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艇及吊架布置图设绘通则
- 格式:doc
- 大小:44.51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部分全封闭救生艇的介绍1.1、主要参数总长7.10m型长7.00m总宽2.80m型宽2.70m型深1.10m最大高度3.10m吊距6.60m吊钩中心距基线高度(约)前1585m,后1645mm 乘员(最大)50P航速(大于)6knots空艇重3030kg乘员重(75KG/人)3375 kg满载艇重6405kg机型380J-3油箱容量195L螺旋桨直径400mm吊钩工作负荷(每钩)4000kg救生艇属具清单2、登陆(1)、所有仓盖均设有把手,并分别标有“开”和“关”标记。
(2)、转动把手至“开”位置,然后推或拉,该舱即可打开,并可固定在打开位置。
(3)、前舱、侧门、驾驶舱操作类似。
(4)、当关闭门窗时,首先从固定处松开,如是侧门,一旦关闭应检查头靠和安全带。
(5)、救生艇内每一座位用黑色标记标明。
(6)、在束紧安全带前,确保两肩处皮带在正确位置。
(7)、安全带为交互带扣式,通过拉动右边突出部分来束紧。
第二部分操作步骤1、放艇前准备1、船员携带SART(搜索和救助的雷达收发机)到集合区。
2、驾驶员或其他指定人员携带VHF(双向甚高频)无线电话设备到集合区并检查其操作。
3、指定人员收集多余的燃料、水、衣物/毯子和其他设备,并穿上救生衣。
4、驾驶员和指定的操作员进入舱内,并执行以下任务:a、确定艇架控制缆接通艇内部;b、艇底塞关闭;c、蓄电池开关位于开位置(必要时)d、断开充电电缆;e、检查燃油和冷却水水位,开关是否在(打开)位置;f、检查吊钩释放互锁位置是否在安全位置;5、指定人员到大船甲板执行以下任务并同时检查:a、首缆固定在艇首并和大船相连;b、免维护“悬—挂”式吊艇和艇相连;c、另外,设备属具递给艇内人员存放;d、检查降放区是否有障碍物,如无,通知操作人员并报告“准备”放艇;e、操作人员发出命令登艇和放艇。
步骤2、登艇1、乘员从储放位置直接登陆,担架上的伤员安全进人艇内,然后束紧安全带,驾驶员启动机器;2、最后登艇人员再次确认释放区无人;3、关闭所有门、窗、通风口。
第一章救生艇第一节救生艇构造与性能按海船建造规范的有关要求,船舶必须配备救生艇。
救生艇是一种具有一定浮力、强度、航速、能搭载一定人数、属具备品比较齐全的刚性小艇,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脱险工具。
救生艇的主要作用是当船舶遇险时,帮助船员、旅客脱离难船,便于在海上进行求生活动,保障船员、旅客的生命安全。
一、救生艇种类(一)按结构形式分三类:1、开敞式救生艇:它是一种没有固定顶篷装置的救生艇。
如图1-1所示。
应配备有效的人工排水或自动排水系统。
其优点是上层比较宽敞,人员登乘无障碍,人员在艇内活动方便,而且操作简单。
其缺点是没有支架和顶篷,人员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遇4~5级以上风浪时,艇内人员就会受到海水侵袭,如果没有保暖防护物品,寒冷天气下,艇员的生命将会受到威胁。
天气炎热时,人员又会受到烈日曝晒,发生中暑等日射病。
2、部分封闭式救生艇:这种救生艇在艇首、尾部各有不少于艇长20%的永久附连的刚性顶盖,中间设有可折式顶篷。
可折式顶篷连同刚性顶盖形成一个能挡风雨的遮蔽,使艇内人员免受风浪的侵袭和烈日的曝晒。
可折式顶篷由1~2人就可以撑起。
艇的两端及两舷设有出入口,用来通风和便于进出。
这种救生艇既保留了开敞式救生艇的优点,又克服了其缺点。
但这种救生艇被风浪打翻后,艇员逃出不如开敞式救生艇那样方便,所以其出入口应能使艇员顺利逃出艇外为准。
有的部分封闭式救生艇还具有自动扶正的功能。
如图l-2所示。
3、全封闭式救生艇:它是指艇上部有固定的顶盖的救生艇。
如图1-3所示。
它设有内外能开启和关闭的通道盖,使艇员能方便地出入艇内,该通道关闭时能保证水密性,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顶盖上设有顶窗来保证艇内光线充足;有的还具有自我扶正功能。
因此,当今船舶越来越多地采用此类救生艇。
当然,封闭式救生艇也有一些不便因素,如:进出口较小给高大体壮的船员、旅客进出带来不便,艇内望人员观察场所的窗口小不便于观察嘹望等等。
(二)按材质分类:救生艇按建造材料不同可分为镀锌板、铝合金、玻璃钢等三种。
ICS03.220.40;47.020.01CCS R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XXXXX—XXXX代替GB 16557—2010船用救生设备安全标志Signs for the life-saving appliances of marine(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您将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 次前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标志图案 (1)5 技术要求 (17)6 试验方法 (18)7 标志的应用 (18)附录A(规范性) 船舶救生设备安全标志常用最小公称尺寸 (20)参考文献 (21)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 16557—2010《海船救生安全标志》,与GB 16557—2010相比,除结构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a)更改了范围的内容“适用于国内航行船舶和海上设施”(见第1章,2010年版的第1章);b)更改了9个指令标志的图案:扣紧座位安全带、关闭舱门、将救生艇降至水面、将救生筏降至水面、将救助艇降至水面、艇降至水面后打开脱钩装置、开始对救生艇喷水、开始供气和释放艇稳索(见4.1,2010年版的4.1);c)增加了24个提示标志:带绳和灯救生圈、婴儿救生衣、双向VHF无线电话设备、救生筏刀、洗眼站、安全淋浴、急救医疗包、氧气呼吸器、医生、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安全设备、船上通用报警、击碎板面、集合站、应急出口(左手)、应急出口(右手)、向右滑动开启门、向左滑动开启门、逆时针旋转开启、顺时针旋转开启、向左手边拉开起门、向右手边拉开启门、向右手边推开启门和向左手边推开启门(见4.2);d)更改了22个提示标志的图案:救生艇、救助艇、救生筏、吊架降落式救生筏、救生圈、带绳救生圈、带灯救生圈、带灯和烟雾信号救生圈、救生艇筏遇险信号、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抛绳设备、应急无线电示位标、登乘梯、海上撤离滑梯、海上撤离滑道、救生服、急救、应急电话、担架、紧急逃生呼吸装置、登乘站和集合站(见4.2. 2010年版的4.2);e)删除了6个提示标志:救生艇(筏)手持无线电话机、抗暴露服、保温用具、安全设备箱、方向指示标和出口(见2010年版的4.2);f)增加了 “形状及颜色”的试验要求(见6.2);g)增加了 “耐燃烧”的试验要求(见6.4)。
某型豪华客滚船救生艇架布置优化摘要:针对目前客滚船救生艇架液压管和钢丝绳布置在登艇通道上情况,研究了改进优化方案,在某型豪华客滚船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对后续客船救生艇架布置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救生艇架;绞车布置;泵站布置救生艇及架是客船上救生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船上人员撤离逃生的重要保障;对于从事短程国际航线的客船,其配置的救生艇总容量至少能够容纳船上人员总数的30%,大量人员需要通过救生艇进行撤离逃生的同时,救生艇还要兼顾撤离系统救生筏的集结;救生艇架的布置合理性,不仅关系到船上30%的人员能否快速登艇、降落至水面安全逃生,同时也关系到其它70%人员通过撤离系统的逃生安全。
以往客滚船救生艇架液压管和钢丝绳布置在登艇通道上,设置台阶跨越平台,但同样影响人员通行效率和安全,为改善现状,故对救生艇架布置进行优化。
1、某型豪华客滚船救生艇架的组成及功能救生艇架的主要组成及功能如下,救生艇架布置如图1所示。
图1.救生艇架布置(1)吊臂:液压驱动,前后各一,用于将救生艇推出和收进舷侧。
(2)液压泵站(含蓄能器):电机驱动液压,用于为吊臂提供动力。
(3)电动绞车:电机驱动,带前后吊臂同轴卷筒,用于释放和回收救生艇。
(4)液压管及附件:用于连接吊臂与液压泵站。
(5)钢丝绳及附件:用于连接电动绞车、吊臂和救生艇。
(6)检修平台:用于救生艇及救生艇架的日常检查和维修。
2、救生艇架布置的设计优化思路研究以往型船的救生艇架布置后发现,造成液压管、钢丝绳阻碍登艇通道的主要原因是液压泵站、电动绞车布置在与吊臂同层甲板,液压泵站与吊臂之间的液压管,电动绞车与吊臂之间钢丝绳,贴甲板且在不同高度布置,造成登艇通道横跨数道钢丝绳和液压管;要优化登艇通道,则必须调整液压泵站和电动绞车布置,达到合理布置液压管和钢丝绳目的。
2.1电动绞车及钢丝绳布置设计优化为了解决钢丝绳横跨登艇通道问题,构想如下:需要避免电动绞车钢丝绳卷筒直接连接吊臂上的定滑轮,电动绞车的钢丝绳滚筒进出线方向不能沿船长方向,卷筒至吊臂的钢丝绳走向,需先在高度方向延伸,通过借助维修平台下设置的导向定滑轮,再至前后吊臂。
救生艇及吊艇架布置图设绘通则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救生艇及吊艇架布置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图。
1.2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救生艇及吊艇架布置图的设绘。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2.1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2.2 设绘依据图纸a) 设计任务书;b) 船体规格书(说明书);c) 总布置图;d) 艇甲板结构图;e) 救生设备布置图;f) 救生艇总图;g) 吊艇架总图;h) 救生艇绞车及救助艇绞车(以下简称艇绞车)总图。
3 基本要求本图系供船级社送审认可图纸,也供船厂施工之用。
3.1 所选用救生艇、吊艇架及艇绞车必须具有船级社的认可证书。
3.2 应按全船救生设备布置图及总布置图与说明书的基本要求结合本船航区所相应的规范规定,确定救生艇、救助艇(或救生艇兼救助艇)、吊艇架、艇绞车及各种救生设备的类型、规格和数量。
4 内容要点本图样一般应有俯视图、侧视图、横向视图等组成。
4.1 应全面复校总布置图、说明书及救生设备布置图是否符合规范与国际公约要求,例如救生艇额定乘员是否满足?救生艇的登乘甲板集合处面积是否满足?紧急集合的通道是否畅通?进入救生艇的担架在通道处是否顺利转弯及进入救生艇?救生艇存放高度(距轻载航海水线)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艇存放位置距螺旋桨距离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等。
如果有疑问应与有关设计者协调解决,以确保船舶设计质量。
4.2 清楚地表明艇及艇架在船舶内横倾20°并纵倾10°恶劣工况时,吊艇臂转出舷外的放艇轨迹示意图以证明救生艇在转出舷外过程中与本船船体不碰,否则要采取有效措施,甚至更换吊艇架的型号。
4.3 所选吊艇架与艇绞车时工作负荷以及救生艇的重量要合理地配合。
救生艇及吊艇架布置图设绘通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救生艇及吊艇架布置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图。
1.2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救生艇及吊艇架布置图的设绘。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2.2 设绘依据图纸
a) 设计任务书;
b) 船体规格书(说明书);
c) 总布置图;
d) 艇甲板结构图;
e) 救生设备布置图;
f) 救生艇总图;
g) 吊艇架总图;
h) 救生艇绞车及救助艇绞车(以下简称艇绞车)总图。
3 基本要求
本图系供船级社送审认可图纸,也供船厂施工之用。
3.1 所选用救生艇、吊艇架及艇绞车必须具有船级社的认可证书。
3.2 应按全船救生设备布置图及总布置图与说明书的基本要求结合本船航区所相应的规范规定,确定救生艇、救助艇(或救生艇兼救助艇)、吊艇架、艇绞车及各种救生设备的类型、规格和数量。
4 内容要点
本图样一般应有俯视图、侧视图、横向视图等组成。
4.1 应全面复校总布置图、说明书及救生设备布置图是否符合规范与国际公约要求,例如救生艇额定乘员是否满足?救生艇的登乘甲板集合处面积是否满足?紧急集合的通道是否畅通?进入救生艇的担架在通道处是否顺利转弯及进入救生艇?救生艇存放高度(距轻载航海水线)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艇存放位置距螺旋桨距离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等。
如果有疑问应与有关设计者协调解
决,以确保船舶设计质量。
4.2 清楚地表明艇及艇架在船舶内横倾20°并纵倾10°恶劣工况时,吊艇臂转出舷外的放艇轨迹示意图以证明救生艇在转出舷外过程中与本船船体不碰,否则要采取有效措施,甚至更换吊艇架的型号。
4.3 所选吊艇架与艇绞车时工作负荷以及救生艇的重量要合理地配合。
艇绞车的降落速度根据吊艇架存放高度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公式要求。
4.4 应全面绘制出全船救生艇、吊艇架、艇绞车及其系统的布置位置,并注明吊艇架的主要外形尺寸以及底脚的定位尺寸。
4.5 应绘制登艇平台及登艇梯,并标注件号。
4.6 应表明应急弃船状态人员逃生登艇方向。
4.7 对自由降落救生艇及降落装置应核对存放位置的降落高度和滑道角度是否符合艇的证书规定。
4.8 应有“技术要求”说明项,提出注意事项与装船前及装船后应进行的试验要求与方法。
5 图面要求
5.1 图纸幅面
应符合GB4476-84金属船体制图要求。
幅面宽度尽可能不大于1号图纸宽度,长度允许按GB4476.1放长。
5.2 图面格式
必须绘制三面视图,“技术要求”书写在材料表之上明显处。
5.3 常用比例
平面图与侧视图一般采用1:50或1:100,横向视图一般采用1:25或1:20,如特殊需要可另行考虑。
5.4 线条
按GB4476-84规定绘制,船体外形轮廓,室围壁外形及其它必须绘出的固定设施用总布置图相同的线条绘制,属本图范围的设备及其系统用较粗的线条进行绘制,以使主次分明。
与本图无关的设施尽可能不绘或少绘,但必须绘出通道、门和出入口,以观察救生艇布置位置、登艇平台、登艇梯等布置是否合理。
5.5 其他
a) 肋骨号每隔2档标注。
b) 标题栏应按院标准规定设置与填写,材料表与件号标注应填写完整。
6 设绘注意事项
6.1 必须注意满足规范与公约要求,并满足本标准第4条内容要点的全部要求。
6.2 注意与其他设计图纸的协调,例救生艇存放区域栏杆为可倒式或放置舷内适当位置,不影响放艇(在船舶任何一舷横倾20°及首、尾纵倾10°的恶劣工况下)。
6.3 注意与其他专业的协调,例如:
a) 救生艇的存放区域避开舷侧的排水口。
b) 救生艇下降区域应没有任何障碍。
救生艇的存放区域下各层甲板设置垂直档柱,以避免救生艇下放时被搁住而导之翻艇。
c) 吊艇架、艇绞车处甲板需作结构局部加强,如是自由降落救生艇降落装置,在围壁的受力位置也需适当加强。
d) 与电气专业协调,如登艇集合处应急照明,艇绞车的电气控制箱的位置确定、限位开关等问题。
7 校审要点
7.1 校核设备的型号、规格、数量的配备是否符合规范和公约要求。
7.2 校核所选的吊艇架、艇绞车是否与艇相匹配。
7.3 校核是否符合本标准第4条内容要点与第6条注意事项规定。
8 质量要求与等级规定
等级的表达方式采用下表形式
9 参考资料见附录A
附录A
《救生艇及吊艇架布置图》参考资料
A1 相关标准
GB11574-89 全封闭救生艇型式和基本参数
GB10839-89 部分封闭救生艇型式和基本参数
CB*795-85 开敞式救生艇型式和基本尺寸
GB11573-89 全封闭救生艇技术条件
GB/T14355-93 开敞式救生艇技术条件
GB/T14651-93 部分封闭救生艇技术条件
GB/T16302-96 自由降落救生艇技术条件
GB/T16303-96 自由降落救生艇降放装置技术条件
GB13406-92 吊艇架装置技术条件
CB/T3268-1995 重力倒臂式吊艇架装置(封闭救生艇)
CB*3072-83 重力倒臂式吊艇架装置(开敞救生艇)
A2 有关规范、规则
a) IMO第66届海安全通过的SOLAS公约修正案及国际救生设备规则(1998年7月1日生效)。
b) IMO救生设备试验(海安会决议MSC.81(70),1999年7月1日生效)。
c)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1999年)。
d)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非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1999年)。
e)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内河船舶救生设备规范(1992年)。
A3 有关文献
船舶设计实用手册(舾装分册)第1篇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