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36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种群的概念:在内占据的生物的个体。
种群是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一)种群密度:1、概念: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原理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
概括为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2)方法步骤植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样方法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随机取样)a.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b.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核心问题)【特别提示】(1)样方应随机选取(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 m×1m;灌木:4 m×4m;乔木:10m×10m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
(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
例1:在调查某种植物的密度时,共选取了k个样方,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n k株,每个样方的面积均为s平方米,则该种群的密度为(n1/s+n2/s +n3/s +…+ n k/s)/k株/m2。
微专题38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特点: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2)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它们与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3.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三、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密度=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四、种群密度调查的注意事项1.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m2、草本1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