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15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分析摘要:在公路建设当中,所遇见的土质差别较大,不同类型的基土与现场环境会引发不同的地质灾害。
土质的问题很容易影响工程的进程,比如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凹陷、冻土冻融等问题,这些地质灾害大部分可以被预测。
基于此,在本文针对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够公路工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前言: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了满足城市、乡村发展需求,很多地区在不断的开展公路工程建设,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需要规避常见的地质灾害问题,以提升工程的进展速度,促进公路开发项目应用。
因此对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常见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1.1山体崩塌、滑坡崩塌、滑坡比较常见于山体,其主要的形成规律是在颇有幅度的斜面上,由于重力以及流水的原因,浮出表面的土、砂、石等沿着斜面的方向掉落,这种形式的灾害会大幅度的损害公路,甚至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
该种灾害引发原因除了地质因素以外还有可能是公路工程开发坡脚角度不当,也可能是土基内部的地下水等水分过多导致山体滑坡。
1.2泥石流泥石流常见于在山村野外的工作区域,其主要的组成是含大部分的泥沙、石块的水流,其爆发的速度极快,该种形式的地质灾害杀伤力过大,不仅会毁坏已有的建筑物,也会危害人们生命,导致公路大规模的工程损害。
一旦泥石流出现就会携带周边树木、山体崩塌,以堵塞,堆积等方式出现在道路上。
1.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指的是地基表面在自然环境或者是在人为的因素下,向下掉落,出现凹凸表面的一种现象,常见的地面坍塌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
该种地质灾害在发生之前可以提前被勘测到,需要公路工程施工勘测人员及时对有裂缝、有轻微塌陷的路面进行科学数据测量、记录、计算,并且加以预防。
若公路工程在此处上方进行搭建,就很容易造成路面开裂,路基破损以及地面沉积,变形,最为严重的也会造成地面塌方,不仅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行,也会危害人身安全[1]。
公路工程建设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条件变化大,地质灾害类型多且危险性大,应及时预防治理。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公路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显著增加。
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层岩性,会遇到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1.1崩塌、滑坡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
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的名词解释
----------------------------------------------------------------------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
这些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变形等地质因素所引发的,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质灾害被认为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地震:由于地壳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传播,造成地表震动和破坏。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力大的特点,可能引发建筑物倒塌、土地变形等后续灾害。
2、火山喷发:火山活动期间,地下岩浆喷发至地表,造成火山灰、烟尘、火山流等喷发物的释放。
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包括火山爆炸、岩浆流、火山灰降落等。
3、泥石流:在强降雨或山体溶蚀作用下,山区坡面土壤、岩石和水混合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高速流动和巨大破坏力的特点,可能带
走建筑物、道路等人造设施。
4、滑坡和崩塌:岩土体在地震、降雨、人为开挖等因素的作用下,失去稳定性发生滑坡或崩塌。
滑坡和崩塌可能导致山体坡面下滑,造成房屋、道路等被掩埋或破坏。
5、地面塌陷:地下空洞形成或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表塌陷。
地面塌陷可能导致建筑物下陷、地表沉降等现象。
6、其他地质灾害:如地面裂缝、岩溶塌陷、地壳运动引发的海啸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每种灾害的成因及其引起的破坏特点各不相同。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巢志众地质灾害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的自然灾害,近年来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
这里就我省常见的几类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作简要介绍。
一、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产生和人为活动诱发的导致地质体或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给人民生命财产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灾害。
通常所说(广义)的地质灾害可分地震与火山、斜坡岩土位移、地面变形、土地退化、海洋(岸)动力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特殊岩土灾害、水土环境异常、地下水变异、河湖(水库)灾害等10类38种。
这里所说的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主要是指上述斜坡岩土位移和地面变形两大类中的六种地质灾害,我省常见且危害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4种。
2、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降水、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典型的滑坡通常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裂缝、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等要素组成(见图1)。
有以下特征和识别标志:(1)地物地貌标志:常在斜坡上造成环谷(圈椅、马蹄状地),出现异常台坎及斜坡坡脚侵占河床,有鼻状凸丘或多级平台。
滑坡体两侧常形成沟谷,有双沟同源现象。
滑坡体上有的还有积水洼地、地面裂缝、醉汉林、马刀树和房屋倾斜、开裂等现象。
(2)岩、土体结构标志:滑坡范围内的岩、土体常有扰动松脱现象。
常见有泥土、碎屑充填或未被充填的张性裂缝,有时有小型坍塌。
(3)水文地质标志:在滑动带前缘常有成排的泉水溢出。
(4)滑坡边界及滑坡床标志:滑坡后缘有拉张裂缝,断壁上有顺坡擦痕,前缘土体常被挤出或呈舌状凸起;滑坡两侧常以沟谷或裂面为界;滑坡床常具有塑性变形带;滑动面很光滑,有擦痕,且方向与滑动方向一致。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地质灾害是岩石圈表部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给人类或物质财富带来严重的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地裂缝、软土变形、滑坡、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砂土液化、崩塌等,下面将5个主要影响地铁施工的地质灾害进行介绍。
1.1活动性断裂的地震效应活动性断裂是指近期正在活动,今后100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
活动性断裂的地震效应产生的断裂错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地铁建设的影响是长期的,同时地铁隧道通过断裂带的围岩稳定性差,支护措施如不到位,容易发生塌方。
活动性断裂引起的地质灾害危害结果:造成地铁隧道沉降、塌方、透水等。
1.2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的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
我国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上海、天津、台北、太原等最大累计地面沉降已超过 2 m。
地面沉降是地铁建设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面坍塌事故,危害结果:造成地铁建筑不均匀下沉,地铁盾构断裂,铁轨扭曲,地铁隧道透水,基坑与路面坍塌等。
滑移或不均匀下沉,基础悬浮等,以及地铁隧道透水。
1.3滑坡与泥石流滑坡是指那些构成斜坡体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稳,坡体内部的一个或几个软弱结构面(带)作整体性下滑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为山地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按成因泥石流分为自然泥石和人为流泥石流,如山西尾砂矿溃坝特大安全事故就是人为泥石流。
滑坡与泥石流均具有突然性与破坏力大的特点,滑坡与泥石流主要对地铁车站施工造成威胁。
1.4流砂、管涌流砂和管涌是渗透变形的两种形式,均属于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流砂多发生在颗粒级配均匀而细的粉、细砂中,其表现形式是所有颗粒同时从似于管状通道被渗透水冲走。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孔道中发生移动并被带出,逐渐形成管形通道,从而掏空地基或坝体。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术语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威胁或危害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
二、地震地震是地壳发生破裂或移动时释放的能量引起的地球振动现象。
地震强度可根据破坏程度进行分类,常用的地震强度等级有烈度、震级、震源深度等。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监测和分析地震活动来提前警告可能发生的地震。
三、滑坡滑坡是指在地下水位面以上的松散岩土或岩石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失稳、滑动或坍塌的现象。
滑坡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地层岩土性质以及自然因素(如降雨、地震)等有关。
滑坡预测和预警是通过对滑坡体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滑坡体的变形和危险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降雨、融雪或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山坡上的泥土、石头和水混合物,沿着河道或山谷迅速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与降雨量、坡度、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泥石流预警是通过监测降雨量、地下水位和地质构造等参数,及时预测泥石流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崩塌崩塌是指山坡上的土石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坏、滑动或落下的现象。
崩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水文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崩塌预测是通过对崩塌体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崩塌体的变形和危险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地表下沉或下降的现象,常见于地下采矿、地下水开采和地下工程施工等活动。
地面沉降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
地面沉降监测是通过测量地面高程的变化,分析沉降的原因和趋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七、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和治理等方面。
预防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规划和建设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监测是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灾害的迹象。
预警是在灾害发生前通过监测和分析,提前警告可能发生的灾害。
治理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6常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就其成因而论,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
自然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6.1滑坡6.1.1滑坡及其形态特征6.1.1.1滑坡的概念斜坡上大量的岩土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地质结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及其重力的作用下,使部分岩土体失去稳定性,沿斜坡内部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带)整体地向下滑动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现象,称之为滑坡。
滑坡一般是缓慢、长期而间歇性进行的,延续时间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有的滑坡开始时滑动缓慢,但后来滑动速度可以突然变大,急剧下滑,这种滑坡又叫做“崩塌性滑坡”。
滑坡是山区铁路、公路、水库及城市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滑坡不仅规模大、类型多,而且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由于滑坡的存在和发展,有的迫使交通线路改迁,有的导致房屋倒塌,还有的严重危害水利枢纽工程和其他工程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等。
总之,滑坡往往会干扰各项工程建设,耽误工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对滑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加强相应的研究。
滑坡有的易于识别,但有的受到自然界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或破坏,往往较难鉴别。
为了准确的鉴别滑坡,首先必须了解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结构。
在研究滑坡时,可通过其外部形态判断滑坡存在的可能性,而其内部结构也为确定滑坡性质提供了依据。
因此,只有识别了滑坡之后,才能对滑坡的问题做出合乎客观的分析和结论,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治处理。
6.1.1.2滑坡的形态特征一个典型的比较完全的滑坡,在地表会显现出一系列滑坡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成为正确识别和判断滑坡的主要标志。
1.滑坡体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可简称滑体。
滑坡体的规模不等,体积小的只有十几立方米,大的可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立方米。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和岩溶塌陷。
滑坡是山体土石材料沿滑动面发生的位移,其防治措施包括工程加固、排水处理和植被恢复。
泥石流是泥石材料沿沟谷流动形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拦挡坝、疏导通道和监测预警系统。
地震是地球地壳突然震动现象,防治措施包括地震勘查、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
崩塌是山体局部崩裂、松散和移动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坡面加固、坡脚排水和监测预警系统。
岩溶塌陷是因岩溶洞穴坍塌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地下灌浆、地面支护和加强监测。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确保地质工程的安全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引言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环境等造成危害和威胁的现象和过程。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泛,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影响极大。
在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和顺利进行。
一、常见的地质灾害(一)滑坡滑坡灾害对于人类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是其突发性和瞬间性,使得预警和防范成为挑战。
同时,山体和坡地的土石材料位移迅速且规模巨大,难以及时控制,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因此,加强对滑坡灾害的科学研究、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
(二)泥石流泥石流的瞬发性和流速快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在陡峭山坡和沟谷地形。
其高速冲击力可摧毁房屋、道路和桥梁,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需要强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工程防护和土地规划,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三)地震地震的突发性震动造成了地质工程中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地质工程中,如深基坑开挖和隧道开挖等活动,地下岩土受力情况会发生变化,使地震可能对工程造成更严重破坏。
工程结构和地基稳定性应根据可能的地震影响进行合理设计和加固,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
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1)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表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2、滑坡调查要点(1)调查的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
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
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部岩性差异界面;(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2。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B级、二个C级,或4个C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
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 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围及潜在损失。
填表见附表2。
3、崩塌调查要点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
危岩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容:(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
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
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
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
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围。
(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
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
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围及潜在损失。
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容:(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填表见附表3。
4、泥石流调查要点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
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
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
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
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
调查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应调查下列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
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
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
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
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
(10) 调查泥石流已经造成的损失,泥石流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围及潜在损失。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如表3:表3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5)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附表4)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4:表4 《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说明*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度围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
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5:表5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5、地面塌陷调查要点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包括发育在黄土等地区的土洞型地面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