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
- 格式:docx
- 大小:44.55 KB
- 文档页数:12
广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恣意(zì)踌躇(chóu)B. 蹉跎(cuō)缄默(jiān)旖旎(yǐ)C. 蹉跎(cuō)缄默(jiān)旖旎(nǐ)D. 箴言(zhēn)恣意(zì)踌躇(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由于他刻苦学习,因此成绩优异。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D. 我们要注意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猛虎下山,勇往直前。
B. 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
C. 她的声音如同泉水般清澈。
D. 他的行为让人难以捉摸。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太阳从东方升起。
C.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
D.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C.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
D. 他喜欢音乐,喜欢运动,喜欢阅读。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B. 学习是为了什么?C.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D. 我们应该热爱学习。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热爱学习吗?B. 学习难道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吗?C. 我们应该热爱学习。
D.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学习非常认真。
C. 他的成绩很好。
D. 他非常热爱学习。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学习,热爱学习。
B. 学习,学习,再学习。
C.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高二期中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培训,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B. 我们要注意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C. 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答案:A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颗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B. 他的行为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C. 她的笑容如花般绽放。
D. 所有的选项都使用了比喻。
答案:D【二、填空题】3.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代表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描写景色的名句。
请填空:“____,____。
”(填入诗句的下两句)答案: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4. 请根据《诗经》中的《关雎》一诗,填写以下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__。
”答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简答题】5.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答案: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聪明、机智、才华横溢,同时也具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的特点。
她对爱情忠贞不渝,但命运多舛,最终悲剧收场。
6.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如果能够不断地复习和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吗?它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章内容略)(1)文章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是谁?请概括其性格特点。
(2)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信息?答案:(1)主要人物是张三,他是一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2)文章的主题是“创新与实践”,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是,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五、作文题】8. 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个人理解和感受撰写作文)【结束语】本次高二期中语文考试题涵盖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壮(bēi zhuàng)颠簸(diān bǒ)振奋(zhèn fèn)B. 招摇(zhāo yáo)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调皮(tiáo pí)C. 沉着(chén zhù)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潇洒(xiāo sǎ)D. 妩媚(wǔ mèi)毫不犹豫(háo bù yóu yù)震撼(zhèn h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
B. 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刻苦学习,否则就不能取得好成绩。
C. 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D. 她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生,每天晚上都熬夜学习,所以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责任,展现了他的担当精神。
B.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拓宽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D.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语言幽默风趣,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的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街道两旁绿树成荫。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的勤奋努力。
C.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D. 她的舞姿优美,仿佛在翩翩起舞,让人陶醉其中。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很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文学和科学方面的书籍。
B. 他的声音洪亮,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力量。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解析答案(Word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北宋的题山水画诗,固然仍有不少是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
更重要的是,与唐代不同,在这类融入个人情感的诗歌中,卧游不再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它只是一个途径,而归隐才是最终目的。
在北宋涉及党争的诗人的题山水画诗中,提到归隐的诗歌约占30%,远远高于唐代。
而谈到归隐的作者更是远多于唐,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晁补之、蔡襄、秦观等都有提及。
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出现了李成、范宽这样杰出的山水画家,而且诞生了郭熙《林泉高致》这样精到的山水画理论总结,而这一时期苏轼的画学理论更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
在这种背景之下,山水画空前繁荣,山水不仅彻底摆脱了作为背景的尴尬局面,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且融入了文人的情思,更易与诗人契合。
故失意的文人更容易在山水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处。
然而林泉之思大量产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北宋党争有关。
政党之间的相互倾轧,使许多文人卷入了政治漩涡,宦海沉浮的沧桑使文人们大多疲惫不堪,故而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
这种情绪深深地反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成为观山水画所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感受。
如晁补之《题段吉先小景》三首(其二):人生何事踏尘埃,闲处胸襟足自开。
不作终南养高价,小山幽桂好归来。
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亦被作为旧党卷入到党争之中,这使其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归隐情绪。
这首诗否定了唐代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表达方式,而认同真正的归隐。
在北宋党争之后,题山水画诗建立起一种归隐的情调。
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
这种规范的建立,对北宋之后的题山水画诗书写更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鸦片斗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相识世界的同时,也起先反省自身,起先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斗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见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斗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化、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学问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索,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憧憬,具有更加显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困难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防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学问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索,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行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索。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渐渐转变为以同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憧憬。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瞠目结舌(chēng)B. 翻箱倒柜(dǎo)C. 息息相关(xī)D. 稳如泰山(wě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场演讲比赛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风采,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C. 在这次科学实验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让我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B.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
C. 我对他的决定感到很遗憾。
D. 这座城市的历史非常悠久。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他今天下午要去图书馆看书。
B. 我们学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C. 我对他的提议表示赞同。
D. 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读书,尤其是小说和历史书籍。
B.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D. 他昨天去了北京,明天要去上海。
二、现代文阅读(40分)【甲】在人类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中,文学艺术是一个时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古至今,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传承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博大精深,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乙】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电子书、手机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逐渐普及,纸质书阅读逐渐减少。
有人认为,这导致了阅读量的下降,对文化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事实上,阅读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阅读量的减少。
2023北京高二(上)期中语文(答案在最后)2023.11.610:30-12:30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作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自己保存试卷,以备讲评之用。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彬彬有礼、从容中道、和而不同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新会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 C C.“截然相反"错,原文说“完全不同”,两者意思不同。
故选C。
2. C C.“‘直觉’观与‘感兴’观的重要区别在于审美对象……"表述错误,原文说“‘兴’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直觉’概念,它不是指主体一种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而是指主体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可见两者的重要区别不在于审美对象的特点,而在于审美主体的特点。
故选C。
3. B A.说的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关系,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B.说的是审美活动与人类的智慧和道德的关系,与将美学研究定位于促进人类发展有关。
C.说的是美的典型性,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D.说的是美的创造性,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故选B。
4. ①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国美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范畴体系,集中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
(1分)②其次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指出中国的美学的核心范畴不是“美”,不是“艺术”,而是“道"。
(1分)③再次从中国美学的审美对象范畴“象”、审美经验范畴“兴"(“感兴”)、可以描述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气"等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独特的美学范畴体系。
(1分)④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发现形式美的规律或探讨艺术创作规律的问题,而是人生境界的问题。
(1分)5. ①使人涵养艺术化的生命品格,反思批判种种异化的生命情状,返回精神的家园;(3分)②使人在有意识地追求审美人生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胸襟、涵养气象,提升人生境界。
(3分)6. D7. C8. ①(内容方面)讲述童年的故事,勾勒出童年夏夜听故事的温馨图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分)②(结构方面)承接上文对夏夜的描写,引出下文自己第一次看流星的经历。
(1分)③(艺术手法方面)用玉豹伯富有吸引力的故事,衬托后文流星给孩子们带来的强烈新奇感。
(1分)④(情感主旨方面)用真挚自然的语言记述凡人小事,使“流星”首先蕴含着作者对童年人与事的美好回忆。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知识点一、古诗文鉴赏在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的时候,古诗文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古诗文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文艺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古诗文鉴赏知识点。
1. 古代诗歌的格律和韵脚古代诗歌的格律是指诗的规则和规范,包括诗的字数、句式和平仄等。
而韵脚则是指诗的押韵方式,包括平仄押韵和平平仄仄押韵等。
2. 古代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古代文学流派以及其代表作品对于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非常重要。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对应的代表作品如《静夜思》、《水调歌头》、《西厢记》等。
3. 古代文学思想和价值观古代文学除了艺术形式之外,还承载了古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比如唐诗中的“山水田园”之美,宋词中的人与性情的表达等,都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二、修辞手法和格言警句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而格言警句则是古代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价值的思考和总结。
1. 修辞手法的常见形式气势磅礴的夸张手法、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感人肺腑的反问手法、富有节奏变化的排比手法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2. 经典格言和警句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经典格言和警句是流传至今的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哲理和道理。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
三、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技巧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技巧。
1.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是理解和阅读文言文的前提。
2. 阅读文言文的常见题型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包括填空题、选词填空题、翻译题等。
熟悉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对于高效完成文言文阅读题十分重要。
3. 文言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文言文写作要注意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注意书写格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尽量使用文言文的特点和风格进行表达。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
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
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抽测试题留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假如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从玄宗继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但在安史之乱前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
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剧烈的浪漫气息。
这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憧憬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
这实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千差万别的曲折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种相互冲突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看法,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忱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更,两者兼之。
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很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
这些人是以写田园山水诗而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
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袤的生活领域。
在另外很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
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
所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同日而语,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适等同日而语,合称王、李、高、岑。
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的样式考虑在内。
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答案】A2. 【答案】B3. 【答案】C4. 【答案】D5. 【答案】A6. 【答案】B7. 【答案】C8. 【答案】D9. 【答案】A10. 【答案】B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5分)11. 【答案】(1)A. 美丽的风景(2)B. 精美的食物(3)C. 丰富的文化(4)D. 深厚的友谊12. 【答案】(1)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用诗句和描绘景物,使文章更具诗意和画面感。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13. 【答案】(1)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了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挑战。
(3)作者呼吁人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古诗文阅读(每题5分,共20分)14. 【答案】(1)A. 江南春(2)B. 渡荆门送别(3)C. 江雪(4)D.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5. 【答案】(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答案】(1)作者通过描绘寒山、古寺、落日等景象,表达了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2)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四、作文(50分)17. 【答案】标题:《科技的力量》开头: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主体:1. 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手术等,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2. 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教学等,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3. 科技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结尾: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既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负面影响,让科技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作文7篇高二期中考试语文作文1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与之邂逅,转身忘记;有些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
当你站在春天的渡口,等一个懂你的人,渴望与其一同游历红尘。
裹着单薄的衣装,在风中瑟瑟发抖。
无奈,从春秋到冬夏,无法在街口看见那个熟悉的背影。
手中,拿着那张早已过期的船票,该何去何从?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
那年长街春意正浓,策马同游,烟雨如梦。
撑一把油纸伞,孤身行走。
来时空虚的行囊,顿时被人间故事填满。
裙裙边的一些草木,夹杂着许些无名花。
在风中,仍是如此清雅。
江边,客船停泊,朔风吹着客衣。
船头,落雨苍凄,一时间秋意起。
风中,伴随着若隐若现的竹笛声。
吹罢,撩起前帘,煮一壶青梅酒。
杯中,不过是写尽沧桑的容颜,和着往事一齐喝下。
细细品味,也是一段相伴往事。
再度抚琴,弦急,花落,人独坐。
或惟有此曲能寄心中意。
堤边,万里垂杨送走别离。
山边,一轮明月带走凄冷。
月落子规啼,飞絮衔霜去。
落度人家,捧一册古书,或临窗边,或院中,或月下,或花中。
读着,翻着。
灯下,花又落一丛,独坐又一夕。
清早,露落花间,阳走影离。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快步上前,一切皆为虚景。
一川烟草,满城风紫,梅子黄时雨。
此雨若是久长时,浇下心中愁忧。
重抚琴,知否弦断?或冥冥之中,已是知音稀。
弦断,又有谁来听?吾忘,已没有太多锦瑟年华可以挥霍。
流年蹉跎,一朝一夕又在针尖划过。
怎奈光阴不饶人,且过且停。
都说时光催人老,可是光阴不仍在吗?消失的又是什么?流光带走繁华,人生似水岂又无边?浮云吹雪,世味煮茗。
众里寻他千百度,如朱砂痣点于心头。
知音稀,笙歌歇尽,兮人散去。
空山,人皆去远,梅花落谁家?竹影成双,相望茫茫。
锦瑟流年,不过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漫漫岁月,与谁相共?若相见相识,长歌怀采薇,便也知足。
或我生死薄上淡淡的一笔,早已在料想之中,所遇的劫数,已在前世注定。
与知己共同行走江南,一起填词作赋,月下双酌,就足矣……高二期中考试语文作文2人生最美丽的风景在于遇见,我遇见你,我要向你鞠躬!“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云人物。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B、C、D、2、下列词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弥天大罪如出一辙励精图治凤凰涅磐B、实是求事美琴之献隐约其辞色厉内任C、大相径廷国秦民安碧波万里炯乎不同D、暇思迩想咬文嚼字人心唯危民怒沸腾3、下列括号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固若金汤(护城河)坚贞不渝(改变)孑然一身(孤单的样子)广袤无垠(南北)B、款塞(叩)挈妇将雏(携带)拳拳之心(诚挚恳切)茕茕孑立(孤独无依)C、娓娓动听(谈论不倦样子)溽暑(湿润)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对)责无旁贷(贷款)D、从谏如流(听从)文过饰非(错误)矫揉造作(把直的变成弯的)拖沓冗长(闲散的、多余无用的)4、在下列这段文字的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用词不妥贴,造句不合方法,行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就会把意思弄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误解。
A、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含混晦涩令人费解B、含混晦涩拖沓冗长令人费解缺乏条理C、含混晦涩缺乏条理令人费解拖沓冗长D、缺乏条理令人费解拖沓冗长含混晦涩5、依次填入下列这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_____________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同时也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___________两者之间日趋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
缩小和消灭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_______需要从经济本身着眼,_______需要长远的目光,从消灭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入手。
A、既并且不仅更B、因为所以不仅更C、既并且如果那D、因为所以如果那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去年1月4日,武汉广场黄金柜台发生一起震撼人心的持枪抢劫案。
B、古今中外能与莎士比亚媲美的戏剧家可谓空前绝后。
2014年上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赍(jī)恨骁(qiāo)骑盘诘(jié)神妪yù江渚zhǔB.惶遽(jù)蹊(xī)跷绾(wǎn)发凝脂zhī女娲wāC.小觑(qù) 朴(pǔ)刀弓弩(nǔ)扁piān舟马嵬wéiD.蹙(cù)额隐讳(huì) 尫羸(léi) 溽rù暑碣jiē石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城阙萧索连理修葺娥媚慷慨阮籍鸾珮B、芳馨装饰黄鹂含蓄链接汀洲隔膜跌宕C、遐思岩扉幽雅寂寥霹雳乾坤暮蔼箜篌D、言迄剽掠松驰乍惊回溯孝悌逸豫饥馑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代学者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上有三奇,亦称三绝,即曹操奸绝、关羽智绝、孔明义绝。
前人用来形容这部小说的语言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B.《水浒传》在结构上,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展开全书的发展脉络。
在语言上,以当时的口语为基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品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归纳为“赋、比、兴”。
句式上以四言为主,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
D.《水浒传》通过不同阶层的人反上梁山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官逼民反。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陈王/昔时∕宴平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与尔/同消/万古愁C、五月∕渔郎∕相忆否?可怜/楼上/月徘徊D、小楼∕昨夜∕又东风五更/鼓角/声/悲壮5.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顶针)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对偶)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比喻)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C、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消万古愁(夸张)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借喻)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反问)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用典)6.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三顾频烦天下计(拜访,探望)B、愿逐月华流照君(逐渐)青枫浦上不胜愁(承受)C、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澈)游人只合江南老(只应)D、岁暮阴阳催景短(景色)一一风荷举(举起)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杜甫有一首诗《杜鹃》,起先便是“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歧见迭出,各出手眼。
①四家的评论各呈所见,煞是好看。
②王遵严也有相类的看法:“断不可为训。
”③宋牧仲德评语却是:“然诗实不佳。
”④邵子湘说:“古拙。
乐府有此法,不害大家。
”⑤王阮亭从另一角度说:”兴观群怨,读此恍然有得。
”A、①④③②⑤B、④③②⑤①C、①③②⑤④D、④⑤③②①二、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
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
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
”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
为人者重,自为者轻。
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崇乐以从嗜欲乐:音乐B.不阿党,不私色阿:迎合C.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省:反省D.为人,而诸侯为役役:奴役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小国不与失其所与,不知B.其行公正而无邪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灾害加于诸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齐景公最初轻视诸侯和百姓,没有将心思放在治国上。
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向晏子求教。
B.晏子通过对圣君和昏君的治国之道的对比,让齐景公知道了“宽厚爱人”的重要性。
C.齐景公认为晏子的说法很有道理,便依其法而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D.墨子听说此事后,对晏子给与很高的评价,认为晏子的观点虽然在做法上违背了个人利益,但事实上却使更多的人能够依附于你。
第2卷11.把第I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译文:(2)“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
译文:四、诗词鉴赏(28分)12.结合已给出的句子,默写上下句10分(1X10)①,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隔叶黄鹂空好音③山寺钟鸣昼已昏,。
④,使我不得开心颜⑤云青青兮欲雨,。
⑥,乾坤日夜浮⑦春水碧于天,。
⑧,石破天惊逗秋雨⑨问君能有几多愁?。
⑩岭树重遮千里目,。
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第一联描绘的季节是,第二联的诗眼是、二字。
(2分)(2)全诗的韵脚字是、、、。
它们押的韵是。
(3分)14.阅读下面节选的诗节,完成。
(5分)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一作"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9.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第一段突出体现了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3分)答:第二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城东早春雨晴杨巨源王驾诗家清景在新春,雨前初见花间蕊,绿柳才黄半未匀。
雨后全无叶底花。
若待上林花似锦,蜂蝶纷纷过墙去,出门俱是看花人。
却疑春色在邻家。
(1)这两首诗歌咏的对象和抒发的心情有何不同?请在空格中写出答案(4分)杨诗对象:心情:王诗对象:心情:(2)这两首诗的尾句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意?(4分)相同处:。
杨的情意:。
王的情意:五、现代文阅读(18分)①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
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
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
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
”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
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②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
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
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
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
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
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
”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
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
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
”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③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
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④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⑤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
我且肏攮一个。
”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
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
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好一阵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
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⑥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
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
”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
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
”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
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
”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都端过来与他吃。
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16.从节选的片段,可以看出贾府怎样的世态人情?请归纳回答。
(4分)17.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凤姐精明的性格?(4分)18.刘姥姥是如何逗众人开心的?这体现了刘姥姥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19.选文第④段,众人的“笑”都生动传神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及个性特征,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本领。
试选出两个人物的“笑”进行分析。
(5分)六、语言的综合运用(13分)20.根据提供的话题,发挥想象,展开列举,组成不少于60字的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