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教学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综合运用作者:吴武升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8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这两句话,强调了语文教材的例子的作用,同时强调了语文教材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和功能——不需要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材的这些例子为实现“不需要教”的目的服务呢?关键是如何使用教材例子的问题。
其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是巧用教材为例子的好方法。
举一反三,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指教师通过教材中一个例子的教学,能使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对于学生来说,以一个例子或一个知识点作为基点,通过这一基点寻找出更多的思路或解题方案,从而求得更多的结果或答案,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上,举一反三的教法常采用围绕某个问题,探索多种不同思路或答案。
例如在教学《琵琶行》一文时,琵琶女弹完一曲,接着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对其理解就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引导,从而寻求答案:照应上,与开头的“夜”“船”“月”相呼应,结构上完整无缺;行文上,在写弹琵琶与琵琶女自述之间荡开一笔写环境,层次分明;描写上,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从而衬托出琵琶女技艺高超。
举三反一,对于教师来说,即教师教学了一个单元、几篇同体裁的文章或是一些相似例子等,从中为学生概括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对多个例子的学习理解后,异中求同,并探索出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得到整体性的统一认识,并发现新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都能发挥其启发式作用,都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是,它们在思维上又有各自的特点。
在研究对象上,举一反三立足于单个掌握,举三反一则着眼于整体认识;在思维方法上,举一反三主要采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求异思维等,举三反一主要采用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归纳思维等;在推演过程中,举一反三是由个别到个别,由特殊到特殊,举三反一是由个别到普遍,由特殊到一般;在思维方向上,举一反三是辐射性,由一个“点”推及多方,举三反一是聚敛性,由众多的“路”归向一点。
举三反一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
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孩子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了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孩子能写像《背影》一样的文章,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这就叫“举一反三”。
这个“举一反三”的思路,就是从小学到初中,甚至包括高中语文教育的大思路。
按照这个思路,就必须抓牢这个“一”,就这一篇课文进行详细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
为什么要详细深人、全面系统呢?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反三”。
所以举“一”要讲细、讲深、讲透、讲全,要求甚解,求深解。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花时间了。
讲《背影》,一节课行么?一节课不行的,两节课也不够,至少三节课吧。
小学的,我没有统计过,咱们算算中学的吧。
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六年,我们能学多少文章呢?先看一个学期。
一学期最多学30篇,其实还学不了30篇。
因为这30篇是分等级的,有的是精讲的,有的是自学的。
百分之九十九的老师只完成了精讲的18篇文章。
假设全国各地所有的小学、中学老师每学期都教完30篇、每年都教完60篇,6年就是360篇。
何为“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就是通过360个例子,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出360篇的语言。
我们的数学教学确实需要“举一反三”。
一道题,两节课讲了20种解法,然后布置学生去做50道习题,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这就是举一反五十了。
语文这样行吗?学了一篇《背影》,马上让孩子去写《我的爸爸》《我的奶奶》《我的爷爷》……很困难,吭哧吭哧一个半小时写五六百字。
我看别说举一反三,反一也很难!其实,学语言与学数学正相反,应该是“举三反一”。
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学《背影》时,我曾经利用三节课时间,让孩子学了14篇文章。
怎么学呢?第一节课,精讲少讲,剩下两节课干嘛?自己看书。
不看课本,我补充了与《背影》类似的14篇文章,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讨论。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应当“举三反一”
本学期,语文模块三的教材一个突出特点是背诵量大。
第二单元诗歌,第三单元文言文几乎篇篇要求背诵,且篇幅很长,难度较大,《蜀道难》、《琵琶行》等都是以前高二、高三才接触的篇目,而且《琵琶行》不要求背诵。
现在第二单元刚讲完,学生已吃不消,纷纷要求减少背诵量;语文读本里的配套篇目很多同学也弃置一旁,无暇阅读。
此种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
“五四”以后,中国语文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是“举一反三”,即对二三十篇“里子”进行细致的把玩、拆解和分析,使学生依此能够解析其他的文章,因此“举一”强调精读、强调深透、强调细微。
但是,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在“举三反一”,语言学习的根本在于语感的培养,而语感是在大量的语言的撞击、刺激之下,才能产生的。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溜”。
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阅读和积累。
从现行教材来看,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似乎也在强调积累的功用。
如果此时因为语文课时的空前紧张,因为很多学生的畏难情绪就放宽标准、降低要求,那么语文教学最终还是回到单纯“术”的教学中(当然,面对高考,“术”的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尽管目前师生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但是我认为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阅读,督促学生背诵应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阅读教学的“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陈仁龙,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一、“举三反一”是语文学习的传统从整体上看,“举三反一”是语文学习的传统。
《文心雕龙》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意思是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很多把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学习语文也是这样的道理,要多多阅读各类文学作品,从中感知遣词造句、描摹景物、刻画人物、阐释事理、运用修辞、表达主旨等规律,然后才可以模仿作文。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古代教学采取简单易行的“举三反一”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其基本做法是:多读书,多背诵,多积累,先整体感悟,无需彻底弄清楚文章的深层含义,读多了,背多了,量变产生质变,写作就轻松了。
诚如特级教师韩军所言,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乃铁律!这样学习语文,多快好省。
事实上,古代不少诗人和作家都阐述过“举三反一”的道理。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话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基本关系,读书是基础,多多益善。
欧阳修说:“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
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
”欧阳修的论述强调了一个道理,即读书是写作的根本。
明代程端礼云:“读书如同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
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意思是说:读书就像熔化青铜,把铜块收集起来放入熔炉中,然后就用皮风箱给炉火扇风,不到铜全部熔化就不停止,所以非常地费工夫。
而写文章就像铸造铜器,这时铜已经熔化了,按照模具的形状来铸造成各种各样的铜器,那是一经冶铸就能成功的事情,只要识得模具,铸造过程全不费力。
程端礼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读书和写作的关系。
写作必须基于读书,书读得越多,写作就会越轻松,也就是说,只有先“举三”,然后才能“反一”。
为什么“举三”可以“反一”?第一,读书能够积累丰富的素材书籍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赋形,是智慧的结晶。
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作者:张向青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10期《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阅读与积累,正如大文豪苏轼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厚积”相当于“举三”,“薄发”相当于“反一”,即“举三反一”。
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时间不充裕;课外阅读匮乏,阅读内容不丰富。
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选取怎样的“三”?如何“举三”?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第一,读《论语》增益其所不能《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汉语文章的典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选择。
首先,读《论语》学生可以获得情感道德熏陶。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教育学生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生活工作当中的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告诉学生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其次,读《论语》,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启迪。
“三人行必有吾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育学生应向所有的人学习;“朝闻道,夕死可矣”,教会学生要终身学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学生学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认真继承学习借鉴传统,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读《论语》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论语》是一部文言经典,要真正读懂读通,就必须借助工具书,运用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和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把句子读通读准,才能正确理解文意。
这样,学生可以把课内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
借助《论语》的阅读,既促进学生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又拓展文言文阅读视野,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024年六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样本一、指导原则1、遵循著名特级教师韩军的教育理念,即“语文要举三反一”,减少对文本过度深入的解析,强调积累和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和识文,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同时,加强美读吟诵的训练,使学生在诵读中领略语言的美感。
2、以“亲近母语,阅读为先”和“读有趣的经典,诵可亲的名著”为教学导向,采用“亲近母语”系列教材,如《小学生经典阅读》和《日有所诵》。
3、以魏书生的学法指导思想为指引,开设学法指导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二、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使学生亲近母语,接触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丰富内在底蕴,培养语感。
3、提升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熏陶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4、提高学生的诵读、想象和理解能力,提升阅读和学习语文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1、按照新课标要求,教授六年级上册课本及配套的同步阅读和《新语文资料库》的部分文章。
2、《小学生经典阅读》六年级的指定单元。
3、《日有所诵》六年级上卷的内容。
4、巩固学习《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四、教学策略1、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掌握六本教材的内容,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全局观指导教学。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以点带面进行指导。
3、增加课内阅读量,指导阅读技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做读书笔记。
4、强化日记写作,全面批阅,精选讲解,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5、开设名家名作朗诵欣赏课,定期播放名家朗诵的名作家作品,提升学生的朗诵和赏析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6、积极参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7、加强检查,确保背诵和默写的落实,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8、加强辅导差生,保持其学习动力,指导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优生的带动作用,加强作文指导。
9、引导优生提升文章质量,写出更精炼的文章。
10、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写作、朗读、书写和网络知识水平。
寻找语文教学中“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平衡
刘冬梅
【期刊名称】《重庆陶研文史》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意在强调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
这原本是正确的,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
从推理形式、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等方面看,“举一反三”和“三反一”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不能扬此抑彼,随意抬高一面而贬低另一面。
要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寻找二者之间的巫衡。
【总页数】4页(P23-25,51)
【作者】刘冬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数学学习: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 [J], 渠东剑
2.试论语文教学的“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 [J], 刘佳敏;李山林
3.语文教学整体思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 [J], 周长会;
4.语文教学“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问题的辩证思考 [J], 钱加清;李卫东
5."举一""举三"皆手段——从一堂课看"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综合运用 [J], 张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举一”“举三”皆手段“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
“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反:类推。
“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当代韩军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
语言的学习,正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在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
自韩军一声棒喝之后,“举三”说得到大多数语文教育者的首肯,意见颇有一边倒的倾向。
笔者看了相关文章,觉得当代语文教学上的“举一”“举三”之辩,可以休矣。
韩军提出“举三反一”说,意在矫枉过正,自有其时代的积极意义,彼时的语文教学是这样,教师靠一本教参“白皮书”打天下,学生在一本练习册上练拳脚,师生沦陷在课堂和题海里。
但自韩军“举三”说以来,大多数的文章的讨论并不在一个范畴内,看似众说纷纭,其实大有玩弄文字之嫌。
孔子讲的“一”,即一隅,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反三”则是点击现实生活,从实践来到实践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学习是一个得鱼忘筌的过程。
韩军老师的“举三”同样是举经典例子,由此观之,“举一”“举三”本无甚区别,也许孔子的弟子皆有慧眼,也许孔子本人的举例太有效率。
由此派生的口水仗,看似热闹,实则各执一端,并未触及根本。
《学记》中早有对教师应兼善“罕喻”和“博喻”的要求,今天看来,“学”的这一边自然也应该有相应的需要。
可见,“举一”“举三”“反三”“反一”皆有需要,理应结合实际,相时而用。
故而,依据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理念,我认为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皆为教学手段,并无高下之分、对错之别。
在教学中,我尝试将“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当作教学手段,综合使用。
“举一”是教师利用教材知识发挥引导作用,“反三”“举三”再“反一”则最大限度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提高能力并展示了能力,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从“举三反一”到“以一反三”作者:赵洪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2期江苏苏州市实验小学(215000)赵洪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
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
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
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
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
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
这是规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举三反一”,理解“一”“举三”,指的是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言语经验。
然而,这些言语经验往往处于无意识的、零散的状态,反复教,反复学,高耗低效,难以有质的提升。
反一,指的是从这些言语经验中发现规律。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但是,传统教学的误区是只教例子,不告诉学生例子背后的规律性知识是什么,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悟”;有时教师也不知道要学生悟什么。
而“反一”就是把教材等语言材料真正当做“例子”,让学生不仅看到例子本身,更看到例子背后蕴藏的规律性知识。
这里的“一”就是指规律性知识。
“举三”和“反一”,不可偏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笔者看来,这里的“义”除了“意义”之外,还包括那些蕴含其中的规律性知识。
否则,哪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
在实际教学中,聪明的学生,经过大量地、反复地阅读,经过自己的“顿悟”,能在不自觉中“悟”到蕴含其中的规律;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仅靠“读”和“悟”,仅靠原本无根无基的“语感”,是无法发现规律的。
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中学语文论文
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
张向青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阅读与积累,正如大文豪苏轼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厚积”相当于“举三”,“薄发”相当于“反一”,即“举三反一”。
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时间不充裕;课外阅读匮乏,阅读内容不丰富。
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选取怎样的“三”?如何“举三”?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第一,读《论语》增益其所不能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汉语文章的典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选择。
首先,读《论语》学生可以获得情感道德熏陶。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教育学生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生活工作当中的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告诉学生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其次,读《论语》,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启迪。
“三人行必有吾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育学生应向所有的人学习;“朝闻道,夕死可矣”,教会学生要终身学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告诉学生学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认真继承学习借鉴传统,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读《论语》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论语》是一部文言经典,要真正读懂读通,就必须借助工具书,运用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和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把句子读通读准,才能正确理解文意。
这样,学生可以把课内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
借助《论语》的阅读,既促进学生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又拓展文言文阅读视野,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第二,赏读名著练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
”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
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巩固记忆,积累宝贵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读名著积累美句。
名著中,有不少妙语佳句。
这些佳句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
熟谙、掌握这些瑰丽的珍宝,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铸就人美好的心灵。
摘抄积累这些佳句,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读名著学习技法。
名著的艺术特色精湛卓绝,对人有较高的陶冶审美作用。
其写法灵活多样,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因此,我们还要进行内容赏析式摘抄,学生摘抄出优美段落,然后进行赏析。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选段“秋雨打着人的脸。
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
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
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
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
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这一段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出萧索、凄冷的气氛。
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环境描写这种写作手法,又进行了语言积累。
再次:读名著练写作。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而且名著在构思、选材、行文、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能滋养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技巧。
第三,美文连读备中考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文言经典,中外名著之外,还需要一些短小精湛的美文起辅助作用。
因为这样的文章更接近中考的阅读篇章特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益于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应该选取怎样的文章来阅读呢?我们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选取课内教材上的一篇文章,教师根据教材文本的某一特点(可以是思想内涵,可以是写作方法,也可以是同一作者),再另外选取几篇相类似或截然相反的美文供学生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解析。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更能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
通过美文联读,学生可以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举三”方能“反一”。
张向青,教师,现居山东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