29-190-2010 104.《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2010》DB29-197-2010 105.《建筑用界面处理剂应用技术规程》DB29-133-2010 106.《混凝土用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DB29-129-2010 107.《钢混凝土承台设计规程》CECS88--1997108.《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1-2000四、砌体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2.《烧结普通砖》GB5101-20033.《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9-2011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5.《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 T50315-20116.《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09-20077.《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11968-20068.《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GB11969-20089.《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13544-201110.《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13545-200311.《建设用砂》GB/T14684-201112.《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 T15229-200213.《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一部分:轻集料》GB/ T17431.1-201014.《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二部分:试验方法》GB/T17431.2-201015.《预拌砂浆》GB/T25181-201016.《烧结保温砖和保温砌块》GB/T26538-201117.《蒸压粉煤灰多孔砖》GB/T26541-201118.《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1-200419.《混凝土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DB29-85-200420.《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技术规程》DB29-128-200821.《预拌砂浆技术规程》DB29-130-201022.《中型砌块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JGJ5-802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 T14-201124.《多孔砖(KP1型)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JGJ68-9025.《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70-200926.《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T198-201027.《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136-200128.《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2002年版)JGJ137-200129.《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JGJ/ T223-201030.《择压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4-201131.《泡沫混凝土》JGJ/T226-201132.《预拌砂浆》JG/ T230-200733.《建筑用砌筑和抹灰干混砂浆》JG/T291-201134.《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174-200835.《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混凝土砖砌筑砂浆》JC860-200836.《混凝土砌块(砖)砌体用灌浆混凝土》JC861-200837.《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JC/ T862-200838.《蒸压加气混凝土用砌筑砂浆与抹面砂浆》JC890-200139.《水泥砂浆防冻剂》JC/ T2031-201040.《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 T13-9441.《底部框架- 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JGJ248-201242.《砖混结构房屋夹层技术规程》CECS78-199743.《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范》JGJ/ T13-94五、木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1.《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2005年版)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5.《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6.《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7.《木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50329-20128.《进口木材在工程上的应用规定》CECS12-19899.《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规范》GB/T50361-200510.《碳素结构钢》GB700-200611.《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GB/T50708-201212.《木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72-201213.《六角头螺栓-C 级》GB5780-198014.《六角头螺栓-A 和 B级》GB5782- 198615.《刨花板工程设计规范》GB50827-201216.《碳素焊条》GB5117-199517.《低合金焊条》GB5118-19951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19.《木材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总则》GB1929-199120.《建筑材料难燃性试验方法》GB8625-198821.《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2001年版)22.《指接材》GB11954- 198923.《十字槽沉头木螺钉》GB/T 951-198624.《开槽沉头木螺钉》GB/ T100-198625.《十字槽盘头自钻自攻螺钉》GB/T15856.1-200226.《十字槽沉头自钻自攻螺钉》GB/T15856.2-200227.《紧固件螺栓和螺钉通孔》GB/T5277-198528.《建筑材料难燃性能分级方法》GB8624-2006.六、钢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4.《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28-20055.《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设计规范》GB50341-20036.《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一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GB/T230.1-20097.《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一部分:试验方法》GB/ T231.1-20098.《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 T232-20089.《焊缝符号表示方法》GB/T324-200810.《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621-201011.《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12.《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13.《热轧型钢》GB/ T706-200814.《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GB/ T711-200815.《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GB/ T912-200816.《钢结构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 T1228-200617.《钢结构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母》GB/T1229-200618.《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 T1230-200619.《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20062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21.《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GB/ T3274-200722.《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 T3632-200823.《碳素焊条》GB/ T5117-199524.《低合金焊条》GB/ T5118-199525.《结构用无缝钢管》GB/ T8162-200826.《涂装前钢材表面修饰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199827.《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光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二部分:已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局部清除原有涂层后的处理等级》GB/T8923.2-200828.《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光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三部分:焊缝、边缘和其他区域的表面缺陷的处理等级》GB/ T8923.3-200929.《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及钢带》GB/ T11253-200730.《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B/T12754-200631.《建筑用压型钢板》GB/ T12755-200832.《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试验方法》GB/T13448-200633.《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200234.《热轧 H型钢和部分 T型钢》GB/ T11263-201035.《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36.《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GB 11345-198937.《优质碳素钢》GB/T699-199938.《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 T708-200639.《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 T709- 200640.《合金结构钢》GB/T3077-199941.《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 T3098.1-200042.《埋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GB/T5293-199943.《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6728-200244.《焊接结构用铸钢件》GB/T7659-201045.《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T8110-200846.《重要用途钢丝绳》GB8918-199647.《埋弧焊低合金焊丝和焊剂》GB/ T12470-200348.《低合金钢药芯焊丝》GB/T17493-200849.《建筑结构用钢板》GB/ T 19879-200550.《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T2651-200851.《焊接接头弯曲试验方法》GB/ T2653-200852.《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201253.《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7-201054.《网架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GJ78-9155.《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56.《钢结构高强度螺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57.《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99-9858.《拱形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T249-201159.《建筑钢结构防腐技术规程》JGJ/ T251-201160.《索结构技术规程》JGJ257-201261.《钢网架螺栓球节点》JG/ T10-200962.《钢网架焊接空心球节点》JG/ T11-200963.《结构用高频焊接薄壁 H型钢》JG/ T137-200764.《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161-200465.《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 T178-200566.《建筑用不锈钢绞线》JG/ T200-200767.《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 T203-200768.《建筑用钢结构防腐涂料》JG/ T224-200769.《焊接 H型钢》YB3301-200570.《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T203-200771.《无损检测焊缝磁粉检测》JB/ T6061-200772.《无损检测焊缝渗透检测》JB/ T6062-200773.《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JGJ227-201174.《钢结构钢材选用与检测技术规程》CECS300-201175.《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 》CECS24:9076.《门式钢架轻型房屋刚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77.《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CECS154-200378.《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CECS24-199979.《钢结构住宅工程质量验收规程》DB 29-84-200480.《钢结构防火涂料工程施工验收规程》DB29-134-2005七、结构加固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1.《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2.《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4.《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20115.《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50728-20116.《结构加固修复用碳纤维片材》GB/T21490-20087.《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8.《混凝土膨胀剂》GB/ T23439-20099.《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200810.《液态胶粘剂密度测定方法》GB/T13354-199211.《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GB/T13477-200212.《快硬硅酸盐水泥.GB199-199013.《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GB T1446-200514.《定向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 T3354-199915.《单向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 T3356-199916.《建筑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843-201317.《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18.《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19.《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JGJ/ T239-201120.《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JGJ/ T245-20112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JGJ/T259-201222.《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规程》JGJ270-201223.《混凝土结构工程无机材料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T271-201224.《高强度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 T281-201225.《结构加固修复用玻璃纤维布》JG/T284-201026.《混凝土结构加固用聚合物砂浆》JG/T289-201027.《喷施混凝土用速凝剂》JC477-200528.《水泥基灌浆材料》JC/ T986-200529.《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JC/ T1041-200730.《聚氨酯灌浆材料》JC/ T2041-201031.《混凝土用膨胀型、扩孔型建筑锚栓》JG160-200432.《无碱玻璃纤维布》JC /T170-200233.《水泥混凝土养护剂》JC/T901-200234.《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 T5150-200135.《混凝土结构修复用聚合物水泥砂浆》JG/ T336-201136.《混凝土结构工程用锚固胶》JG/ T340-201137.《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CECS293-201138.《补偿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 T178-200939.《建筑工程水泥- 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规程》JGJ/T211-201040.《混凝土基层喷浆处理技术规程》JGJ/T238-201141.《钢结构检测评定及加固技术规程》YB9257-9642.《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9643.《碳纤维片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44.《碳纤维片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345.《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DB29-138-200546.《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29-139-2005以上一至七,还有相关的“华北图集”、“国家建设标准设计图集”等标准图可作为鉴定检测的依据;但应注意不要选用废止的图集,已废止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参见《废止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录》;已废止的地方标准图集参见天津市建委的相应通知、通告等。
1 总则1.0.1为使历史遗留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有据可依,制订本指南。
注:本指南所指“历史遗留建筑物”包括在用建筑物和空置建筑物。
1.0.2本指南适用于普通粘土砖、钢筋混凝土、钢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上述材料建造的历史遗留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
本指南适用的历史遗留建筑物的高度为:砖砌体结构不超过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超过9层;本指南适用的历史遗留建筑物的水平构件的跨度不超过12m。
1.0.3历史遗留建筑物的结构抗震鉴定宜按照建造时国家规定的建筑物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
2 术语2.0.1 结构安全性检测structure safety inspection为了解历史遗留建筑物的结构现状、使结构安全性鉴定有据可依而做的检查和鉴定工作,包括:调查设计和施工资料,调查使用历史、现状和使用环境,量测结构及构件几何尺寸,目测,构件外观检测,无损、微破损检测,材料强度试验等。
2.0.2 结构安全性鉴定structure safety appraisal根据结构安全性检测所得的信息,评定结构的安全性等级。
2.0.3 第一级结构安全性检测the first stage of structure safety inspection为第一级结构安全鉴定所做的结构检测,包括:调查设计和施工资料,调查使用历史、现状和使用环境,结构整体检测、量测结构及构件几何尺寸、构件外观检测及材料强度检测等。
2.0.4第二级结构安全性检测the second stage of structure safety inspection为第二级结构安全性鉴定所做的结构检测,包括:采用仪器设备对结构进行无损、微破损检测,材料强度试验等,以进一步查明结构的现状,为地基、基础和/或上部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验算提供依据。
2.0.5 第一级结构安全性鉴定the first stage of structure safety appraisal根据第一级结构安全性检测所得信息评定结构安全性等级的鉴定,鉴定时可不进行承载能力验算。
构筑物抗震鉴定基本规定3.0.1 现有构筑物的抗震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1 搜集构筑物的地基勘察报告、气象资料、施工图纸和竣工验收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实测。
2 检查构筑物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检测主要受力构件的缺陷。
3 检查构筑物所在场地、地基和基础的稳定性,调查临近的挡土结构状况。
4 根据各类构筑物的特点、结构类型与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
5 对现有构筑物整体抗震性能作出评价,符合抗震鉴定要求时,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时,应提出相应的抗震防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3.0.2 现有构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分类,其抗震措施核查和抗震验算的综合鉴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甲类,应经专门研究按不低于乙类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按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2 乙类,6度~8度时应按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9度时应提高其抗震措施要求;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3 丙类,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和进行抗震验算。
4 丁类,7度~9度时,应允许按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允许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6度时应允许不做抗震鉴定。
3.0.3 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构筑物,抗震鉴定类别应根据其后续使用年限按下列规定确定:1 后续使用年限不超过30年的构筑物划为A类。
2 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以上50年以内的构筑物划为B类。
3 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的构筑物划为C类。
3.0.4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现有构筑物,其抗震鉴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A类构筑物,应采用本标准A类构筑物的抗震鉴定方法。
2 B类构筑物,应采用本标准B类构筑物的抗震鉴定方法。
3 C类构筑物,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
文物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2013年 9 月目录文物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1.总则为规范文物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提高对文物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做好工程档案及归档工作,现依据北京市《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11/T695-2009,结合文物建筑工程的特点,特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本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修缮、复建以及移建工程资料的管理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单位均应执行本规程。
《文物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未涉及到的内容如有发生执行北京市《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有关规定。
工程资料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北京市现行有关规范、标准。
2.术语文物建筑: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或虽未明确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或近现代建筑。
单体建筑:指独立的单个建筑或群体建筑中的某一建筑物。
工程资料:在工程修缮、复建和移建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可分为基建文件、监理资料、施工资料和竣工图。
施工资料: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
竣工图:工程竣工验收后,真实反映工程项目施工结果的图样。
工程档案:在工程修缮、复建和移建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工程资料。
组卷: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分类整理形成案卷的过程。
归档:将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组卷交档案管理部门保存3.基本规定工程资料是施工中形成的保证工程质量的信息记录,也是将来进行工程维修的重要依据,工程资料验收不符合规定要求,不得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施工单位应实行总工(技术负责人)负责制,逐级建立健全施工资料管理岗位责任制,配备专职资料管理员,资料管理员必须持证上岗。
项目总工(技术负责人)负责单位工程施工资料的全过程管理工作,负责对施工资料的计划、管理和审核工作。
施工资料由各专业(工种)工长、质检员以及试验员、材料员等有关岗位人员负责编制和索取,项目资料管理员负责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组卷、归档工作。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前言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房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3条。
2. 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2条,其中有强制性条文1条。
3. 强制性条文15条。
原有条文的文字调整6条,主要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方案设计;删去关于隔震、减震适用范围限制的规定1条;新增涉及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山区场地、非结构构件、楼梯间、专门的施工要求8条。
4. 其他修改8~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土木石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
本报批稿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3.1.1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3.1.2 (删除)3.1.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要求。
[修订说明]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对策之一。
本规范2019年版3.1.1条~3.1.3条的内容已经由分类标准GB50223予以规定,本次修订可直接引用,不再重复规定。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