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12.58 MB
- 文档页数:38
常见⼼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分析同步⼗⼆导联⼼电图正常⼼电图⼼律为正常窦性⼼律、⼼率、各波形、波段、间期、时限及电压等均正常。
常见异常⼼电图的分析诊断异常⼼电图指:⼼电图图形与⼼律有肯定异常且有病理意义者。
1、房、室肥⼤:1)左、右⼼房扩⼤2)左、右⼼室肥厚2、⼼律失常:起源异常1)期前收缩(早搏)2)⼼动过速(室上性、室性)3)颤动、扑动(房性、室性)传导异常1)⼀度房室传导阻滞2)⼆度房室阻滞3)三度房室阻滞3、⼼肌缺⾎、梗死:急性下壁、前间壁、前壁、侧壁等急性⼼肌梗死的⼼电图演变4、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影响:低⾎钾、⾼⾎钾⼀、房、室肥⼤:1)左⼼房扩⼤2)右⼼房扩⼤3)左⼼室肥厚4)右⼼室肥厚1、左⼼房扩⼤:1、P波时限>0.12s2、P波呈双峰,峰距>0.04s3、Ptfv1<-0.04mm.s2、右⼼房扩⼤:P波振幅增⾼:Ⅱ>0.25mV,V2>0.15mV⼆、⼼律失常:激动起源异常2)期前收缩(早搏)3)⼼动过速4)颤动、扑动1、窦性⼼动过速正常成⼈窦性⼼律的频率>100次/分。
2、窦性⼼动过缓成⼈窦性⼼律的频率<60次/分。
3、房性期前收缩1.提前出现P′-QRS波群;2.P′-R间期>0.12s;3.QRS形态、时限正常(呈室上性)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未下传。
7、⼼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f波),⼼房率为350~600次/分。
QRS波群为室上性,室率⼤多120~180次/分节律绝对不规则。
8、⼼房扑动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锯齿状扑动(F波)。
F波频率多为250—350次/分,⼤多不能下传⽽以固定⽐例(2:1,4:1)下传。
4、室性期前收缩:1.期前出现的QRS-T形态宽⼤畸形,时限常>0.12s2.连续发⽣三次以上的早搏为短阵室速短阵性室性⼼动过速6、阵发性室性⼼动过速1.频率在140~200次/分。
QRS>0.12s2.房室分离3.⼼室夺获4.室性融合波室性⼼动过速5、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有突发突⽌的特点,频率⼀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规则,QRS形态⼀般正常。
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特点:窦性心律;心率:60-100次/分; PR间期:0.12-0.20秒; QT间期:0.32-0.44秒; P波在I、II导联方向向上,在aVR导联方向向下; QRS时间:0.06-0.10秒; ST-T无异常偏移。
心电图基础心率的检测常用两种方法测量15厘米长心电图内P波或QRS波群出现的数目:该数目乘以10测量P-P或R-R间期:测量5个或5个以上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种的心率。
心电图时程测量注意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横坐标为时间,通常采用25mm/s纸速记录时间:横坐标,1小格=1mm=0.04秒测量应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各波段振幅的检测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纵坐标为电压。
通常情况下,电压为每毫米0.1mV向上的波的电压从基线的上缘至顶点;向下的波从基线的下缘到底端测量。
基线为T-P段平均心电轴的目测法心电轴偏移ⅠⅡⅢ心电轴值范围正常+++0 ~ +90°轻度左偏++—0 ~ -30°明显左偏+——-30°~ -90°电轴右偏—±++90°~ +180°电轴偏移不定———+180°~ +270°正常心电图(2)心脏循长轴转位一.自心尖朝心底部方向观察二.顺钟向转位:⏹∙V3、V4波形出现在V5、V6导联三.逆钟向转位:⏹∙V3、V4波形出现在V1、V2导联顺钟向转位:可见于右心室肥大;逆钟向转位:可见于左心室肥大;钟向转位也可见于正常人。
P波⏹∙时限:<0.12秒⏹∙振幅:<0.25mV(肢导联)<0.2mV(胸导联)⏹∙方向:窦性心律Ⅰ、Ⅱ、avF, 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正常心电图(3)P-R间期⏹∙PR正常值0.12~0.20秒⏹∙代表了房室传导时间⏹∙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QRS波群1一.时限:0.06 ~0.10秒,<0.12秒二.波形:根据主波方向和有无Q(q)波⏹∙I、II、V4 ~V6导联主波:向上⏹∙avR、V1导联主波:向下⏹∙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Ⅰ、Ⅱ、avF、V4~V6导联不应有Q波(可有q波)⏹∙V1至V6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R/S由小变大⏹∙Q波小于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QRS波群2一.电压:⏹∙至少一个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5mV⏹∙至少一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8mV⏹∙Rv5<2.5mv,RavL<1.2mV,RavF<2.0mVRI<1.5mV,Rv5+Sv1<3.5(女)Rv5+Sv1< 4.0mV(男)⏹∙Rv1<1.0mV,Rv1+Sv5<1.2mVRavR<0.5mV⏹∙Q波<¼R波(同导联)QRS波群3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概念:QRS起点到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
心电图中的P波与QRS波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工具,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其中,P波和QRS波形是心电图中重要的特征波形,它们的形态和时间间隔可以提供有关心脏传导系统的信息,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P波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P波是心房除极过程所产生的电流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形式,代表心房的兴奋和收缩。
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呈现幅度逐渐增加、呈尖峰状或圆顶状的波形,持续时间一般为0.08秒或更短。
P波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心房肌的病变、传导障碍或其他疾病有关。
当P波呈现异常形态时,可以提示存在心房肌的病变。
比如,P波振幅增高可能与右心房扩大有关,而P波振幅降低则可能与心房肌纤维化造成的传导延迟有关。
此外,P波终末部的形态改变可能与心房肌缺血、心房肌梗死或电解质紊乱等疾病有关。
因此,通过分析P波的形态和振幅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心房肌的状况,并帮助诊断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QRS波形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QRS波形是心室除极过程所产生的电流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形式,代表心室的兴奋和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形应呈现一个向下的Q波、一个向上的R波和一个向下的S波,持续时间通常为0.08秒至0.1秒。
QRS波形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心室肌的病变、心室内传导障碍或其他疾病有关。
当QRS波形发生异常时,可以提示存在心室肌的病变。
比如,QRS波的振幅增高可能与左心室肥厚有关,而QRS波的振幅降低则可能与心室肌萎缩、纤维化或传导延迟有关。
此外,QRS波的宽度增加可能与心室内传导阻滞有关,如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
因此,通过分析QRS波形的形态和振幅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心室肌的状况,并帮助诊断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除了形态和振幅变化,P波和QRS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也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信息。
正常情况下,P波与QRS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在0.12秒至0.2秒之间。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一、P波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
起始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
正常P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 其时限<0.11s。
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当P波方向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波异常。
P波异常:1、P波增宽。
P波时限≥0.11s为增宽。
P波时限≥0.11s,<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
P波时限≥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
典型增宽P波称二尖瓣P波,其时限≥0.12s,呈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0.04s,部分可呈圆顶形。
此改变一般在I、aVL、V3-V6导联较明显。
aVR导联多呈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1)左房肥大或扩大。
可由“风心”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引起。
也可见于部分引起左房长期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
冠心病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引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单纯二尖瓣返流早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波增宽。
这集中情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缓和阻滞。
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顺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长,从而P波增宽。
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
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顺序改变,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并有P-R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
房性心律心房除极顺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初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
2、P波电压增高。
正常P波较低钝,电压<0.25mV ,当P波在II、III、aVF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0.25mV,如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0.2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15mV),双向时≥ 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20mV)称肺型P波。
如V1等胸导联P波电压增高,且大于II、III、aVF导联的电压时常称为先心性P波(先心性P波时II、III、aVF导联的P 波电压可正常)。
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分析人类的身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器,由不同的器官和系统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维持着机体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而我们的心脏则是这个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健康程度和功能状态不仅关系着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寿命长短,也决定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运动能力。
而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常常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威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在这种情况下,心电图作为一种常见的检查手段和诊断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和快速地发现患者的病情,为正确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依据。
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检查方法,各种类型的心电图检查在临床上均有广泛的应用。
而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评估,静息心电图则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之一。
静息心电图是通过记录人体放电过程而得到的,它可以测定心脏在休息状态下的电活动,了解心脏的构造和功能状况。
尤其针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冠状动脉血供不足、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病变,同时还可以了解心脏节律和电生理学状态,为后续病因分析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临床诊断中,心电图检查作为一种低成本、无创、快速、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具备诊断范围广、灵敏度高、可反复检查等优点,因此常常作为首选诊断工具,尤其对于怀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检查更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心电图检查中,医生可以通过评估各种电信号的参数,如ST段、T波、QRS波群等,评估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心肌缺血和坏死等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梗死、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病变,进而决定如何选择采取何种治疗方案。
另外,除了静息心电图外,运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也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运动心电图又称劳力试验心电图,对于存在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用药物或运动方式使心脏达到最大承受能力,观察心电图在不同负荷下的改变,以评估患者心脏的功能;而动态心电图则是一种24小时记录心电图的方法,通过记录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心电活动,可以对心脏病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进行更加全面和精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