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 课时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22.37 KB
- 文档页数:10
4 古代诗歌四首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竦.峙(shǒng) 萧瑟.(sè) B.天涯.(yá) 枯藤.(téng) C.沧.海(cāng) 碣.石(jié)D.澹.澹(dàn) 咏.志(yǒng)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按照提示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 ”两句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4)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其中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全诗的重点,因为这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
B.王湾,唐代诗人,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为人们称道。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绝句。
D.《天净沙·秋思》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5~6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6.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第7~9题。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4 天净沙·秋思》课时练一、品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28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4.“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二、欣赏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甲】乡愁(节选)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
甲诗寄托在邮……对应物上。
甲、乙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欣赏的理由: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我”“断肠人”三、名句填空1.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默写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愁”是诗人经常涉及的话题,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两句,对仗工稳,情致缠绵,传达出一缕淡淡的惜春闲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揭示主题的名句则让人感受到了浓重的乡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共2小题)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表达方式看,《观沧海》是一首想象类的抒情诗。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四句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海日生残夜”表现太阳初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被撕破,一个“残”字写出了黑夜将不可抗地消失。
D.《天净沙•秋思》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多选题(共1小题)3.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基础知识(共4小题)4.文学常识填空。
(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家、家、诗人。
(2)李白,字,号,唐代著名诗人。
(3)《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代诗人。
(4)《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秋思”是,其作者是,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子规啼.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2)次.北固山下(3)客.路青山外(4)断肠..人在天涯7.写清字形。
cāng 海萧sècàn 烂夜láng归yàn 天yá四、默写(共1小题)8.按照提示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古代诗歌四首》一、基础积累(25分)1.理解性默写(19分)(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分)(2)《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分)(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丰富想象,借月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观景象传神地表现出来。
(2分)(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雁儿送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次北固山下》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8)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一幅清雅、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9)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沦落异乡的游子浓重乡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澹.澹(dàn)B.山岛竦.峙(sǒng) 幸甚至哉.(zāi)C.杨花落尽子规啼.(tí) 风正一帆悬.(xuán)D.秋风萧瑟.(shè) 枯.藤老树昏鸦(k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B.海日生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C.随君直到夜郎..西(人名)D.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3.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5.按要求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句子:,。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景抒情,表达羁旅之思的句子:,。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6.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做简要赏析。
7.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8.“我寄愁心与明月”中“愁心”指什么?9.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妙处。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1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碣.石(jié)咏.志(yǒng)子规啼.(dì)B.竦.峙(sǒng)枯.藤(kū)断肠.人(cáng)C.萧瑟.(sè)天涯.(yá)夜郎.西(láng)D.澹.澹(dàn)残.夜(cán)潮.平(zhāo)2.下面诗句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着力点,软硬兼施,内外兼修,使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
B.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C.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D.中国历来不乏出色的工匠,如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成鸟的鲁班……他们不仅是工艺纯熟的技者,还是明法通道的智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6年湘江马拉松赛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约2000余名选手冒雨参赛。
B.朱自清创作的《春》,以清晰的脉络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C.“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孝”不仅要表现物质生活上,而是要表现在精神生活上。
D.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功能。
二、情景默写5.(题文)根据提示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勃勃生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沧.海( ) 澹.澹( ) 竦.峙( )萧sè( ) 枯ténɡ( ) 行.舟( ) 2. 请用“/”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 )(2)水何澹澹..( )(3)山岛竦峙..( )(4)幸甚至.哉(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次.北固山下( )(7)客路..青山外( )(8)海日生残夜..( )(9)断肠..人在天涯( )4. 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观沧海》是其诗《》的第一章。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他是继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次北固山下》是代诗人王湾在江南写的一首(主题)诗。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选自《》,“天净沙”是,“秋思”是。
作者是,号东篱,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5. 下面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 名句理解默写。
(1)《观沧海》中写海上风大浪大,逼真地展现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的诗句是:,。
(2)《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设宏伟意境,表现了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4)《次北固山下》中借时序的交替来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观沧海》,完成7-10题。
7. 本诗以“”字领起全篇,先写景,再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时练1.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涌动()cháo()水xuán()念枯ténɡ()天yá()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东临碣石____(2)星汉灿烂____(3)次北固山下____(4)断肠人在天涯____4.《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末年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其诗歌多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C.王昌龄,字少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D.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6.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1)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7.阅读《龟虽寿》,回答问题。
龟虽寿①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①此诗是《步出夏门行》中的最后一章。
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准备南下征讨荆、吴之时,不由得回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作下此诗。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主题思想】《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观沧海》中,描述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个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动摇荡,山岛高耸高耸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赏析选择题:3、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这首诗经由过程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解析】D“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朴实。
七年级语文课时作业(一)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班级: 姓名: 得分:一、理解诗歌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32分)(1)、《观沧海》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的手法,勾画出______________的雄伟景象,抒发了 的豪迈情怀。
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二、阅读与理解性默写。
( 48分)(1)在《观沧海》中表现了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
(2)《观沧海》中哪两句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 , ;, 。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三、名句赏析(18分)1.简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七年级语文课时作业(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15分)(1)、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课时练1.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1)潮平两岸阔(2)江春入旧年(3)断肠人在天涯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次北固山下次:__________(2)客路青山外客路:__________(3)天净沙·秋思思:__________3.从诗的体裁看,《次北固山下》是一首__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_____诗。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其诗歌多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C.王昌龄,字少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D.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5.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诵读颔联时应用低沉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C.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品读___《观沧海》,按要求回答问题。
___,字___,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等。
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字___,三国末年著名诗人。
他还著有《兵论》《孟德新书》等军事著作,以及《蒿里行》《龟虽寿》等诗歌作品。
2、这首诗以“观沧海”四个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壮阔的自然景观和自己的人生抱负的感悟。
3、解释加点的词:①水何澹澹——形容海水平静宁谧;②山岛竦峙——形容山峦和小岛陡峭挺拔;③星汉灿烂——形容夜空中星光璀璨。
4、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象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
抒发了作者豁达开阔、志存高远的气概。
5、写海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想像的句子是“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诗中能抒发作者情怀的诗句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志存高远的情怀。
7、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而此句又表现了作者的豁达开阔、志存高远的情感。
8、诗中表现作者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9、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壮丽景象和自己的人生抱负的感悟,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开阔、志存高远的气概。
二、阅读___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是唐代诗人___,他字太白,号___居士,被称为“___”。
2、“左迁”的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3、“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离别,诗的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4.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的惆怅之情。
5.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选择“杨花”“子规”来写,是因为杨花象征离别,而子规则象征着思乡之情,这两种意象都与左迁有关,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思乡的感慨。
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
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出了一幅辽阔、壮观的图景,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
这样写景,不着悲痛之语,却尽显悲痛之意,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遭贬谪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参考答案: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相平。
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上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式,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尤其是“阔”字,既表“潮平”的结果,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悬”字说明风力强劲,船帆被风吹得鼓成弧形。
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练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4.3《次北固山下》练习一、字词书写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将它们临写在田字格中。
二、选择题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章台①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②,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即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潜江西南五十四里龙湾,古华容县城内,是战国时楚国的灵王行宫。
②楚角:楚地的角声。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的一项是()A.【甲】诗的颔联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极为精妙:“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姿势。
B.【乙】诗的颔联既有视觉又有听觉,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
C.两首诗的颈联中“残夜”“旧年"和已云暮的“芳草”等意象都触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相比来【甲】诗的颈联更显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D.两首诗的尾联都借南归的“雁"和“乡书”来表达思乡的愁苦,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运用对偶,写出了潮平而两岸开阔,风正而一帆悬空的美景。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遥应首联,运用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了诗人的故乡所在,同时更表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时作业一、字词书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ɡzhì(____)(____)jié(____)石澹.澹(____)萧瑟..(____)(____)子规啼.(____)残.夜(____)二、选择题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jié)水何澹.澹(dàn)B.山岛竦峙..(sǒng zhì)幸甚至哉.(zāi)C.星汉灿.烂(càn)歌以咏.志(yǒng)D.杨花落尽子规啼.(dì)枯.藤老树昏鸦(kū)3.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
D.王湾,唐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寄托乡思的鸟类。
4.下面诗句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下列各项中对本课四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观沧海》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B.《天净沙·秋思》通过叙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抒发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
C.《次北固山下》通过写北固山外江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之情。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4.4天净沙·秋思》课时练5.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萧条暗淡的气氛。
B.“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冬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
C.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D.这首诗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义丰。
4.下列各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一、1.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感情。
2.瘦的不只是马,更暗指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夕阳渐渐落下,游子骑着瘦马浪迹天涯,归家无期,心中无比痛苦。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时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古道/西风/瘦马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3.将下列句子排列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作业(第一课时)(含解析)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一、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_____________,次写海面上的_____________,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2.曹操《观沧海》中描写草木茂盛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描绘暮春景象,烘托哀伤愁绪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再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等。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其诗歌多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7.学习诗歌重在朗读。
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 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 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时练1.注音或写汉字碣.()石澹.()澹sǒnɡ()峙萧sè()2.根据课文填空(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3)《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挺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中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C.“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D.本诗结尾两句,紧扣上文,抒发感情,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景象,是作者的想像。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统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沧.海( ) 澹.澹( ) 竦.峙( )萧sè( ) 枯ténɡ( ) 行.舟( ) 2. 请用“/”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 )
(2)水何澹澹
..( )
(3)山岛竦峙
..( )
(4)幸甚至.哉( )
(5)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
(6)次.北固山下( )
(7)客路
..青山外( )
(8)海日生残夜
..( )
(9)断肠
..人在天涯( )
4. 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观沧海》是其诗《》的第一章。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他是继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次北固山下》是代诗人王湾在江南写的一首(主题)诗。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选自《》,“天净沙”是,“秋思”是。
作者是,号东篱,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5. 下面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 名句理解默写。
(1)《观沧海》中写海上风大浪大,逼真地展现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的诗句是:,。
(2)《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设宏伟意境,表现了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4)《次北固山下》中借时序的交替来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
是:,。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7-10题。
7. 本诗以“”字领起全篇,先写景,再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8.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的,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9. 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也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的气象。
10. 谈谈你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11-14题。
11.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次句点题,“闻道龙标”和“过五溪”都要轻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3. 首句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14.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5-17题。
15. 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风正”,。
17. 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18-21题。
18. 这首小令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声。
19. 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B. 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 首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20. 有人说“小桥、流水、人家”这组画面幽静而甜蜜,它和本文的情感基调不一致。
请说说你的看法。
21. 请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最后两句所表现的画面。
三、课外阅读
(一)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22. 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二)送魏二[注]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释】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2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 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舟”,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
C. 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
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
D. 古歌谣有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
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5. 该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cānɡdàn sǒnɡ瑟藤xínɡ
2.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 (1)到达,登上(2)水波荡漾的样子(3)耸立(4)达到极点(5)降职(6)停宿(7)旅人前行的路(8)指夜将尽未尽之时(9)形容悲伤到极点
4. (1)曹操步出夏门行
(2)李白屈原
(3)唐乡愁
(4)小令全元散曲曲牌名题目马致远元
5. B
6.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杨花落尽子规啼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 观实虚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诗人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
8. 苍凉慷慨
9.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0. 示例:这句诗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气势雄浑,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11. 杨花、子规、明月。
12. B
13.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ト,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14. 示例一: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以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5. 远离家乡,漂泊在江南水上。
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16. 两岸才显得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17. 示例:(1)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3)“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新事物从旧事物中产生,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18. 游子思归图
19. B
20. 示例:这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温馨的画面,反衬了人皆有家而“我”无家的悲哀,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悲哀。
21. 示例:夕阳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独行。
22. 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待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3. 表达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24. B
25. 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孤寂与悲苦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