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猪非疫病死亡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与对策[范文大全]第一篇: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与对策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哺乳仔猪死亡率也在不断地攀升,给养猪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但如果了解仔猪在断奶前死亡的原因,改善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控制仔猪因疾病死亡,对任何一个养猪场而言,使哺乳仔猪死亡率降为10%以下是可以实现的。
一、仔猪死亡原因1、母猪妊娠期染病。
在母猪配种前或妊娠期间疫苗免疫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当,导致母猪发生传染病或慢性中毒、受外伤等引起死胎是造成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
2、分娩过程中出现意外。
临床发现每头仔猪被产出的平均时间为25分钟,而母猪产死子要比产活子花费的时间长,倒生要比正生花费时间长。
分娩时间延长,脐带过早断裂,从母体流向胎儿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受阻,胎盘与子宫间的联系脆弱等都可导致胎儿窒息,曾窒息过的新生仔猪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常常表现活力低下。
产期死胎与孱弱仔猪的发生存在相互关系,据观察,带有死胎的窝子与未带死胎的窝子相比,前者产孱弱仔猪的数量比后者多。
另外,助产不及时、助产方法和催产药使用不当也是在母猪分娩过程中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
3、仔猪先天不足。
一是因营养或母猪年龄偏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仔猪的初生重低于900克、仔猪低血糖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护理,尤其遇到寒冷的气候,仔猪往往在3日龄内死亡。
二是仔猪出生时或在出生后12小时内生活力低下,在正常管理条件下不能存活。
这种仔猪的数量随产子数增加及母猪年龄的增大而增多,死亡率在15%~22%。
三是遗传缺陷造成的死亡,主要指遗传性畸形、先天性震颤麻痹等造成的仔猪死亡。
4、仔猪染病。
有资料显示,有14%~19%的仔猪断奶前死亡是由疾病引起的。
其中红、黄、白痢,消化障碍和传染性疫病是导致一窝乃至全群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
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为初生仔猪提供一个干燥、清洁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母猪的初乳和常乳不仅是仔猪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而且初乳还是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力所必须的。
哺乳仔猪成活率低,一直是捆绕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反映集约化养猪场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集约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由于哺乳期仔猪自身生理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哺乳仔猪大量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据报道,目前我国国内条件较差的农村农户分散饲养的母猪,其哺乳仔猪死亡率比较高,可达40%左右,中小规模猪场仔猪死亡率为20%-25%左右。
因此,分析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采取应对措施是降低风险,提高效益的必要工作。
一、死亡的原因
一是饲养管理方面
(一)冻死。
初生仔猪调节体温的生理机能不完善,加上被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少等因素,在保温条件差的猪场常因寒冷而被冻死。
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对策哺乳仔猪阶段,最严重的问题是仔猪死亡率高,一般在10%左右,严重者在25%甚至一半以上。
仔猪出生后的前3天是最危险的时期,占死亡总数的60%~80%。
主要是由于仔猪初生虚弱、挤压、饥饿、疾病和寒冷等原因造成的。
根据死亡原因,制订科学的管理制度,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死亡率。
1.挤压母猪趴卧时,许多仔猪不能从母猪身下及时逃走而被压死,约占仔猪死亡总数的28%~46%。
当前越来越多的规模化猪场及农户,将待产母猪迁至特制的母猪分娩栏内分娩。
分娩栏设母猪躺卧区和仔猪活动区,两区用栅栏隔开,下面相通,可供小猪自由来往。
母猪在分娩栏内分娩,能有效地防止母猪踩压仔猪。
分娩栏的网床离地面20~40厘米,粪尿从网床的缝隙漏下,不污染乳头,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传播。
与地面产仔相比较,哺乳率和断奶体重可提高15%以上。
2.饥饿仔猪因饥饿死亡的占仔猪死亡总数的21%,初生重低于0.90千克的仔猪,生存机会较低。
因为它们的能量储备较少,难以与体重大、强壮的同伴竞争乳房周围的空间,如果得不到人为的及时护理,仔猪会在3天内死亡。
在分娩时和产后12小时内,要经常对母猪和仔猪进行检查,这样可有效地降低因饥饿而出现的仔猪死亡。
较大的仔猪也会因饥饿而死亡,原因有:一部分母猪泌乳量不足,不能满足全窝仔猪增长的需要;当仔猪错过一次或几次吃奶时,其他仔猪会很快吃完空乳头的奶。
有经验的饲养员会很快识别出挨饿的仔猪。
当窝产仔数较多时,会加剧竞争,死亡率也会增加。
当一头母猪的产仔数超过12头时,即使熟练的饲养员,也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3.并窝与寄养在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有些母猪产仔数太少,每窝三四头,甚至一两头;而有些母猪则产仔数很多,由于母猪乳头数的限制,难以哺乳全部仔猪;还有一些母猪产后无乳或者产后因病死亡,新生仔猪嗷嗷待哺。
遇到上述情况时,可用并窝与寄养的办法来解决。
并窝是指将两三窝较少的仔猪合并起来,由泌乳性能较好的一头母猪哺养。
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对策实际生产中,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在猪场内是最高的。
在正常生产状况下,死亡率可以差别很大(1%~15%),而在母猪健康状况差,或管理混乱的猪场,仔猪死亡率可能更高。
当然,哺乳仔猪的死亡是多方面的,既有母猪的原因,又有仔猪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饲养管理的原因,应该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时间分析1、死亡原因由表1可以看出,在断奶前的死亡率中,压死(其中大部分是弱仔)、弱死、饿死的仔猪占总死亡率的79%。
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的疏忽和不当,真正由于2、死亡时间由表2可以看出,哺乳仔猪在出生后第1周内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76%,而头3天又占了第1周死亡数的70%,因此,在头3天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如3、仔猪出生重与体重的关系由表3可以看出,初生重低的仔猪死亡率高,若体重低于0.75kg ,死亡率可达70%以上,所以保留体重低的仔猪,将明显提高死亡率。
主要原因是弱仔体内各器官没有发育完善,活力低,没有能力获得足够的奶水,被压死、饿死的比例4、初生重对以后生产性能的影响由表4可以看出,初生重越大,成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
但初生重太大的仔猪又易引起母猪难产,尤其是初产母猪,难产造成仔猪在产道内停留时间过1.母猪的管理(1)种猪的选择选择体型较大的种猪,并适当推迟后备母猪的配种时间(如在第2或第3个情期时配种),可使母猪的产仔数多、初生重大、泌乳量高且使用寿命延长。
(2)改善产房环境全进全出的猪场一定要严格冲洗和消毒,等干燥后至少3d后才能进下一批猪,以确保消毒效果。
母猪的最使温度为18~22℃,超过26℃,每升高1℃,每天采食量降低200g左右,因此夏季应注意降温。
新猪场或铸铁地板一定要光滑,不要有毛刺,以免刺伤关节处皮肤。
(3)调整母猪采食量配种后的头两天尽量少喂,以保证顺利受精或受精卵着床。
妊娠前期采食量不宜过高,(注意:妊娠前期采食量高或体况偏肥,可导致哺乳期采食量下降),一般1.8—2.2kg/天,可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或饲料营养浓度适当调节,如在寒冷季节可提高营养浓度或饲喂量,而在炎热的季节可适当降低。
哺乳子猪死亡原因及控制汇报人:日期:•哺乳子猪死亡概述•哺乳子猪死亡原因分析•哺乳子猪死亡控制措施•总结与展望01哺乳子猪死亡概述哺乳子猪死亡定义经济损失生产效率下降疾病传播030201哺乳子猪死亡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哺乳子猪死亡率有助于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
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降低死亡率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猪肉食品安全:降低哺乳子猪死亡率有助于减少病原体传播,从源头上保障猪肉食品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哺乳子猪死亡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哺乳子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控制策略。
降低哺乳子猪死亡率的重要性02哺乳子猪死亡原因分析弱胎死亡窒息死亡先天性缺陷感染性疾病哺乳子猪可能因为腹泻、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消化系统疾病寄生虫病03哺乳子猪死亡控制措施哺乳子猪死亡控制措施04总结与展望饲养管理改善对母猪的饲养管理进行了改进,包括饲料配方优化、环境调控和疫病防控等方面,有效减少了哺乳子猪的死亡风险。
死亡率降低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哺乳子猪的死亡率已显著降低,提高了猪群的存活率。
养殖技术提升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养猪场的整体生产水平,进一步降低了哺乳子猪的死亡率。
深化研究:加强对哺乳子猪死亡原因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其死亡机理,为制定更有效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推广先进技术:积极推广成熟的养殖技术和经验,提高广大养殖户的技术水平,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THANK YOU。
哺乳仔猪死亡率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者:张信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6期1?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分析1.1?压死冻死在母猪产子之后,可能会因为环境而导致脾气暴躁这时就很容易误伤仔猪,而仔猪始终身形较小,不能及时躲开,或者是仔猪在母猪身体下取暖的时候没有注意就容易被压死或者踩死了[1]。
仔猪出生之后,由于自身的免疫力并不是特别的强大,身上的被毛比较少,皮下脂肪储存也不足导致体温调节能力较差,这时如果外部环境温度急剧的变化的话,仔猪就会因患病导致仔猪的受寒而冻死。
1.2?饿死病死在母猪生下仔猪之后,可能会有无奶或者少奶的现象出现,如果饲养员处理措施不当,没有正确的进行催奶很容易引起母猪乳头的损伤,食欲不振从而导致营养不良。
很多母猪的年龄偏大,会有很多乳房性的疾病,也引起了产后的泌乳能力功能的发挥,对于仔猪寄养没有成功的话,所产的仔猪没有得到很好的营养补充导致体质下降,因此而导致被饿死[2]。
有的仔猪的先天免疫性较差,在没有很好的预防措施工作下容易得病。
在仔猪间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有猪白痢、传染性肠胃炎、腹泻等等其中引起腹泻的原因,主要是仔猪的肠胃功能发育不健全,消化功能也不完善,很容易就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腹泻。
本身在仔猪之间的很多疾病是传染性的,得病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理,也容易导致仔猪的直接死亡或者日渐消瘦而死亡。
1.3?意外死亡包括咬死溺死等等,其中咬死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仔猪在一些外界条件的刺激之下,就比如空气质量不佳、饲养场所太过拥挤、光线过强的情况下会出现咬尾巴咬耳朵等自残现象,然后之后又导致细菌感染,严重的就死亡。
二是一些母猪在产子之后营养不足,脾气暴躁饲养员又没有及时的处理就出现了咬仔猪的现象。
2?仔猪死亡的防治措施了解仔猪的死亡原因之后,我们就应就根据这些原因展开防治措施从而增加其存活率了。
2.1?加强对妊辰母猪产前的管理对于怀孕的母猪,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它们在产子之前的身体状况良好健康。
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及对策韦昌臣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钦州535028规模猪场产房设施㊁设备较齐全,哺乳仔猪成活率一般能达到90%以上㊂但由于饲养管理不善㊁生产操作不规范㊁猪病困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来哺乳仔猪死亡率有升高的趋势,有些甚至达到30%㊂针对当前疾病复杂多变的局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分析了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介绍如下㊂1哺乳仔猪死亡原因1.1母猪因素1)母猪品种选择错误㊁年龄偏大㊂母猪品种选择错误,如把杜洛克母猪作为母本,其泌乳性能较差,直接影响了仔猪的成活率㊂母猪年老体衰,如胎数超过8胎,则会出现繁殖能力弱和泌乳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仔猪吃不到足够的母乳㊁初生重偏低,进而影响成活率㊂2)重胎母猪攻胎不足㊁营养不全㊂母猪妊娠100d后,胎儿生长发育较快,如果母猪这时攻胎不足㊁缺乏营养,很容易导致仔猪初生重偏低㊁弱仔增多,从而影响成活率㊂3)母猪患病㊂母猪患有传染性胃肠炎㊁传染性腹泻㊁高热病㊁猪瘟等疾病时,采食量下降㊁泌乳不足,甚或把疾病直接传播给仔猪,导致仔猪死亡率升高㊂1.2环境因素1)温度较低㊂哺乳仔猪较怕冷,冬季产房温度低于20ħ或保温箱温度达不到28ħ,很容易引起仔猪发生腹泻㊁感冒㊁咳嗽等,从而影响成活率㊂2)温差较大㊂广西属于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一天内昼夜温差最大时可超过15ħ,忽冷忽热的天气易诱使仔猪发生腹泻㊁感冒等疫病,从而影响成活率㊂3)湿度较高㊂仔猪在潮湿的产床上生活,易使黄痢㊁白痢㊁球虫病及病毒性疾病发生率升高,影响仔猪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㊂1.3人为因素仔猪出生后,要进行断脐㊁剪牙㊁断尾㊁阉割等处理,若技术员操作不规范㊁消毒不严格,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使仔猪体况下降甚至导致死亡㊂1.4仔猪因素哺乳仔猪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猪瘟㊁猪球虫病㊁仔猪黄白痢等疾病,严重时可引起死亡㊂2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措施2.1选择繁殖性能较好的母猪品种规模猪场大多选择外来引进品种(如大约克与长白二元杂交母猪等)作为母本,散养户可选择具有产仔多㊁母性好㊁耐粗食㊁抗病力强等优点的地方优良品种(如陆川猪等)作为母本,且年龄不超过4岁㊁胎数不超过8胎㊂2.2重视重胎母猪攻胎母猪妊娠100d后,饲喂量应由原来的2k g/d 增加到3k g/d,这样可使仔猪初生重达到1.2k g以上,大大提高仔猪的成活率㊂2.3搞好免疫接种及时为母猪及仔猪接种各种疫苗,包括猪瘟疫苗㊁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㊁猪蓝耳病疫苗等,防止传染病的发生㊂2.4营造适宜的产房环境冬春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通过采用热风炉㊁㊃25㊃疫病防控养殖与饲料2013年第3期收稿日期:2013-01-17韦昌臣,男,1973年生,大专,助理兽医师㊂火炉等提高舍内温度,使产房温度维持在20ħ以上;或通过安装保温灯㊁开启电热板等方式,使保温箱温度达到28ħ以上㊂2.5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规范接产㊁断脐㊁剪牙㊁断尾等操作㊂特别是为仔猪剪牙时,只剪每颗牙齿上部的1/3,且要剪平㊁不留锋利牙齿创面㊂还需注意的是,凡是有伤口的地方都要用碘酒消毒㊂2.6 做好保健工作母猪产后要及时采取子宫推注药物等措施进行保健,以减少产后疾病的发生㊂同时,仔猪出生后要及时补铁,并分别在出生后第3天和第7天注射长效土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保健,可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㊂(责任编辑:刘 娟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奶山羊分期管理要诀奶山羊适应性强㊁对生产条件要求不高㊁易饲养㊁好管理,野草㊁树叶㊁藤蔓㊁菜叶㊁瓜豆㊁麸饼㊁杂粮等均可作饲料,但必须根据各个生长阶段合理搭配,科学饲养㊂1 妊娠母羊母羊妊娠后30d 内,饲养条件不能过差,应避免饮食频繁变化㊂经自然交配认为已经受胎的母山羊,交配后18~25d 允许其和公羊接触或隔一篱笆相望,以此判断是否真正妊娠㊂妊娠期要供给适量营养的饲料,使母山羊保持良好体况,同时进行适当运动,使其处于活泼好动的状态㊂妊娠最后1个月应缓慢地再次提高营养水平,使母羊贮存更多的营养为产乳高峰作准备㊂但要防止妊娠后期奶山羊过肥,否则会使产奶量减少㊂所以在此期间不能饲喂高能量饲料,而要喂给品质优良的全价饲料㊂2 羔 羊1)初生期㊂羔羊产后10d 以内主要食物是初乳,初乳养分含量较高,还含有能提高羔羊抵抗力的球蛋白,初乳喂量至少要保证为羔羊体重的1/5㊂2)喂奶期㊂出生10d 后可改喂全奶,直到40日龄左右㊂全奶喂量应使羔羊吃饱;同时可让羔羊较早地自行采食少量易消化的优质精料和干草,有助于提高羔羊消化能力㊂3)奶料期㊂出生后40~80d,应以奶㊁草㊁料并重㊂草要喂优质豆科干草,料可喂大麦㊁燕麦㊁玉米㊁麸皮㊁豆饼等混合料㊂4)断奶期㊂出生后80~120d ,应以草料为主㊂若有好的优质干草,并有饼渣类精料补充,断奶期可提早到90日龄,不会影响发育㊂3 泌乳母羊泌乳母羊一般采用舍饲圈养,其饲料要求是:日产1k g 奶的羊,夏秋每天喂5k g 鲜嫩的青草或红薯藤,另外加250g 玉米粉㊁5g 骨粉㊁10g 盐,并给予充足饮水;冬春喂2k g 优质干草㊁干红薯藤㊁花生藤或黄豆荚壳,另外加300g 玉米粉㊁5g 骨粉㊁10g 盐,准备温水供羊饮用㊂随着产奶量提高,精料相应增加㊂日产1.5~2.5k g 奶的羊,玉米粉应加到0.5~0.7k g ;日产3.0~3.5k g 奶的羊,玉米粉应加到0.8~1.0k g㊂公母羊应分栏饲养㊂来源:中国农业网㊃35㊃养殖与饲料2013年第3期疫病防控。
哺乳仔猪非疫病死亡原因及其对策分析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的仔猪,这期间由于它具有生长发育快且不成熟的生理特点,因而饲养较为困难,成活率低。
由于仔猪在出生前后在营养方式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均发生了迥异的变化,迫使仔猪在生理上要很快适应过来,如果这个阶段不加强对其护理,就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哺乳仔猪生病或死亡,调查显示出生后前三天死亡的仔猪约占所有哺乳仔猪死亡数的60~80%,这给养猪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降低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尤为重要。
造成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很多,而且各种原因之间又常常呈现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主要有压死或踩死、冻死、饿死、病死、咬死、操作失误和受母猪攻击致死等。
其中死亡原因排在前几位的都是非疫病死亡,如:母猪压死或踩死的哺乳仔猪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5~30%,有的甚至高达50%,死于饥饿的约占15%,冻死、操作失误致死等其他非疫病原因的约占41%,而由腹泻、流感、副伤寒及其他传染病等疫病造成的死亡只占14%左右。
理论上来讲,哺乳期仔猪非疫病死亡都是管理的疏忽和不当所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但现代养猪业虽然采用诸如产子限位栏、保暖设施等各种先进的措施,仍难以降低哺乳期仔猪死亡率,这是由于非疫病死亡的发生是由许多因素单独或综合导致的,本文对哺乳期仔猪的非疫病死亡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就如何针对哺乳仔猪发育不完全、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其生长的饲养管理方法,从而减少仔猪
的非疫病死亡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仔猪哺乳期非疫病死亡原因分析
1.挤压或踩死
在一些生产条件落后、没有产床的猪场.新生仔猪由于不能及时避开而容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weary等人发现圈养条件下的母猪躺卧姿势的改变常会导致在母猪腿下、肚下躺卧的仔猪被压死,且绝大多数的压死现象发生在出生后1~2天。
2.冻死
新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差,耐寒能力弱,第一周的最适温度是29~35℃,当猪舍内的温度较低时,仔猪体温容易随着环境温度降低而下降,当温度过低或暴露在低温时间较长时仔猪就可能被冻僵甚至冻死。
3.饿死
当哺乳仔猪过于瘦弱时吸乳无力或者由于疾病等原因造成母猪无乳或乳汁过少,就可能导致仔猪饿死。
4.咬死
一些没有经验的初产母猪哺乳时容易由于乳头疼痛而拒绝给仔猪哺乳,有时甚至咬伤、咬死仔猪。
另外,仔猪在营养不良、光线过强、拥挤、打逗等情况下也会出现诸如咬尾、咬耳的恶癖,容易造成仔猪感染病菌甚至死亡。
5.操作失误致死
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包括接产、阉割、给仔猪剪犬齿、断尾、
断脐等操作过程当中,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仔猪死亡或者引起败血症造成的仔猪死亡。
6.受母猪攻击致死
一些母猪在缺乏某些营养物质或者产后口渴烦躁的情况下有咬吃仔猪的现象;仔猪寄养时,如果保姆母猪辨认出不是自己亲生的仔猪时可能会攻击甚至咬死寄养仔猪。
二、如何减少仔猪哺乳期非疫病死亡
1.为了防止哺乳仔猪被母猪压死或踩死,在仔猪出生后一周内尽量采用仔猪保温箱或设置护仔栏将母仔隔开,每隔2~3小时让母猪哺乳一次;饲养员要经常观察仔猪的吸奶情况和母猪的活动情况,防止仔猪被压死、冻死、饿死。
一旦发现母猪压住仔猪以及等异常情况,应马上采取进圈将仔猪救出等措施。
2 .防冻
初生仔猪保温区的温度最好保持在30℃以上,把新生仔猪身上擦干,直到皮肤发红,可以使用电热板或红外线保温灯加热,以提供温暖且通风良好的仔猪保温环境。
3.防饿
因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抗体,对仔猪有特殊生理作用,接产后就应立即帮助仔猪吃上初乳,这样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身体较弱的仔猪须进行胃管饲喂。
另外,仔猪有固定乳头吃乳的习性,为防止强壮仔猪强占乳多的乳头或多占乳头,应使哺乳仔猪尽快固定乳头吃乳。
4.防止仔猪互咬
加强仔猪营养,注意补铁和精心补饲,仔猪出生后3~4天要补150~200毫克铁剂以预防仔猪缺铁性贫血,仔猪出生后7日龄左右开始补饲,以提前训练仔猪认料,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发育。
要求补充适口性好,营养全面且容易消化的饲料,补料时不能一次添加过多,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
5.杜绝操作失误
严格按规程进行接产、阉割、剪牙、称重、打耳号、断尾等操作,注意消毒,尽量杜绝因操作失误造成的仔猪死亡。
6.防止母猪咬仔等攻击行为
首先要加强分娩时的护理,对于有咬仔不良行为的母猪,须带上防护口罩,同时保证母猪妊娠后期营养充足,实行人工强制哺乳,直至正常为止,上述措施后仍有咬仔恶癖的母猪应淘汰。
其次,在出现母猪产仔数与其有效乳头数不相匹配或者母猪产后突然死亡
的情况时,应实行寄养或并窝。
猪的嗅觉特别灵敏,为了寄养仔猪不被母猪认出,可采用涂抹养母的奶或尿在被寄养仔猪身上的方法,有利于寄养或并窝成功。
三、结语
由于哺乳仔猪发育不完全、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生产上必须采取适合仔猪生长的饲养管理的综合措施,才能够大幅减少仔猪哺乳期非疫病死亡。
为了增加哺乳仔猪的成活率,除采取以上措施以外,还应注意提高饲养员的责任心,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实行照顾分
娩,保持养殖场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和适宜温度良好的环境条件,在炎热的季节要增设降温设备和采取降温措施,防止母猪中暑。
饲养员要注意保护母猪乳房和乳头不受外伤,头胎母猪的所有乳头最好得到均匀的利用。
还要保证哺乳期母猪充足的饮水,针对母猪的妊娠和哺乳的不同时期的营养不同,供给品质优良、营养平衡全面的饲料,另外注意供给适量的青绿多汁饲料和补充铁、硒等矿物质。
作者简介:周小红(1972-),女,四川会理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畜牧生产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