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备课3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单元迎接青春期一、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掌握最基本的青春期健康卫生常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青春期的健康生理、心理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想一想,进入六年级以来,我们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心里想的又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可让学生讨论,教师按照生理和心理两大类进行分类)(二)、讲解:1、什么是青春期?师:人的一生如同我们家里养的花草一样,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秋天结果,冬天衰败。
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的季节,如同池塘里的的荷花,才露出尖尖的角来,是个非常美丽的时期。
但是这个的发展变化很快,所以我们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下我们自身的发展--青春期。
师:什么叫青春期呢?青春期就是由儿童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一般为10年左右,即从10岁到20岁。
其中,10到15岁这五年发展速度最快。
2、青春期有什么特征呢?师:青春期有两大特征:一是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迅猛,二是男女第二性别特征开始出现。
(出示挂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幅男女身体特征的挂图,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男女之间都有哪些区别?师:人刚生下来是从男女的第一性特征上来区分的,第一性特征就是指男女的生殖器官特征,男性的性器官在体外,由阴茎和睾丸组成,而女性的性器官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是子宫和卵巢,外部是阴户。
第一性特征是生下来就有的。
但很小孩子穿上衣服后我们有时候分不出男女来,也就是说第一性特征可以被掩盖住。
但进入青春期后,人的第二性特征开始发育,第二性特征是很难掩盖住的,所以不论怎么装扮,还是比较容易分出男女来的。
那么第二性特征都有哪些呢?第二性特征:男:胡须-声音-喉结-肌肉;女:声音-喉结-乳房-骨盆-皮肤脂肪。
3、青春期的男女发展差异:师: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一般是女学生比男学生提前两年左右,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中女孩子比男孩子个子高,这是因为女学生发育提前的缘故,一般是到了初中,男孩子的发育速度就加快了。
心理健康教育 三 年级电子备课教案学校学校 主备主备 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第 1 课:独一无二的我课:独一无二的我课:独一无二的我 执教执教 活动目标活动目标 1、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接纳自己,理解自己。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接纳自己,理解自己。
2、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发掘性格、爱好和习惯。
、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发掘性格、爱好和习惯。
活动重点活动重点 重点:认识到自己的独特。
重点:认识到自己的独特。
活动难点活动难点难点:找到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和习惯。
难点:找到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和习惯。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课件课件活动过程课堂设计课堂设计修改案修改案 一.课前活动。
一.课前活动。
1.1.照照镜子,观察自己有什么外貌特征。
照照镜子,观察自己有什么外貌特征。
照照镜子,观察自己有什么外貌特征。
2.2.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征。
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征。
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征。
3.PPT 出示图片,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两个动物的特征,再看他们的对话,想一想,你得到什么启示?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 二、暖心坊二、暖心坊 现在,我们来看看“暖心坊”里发生的小故事,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故事,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 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并总结:世界上没有绝对一样的事物,哪怕是非常相似的双胞胎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的存在。
三、育心场三、育心场1.1.活动一:猜猜他是谁活动一:猜猜他是谁活动一:猜猜他是谁(1)猜一猜)猜一猜老师来说谜面:“耳朵长,尾巴短。
只吃菜,不吃饭。
”学生猜这是什么动物?学生猜这是什么动物?(老师可以多说几个动物的谜语,比如说“船板硬,船面高。
四把桨,慢慢摇。
-乌龟; 尖尖的嘴巴象老鼠,一身茸毛尾巴粗。
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教案名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1. 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概念;2. 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抗压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心理健康?2. 心理健康与生活态度的关系;3.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5. 如何处理情绪和压力;6. 建立积极心理品质和抗压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1. 通过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通过实例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与生活态度的紧密联系。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 介绍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事件等;2. 对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脆弱性。
第三节: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1. 分析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就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提出建议;2. 引导学生了解并尝试适用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节:如何处理情绪和压力1. 探讨情绪管理和压力处理的重要性;2. 通过实际案例,告知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情绪和压力,以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第五节:建立积极心理品质和抗压能力1. 指导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抗压能力,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2. 鼓励学生培养乐观、坚强的心态,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方法;2. 分组讨论: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分享心理健康问题和解决方法;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提高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能力。
评价方法:1. 开展心理测评: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 定期讨论和反馈:定期组织讨论和反馈会议,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延伸:1. 指导学生建立心理督导机制,及时处理心理问题;2. 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深入拓展,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健康教育组块教案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了解导致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3.掌握一些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4.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心理健康?2.导致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3.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4.正确心理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2.小组讨论;3.案例分析;4.游戏互动。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1.讲授内容: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具有稳定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力强,能够正常处理各种压力和困难,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2.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第二节:导致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1.讲授内容:常见的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扰,如家庭不和睦、学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等。
2.案例分析:讲述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节: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1.讲授内容: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包括积极的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游戏互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四节:正确心理观念的培养1.讲授内容:正确的心理观念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正确处理困难和挫折。
2.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观念,如“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五、课后作业:1.总结今天课程中所学到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2.思考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培养一种正确的心理观念,写下自己的心理成长计划。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并且培养了一种正确的心理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备课教案心理健康教育备课教案(通用5篇)心理健康教育备课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心情和人面部表情的关系,理解微笑的魅力。
2、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关注他人的情绪,用微笑感染他人。
3、萌发幼儿关心他人,愿为好朋友带来快乐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绘画材料若干。
教学重点:了解心情和人面部表情的关系,理解微笑有让人美丽和被人喜欢的魅力,学会关注他人的情绪,萌发幼儿关心他人,愿为好朋友带来快乐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幼儿能真正理解微笑的实际意义,在不高兴、不开心的时候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情,学会用微笑感染别人。
教学流程:看“微笑”一听“微笑”一谈“微笑”——创“微笑”——表达“微笑”。
活动过程一、看“微笑”1、师:小朋友们好!听到你们的回答,我的心情已写在脸上,请小朋友看我的表情,能看出我此时的心情吗?对,我很快乐,所以我把微笑送给你们。
请收下吧。
老师先请小朋友欣赏一个幻灯片,(播放笑脸课件,由许多幼儿笑脸制作而成)2、组织幼儿讨论观看短片后的感受。
师:你们看见了什么?师:你们看了笑脸心里感觉怎么样?(很舒服、快乐)师:微笑能告诉别人“我喜欢你,很高兴见到你,使我快乐的是你,所以人们看到微笑的表情会很快乐。
二、听“微笑”、谈微笑1、师:微笑不仅使人快乐,而且微笑的人也是很美的,请小朋友欣赏诗歌《微笑》幼儿欣赏配乐诗朗诵《微笑》微笑微笑是开在脸上的花朵,微笑是挂在嘴上的蜜糖。
微笑比糖更甜,微笑比花更香。
当微笑写在脸上,脸就显得特别漂亮,当微笑藏在心底,心里就充满了欢喜,2、提问:a、诗歌里是怎样说微笑的?b、为什么说微笑是花园里的花朵?微笑是挂在嘴上的蜜糖?引导幼儿讨论:因为微笑的脸让人看了感觉特别漂亮;而且心里感觉非常甜蜜,充满了欢喜。
3、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请小朋友跟着录音朗诵一遍。
(再次播放微笑课件)4、讨论: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这样美丽的微笑呢?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微笑的作用。
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3.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3. 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案例,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思考。
2. 讲解:讲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讲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3. 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互动中的积极参与度,来评价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故事或案例。
2.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材料。
七、教学建议1. 在讲解心理健康概念时,可以使用生动的案例或故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 在讲解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时,可以使用图表或数据,以直观地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在讲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时,可以使用图解或动画,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
4. 在互动环节,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以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5. 在总结环节,可以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以上就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望能通过本教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教案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的定义2、心理健康的重要性3、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2、缓解压力和焦虑3、增强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4、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三、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1、保持积极心态2、适当的自我调节3、关注情绪表达4、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四、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1、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2、如何面对压力和挫折3、如何克服焦虑和抑郁4、如何保持心理平衡五、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个人自我教育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2、小组讨论法3、角色扮演法4、游戏教学法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心理健康教育”,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心理健康重要?”二、讲解教师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心理健康对个体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会有效处理。
五、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良好心理健康习惯的必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心理健康。
六、作业布置作业:写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或者制定一份个人心理健康管理计划。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了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维护心理健康,建立良好心理健康习惯,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完整教案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掌握心理健康的保持方法,学会解决心理问题;3.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4. 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2. 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影响;3. 心理健康保持方法;4. 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的保持方法。
难点: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保持方法;2. 互动教学法: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展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引言、案例等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影响;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心理健康的保持方法,并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4.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展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学习,提高理解能力;5. 总结归纳: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引导学生探讨心理健康保持方法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考查形式: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2. 评价标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课堂参与度等侧面;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的保持方法,提高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教案标题:「促进心理健康的关键:情绪调节」教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掌握不同的情绪调节技能;3.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4.提高学生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情绪调节2.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3.常见的情绪调节技能4.实践情绪调节技能的方法5.情绪调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观看一段动画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2.导入主题教师呈现主题「促进心理健康的关键:情绪调节」,让学生了解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教师通过讲解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不同的情绪调节技能教师介绍常见的情绪调节技能,如运动、冥想、艺术创作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技能对于情绪调节的作用。
5.实践情绪调节技能的方法教师提供一些情绪调节技能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技能对情绪的影响。
6.情绪调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与学生讨论情绪调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技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提高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7.总结教师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所学技能。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实践技能的程度等;2.作业评价:布置情绪调节技能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3.小组讨论评价:组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于情绪调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加了解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不同的情绪调节技能,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这些技能,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教案名称:心理健康教育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认识心理健康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2、认识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3、学习有效的心理健康调节方法,提升个体心理素质;4、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意义2、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3、心理健康调节方法4、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三、教学活动1、课堂讨论:学生就心理健康的概念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健康与个体成长、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3、心理调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心理调节练习,包括放松训练、呼吸练习、冥想等,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4、沙盘游戏:通过沙盘游戏,引导学生面对自己内心的情绪和困惑,培养学生处理情绪的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技巧、互相尊重、情绪管理等内容。
四、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任务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体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共同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如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备课心理健康教育备课指南引言: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课俨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环。
然而,备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向您介绍如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做好备课,以确保您的课堂教学能产生最大的影响。
一、了解教育需求在备课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
您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 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2. 学生普遍面临的心理问题;3. 学生需要关注的具体心理健康知识。
二、制定备课计划一项完善的备课计划能够确保课程内容有条理、生动。
以下是备课计划的一些建议:1. 确定课程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备课过程与目标保持一致;2. 划定时间和资源:合理分配每个主题的时间,确定所需教材、视频等教学资源;3. 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规划每个课时的内容,确保内容有逻辑性和连贯性;4. 设计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准备教学资源备课过程中,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以下是准备教学资源的建议:1. 教材和参考书籍:选择适当的教材和书籍作为教学参考;2. 多媒体工具:收集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说明和呈现教学内容;3. 游戏和互动工具:准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游戏和互动工具,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4. 经典案例和实践活动: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案例和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您可以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教学方法的建议: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或虚构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心理健康问题;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他们的情感和自我管理能力;3. 团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4. 心理测量工具: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测量工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教案设计教案名称:心理健康疏导教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2. 掌握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3. 提高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管理能力;4. 营造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什么是心理健康1.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重要性;2.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 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症状;4.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第二课: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处理方法1. 压力与焦虑;2. 抑郁与情绪失控;3. 社交问题与孤独感;4. 如何寻求专业帮助。
第三课:心理压力管理1. 压力的来源与分类;2. 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3. 放松技巧与调节心态;4.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第四课:情绪管理1. 情绪的来源与表达方式;2. 如何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3. 提高情绪智商;4. 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
第五课: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1.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 运动与心理健康;3. 饮食与心理健康;4. 睡眠与心理健康。
三、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2. 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和分享心理健康的经验;3. 视频展示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4. 情景模拟和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对能力;5. 走进社区,实地体验心理健康服务和资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作业:每节课后布置相关阅读和反思作业;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3. 课程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提升实践能力;4. 课程总结: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并给出建议和改进方向。
五、教学心得:通过本次心理健康疏导教育,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管理问题,同时也树立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态。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一个快乐、自信、积极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备课教案心理健康教育备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和了解自我,找到自身的优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安抚和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和懂得感恩的美好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感恩美德。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介绍课题并提问,假如我是他的“他”,可能是谁?2、观看短片,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分别的场景。
3、解题,留守儿童,(解释: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孩子),我们身边有吗?请举手看一下,统计一下,了解一下这些同学和谁一起生活,谁来照顾他们。
4、留守儿童介绍自己的生活状况。
(二)小组交流,倾诉内心教师:当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很多的.温暖和关爱,出现下面几种情况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请你给你的同学和老师谈谈你的真实感受吗?展示图片,四组生活场景。
1、过年时,父母不能陪伴我(羡慕别人)2、生病时,我…….(孤单、害怕)3、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不能来学校看我的表演,我…….(伤心,自卑)4、开家长会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能来学校跟老师交流,我…….(想念他们)教师小结:你们到这些时候,是不是埋怨,甚至是“恨”你们的爸爸妈妈呢?老师引导: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才远走他乡,他们要去打工养家糊口,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很不愿意离开你们,因为你们是他们的心头肉,这是骨肉的分离,我们不要恨,也不要埋怨。
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己的父母在外面做些什么呢?5、展示图片,爸爸妈妈的打工生活。
(三)同学互助,说说心里话。
孩子们,过年的时候,你感到伤心,难过;生病时,你感到孤单,害怕;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你感到很无助;开家长会的时候,你可能很慌乱,很自卑。
这些伤心,难过,孤单,害怕,无助,慌乱,自卑的心理,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也是很正常的表现。
我们常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却为你打开了另一扇天窗,我们也从不平常的生活中学到了很多。
心理健康课教案精选5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篇一一、活动主题:适应新环境二、活动目的:1、让学生能较好地适应中学生活,尽快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期。
2、引导学生正确地与同学友好交往,开始快乐的中学生活。
三、活动准备:多媒体设备、心型卡片等四、理论分析:分析初中生入学心理适应问题;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小学生一般都是就近入学,在家吃住,生活上许多事情由父母照顾;有些小学生甚至由家人接送上下学,由家人整理书包;进入初中后,学生一般要到离家较远的学校上学,而父母也不再接送他们上下学,生活中的事情需要自理;学校及家庭都对中学生提出独立的要求,而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面临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心理冲突;2、人际环境的不适应;在中学这个新的环境中,同学关系更加复杂;多样;面对新的陌生的同学,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融入新的班集体,如何克服自己的孤独感,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棘手的问题;与小学生不同,他们不再依赖老师与父母,交友心理特别强烈,他们害怕被孤立;不合群,害怕被集体或同学的排斥;一些学生在小学是班上的佼佼者,心理上有优越感,而在初中这个新的团体中,个人的优势降低,这种落差使他们产生失落感;自卑感;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初中的课程门类多,内容有深度,作业量大,老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加强,一些学生出现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不适应,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出现学习焦虑;;五、教学活动过程:活动一:找小组成员活动目的: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促使全班学生在入学后尽快互相认识与了解,增加学生对班级同学的情感,促进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活动步骤:1、教师将全班同学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组8人;按小组数剪几个“心”型纸片,再把每个“心”型纸片按小组人数随意剪成几块,在每一块上写上一位学生的姓名;2、教师把活动前准备的纸片发给大家,要求学生按照纸片的形状寻找自己所在的小组,直到小组的成员聚齐为止;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最快?3、小组成员互相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原来所在的小学;自己的兴趣爱好等;4、教师收回“心”型纸片,将其多次打乱顺序让学生抽取,寻找他们的小组,以增加学生认识新同学的机会;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怎样才能用最快的速度找齐小组成员?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保持良好的情绪
一.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是“情绪”及它与我们工作学习的关系。
2、认识到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控制自己,不然就会自己给自己背上
思想包袱,影响学习和工作。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良好的情绪”与我们工作、学习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要学生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过度高兴,也不过度悲伤。
教具(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想一想自己过去在遇到成功和失败的时候,是怎样控制自己的。
教学内容及过程
师:同学们?什么叫做“情绪”?
生:简单的说,情绪就是心情。
师:当你心情好或者说情绪好的时候,你的表现什么样?
(生交流)
师:是啊,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干什么事都特别有劲.可见良好的情绪不仅对工作、学习有利,对人的健康也有利,不是吗?相反,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整天无精打采,好象在生一场大病似的,对健康当然也十分不利了。
你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是怎样的?
(生交流)
师:我觉得你不该这样对自己,这不是明摆着要影响自己的健康吗?
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论遇到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都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控制住自己。
板书
1、保持良好的情绪
2、什么是良好的情绪
3、具有良好的情绪的重要性
4、为什么要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