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24.88 KB
- 文档页数:2
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0):42~43Journal of Sha 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赵建成(6),男,山西原平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虫害。
2003年前首次传入原平市,由于当时对该虫的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了解甚少,加上防治措施不得力造成当年水稻大面积减产,有的几近绝收。
三年来,经过我市植保站精心测报,积极指导防控,进行综合防治和药剂筛选试验,指导水稻生产区农民科学防治,基本控制住了稻水象甲的肆蘖和蔓延,水稻产量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产量水平,平均产量为8850kg/hm 2。
现将我们对稻水象甲的观察和防治技术做一个简要介绍:1为害特点稻水象甲主要为害水稻,早春刚出土时也为害稻田附近的杂草,主要是禾木杂草、沙草科杂草和灯心草科杂草,以补充营养,为迁入水稻秧田、本田作准备。
该虫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水稻。
有喜水习性和趋绿性,成虫有假死性,幼虫主要为害水下的稻心和稻根,造成植株发育迟缓,新根和心叶不易长出,为害轻时外部叶片发黄,心叶叶色发灰,幼苗生长迟滞以至枯死。
为害刚移栽到本田的稻秧,造成新根不易长出。
成虫主要啃食叶面叶肉,形成许多白色的杂状斑痕,长短不一,两端圆钝形,沿叶脉纵向排列。
危害严重时条状斑痕相连,形成枯死的叶梢。
由于该虫幼虫常生活在水面以下的心叶或根部,成虫外被坚壳又迁移性较大,给防治带来较大的困难。
2生活习性和发生消长规律该害虫在原平地区一年发生一代。
越冬成虫从5月上旬开始出土在附近杂草上取食为害,到9月上、中旬蛹羽化为成虫在无效分蘖上或迁飞到稻田周围杂草上取食,后转至干湿交界处禾本科、沙草科等杂草下或土缝中0.5~1cm 处,以成虫越冬。
越冬成虫从5月上旬开始出土后,先在越冬处附近的禾本科、沙草科及灯心草科杂草上取食补充营养,待5月中、下旬水稻秧苗揭膜后,部分迁飞转移到秧苗为害。
到5月下旬6月上旬水稻插秧后,成虫于日落前后(傍晚)大量迁飞入稻田,在稻苗上取食为害,于次日凌晨停止活动,转移至叶背面、心叶及秧苗根部憩息,也有在秧苗苗床上的。
稻水象甲的发生和综合防治一、稻水象甲的生活习性稻水象甲成虫的习性复杂,除具有鞘翅目昆虫共有的假死性和趋光性等特性外,还与水有密切关系。
一是越冬成虫有集居习性。
主要越冬场所成虫密度为200头/m,而且越冬死亡率极低。
二是越冬成虫有集团迁飞习性。
5月下旬、6月上旬晴微风的黄昏,可见大量成虫向稻田方向迁飞。
三是成虫活动性。
9:00-11:00和16:00-19:00最为活跃,稻田成虫以爬行、游水为主,很少飞行。
四是趋光习性。
稻水象甲成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
通常新生成虫较越冬后成虫趋光性强,成虫对晨昏时分的散射光具有明显趋性。
五是产卵习性。
稻水象甲营孤雌生殖,其成虫怀卵后几乎天天产卵,产卵时间多为中午,在无水条件下,一般不能产卵。
六是越冬成虫及幼虫取食习性。
越冬成虫向田间转移时,先在周边杂草上取食,也有时为害播种出土的玉米、高梁等作物,待本田或秧田出现后,即转移到稻田为害,多为早播田块为害取食较重,而晚插秧的田块则危害较轻。
二、稻水象甲发生的时期与危害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
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是国际公认的最具毁灭性的水稻害虫之一。
该害虫主要危害水稻,成虫啮食稻叶,幼虫取食稻根,轻则40%以上的根系被毁,一般减产20%左右,重则可毁灭80%以上根系,减产达50%左右,甚至造成绝收。
稻水象甲具有耐饥饿、抗逆性、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和传播途径多的特点,成虫在稻草、水稻根茬、水田周围禾本科杂草、田埂土中进行越冬。
当春季土壤温度达到10℃左右时,越冬代成虫开始复苏活动,水稻插秧前先在早春禾本科杂草如芦苇、野燕麦、香蒲等寄主上为害,玉米出苗后一部分转移到玉米上为害,5月下旬,稻水象甲大量侵入水稻本田,成虫啃食叶片,9点前和下午4点后冷凉的气候下成虫就开始危害叶片,使叶片失绿,形成长条白斑,严重影响了叶绿素的形成和营养成分的运输,苗期长势差,生长缓慢。
6月中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幼虫期为30~45d,低龄幼虫蛀食稻根,大龄幼虫咬食稻根,危害严重地块,可造成倒伏、漂秧、根系腐烂、植株矮小,成熟期推迟、产量降低等后果。
稻水象甲综合防控措施一、防控策略:以秧田防控为重点转向以本田防控为主,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技术措施,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
二、防控范围:稻水象甲发生区周边目力所及的稻田及周边杂草。
三、防控指标:灯测或目测发现单个成虫或幼虫立即开展防治。
四、防控措施1、物理防治推广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每60亩安装1台。
2、生物防治(1)养鸭控虫。
在本田中,利用“稻鸭共育”种养模式,控制稻水象甲种群数量,减轻化学防治压力。
水稻移栽后10天左右,每亩投放15日龄鸭苗15-20只,以3-5亩为一个种养结合小区并围网,田边需留有一个约20平方米左右搭棚空间,以便于添喂饲料之用,于水稻抽穗、灌浆后,稻穗下垂时,须把鸭群从稻田迁出饲养。
(2)应用生物农药如绿僵菌、白僵菌等,防治第一代成虫。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稻水象甲防控的重要措施,具有见效快、效率高的优点。
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最佳防控组织形式。
防治成虫的施药时间以上午9:00—10:00点或下午16:00—18:00点为最佳,使用药剂见附件。
(1)秧田防治秧田是越冬代成虫集中的场所。
狠抓秧田防治,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秧苗传带成虫、卵和幼虫。
最佳防治时间为4月下旬-5月上旬。
(2)本田越冬代成虫防治本田越冬代成虫主要来自秧苗直接传带和从越冬场所直接侵入稻田。
因该阶段是越冬代成虫产卵始盛期,所以重点抓好此次防治,可大大减少下一代虫源。
防治时间是插秧后7-10天(5月上旬-5月下旬),用药种类和用药量同秧田。
(3)本田新一代幼虫防治幼虫为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
虽然经过秧田和越冬代前两次防治,虫源已经大大减少,一般地块幼虫较轻,但仍有少数田块虫量较高,因此要对重发生田块进行挑治。
(4)本田新一代成虫防治越冬代后的新一代成虫出现在6月上中旬,出现盛期在6月中旬,此时为新一代成虫防治时间。
响水镇农业服务中心2016年5月7日附件:稻水象甲防治药剂推荐一览表1、药剂名称用量处理方式稀释方法注意事项备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7.5克/亩药液浸秧对水50公斤移栽前将秧捆浸泡在药液中30分钟,然后移栽。
浅析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
稻水象甲是一种危害水稻茎秆、穗部和叶片的害虫,其取食会使水稻植株受损,导致稻谷产量降低。
因此,在稻田中防治稻水象甲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下面我们来浅析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
一、物理防治:
1.清除杂草:在稻田中,可以清除杂草,减少稻水象甲的藏身之处和营养来源,从而防止稻水象甲在杂草中生存繁殖。
2.挖淤土:如果稻田过淤,可以挖淤土,增加水深和流速,从而减少水稻植株中稻水象甲的滋生及繁殖机会。
3.机械捕捉:可以在田间进行机械捕捉,如用小型带网捕捉,减少稻水象甲的数量。
二、化学防治:
在化学防治中,主要是使用杀虫剂,例如氯氰菊酯、吡虫啉等,以达到控制稻水象甲的目的。
但是,在使用杀虫剂时,也要考虑农药的安全性问题,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尽可能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在生物防治中,可以使用一些天敌及其卵、幼虫、成虫等进行控制稻水象甲,例如:寄生蜂、蜘蛛等。
通过增加天敌数量,控制稻水象甲数量。
综上所述,对于稻水象甲的防治,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防治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各种手段进行综合防治,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而在防治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水稻品种,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稻水象甲的识别与防治作者:陈静来源:《农村科学实验》2016年第02期稻水象甲,是国际公认的最具毁灭性水稻害虫之一,是一种国际性的植物检疫害虫,我国被列为进境和全国植物检疫性害虫,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原野和山林,以野生的禾本科、莎草科等植物为食。
1976年,传入日本,1988年由日本传入韩国、中国,1988年首次在中国唐山发现,现已蔓延我国大部分省市。
稻水象甲的寄主种类多,危害面广,为害水稻、高粱、玉米、小麦等,尤其对我国水稻危害较大,近几年已成为北方水稻的重要害虫。
充分认识稻水象甲的危害,做好对稻水象甲防治工作,是保证水稻丰产的关键。
一、稻水象甲的特征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属鞘翅目,象甲科,象甲属,是一种危险的检疫性害虫。
成虫雌虫长2.6—3.8毫米,宽约1.5毫米,体表被覆淡绿色至灰褐色鳞片.自前胸背板的端部到基部,有一个由黑色的鳞片组成的广口瓶状的暗斑,在鞘翅的基部向腹延伸至鞘翅的约3/4处形成一个小整齐的黑斑。
胫节末端有钩状突起或内角突起。
幼虫为无足型。
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8毫米,腹节9节,第2-7腹节的背面各有一对长而略向前弯的钩状突起(气门),在幼虫淹水时得以从根内和根周围获得空气(稻水象甲幼虫的重要特征)。
蛹老熟幼虫先在寄主根系上作土茧,然后在土茧中化蛹。
土茧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
卵圆形,表面光滑。
蛹白色,大小和成虫相似,但喙紧贴于胸部,复眼黑色。
二、危害特点稻水象甲最重要的寄主植物是水稻,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稻作物,成虫食叶,幼虫食根,以幼虫为害为主。
成虫在细嫩水稻叶片上取食上表皮,留下下表皮,随着叶表面的生长留下一纵形条斑痕;幼虫在水稻根内和根上取食,1-3龄幼虫蛀食根部,4龄后爬出稻根直接咬食根系。
幼虫密集根部,根系被取食,刮风时植株倾倒,甚至被拔起浮在水面上,根系受害后还常变黑并腐烂,由于水稻根系造成损坏,使植株生长受阻,变得矮小,分蘖率降低,成穗株率和每穗粒数明显减少,抽穗和成熟期显著推迟,最终导致严重减产,一般地块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严可达50-70%。
浅析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稻水象甲是稻田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们以水稻幼苗和根茎为食,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科学有效地防治稻水象甲对于稻田的管理和水稻的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进行浅析,以期对农田生产有所帮助。
一、生物防治1. 天敌调查稻水象甲的天敌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蚜茧蜂、蝇蜂、膜茧蜂和瓢虫等。
这些天敌对稻水象甲有天然天敌作用,可以帮助控制稻水象甲的数量。
在稻田中进行天敌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来判断稻田中稻水象甲的危害程度,从而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2. 天敌增殖为了增加稻水象甲的天敌,在稻田和周围地区可以适当增加种植一些对稻水象甲有天敌作用的植物,比如一些花卉和杂草。
这些植物可以提供天敌的食物和栖息地,帮助天敌在稻田中增殖。
也可以人工引入一些天敌,进行天敌增殖,增加天敌在稻田中的数量,帮助控制稻水象甲的数量。
3. 生物防治药剂在生物防治中,也可以使用一些生物防治药剂,比如一些对稻水象甲有天敌作用的微生物制剂。
这些微生物制剂可以喷洒在稻田中,通过天敌摄食感染稻水象甲,起到控制害虫的作用。
二、物理防治1. 拔草深耕稻水象甲在簇苗期主要以水稻幼苗为食,在深水期主要以水稻根茎为食。
在簇苗期可以在稻田中拔掉一些杂草,减少稻水象甲的食物来源。
在深水期可以适当进行深耕,打断稻水象甲的活动和趋光性,减少它们对水稻的危害。
2. 排水灭虫稻水象甲是水稻田中的水栖害虫,它们对水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通过排水来控制稻水象甲的数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
在稻田中适当降低水位,可以减少稻水象甲的栖息地,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
3. 覆盖稻田在幼苗期可以使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水稻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幼苗生长,还可以减少稻水象甲的危害。
因为稻水象甲是趋光性害虫,覆盖了塑料薄膜后可以减少害虫的活动和危害。
三、化学防治1. 化学药剂防治化学药剂防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防治方法,可以选择对稻水象甲有特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2018 年第 3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44科研◎农业科学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50%,严重时绝收。
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发生危害,下面对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白茅、稗、芦苇、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杂草及其他植物。
成虫啃食叶片,沿水稻叶脉啃食叶肉,一般从正面取食,被取食的叶片仅存透明的下表皮,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长条斑。
幼虫咬食稻根,将被害植株拔起漂洗时可见许多碎断根,被害根系时间稍长变黑腐烂,被害植株易倒伏、矮小、吸收能力弱、黄瘦、分蘖数明显减少,易形成僵苗,减产严重。
近年来,该虫发生呈明显上升的态势。
现将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形态特征稻水象甲属于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在本地区主要危害水稻,其次是禾本科、莎草科等10余种杂草植物,雌成虫体长约3mm ,体表被覆浅绿色至灰褐色鳞片。
从前胸背板端部至基有一大口瓶状暗斑由黑鳞片组成,沿鞘翅基部向下至鞘翅3/4处具1黑斑,触角赤褐色,节6节,棒基处无毛,棒端密生细毛。
前胸腹板上无沟,中足胫节生有白长毛。
卵圆柱形,白色。
幼虫体长8mm ,白色,在第2腹节至7腹节的背面各具1对突起,幼虫共4龄。
幼虫在土茧中化蛹。
2 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稻水象甲在盘山地区一年只发生一代,其生活史如下:越冬代成虫→卵→幼虫→蛹→新一代成虫→越冬代成虫。
成虫在田边、草丛、树林落叶层中越冬。
越冬代成虫出土高峰期在4月末5月初,日平均气温在12~16℃。
第二年春天成虫开始环杂草叶片或栖息在水稻植株基部,黄昏时爬至叶片尖端,在水下的植物组织内产卵,产卵量50~100粒,卵期6~10天,越冬代成虫卵孵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21~23℃。
初孵幼虫取食叶肉1~3天,后落入水蛀入根内为害,幼虫期30~40天。
稻水象甲防治方法
稻水象甲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它的幼虫主要以水稻的根系为食,会导致水稻生长不良、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防治稻水象甲,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适宜的品种:选用抗稻水象甲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如“桂优1号”、“桂优2号”等。
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虫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少稻水象甲的危害。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稻水象甲的危害。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条件和水稻生长期的需要,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
3. 灌水管理:稻水象甲的幼虫主要生活在水中,因此,灌水管理对于防治稻水象甲非常重要。
在水稻生长期间,应保持适宜的水位,避免水位过高或过低,同时定期更换水源,减少稻水象甲的滋生。
4. 化学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使用一些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常用的农药有氯氰菊酯、吡虫啉等。
但是,使用化学农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应该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可以使用一些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对稻水象甲进行生物控制。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等,对稻水象甲进行生物防治。
总之,防治稻水象甲需要综合施策,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才能有效地减少稻水象甲的危害。
稻水象甲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稻水象甲是一种农业害虫,主要寄生于稻田,对稻作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稻水象甲的寿命很短,但是它们数量庞大,繁殖速度快,一旦受到侵害,对稻田的危害非常大。
下面我们将从稻水象甲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稻水象甲的为害特点1. 危害稻田产量:稻水象甲主要靠咬断稻株的根部和茎部,对稻株造成损伤,影响稻田生长发育,降低产量。
2. 寄生繁殖速度快:稻水象甲数量庞大,且繁殖速度快,一个季节内可繁殖多代,引起危害较严重。
3. 极易误诊:稻水象甲的幼虫和成虫长得很像,容易被误认为是水稻蓟马等虫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1. 生物防治:在秸秆、稻草等稻田周围生态环境建立起生物防治系统,利用天敌和寄生菌等对稻水象甲进行防治。
例如,释放泥鳅、鱼类等控制成虫的数量,可以摧毁其卵和幼虫,抑制繁殖。
2. 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是目前防治稻水象甲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地域、天气、作物类型等情况,选用适合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但化学防治不宜过分,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 农艺防治:通过改善生产环境、优化农业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等方法,增强稻田的生命力,降低稻水象甲的发生率。
例如,对稻田进行充分的平整,避免积水,防止稻农表土,减少害虫的栖息环境。
4.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稻水象甲。
如利用嘴巴或者手把稻水象甲捏死,以及利用黄板、白板等死亡陷阱诱杀稻水象甲。
综上所述,针对稻水象甲这一农业害虫,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进行防治。
不同防治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方法,坚持综合防治,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稻水象甲,减少对稻田的危害,保证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稻水象甲发生及防治稻水象甲是国际性农业植物检疫性害虫,最早发生于美洲,在亚洲发生的国家有,日本、韩国、朝鲜等国。
在我国最早发现稻水象甲的地方是,1987年在河北省唐海县。
稻水象甲在我省最早发现的地区是,1993年8月在通化地区的集安市。
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均不同程度的发生此种害虫。
一、稻水象甲的危害程度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也危害部分禾本科植物。
稻水象甲的成虫和幼虫均为害水稻,成虫在幼嫩水稻叶上取食叶肉,留下表皮。
幼虫食根,在水稻根内和根上取食,1~3龄幼虫蛀食根部,4龄后爬出稻根咬食根系。
根系被蛀食后变黑或腐烂,刮风稻株易倒伏。
发生虫害的地块一般减产20%,稻水象甲发生重的田块,减产可达50~70%。
二、稻水象甲生活习性稻水象甲为半水生性昆虫。
该虫分两性生殖和单性生殖型(成虫可进行孤雌生殖)。
我国发生的稻水象甲均为单性生殖型。
成虫在稻草、稻茬、水田周围禾本科杂草、田埂土中越冬。
越冬代成虫在春季气温达10℃左右时开始复苏活动。
复苏后先食禾本科作物的新叶,待水稻插秧后就进入稻田进行危害。
三、稻水象甲特点该害虫抗逆性强,耐饥饿、耐低温、繁殖率高(每头成虫可产卵50~75粒),寄生性广。
稻水象甲传播速度快,此害虫能爬、善飞、会游泳。
可借水流、气流、交通工具进行传播。
四、稻水象甲的防治方法未发生稻水象甲的地域,要控制其传入当地。
应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法规办事。
不从疫区引种,不从疫区、发生区调运稻草及稻草制品。
发生区防治措施:1、合理施肥。
要做到测土施肥,缺啥补啥。
氮肥过多易造成虫口密度增大。
2、清除杂草。
秋冬、春季要清除或烧毁稻田周围的杂草,使其失去越冬场所,直接消灭害虫。
3、针对稻水象甲成虫有趋光性的特点,可在稻田附近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4、化学药剂防治。
目前已经筛选出防治稻水象甲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有:稻乐丰、维稻乳油、象虫净、杀虫双等。
在防治方法上要以村屯为单位进行联合防治,要做到“四统一”。
即统一组织,统一购药,统一时间施药,统一检查。
稻水象甲监测防治技术综述高小倩(达州市植检站,四川达州635000)摘要: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自2013年入侵以来,严重威胁达州水稻生产安全。
通过对近年来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技术研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介绍了稻水象甲的多种防控措施,为全面防治稻水象甲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稻水象甲;监测;防治技术0引言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为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该虫原产北美洲,1976年传入日本,1988年首次在中国唐山市唐海县发生,随后蔓延至全国多个省市,达州市于2013年5月20日首次发现稻水象甲危害。
由于稻水象甲蔓延快、危害大、抗逆性强,有兼性孤雌生殖能力,且可通过自身飞行、风力或水传播,也可随秧苗、稻草、稻谷及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因此,必须加强监测,严格检疫,并综合运用农业、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控措施,提高稻水象甲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水稻的安全生产。
1加强监测1.1危害状识别稻水象甲主要为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也为害莎草科、泽泻科等数十种植物。
成虫一般将卵产在水线下的叶鞘内,初孵幼虫先是在叶鞘内取食,再转入根部进行蛀食,使根系变黑腐烂,影响水稻生长发育,4龄后幼虫爬出稻根咬食根系,造成大量断根,形成浮秧。
老熟幼虫在根上建造卵圆形土茧并在内化蛹,羽化成虫在水稻等寄主植物的叶尖、叶缘或沿叶脉方向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形成长短不一的纵形白色条斑,这是稻水象甲发生的重要标志⑴。
1.2形态鉴别歳虫:长2.5~3.8mm,宽1.2〜1.7rrnn;体壁灰褐色,喙稍弯,为扁圆筒形;触角红褐色,柄节棒形,鞭节分为6个亚节,末亚节显著膨大;前胸背板宽稍大于长,前端收缩,中间为深褐色纵宽纹;鞘翅肩斜,行纹细,部分行间上有瘤突,足腿节棒形无锯齿;胫节细长弯曲,中足胫节两侧各具一排长游泳毛卵:长约0.8mm,乳白色,圆柱形,两端略向一侧弯曲。
幼虫:四龄幼虫体白色,细长,无足。
头黄褐色,2〜7腹节背面有成对钩状气门。
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肖铁光;周社文;李姣;孟祥建;李建和;何建云【摘要】描述了稻水象甲(Lissorhortrus oryzophilus Kusche)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各龄历期.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在长沙地区1年发生1~2代,以成虫越冬,幼虫在25±1℃温度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为48.2 d,卵期7 d,幼虫期30 d,蛹期10 d,成虫期30 d左右.试验证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发育最适温度在22℃~25℃之间,卵的孵化率为84.2%,幼虫成活率为87.5%.但在高温条件下(<32℃时),卵的孵化率和幼虫成活率相当低,并随着发育龄期增加死亡率增高.【期刊名称】《作物研究》【年(卷),期】2007(021)001【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作者】肖铁光;周社文;李姣;孟祥建;李建和;何建云【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湖南省植保植检站,长沙,410005;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株洲县农业局,湖南株洲,412100;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2+.6稻水象甲Lissorhortrus oryzophilus Kusche属于鞘翅目,象甲科,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的世界性检疫害虫[1]。
最早发生于美国,1976年传入日本。
1988年在我国唐山首次发现,危害极为严重[2]。
稻水象甲除危害水稻外,还可取食禾本科及莎草科的一些杂草,寄主植物达7科56种。
目前该虫已在河北、辽宁、天津、山东、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市发生[3~5]。
湖南于2001年发现该虫,近几年全省发生面积已达33 300 hm2以上,对水稻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