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名录.doc
- 格式:doc
- 大小:22.35 KB
- 文档页数:2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1 粉末冶金中南大学2 汽车安全与节能清华大学3 重质油加工石油大学4 暴雨监测和预测北京大学5 爆炸灾害预防和控制北京理工大学6 材料复合新技术武汉理工大学7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武汉大学8 超快速激光光谱学中山大学9 超硬材料吉林大学10 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北京邮电大学11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北京大学12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西安交通大学13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清华大学14 动力工程多相流西安交通大学15 微生物技术山东大学16 分子动态及稳态结构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大学17 高分子材料工程四川大学18 高速水力学四川大学19 工业控制技术浙江大学20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大连理工大学21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厦门大学22 固体微结构物理南京大学23 光学仪器浙江大学24 硅材料浙江大学25 海岸和近海工程大连理工大学26 海洋工程上海交通大学27 毫米波东南大学28 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华东师范大学29 化工联合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30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清华大学中科院生态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2 混凝土材料研究同济大学33 火灾科学中国科技大学34 机械传动重庆大学35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西安交通大学36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西安交通大学37 激光技术华中科技大学38 集成光电子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39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浙江大学40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南京大学41 金属材料强度西安交通大学42 金属基复合材料上海交通大学43 近代声学南京大学44 晶体材料山东大学45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天津大学清华大学46 理论化学计算吉林大学47 流体传动及控制浙江大学48 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清华大学49 煤燃烧华中科技大学50 摩擦学清华大学51 内燃机燃烧学天津大学52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南京大学53 凝固技术西北工业大学54 农业生物技术中国农业大学55 配位化学南京大学56 汽车动态模拟吉林大学57 牵引动力西南交通大学58 区域光纤通信网络与新型光通信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59 染料及表面活性剂精细加工合成大连理工大学60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北京大学61 软件工程武汉大学62 软件开发环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3 三束材料改性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64 生物反应器华东理工大学65 生物防治中山大学66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中科院动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67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武汉大学68 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北京大学69 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华中科技大学70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北京大学71 土木工程防灾同济大学72 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北京大学73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清华大学74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北京大学75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同济大学南京大学76 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南开大学77 稀土材料化学应用北京大学78 纤维材料改性东华大学79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80 新金属材料北京科技大学81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清华大学82 信息安全中国科技大学83 医学神经生物学复旦大学84 医学遗传学中南大学85 医药生物技术南京大学86 移动与多点无线通信网东南大学87 遗传工程复旦大学88 应用表面物理复旦大学89 应用有机化学兰州大学90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西南石油学院成都理工学院91 元素有机化学南开大学92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东北大学93 振动冲击噪音上海交通大学94 制浆造纸工程华南理工大学95 智能技术与系统清华大学96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复旦大学97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8 作物遗传改良华中农业大学99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湖南大学100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吉林大学101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南京农业大学102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山西大学103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中国农业大学。
昆理工大校字〔2009〕95号昆明理工大学关于印发《科研项目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各院、部、处、室、馆、中心及直属部门:《昆明理工大学科研项目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已经2009年11月11日第十七次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昆明理工大学科研项目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研在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一我校科研项目类别,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为全校教职工的学术业绩量化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学校科研项目的分类、认定、定级与管理。
依据本办法规范和认定的科研项目,作为学校与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究生导师评聘等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科研项目的定义与分类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科研项目,是指以学校名义承担、经学校科技处认定、由学校教职工负责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转让、咨询服务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类政府科技计划、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和国际组织资助项目。
第四条本办法将科研项目按项目来源、技术难度和研究经费,分为“国家级(A级)”、“省部级(B级)”、“地厅级(C级)”三个级别,每一个级别又分为“重大”、“重点”和“一般”三种类型(A1-A3、B1-B3、C1-C3)。
未进入上述三级九类的项目,为其它项目(D类)。
第五条国家级(A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等科技部其它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各类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其它部委(局)项目;联合国及国际组织资助项目,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重大技术转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项目;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是昆明理工大学内负责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机构,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学术研究环境和丰富的研究生培养资源。
本文将从研究生院的组织架构、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对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进行介绍。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的组织架构较为完善,设有院长办公室、研究生教学办公室、学风建设办公室等职能部门,负责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研究生院下辖多个学院,每个学院设有相应的研究生学术委员会,负责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的指导工作。
此外,研究生院还与各学院合作设立了一些研究生导师工作室,为研究生提供学术指导和交流平台。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种类型。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周期一般为3年,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0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周期一般为2-3年,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5学分。
博士研究生培养周期一般为3-4年,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0学分。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撰写等环节。
在课程学习阶段,研究生需修满学位课程规定的学分,并通过相关考核。
在科研训练阶段,研究生需参与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
学位论文撰写阶段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需完成一篇符合学位要求的学位论文,并通过学院的评审和答辩。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具备先进的数字化检索系统,方便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和学术研究。
学院教师拥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可为研究生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和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此外,学校还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科研项目,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实践能力。
总之,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灵活的培养模式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全面的培养资源。
研究生院将继续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研究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昆理工大校字〔2009〕95号昆明理工大学关于印发《科研项目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各院、部、处、室、馆、中心及直属部门:《昆明理工大学科研项目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已经2009年11月11日第十七次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昆明理工大学科研项目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研在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一我校科研项目类别,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为全校教职工的学术业绩量化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学校科研项目的分类、认定、定级与管理。
依据本办法规范和认定的科研项目,作为学校与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究生导师评聘等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科研项目的定义与分类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科研项目,是指以学校名义承担、经学校科技处认定、由学校教职工负责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转让、咨询服务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类政府科技计划、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和国际组织资助项目。
第四条本办法将科研项目按项目来源、技术难度和研究经费,分为“国家级(A级)”、“省部级(B级)”、“地厅级(C级)”三个级别,每一个级别又分为“重大”、“重点”和“一般”三种类型(A1-A3、B1-B3、C1-C3)。
未进入上述三级九类的项目,为其它项目(D类)。
第五条国家级(A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等科技部其它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各类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其它部委(局)项目;联合国及国际组织资助项目,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重大技术转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项目;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昆明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第一部分学校概况我校诞生于红土高原,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私立东陆大学工科。
建国初期,为开发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满足“培养矿冶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的需要,1954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昆明工学院,先后隶属高等教育部、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云南省,1995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8年9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1974年9月,“为适应建设云南地方工业的需要,满足各民族对各类技术人员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云南工学院,1994年9月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昆明分院、云南省化工专科学校、电子科技大学昆明分部合并组建成云南工业大学。
1999年10月,经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并报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为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建校历史较长、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重点大学。
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及重视。
1954年,秦基伟将军出席了我校成立大会。
周恩来、朱德、阿沛·阿旺晋美,以及江泽民、李鹏、胡锦涛、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接见过我校学生及毕业生。
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为我校建校40周年题词:“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并于1995年视察我校。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为我校题词:“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进入新世纪,陈至立、宋健、许嘉璐、徐匡迪、王淀佐等主要领导为我校50周年校庆题词或发来贺信,教育部周济、赵沁平、吴启迪、陈小娅以及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云南省等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到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经过51年的建设,我校已形成以地质、采矿、矿物加工、有色冶金、有色金属新材料制备与加工为主体,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
其中,有色真空冶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深部找矿、矿床数学经济模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云南省普通高校(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一览表
注:
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b”为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排名;“B”为2007年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和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名单;“C”为2007年至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联合批准的第一批至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D”为2013年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名单;“E”为对国家级示范和骨干高职的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
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a”为云南省2010年通过验收的‘十一五’一类、二类省级重点学科名单;“b”为2011年度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c”为2011年云南省启动的‘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名单(含学科群、重点学科和培育学科);“d”为2009年之前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名单;“e”为其他省级重点建设和省级特色专业名单。
各省市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览表北京
[编辑]天津
[编辑]上海
江西
无
[山东
济南
[编辑]河南无
[编辑]湖北[编辑]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的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实验室代码,详情请参见本条目附表二。
香港
[编辑]澳门
∙由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联合设立: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澳门大学设立: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
[编辑]青海无
[编辑]宁夏无
[编辑]新疆无。
昆明理工大学档案分类编号方案一、编制说明(一)编制目的为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局《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范我校档案分类编号方法,适应档案计算机网络管理需要,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以下简称《分类法》)的分类方法和编号原则,结合我校原档案分类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二)编制原则1、符合科学性:依据《规则》及《分类法》,结合我校档案工作实际,设定档案分类编号及类目代码;2、体现逻辑性:结合学校内部机构职能,设置类别代码,保持归档文件的逻辑性,便于部门网络归档;3、重视适用性:简化整理、编号、归类,便于部门归档和档案馆管理;4、保持稳定性:执行上级机关《分类法》的结构,保持本编号方案的稳定;5、坚持唯一性:编号不重复,方便插件/盒,随着机构增加可扩展类目。
二、体系结构结合我校原档案分类方案及档案形成的规律,采用“年度—问题—保管期限”分类法。
即归档文件整理首先按自然年度分开,年度下按问题即归档类目分类,类目下再按保管期限区分。
(一)档案类目的划分和标识1、一级类目的设置和标识我校档案确定为十三个一级类目,类目代码采用类目名称主词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标识,其名称、标识符号和所含主要内容如下:(1)党群档案DQ党群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
(2)行政档案XZ行政部门形成的材料(教学、科研、基建、设备、外事、财务等部门除外)。
(3)教学档案JX教学管理和教学业务部门(含学院)形成的文件材料。
(4)科研档案KY科学研究管理和科研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5)基建档案JJ主要包括基建管理和基建项目建设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6)仪器设备档案SB仪器设备管理和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及随机材料。
(7)出版物档案CB出版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及各种出版刊物。
(8)外事档案WS外事工作管理和外事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9)财会档案CK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10)声像档案SX学校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工作中产生的以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归入电子档案类)等介质保存的文件材料。
国家级13个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金属先进凝固成形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部级7个有色及稀贵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非常规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工业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西部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昆明)中心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微波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81个云南省计算机应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特种冶金重点实验室(培育)云南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先进成形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抗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智能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肿瘤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医学分子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微波能应用及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云南省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程实验室云南省金属凝固成形及控制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工业节能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先进电池及材料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金属矿尾矿资源二次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院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云南省金融工程研究院云南省现代化管理与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云南省放射性及有毒有害挥发性物质质量监督检验站云南省金银饰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云南省保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食品及天然产物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云南省生物柴油制备与检测技术研发中心云南省矿业开发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云南省动力机械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稀贵金属先进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西部典型行业环境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特殊场冶金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学分子)诊断试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省复杂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干勇院士工作站郝吉明院士工作站柳百成院士工作站付贤智院士工作站左铁镛院士工作站契霍特金院士工作站外场强化过程与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南省高校非常规冶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复杂铁资源清洁冶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结构健康诊断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先进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微结构设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环境土壤科学重点实验室(培育)云南省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应用电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振动与噪声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先进成形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工业节能与能源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制浆造纸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硅冶金与硅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医学分子诊断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先进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刘良专家工作站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赵金保专家工作站云南省海量语言信息处理工程实验室廖世军专家工作站智能电网故障检测与保护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高校磷化工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金属纳米体材料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云南省高校靶点药物筛选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张懿院士工作站云南省高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何季麟院士工作站云南省高校中药材机械化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区空间信息测绘技术应用工程研究张文海院士工作站中心任南琪院士工作站。
昆理工大校字〔2009〕95号昆明理工大学关于印发《科研项目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各院、部、处、室、馆、中心及直属部门:《昆明理工大学科研项目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已经2009年11月11日第十七次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昆明理工大学科研项目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研在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一我校科研项目类别,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为全校教职工的学术业绩量化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学校科研项目的分类、认定、定级与管理。
依据本办法规范和认定的科研项目,作为学校与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究生导师评聘等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科研项目的定义与分类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科研项目,是指以学校名义承担、经学校科技处认定、由学校教职工负责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转让、咨询服务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类政府科技计划、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和国际组织资助项目。
第四条本办法将科研项目按项目来源、技术难度和研究经费,分为“国家级(A级)”、“省部级(B级)”、“地厅级(C级)”三个级别,每一个级别又分为“重大”、“重点”和“一般”三种类型(A1-A3、B1-B3、C1-C3)。
未进入上述三级九类的项目,为其它项目(D类)。
第五条国家级(A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等科技部其它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各类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其它部委(局)项目;联合国及国际组织资助项目,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重大技术转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项目;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月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刘建新2008年7月动科学院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姚善泾1989年6月材化学院02 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吕征宇1989年6月电气学院03 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陈裕泉1989年6月生仪学院04 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沈模卫1989年6月理学院[编辑本段]【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详细名单】清华大学12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萃取分离分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分室)集成光电子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实验区)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物理分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分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10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及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10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分室)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分室)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6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分室)上海交通大学6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分室) 吉林大学6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5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分室)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4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4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4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分室)中山大学4华南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4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形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4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3内燃机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精馏分离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分室)同济大学 3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分室)大连理工大学3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 3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 3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分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分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3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机器人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质保障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2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2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2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2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2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2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2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2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2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2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2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勘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 1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1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 1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1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燕山大学 1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1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应用有机化学)电子科技大学 2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1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综合业务网理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火灾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1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1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1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1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1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1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1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1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军医大学1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军医大学1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1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 1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军医大学 1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1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 1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学院 1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1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分室) 江南大学 1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分室)南昌大学 1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分室)。
昆明理工大学历年全国排名情况昆明理工大学历年全国排名情况昆明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经济、管理、哲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昆明理工大学历年在全国的排名,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年昆明理工大学全国排名昆明理工大学简介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文学(艺术)、医学、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呈贡、莲华、新迎、白龙四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亩;主校区为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占地面积3200亩。
学校设有24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2个发展研究院,有83个本科专业,在全国设有近40个函授站,有72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2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学校设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办公室”,现有427名国防生在读。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成立城市学院,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从2010年起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有教职工3501人,专任教师1954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94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两院院士23人,博士生导师14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1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4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2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9人、后备人才38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
学校依托红土高原丰富、独特的资源,形成了以地质、采矿、矿物加工、有色冶金等为主体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大有色”学科体系。
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52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8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7个和工商管理硕士(MBA)、艺术硕士(MFA)、建筑学硕士、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昆明理工大学简介昆明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济、管理、文学(含艺术)、法律、教育等多学科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重点大学,属中国著名大学之一。
昆明理工大学现设有研究生院等20个学院和2个教学部,有69个本科专业。
学校在全国部分省市设有30个函授站,有56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
学校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学生毕业面向全国就业。
学校所有的本科专业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都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的资格。
学校现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6个硕士点、1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具有ΜΒΑ授权点。
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的重点学科。
现有各类学生41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人,全日制本科学生近22000人,成人教育学生近15000人(含全日制在校脱产学生5000人),外国留学生近2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在3700名在职教职工中,具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100人。
在150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9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院士1人及兼职两院院士16人;有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3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全省共16人),云南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6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36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1人。
学校分为莲华、新迎、白龙校区,都坐落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市区内,共占地1800亩。
学校已建成校舍90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91.98万册,有中外文期刊3300多种,有阅览室座位5500个,是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西南地区有色金属文献中心。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检测站,2个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所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51个研究所,3个研究室,11个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高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培育国家级科研基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造山带与地壳演化、神经科学、分子心血管、生物有机分子工程、数学及其应用、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水沙科学、细胞增殖与分化、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视觉损伤与修复、辅助生殖、机器感知与智能、慢性肾脏病防治、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高可信软件技术2.清华大学工业生物催化、应用力学、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蛋白质科学、生物信息学、普适计算、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信息系统安全、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应急控制工程、先进成形制造、热科学与动力工程、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先进材料、有机光电子及分子工程3.北京交通大学全光网络与现代通讯网、发光与光信息技术、城市交通复杂系统理论与技术、城市地下工程、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B类)4.北京工业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新型功能材料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6.北京科技大学环境断裂、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钢铁流程先进控制、材料先进制备技术、腐蚀与防护7.北京邮电大学泛网无线通信、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8.北京化工大学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9.中国农业大学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10.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木、花卉遗传育种1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射线束材料改性、水沙科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放射性药物实验室、教学与复杂系统、理论与计算化学1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实验室、中医药抗病毒实验室、中医养生学实验室13.南开大学生物活性材料、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光电信息技术科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弱光非线性光子学、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先进能源材料化学14.天津大学绿色合成与转化、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光电信息技术科学、电力系统仿真控制、港口与海洋工程、定量系统生物工程15.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16.山西大学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17.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原位改性采矿(省部共建)18.内蒙古大学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19.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材料各向异性设计与织构工程20.吉林大学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汽车材料、分子酶学工程、病理生物学、东北亚生物演化、工程仿生、地球信息探测仪器、人兽共患病研究、相干光与原子分析光谱、地下水资源与环境21.东北师范大学植被生态学、多酸科学、应用统计、分子表观遗传学、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22.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分子医学、聚合物分子工程、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应用离子束物理、癌变与侵袭原理、现代人类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波散射与遥感信息、公共卫生安全23.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长江水环境、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岩土及地下工程、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24.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与工程、薄膜与微细技术、微生物代谢工程、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筹)、功能基因组学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电力工程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5.华东理工大学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系统承压安全科学、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26.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生态纺织27.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地理信息科学、极化材料与器件、言语听觉科学(筹)、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筹)2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功能基因组学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细胞分化与凋亡29.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中尺度灾害性天气、介观材料、近代声学、生命分析化学30.东南大学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31.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煤层气资源与成藏32.河海大学海岸灾害及防护、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33.江南大学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轻工过程先进控制、生态纺织、糖化学与生物技术34.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繁殖、动物分子营养学、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视觉感知、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生殖遗传35.合肥工业大学特种显示技术、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36.安徽大学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37.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现代分析科学、海洋环境科学、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亚热带湿地生态学38.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安全、食品科学39.山东大学实验畸形学、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胶体与界面化学、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生殖内分泌40.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海洋药物、海水养殖、海洋环境与生态、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4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42.郑州大学材料物理、材料成形过程与模具43.武汉大学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发育生物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水沙科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声光材料与器件44.华中科技大学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技术、信息存储系统、生物医学光子学、基本物理量测量、器官移植、环境与健康、聚变与电磁新技术、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分子生物物理、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生物靶向治疗、肿瘤侵袭转移45.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高速船舶工程46.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47.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48.中南大学重载铁路工程结构、糖尿病免疫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有色金属资源化学、轨道交通安全、生物冶金、癌变与侵袭原理、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49.湖南大学环境生物与控制50.湖南师范大学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及中药分析、低微量子结构与调控(省部共建)、高性能计算与随机信息处理(省部共建) 51.中山大学基因工程、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智能传感器网络、信息技术、水产品安全(筹)52.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特种功能材料、亚热带建筑、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自主系统与网络控制53.暨南大学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再生医学54.汕头大学智能制造技术55.广西大学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56.重庆大学光电技术及系统、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工业CT无损检测、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飞行器测控与通信57.四川大学人类疾病生物治疗、皮革化学与工程、辐射物理及技术、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靶向药物、绿色化学与技术58.电子科技大学综合电子系统技术(B类)、神经信息、光纤传感与通信、光电探测与传感集成技术(B类)59.云南大学自然资源药物化学、微生物可持续利用60.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普洱茶学61.西安交通大学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电子物理与器件、电子陶瓷与器件、生物医学信息工程、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热流科学与工程62.西北大学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63.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空间应用物理与化学6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装备结构设计、宽禁带与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电子信息技术防攻对抗与仿真技术、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6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旱区农业水土工程、西部环境与生态66.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67.兰州大学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半干旱气候变化68.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69.北京理工大学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70.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71.哈尔滨工程大学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72.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73.东北师范大学植被生态科学、多酸科学、应用统计、分子表观遗传学、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74.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75.海军军医大学分子神经生物学76.南京农业大学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77.中国药科大学现代中药7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结构力学与控制79.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先进技术、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高速铁路线路工程80.陆军军医大学高原医学81.华中师范大学农药与化学生物学82.南京理工大学功能纳米晶8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省部共建)现代测控技术84.浙江工业大学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制药工程85.天津科技大学工业发酵微生物、食品营养与安全86.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87.哈尔滨医科大学(省部共建)心血管药物研究88.云南大学西南微生物多样性89.山西师范大学磁性分子与磁信息材料90.武汉纺织大学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91.天津科技大学工业发酵微生物、食品营养与安全92.天津理工大学显示材料与光电器件、计算机视觉与系统93.武汉工程大学绿色化工过程94.武汉科技大学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95.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96.河南师范大学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绿色化学与技术97.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北方粳稻遗传育种98.湖北大学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99.湖北工业大学发酵工程100.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101.齐鲁工业大学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102.山东师范大学分子与纳米探针103.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赫兹光电子学。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第二批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名单的公示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315 更新时间:2011-06-16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第二批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名单的公示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2011年度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云教函〔2011〕77号)要求,我厅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对全省18所高校申报的3 3个重点实验室和13所高校申报的20个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评审。
通过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前期基础和建设可行性的论证,并结合国家及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的优势特色,共评出重点实验室19个,工程研究中心12个,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0个,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2个。
现将本次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1年6月17日-24日。
如对公示项目有异议的,可向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处(联系人:傅正强;联系电话:5141725)和云南省教育厅监察室(联系人:张婉婉,联系电话:5198097)进行反映。
附件:
1.第二批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拟立项建设名单
2.第二批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拟立项建设名单
3.第二批云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拟立项建设名单
4.第二批云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拟立项建设名单。
国家级13个
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金属先进凝固成形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部级7个
有色金属工业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西部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昆明)中心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微波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 81个
云南省计算机应用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特种冶金重点实验室(培育)云南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省抗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省智能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肿瘤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省医学分子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微波能应用及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
云南省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程实验室云南省金属凝固成形及控制工程实验室
云南省工业节能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先进电池及材料工程实验室
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金属矿尾矿资源二次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院
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
云南省金融工程研究院云南省现代化管理与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
云南省放射性及有毒有害挥发性物质质量监督检验站云南省金银饰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云南省保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
云南省食品及天然产物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云南省生物柴油制备与检测技术研发中心
云南省矿业开发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云南省动力机械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
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稀贵金属先进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西部典型行业环境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特殊场冶金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学分子)诊断试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云南省复杂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干勇院士工作站
郝吉明院士工作站柳百成院士工作站
付贤智院士工作站左铁镛院士工作站
契霍特金院士工作站外场强化过程与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南省高校非常规冶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复杂铁资源清洁冶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结构健康诊断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先进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微结构设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环境土壤科学重点实验室(培育)云南省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应用电化学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振动与噪声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工业节能与能源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制浆造纸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高校硅冶金与硅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医学分子诊断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高校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先进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海量语言信息处理工程实验室
智能电网故障检测与保护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省金属纳米体材料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张懿院士工作站
何季麟院士工作站
张文海院士工作站
任南琪院士工作站
云南省高校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刘良专家工作站
赵金保专家工作站
廖世军专家工作站
云南省高校磷化工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靶点药物筛选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高校中药材机械化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区空间信息测绘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