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课《从艰难中起步》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4.00 KB
- 文档页数:11
《从艰难中起步》说课稿一、说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本课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中国》中主题一《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第一个课题。
本单元旨在通过教师讲授、收集资料、专题探究等学习方式,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伟大祖国的那一段历史。
从而对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状况、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巨大变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之情,发自内心地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主题以“一穷二白”、“穷则思变”为核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状况和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决心,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二、说学情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由于该班学生无论是调查、搜集的能力还是阅读理解、合作学习的能力,都有了较好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就能了解教学内容。
但是这一课时的内容历史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枯燥,离学生生活也比较远,是孩子们祖父祖母们年轻时所过的生活,而且该班学生是农村小学的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机会比较少,只能听自己的长辈作一些简单介绍,对建国初期了解甚少,所以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就成了完成好这堂课的关键了,根据这一特点,围绕教材的编排内容,以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我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感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状况和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了解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懂得珍惜、热爱现在的生活,并且知道要从现在开始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2.进一步发展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道新中国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改变人民生活状况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三、说教法、学法的选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的发展现实和可能出发。
从艰难中起步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为了建设新中国》,旨在通过教师讲授、收集资料、专题探究等学习方式,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伟大祖国的那一段历史。
从而对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状况、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巨大变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之情,发自内心地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堂课的内容是这个主题下的第一个三级课题《从艰难中起步》。
本课题以“一穷二白”、“穷则思变”为核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状况和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决心,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学情分析:该班学生到了六年级无论是调查、搜集的能力还是阅读理解、合作学习的能力,都有了较好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就能了解教学内容。
但是这一课时的内容历史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枯燥,离学生生活也比较远,所以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就成了完成好这堂课的关键了。
活动目标:1.感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状况和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了解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懂得珍惜、热爱现在的生活,并且知道要从现在开始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2.进一步发展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道新中国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改变人民生活状况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活动模式:创设情境,诱导感情——学文明理,深切感受——激发情感,提升品德活动准备:教师准备:1.反映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生产,学习情况的录像、图片等;2.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状况的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1.收集并准备介绍20世纪50-60年代的洋货;2.探究,了解自己长辈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生活状况;活动实录:一、创设情境,诱导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