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策的演进及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40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变及其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民从农村地区到城市或其他非农地区寻找工作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中国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变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政府提出了“工农业协调”的发展思路,鼓励农民在自家农田外提供劳动力支持国家工业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到城市工业和城市建设领域。
然而,由于农村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农民工仍然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生活条件也相对困苦。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19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农村聚居点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工资待遇改善等。
这些政策的推广促使大量人口流动,形成了当时的“打工潮”。
到了21世纪初,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是转移劳动力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城市工业岗位转向了建筑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其次是传统的临时性劳动力转移逐渐向长期定居转变。
不少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安家落户,他们希望在城市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的权益和福利,而不仅仅是以工作赚取生计。
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一部分农民也开始返回农村创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不仅包括了职业结构和转移方式的改变,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贡献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大量农民工的进城打工,为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减轻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
其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随着一部分劳动力流出,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农民有更多机会从事经营管理、技术研发等高价值的工作。
再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一转变的多个方面,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转型1.1 城乡差距的缩小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逐渐开放,农村地区也开始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善,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1.2 农民工现象的兴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成为了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重要一环。
他们离乡背井,进入城市工作,为自己和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在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3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2.1 义务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
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村孩子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竞争力。
2.2 高等教育的机会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个人素质,也为农村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人才。
2.3 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挑战尽管农村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教师资源不足,教育投入不足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结构和农村社会变革3.1 农业转型与人口流动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另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3.2 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建立了覆盖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这些举措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3 农村社会问题的挑战尽管中国农村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民工成支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自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其提供持续支撑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是农民工。
中国的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出来到城市工作的人群,他们的数量多达2亿人,占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绝大多数。
农民工不仅成为了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农民工的背景和现状农民工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结果,其最初的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由于缺乏城镇化的支撑措施,城市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愈加明显,许多企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来生产产品。
在中国,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生产效率较高、工作勤奋可靠,因此得到了工业界和政府的认可。
中国的农民工群体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其中东部城市的农民工数量较多,包括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
这些城市的农民工群体通常涵盖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他们来城市工作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有些农民工是因为贫困而离家出走,有些则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虽然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享受的待遇却往往很低。
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往往都比城市居民低得多,而且很少享受到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因此,中国工业界和政府一直在关注农民工待遇的问题,探索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保障和福利措施。
二、农民工的关键作用农民工不仅成为了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还在许多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1、支撑产业的发展农民工的低工资和高生产效率是许多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他们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壮大,农民工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他们的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
2、提高国民经济收益农民工的劳动力价格较低,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同等的效益,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事实上,中国的就业市场中,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外资和国有企业的数量,这使得他们成为了国民经济收益更大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民生活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力军。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经济、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分析农民生活的变化,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农民不再仅依靠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农村非农业劳动。
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同时,农民通过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方式,实现了农产品的增值,进一步丰富了经济来源。
其次,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的农村生活以耕种、养殖为主,农民的生活比较单一。
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化,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农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化,不仅可以享受到城市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时事动态,拥有更广阔的信息渠道。
农民也更加注重休闲娱乐,农家乐、农园游等农业旅游项目的兴起,让农民生活更加多彩化。
此外,农民社会地位的提升也是农民生活变化的重要方面。
长期以来,农民的地位相对较低,缺乏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
但是,近年来,政府对农民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农村改革政策不断出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福利和保障。
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也逐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农民组织力量的增强,如农民合作社的兴起,使农民在社会中的发言权和议程设置权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展望未来,农民生活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农业现代化将继续推进。
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同时,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农民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乡村振兴战略将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提升和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创业和发展的机会。
同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将打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壁垒,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我国“民工潮”现象及其影响.docx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总趋势是广大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人口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民工潮”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推进城市建设,改进从业结构和推进社会变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同时也给中国的城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对于城市而言,民工潮带来的问题(1)加重了城市的交通负担和就业压力大量农民工进城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一定方便的同时也间接的加重了城市负担,特别是加重了城市的交通压力。
例如最近网上火热的爬窗挤公交事件,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涌进确实是城市交通的一大挑战。
尽管这一事件被公交集团称为极端特例,但是只要在大城市居住过的人都知道,现如今堵车堵一两个小时实在是正常不过。
据调查,数量庞大的民工出行80%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出行的交通工具60%依靠城市交通工具。
随着车速的下降,大城市职工上、下班乘车、候车时间平均就延长了一小时左右。
随着人们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追求自身的生存位置,他们对于财富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就导致大量的民工涌入城市。
从表面上看,城市提供的岗位确实更多,就业范围也更广,但是由于城市人口过于庞大,加上流动人口在这些聚集地集中,所以,城市的就业机会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大量民工进城也就更加加剧了城市就业压力。
(2)恶化城市环境农民工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居民生活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占用和破坏。
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文明素质和城市居民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加上管理不善,在民工集中的城市中心以及他们居住的城市边缘地带往往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不仅如此,数目庞大的外来人口还占用了城市大量的粮食、水、电力、交通工具、土地、住房等有限资源。
(3)造成社会治安问题,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近年来,大城市的违法犯罪率普遍上升,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的作案率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村工作一号文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作一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工作的政策和法规,为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支持。
其中,农村工作一号文件尤为重要,它的发布为中国农村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指导。
农村工作一号文件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党中央第一次全面部署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
这个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农村发展进入了新时期,确立了农村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文件的基本精神是,要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的巨大潜力,通过加强领导、优化经济结构、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推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发展协调。
农村工作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
此前,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但农业发展并不均衡,发展模式也比较单一,很难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文件明确指出要改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二是扩大对农村的投资和支持。
文件提出,政府将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技术、科研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支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发展。
三是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文件指出,要加强乡镇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便于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农民。
四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文件要求,要采取措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城乡发展协同等措施,解决农村的贫困和落后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农村工作一号文件为中国的农村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自此,中国农村地区实现了巨大的转变。
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新的产业和业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城乡差距逐步被缩小。
这些成果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助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当前库:经济类2009年中国农民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报告【原文出处】改革【原刊地名】重庆【原刊期号】20092【原刊页号】5~27【分类号】F2【分类名】农业经济研究【复印期号】200907【英文标题】A General Report on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easant Workers in China【标题注释】本报告审议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学艺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白南生教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赵长保副主任、发改委中国小城镇研究中心何宇鹏副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黄华波处长、中国工运研究所郭悦副所长、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王飞处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张昭文副巡视员、农业部政法司黄延信副司长、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杨时民处长、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户政管理处陈浩处长、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处陈国瑞处长、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贾午光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培就司创业指导处柴海山处长、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干部丛卉、财政部社会保障司主任科员黄耀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劳动与职业教育处路明、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农村处邵烈鸿处长、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控制处刘霞副处长、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流动人口处余梅调研员、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室张丽宾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司张晗处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余明勘副司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资司工资处蔡款处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司统筹处尹彤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司汤晓莉处长。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作者简介】课题主持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研究员,国务院农民工办副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司司长汪志洪;课题组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崔传义研究员;课题组主要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秦中春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金三林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李青博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司协调处刘玉根处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司综合处吴厚德处长、国务院农民工司地方处李盅盅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李善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盛来运副司长、劳动科学研究所蔡和平副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阳俊雄处长、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彭丽荃副处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章铮副教授、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刘俊彦副研究员;本报告主要执笔人:韩俊、汪志洪、崔传义、金三林、秦中春、李青。
一、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中国整个三农的发展变化,与我国对农业所采取的制度性的安排和政策性的安排是分不开的,下面带大家一起概览我国三农政策指引的五个阶段。
第一、开启土地改革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是我国农业发展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最根本性的变化是建国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合作化的运动,直到后面进行的人民公社的集中经营体制,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相适应,长期偏重公平、忽视效率,尽管该制度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积累率很高的情况下,保障了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安全,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废除人民公社体制从1979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发展到1984年,这个阶段我国三农发展的主要的特点就是我们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济体制,也就是我们形成了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制度。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对农、林、渔业等主要生产资料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革除“大锅饭”平均主义。
结束“以粮为纲”,制定了“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
承包制突破了人民公社和大锅饭对生产力的束缚,发展多种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流通体制改革阶段1985—1991年,这个时候我国开始探索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
尤其在这个时候,整个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的基础是我们发展了乡镇企业,这也拉开了农村经济变革的序幕的标志性政策调整。
取消粮食统派购制度,全部农副产品价格放开,发展创汇农业。
1985年由市财政拨款补贴,在全国率先取消粮食统派购制度,对全部农副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随后粮票、油票、肉票、鱼票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多种经营开始发展,农村经济综合生产能力大突破。
第四、农村体制深化改革1992—2002年,包括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农产品要素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之后,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30年,增加对农业投资,鼓励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引入外资及推行贸工农一体化政策等,农业加速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