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故都的秋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导学案

主备:陈曲蕊审稿: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

学法指导

1、移情法欣赏北京秋天的视频,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氛围,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朗读法带着美好的感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来读,读出作品的“原味”来,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媒体

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沌潭柘()寺一椽()破屋驯()鸽落蕊()耗()子平仄()椭()圆颓()废廿()四桥

答案:

2、解释下列词语

⑴混混沌沌:

⑵一椽破屋:

⑶落寞:

⑷一叶知秋:

⑸不能自已:

答案:

⑴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⑵一间屋

⑶冷落,寂寞

⑷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导学案

一、导入:

1、欣赏欣赏北京秋天的视频

2、提问:看完视频后,同学们对北方秋天有什么印象?(静、美)20世纪30、40年代的北平的秋天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二、认定目标

(多媒体展示)

三、探究学习

1、解题

“故都”两个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2、展示教学目标

3、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作者生平: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崐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写作背景: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4、听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

5、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整体把握

展示讨论问题:

⑴、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⑵、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⑶、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形”即关于“故都的秋”的景物?

⑷在景物描写从中读到的作者怎样的感情?

⑸你最喜欢哪一幅景物描写呢?请诵读你喜欢的文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学生讨论分析:

(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学生的发言:喜爱和向往

学生分析:

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学生的发言:“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教师点评:这句是文章的文眼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形”即关于“故都的秋”的景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311段)

①、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

“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写出了环境的宁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写出了心的静

“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境的悲凉

②、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受那其中的美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看到扫帚的丝纹,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扫地的声音,在原本繁华热闹的故都,连扫帚扫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正反衬出故都的静寂,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

③、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衰弱”突出蝉声之小,而着一“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④、第六至十段秋雨(秋雨话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息列索落”这个拟声词写出了秋雨的静,不喧闹,不缠绵;雨后“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一个“卷”写出了秋雨经过之快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秋雨忽来忽去、干脆利落的特点

⑤、第十一段,秋果(胜日秋果)

“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教师点评:大家概括的很好,虽然具体的词语不尽相同,但都把握住了主要景物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写故都的秋景,五幅画面都是围绕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选取景物的写秋色,突出清淡的特点;写秋声,突出静寂的特点

(4)、在景物描写从中读到的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发言:

和故都的秋景一样也是“清,静,悲凉”的“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现实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