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步骤
- 格式:ppt
- 大小:7.57 MB
- 文档页数:20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37.7.7-1938.10广州武汉失守。
以军事进攻为主,日军占领平、津之后,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集中约二百万军队的兵力,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三路进兵,妄图在三个月之内以武力灭亡全中国。
(图:抗战前夕1937)二、第二阶段:1938.10-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
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
日本帝国主义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侵略战争之后,速战速决"以武力占领全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了。
于是了改变战略方针,停止了向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实施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将其军事打击的重点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的"扫荡"以确保其占领区。
日本内阁38年11月.30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了"调整日华新关系的方针",大本营颁发了《大陆命令第241号》。
在对中国政、军两个方面作出新的方针与决定。
政治:提出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其核心内容是"日、满、华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三项原则。
军事:决定了"确保占领地区,促使安定,以坚强的长期围攻的阵势,努力扑灭抗日的残余势力"的方针。
12月22日,近卫第三次发表声明(1.16,11.3)提出要求中国政府投降的"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
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响应,公开叛国投敌。
(图:南京伪政府成立仪式;图:汪精卫夫妇的石像)三、第三阶段: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底战争相持阶段的中期。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12月9日国民党对日正式宣战。
于是,中日战争进行四年以后,具有讽刺意味地终于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日本加紧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和对沦陷区的掠夺。
日本侵华史实第一次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朝鲜半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并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
8月,双方正式宣战,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受挫,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
次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不久,辽东半岛陷落。
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但因清政府的腐败而遭到失败。
最后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名称平壤之战地点平壤时间1894年9月15日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日本获胜参战方兵力清军:约15,000人日军:约16,000人伤亡情况清军阵亡约2,000、负伤约4,000日军阵亡约1200,负伤约500主要指挥官叶志超,左宝贵;野津道贯名称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地点黄海大东沟海域时间1894年9月17日参战方中国(清),日本结果北洋水师失利,失去黄海制海权伤亡情况北洋死伤八百余人日本三百人日军指挥官桦山资纪、伊东祐亨、河源要一清军指挥官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名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参战方兵力清军630,000人日军240,616人伤亡情况清军31,500人阵亡日军13,306人死伤(1,132人阵亡)主要指挥官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佑亨第二次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名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oxer Rebellion)地点中国北部时间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参战方日俄等八国联军;清朝、义和团结果八国联军获胜,签订《辛丑条约》参战方兵力50,255人(联军)50艘军舰8万人清军,10-30万义和团伤亡情况600-2500人(联军)1.5-2万人(清军)主要指挥官西摩尔、瓦德西、载漪、荣禄背景义和团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租界第三次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过程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遭受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由于内外因素的结合,中国的统一和发展面临着极大困境,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前最大的威胁来自日本的侵略和侵占。
下面是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过程:1. 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权益189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并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个条约被认为是中国的屈辱,因为其中规定中国必须支付大量赔款、割让朝鲜半岛及台湾。
这也是日本在中国活动的首次合法性。
2.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九一八事变”为名,越过边界攻击中国东北的沈阳。
日本军队先后挑起了“华北事变”和“淞沪会战”,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并开始将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3. 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加强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加强,侵略者逐步推广日本文化、教育和法律制度,中国人民开始被日本人的文化和思想所占领、置换和扭曲。
而日本的侵华政策也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在日益进行改变及不断的腐蚀下缓慢去向。
4. “八一三”事变1937年,日本在中国北部发动了全面战争。
8月13日,发起真正的全面入侵和侵华,南京遭受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
这次战争被称为“八一三”事变,在此之前日本正式向中国宣战,意味着一场长达8年的抗战,这清晰地展示了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霸权主义的入侵。
5. 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1945年,日本在原子弹的威慑下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
在此过程中,中国付出沉重的代价,日本在中国留下了无数的战争伤痕以及难以计数的失去。
到1945年,日本已完全退出中国本土,这也是战时最重要的收获。
总之,日本在中国侵华时间长达14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导致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毁灭性打击。
然而,在这个严峻的负面历史岸,中国人民以前瞻性和勇气战胜了强敌,防卫了中国的独立和尊严,建立了新中国的基石。
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日本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
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
从明治政府成立起,日本就以“富国强兵”、“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作为对外政策的宗旨,积极扩军备战,逐步跻身于帝国主义行列。
它企图征服东亚,称霸世界。
日本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始终把侵略中国作为“基本国策”,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侵略。
1894年7月25日,日本侵朝军队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兵船;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爆发了甲午战争,政府战败,接受日本侵略者提出的一切条件。
1895年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日本出兵达两万人,约占关内联军总数的40%。
它还以军事威胁来索取巨额赔款和在京山铁路沿线的驻军。
1914年8月,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派兵侵入我国山东省,占领原德国租借地胶州湾和胶济铁路沿线,攫取山东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变山东省为日本的殖民地。
1915年1月,日本向北京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从政治、军事、经济上进一步控制中国,永远占领我国东北和山东等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又重新回到东方,进行争夺殖民地、瓜分中国的侵略活动。
这期间,日本不得不调整其侵略政策,但其侵略中国的野心丝毫未变。
1927年,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议的内容是回顾和确定对华政策,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
会议确定了把满蒙同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形成了一个会议文件--《对话政策纲领》。
该文件声称,中国东北是同日本的生存有重大关系的特殊地区,强调日本应当有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的思想准备。
日本政界就把目光瞄准了中国东北。
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详尽地暴露出了日本企图吞并满蒙、征服中国的狂妄计划。
此后的历史发展证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所实施的一系列的侵略活动乃至全面的武装侵华战争,都是按照东方会议所确立的基调而全面展开的。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路线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柳条湖事件,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次侵略行动。
这个事件被视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重要标志,也是日本在二战期间进一步扩张势力的起点。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路线。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内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正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内经济困难重重。
为解决经济问题和争夺资源,日本帝国主义开始积极实施侵略扩张政策,将目光转向其亚洲邻国,以谋求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二、对满洲的侵略行动日本帝国主义以满洲作为实施侵华战略的重要目标。
满洲地处中国东北,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对日本的工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日本秘密组织"关东军"在满洲进行多次渗透和策划,最终在九一八事变中占领了沈阳等地。
三、侵略战争的扩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对中国进行进攻,实施全面侵略。
他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控制了中国东北的经济和政权。
随后他们又发动了淞沪战争、华北事变等一系列战争,企图将中国完全置于其控制下。
四、对华北的占领日本在侵略的过程中,将目标转向了中国的华北地区。
他们先后侵占了北平(今北京)、天津等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并将之改为殖民地和伪政权的所在地。
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侵华的严重性和威胁。
五、对中国其他地区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向中国其他地区扩张。
他们先后进攻了上海、南京等地,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的侵略行为之残暴和野蛮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路线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起点,标志着日本对华战争的全面爆发。
而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推进侵略,在于他们对华扩张的策略和手段上。
首先,日本利用不同战争手段逐步切割中国,将其分割为一片片的殖民地和伪政权,以此削弱中国的整体抵抗能力。
其次,日本采取了残暴的战争手段,通过暴力、屠杀等恐怖手段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削弱他们的抵抗意志。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一、日本侵华的原因以及动机十九世纪初期,当中国仍沉浸于天朝大国,地大物博的美梦中的时候,西方殖民者来到了尚未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开化”的日本。
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以及当时的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显出了日本对外开放的政策倾向,结束了日本两百多年来闭关锁国的政策。
1868年,日本开始了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明治维新,开始了向西方学习而“富国强兵”的道路。
当日本开始资本主义的大幅度发展的时候,国内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
由于日本国面积小,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当时的东京还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于是日本人认为日本并不适宜他们居住。
而在当时的中国,才经受过西方国家的洗劫的清朝显得似乎相当的弱小,在历次的战争中西方殖民者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激发了日本的野心,迫于缓解日本的国内矛盾,于是他们就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富饶但是并不强大的中国--他们眼中的天堂。
二、日本对于整个战争的期望日本当然是有野心的,他们的目的不只是中国,在对于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上,他们的长远打算是征服世界,他们发现了对于世界的侵略扩张道路—若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若要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开始了第一步的行动,开始了发动侵华战争的策划。
《田中奏折》中提出了日本侵略行为的总战略“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三、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步骤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日本开始了对华侵略战争。
在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中国台湾。
日本为了侵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侵略计划。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政权更迭,西南强藩少壮军人拥戴天皇,执掌朝政,鼓吹‘开拓万里波涛,耀皇威于海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869年日本函馆战争尚未结束,维新重臣木户孝允等就制订了侵略朝鲜的计划。
1871年,另一个狂热分子西乡隆盛也鼓吹‘征韩’。
读课本1,经过: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
攻占北大营,19日占领了整个沈阳城。
1932年1月3日,占领锦州;2月5日占领哈尔滨。
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爆发原因:(1)日本方面:A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
B经济危机的打击,对外战争寻求出路。
(2)国际方面:经济危机,无暇东顾;推行绥靖主义政策。
(3)中国方面:国共对峙,中国国内蒋介石集团正集中重兵“围剿”红军,也无心北顾。
3,事变后各方的态度:(1)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A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3个月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B材料二:政府现在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力避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C材料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D材料四:1931年10月,国民政府秘使徐世英赴日本谈判。
徐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请问: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有哪些?(2)国际联盟:变中国东北为帝国主义共管的殖民地。
4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的号召。
并且在行动上组织东北抗日联军。
(2)东北义勇军:“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二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之决斗。
宁叫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胃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东北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3)国民党内部:抗日反蒋A中国民权保障同盟B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C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5影响:对日本:增强势力,侵略气焰对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世界:和平受威胁,法西斯战争事变起因: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