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上面这些“法则”也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制定的。
对熟知少儿身心成长过程的专业教育人员来说,这些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
在美国,就是普通家长,也会通过学校的指点或者参与儿童组织志愿服务时受到培训而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法则。
因此这些法则贯穿于美国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的教育之中。
下面逐条分析一下这些法则的应用。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由着孩子瞎吃,不锻炼和劳动,就是一种不健康的习惯。
孩子变得好逸恶劳的罪魁祸首也是家长的怂恿。
还有,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
不要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
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在哪里都通行。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上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
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
从“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谈起说起培养教育孩子,家长们总有一肚子的话要讲——有心得要分享,有疑问要请教,有辛酸要倾诉。
尤其是华人们在海外养育子女,不少家长是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跟随孩子成长一步步摸索教子经验。
前些时听到几位家长说起,孩子小的时候一片迷茫,等积累够经验了,子女也长大该离开家了。
而新的家长们又在重蹈着老家长们的覆辙,从头开始探索。
也有的家长,每逢孩子出了问题,才心急火燎地到处请教处理方法。
其实,教育子女是个长期过程,孩子若经常出问题,要从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不可就事论事,不然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了一个问题,还会出现其他问题。
看到一篇《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项法则》,简单罗列的十二条可以说在美国属于不成文的规矩,也许因为已经被广大美国人民熟悉和应用而毋庸多做解说。
我在工作经历中亲身体验到,这些法则确实体现在美国的校内外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指导理念中,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家长,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
然而,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相异,教育后代的规则也会大相径庭。
很多来到美国的华人家长就并不知道美国的这些基本法则,因此教育子女的方式可能与社会大环境不合拍,孩子们便会在身心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种种问题。
了解这些法则,不仅对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就是对中国国内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许都有些启发。
我先列出这些法则,然后再做些解说。
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转:从“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谈起2009-09-16 17:02说起培养教育孩子,家长们总有一肚子的话要讲——有心得要分享,有疑问要请教,有辛酸要倾诉。
尤其是华人们在海外养育子女,不少家长是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跟随孩子成长一步步摸索教子经验。
前些时听到几位家长说起,孩子小的时候一片迷茫,等积累够经验了,子女也长大该离开家了。
而新的家长们又在重蹈着老家长们的覆辙,从头开始探索。
也有的家长,每逢孩子出了问题,才心急火燎地到处请教处理方法。
其实,教育子女是个长期过程,孩子若经常出问题,要从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不可就事论事,不然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了一个问题,还会出现其他问题。
看到一篇《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项法则》,简单罗列的十二条可以说在美国属于不成文的规矩,也许因为已经被广大美国人民熟悉和应用而毋庸多做解说。
我在工作经历中亲身体验到,这些法则确实体现在美国的校内外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指导理念中,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家长,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
然而,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相异,教育后代的规则也会大相径庭。
很多来到美国的华人家长就并不知道美国的这些基本法则,因此教育子女的方式可能与社会大环境不合拍,孩子们便会在身心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种种问题。
了解这些法则,不仅对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就是对中国国内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许都有些启发。
我先列出这些法则,然后再做些解说。
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美国人教育孩子黄金法则一、归属法则: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1)快乐环境的创造:1、像孩子表达爱意额头上的亲吻、一句衷心的赞美、一张传达爱意的小纸条、一声“谢谢”2、从小开始幽默训练在他学步摔倒时,向他做个鬼脸表示安抚3、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快乐带孩子带野外旅游、放风筝、在田地里奔跑4、父母要幽默、开朗、乐观、创造和谐家庭气氛(2)进去环境的创造:让孩子学会主动争取1、肯定孩子的才能“你真行、你真棒”2、协调孩子制定适当的目标(3)分享的环境的创造,让孩子体会快乐(4)关爱的环境的创造,让孩子学会友善二、希望的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1)让孩子从小拥有伟大的梦想(2)让孩子制定目标,引导他前进 1》及时向孩子提出理想要求2》重视目标的个体差异(3)遇到困难也要保持希望三、力量法则:父母要学会以理服人一父母不是权威而是朋友要与孩子有共同的爱好、和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找时间和孩子共度二善用父母的力量,以理服人 1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认同“我以前遇到这样的事是怎么做的 2 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3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三摒弃棍棒和呵斥,学会引导孩子四必要时,要敢于批评孩子 1,不要说否定性的语言 2,尊重人格保护孩子的自尊意识 3,不要轻易发火 4,尽量让孩子说话四、声音的法则:倾听孩子的声音和孩子良好的沟通1)做孩子信赖的人:家长最好每天拿出点时间来,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这是赏识和理解孩子的好方法。
这样,孩子有事和父母讲,从不在心里放着,出门说‘再见’,进门问好,做饭帮手,饭后洗碗擦卓扫地。
父母又是批评过头,当时不顶嘴,过后再解释。
他们常对孩子讲: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我们有义务教育你们,也有义务帮助你们,你们长大了,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如你们,这是正常的。
我们要像朋友一样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2)做一个善于倾听的家长:注重倾听孩子的心声:一、停止做其他事:孩子想要和自己谈时,要放下正在做的事。
二、回应认同孩子的感觉:三、做出保证:例如在谈话结束时,说“希望事情有个好的结果”、“那确实非常有意思”3)让孩子把话说完:为什么父母自己老是唠叨不停,而不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把孩子嘴封起来,自己说个不停,这太不公平了。
家庭教育的十二个黄金法则归属法则:保证小孩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小孩制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明白如何做。
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小孩,由着小孩瞎吃,不锤炼和劳动,确实是一种不健康的适应。
小孩变得好逸恶劳的罪魁祸首也是家长的怂恿。
还有,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专门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
期望法则:永久让小孩看到期望;家长们差不多上对小孩寄予期望的,然而否永久用正面鼓舞的话语让小孩们看到期望,认为自己确实有期望呢?假如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小孩喊:“你如何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确实是没希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小孩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期望吗?力量法则:永久不要与小孩斗强;成人总是比小孩有力量,不管是拼体力依旧斗智能和体会,不然多吃那么多年的干粮不是白吃了?因此大人与小孩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荣。
专门是家长、老师等和小孩关系紧密的成年人,不可采纳与小孩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小孩。
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时期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治理法则:在小孩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在哪里都通行。
未成年的小孩自我克制能力上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
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小孩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
也不可采纳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小孩自己的方法和人格。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平等地对待小孩,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
假如大人不尊重小孩的方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小孩的榜样作用是庞大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家长检点言行极为重要,小孩的教养,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
家长也要注意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小孩的阻碍。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小孩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明白得他们;小孩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专门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
十二“法则”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衍生出来的。
对熟知少儿身心成长过程的专业教育人员来说,这些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
在美国,很多普通家长也会通过请教学校老师辅导员或参与儿童组织志愿服务接受培训,而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法则,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因此这些法则贯穿于美国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的少儿教育之中。
这些法则,很多与我们的教子之道并不矛盾,但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顺应当下社会环境,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些法则吧。
01归属法则: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
比如,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
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
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02希望法则:让孩子看到希望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类。
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
华人家长则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而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03力量法则:不要与孩子斗强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
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
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
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
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美国父母教子独立十二法
美国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并成为强者,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不溺爱儿女,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无父母陪护。
2.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大的婴儿赤身裸体扔进水中,让其学会游泳。
3.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她)自己爬起来。
4.父母要求几岁大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5.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理。
6.让孩子在看到本国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奏响时,把手按在心口处,心中默唱国歌。
7.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它费用。
8.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读书。
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
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所以必须找工作,做到经济上独立。
9.没有午睡的习惯。
10.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11.在用钱上,即使是那些出身于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
一句话,孩子们不摆阔,不赶时髦。
12.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
美国父母育子之道美国人在教育、培育孩子的优良品质和共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与阅历。
在美国,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并成为强者,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不溺爱儿女,从小就培育他们独立生存的力气。
培育品质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无父母陪护。
2、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裸体扔进水中,让其学会游泳。
3、孩子跌跤后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4、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5、自己的事情自己准备,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理。
6、让孩子在看到本国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奏响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国歌。
7、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舞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它费用。
8、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读书。
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
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了还向父母要钱很不光荣。
9、没有午睡的习惯。
10、大人鼓舞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11、在用钱上,就是那些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
一句话,孩子不摆阔,不赶时髦。
12、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
熟识社会熟识家庭住址及父母的姓名、单位。
父母在孩子开头懂事时就有意识地教他们识别自己家庭四周的环境,以及父母的姓名和单位等;通过日常的培育,孩子丢失找不到家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并且增加了孩子应付外界环境的自信念,使其遇事不致惊慌失措。
另外,还会教孩子一些在大路上行走的常识。
熟识药品及了解用药常识。
家庭中通常都存有确定数量的药品备急,父母会把一些常用药品拿出来教孩子辨认,使其慢慢了解药品名称、用途及用法,这样既让孩子增长了学问,又降低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另外在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还顺便教孩子熟识医院,以便解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惊感,学会协作治病,或在发生意外时能自己到医院求助。
美国的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谈起(家长必看)2009-09-16 17:02说起培养教育孩子,家长们总有一肚子的话要讲——有心得要分享,有疑问要请教,有辛酸要倾诉。
尤其是华人们在海外养育子女,不少家长是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跟随孩子成长一步步摸索教子经验。
前些时听到几位家长说起,孩子小的时候一片迷茫,等积累够经验了,子女也长大该离开家了。
而新的家长们又在重蹈着老家长们的覆辙,从头开始探索。
也有的家长,每逢孩子出了问题,才心急火燎地到处请教处理方法。
其实,教育子女是个长期过程,孩子若经常出问题,要从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不可就事论事,不然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了一个问题,还会出现其他问题。
看到一篇《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项法则》,简单罗列的十二条可以说在美国属于不成文的规矩,也许因为已经被广大美国人民熟悉和应用而毋庸多做解说。
我在工作经历中亲身体验到,这些法则确实体现在美国的校内外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指导理念中,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家长,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
然而,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相异,教育后代的规则也会大相径庭。
很多来到美国的华人家长就并不知道美国的这些基本法则,因此教育子女的方式可能与社会大环境不合拍,孩子们便会在身心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种种问题。
了解这些法则,不仅对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就是对中国国内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许都有些启发。
我先列出这些法则,然后再做些解说。
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则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父母教育子女12法则
美国的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生存能力、动手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学生下午放学后,家长会花钱让孩子去学做饭、学画画、学雕塑、学乐器、学跆拳道、学空手道、学踢球、学游泳、学滑冰----。
家长让孩子去做义工,为残疾人服务,为社会服务。
孩子从小就玩电脑,去参加集体活动,学习与人交往。
提倡孩子表现自己,给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
讲民主,讲道理,讲规则,不代替,不呵斥,不打骂。
父母和子女密切沟通,按照法则教育孩子,通过家庭活动,使孩子快乐、健康、阳光。
(看照片中的《韬韬的课外活动》)
父母教育子女12法则(2009/3/4添加发表)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保持至少20码的距离;
12)4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什么时候回家(WHEN)。
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那么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那么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下面和一起来看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法那么,希望有所帮助!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安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
比方说,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安康的生活习惯。
孩子变得好逸恶劳或者过分沉湎于某些嗜好(如电子游戏),罪魁祸首也多半是家长的怂恿。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安康的环境。
如果家长打骂孩子,更属于虐待,对孩子的身心安康极为不利。
破碎家庭、长期别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
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防止,家长要用正面的安康的方式来抚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长进”,“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类。
这就是采用希望法那么来正面鼓励孩子。
华人家长那么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那么,而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历,不然多吃那么些年的干粮不是白吃了?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荣耀。
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详细工程,比方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
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
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适宜的。
教育孩子的12条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点我们需要注意?家长总是不断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今天,与各位爸妈分享美国家庭的12条教育孩子法则,这些法则,很多与我们国人的教子之道并不矛盾,值得借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法则吧。
01归属法则给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这样的初衷却不懂如何做,甚至做错的。
比如,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比如,对孩子过分严厉,高要求,不断给孩子学习压力。
再比如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等等。
0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也让孩子看到希望呢?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得好”,“太棒了”之类。
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
我们中国家长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经常爱找差距挑毛病。
比如,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0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逗强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
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
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激将法”尤其不合适。
如果孩子与大人吵架赌气,无论谁有理,大人都要主动与他们和解。
成年人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家长知错不改或不认,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丢脸,也会让孩子学得固执己见。
0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
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
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出版物刊名: 幼儿教育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12.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回家。
(中国儿童中心网,2004年4月10日)美国人教子十二法则。
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从这12条基本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养、自信、独立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