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0 KB
- 文档页数:8
奇妙的透镜教学点滴教学目标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
重、难点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器材准备三棱镜、各种透镜、激光光学仪器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一〕复习前节知识1.什么是光的折射规律?2.作出光线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图〔二〕认识透镜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透镜,根据它们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是一类透镜,叫凸透镜,其特征是。
是一类透镜,叫凹透镜,其特征是。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完成以下填空。
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1.如下图的方框中各有一个透镜,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请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2.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
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判断眼镜甲是透镜,眼镜乙是透镜。
3.林雨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
她想到,如果下雨使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了塑料瓶将其丢进了垃圾桶里。
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A.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四〕焦点、焦距和主光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搞清楚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及主光轴。
叫凸透镜的焦点;叫凸透镜的焦距;叫凸透镜的主光轴。
〔五〕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取两块不同的玻璃凸透镜,先后置于光具座上,在太阳光下,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移动光屏直到得到最小最亮的点〔焦点〕,读出焦距的数值,并记录在下表中。
123焦距 f/mm焦距 f/mm 平均焦距 f/mm焦距 f/mm凸透镜 1凸透镜 2比拟两块凸透镜,你认为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是。
奇妙的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难点】利用平行光测焦距的办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前面我们学过了平面镜,事实上生活中还有一种透镜,我们也经常接触到。
比如说:眼镜使人的视力得以矫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不断扩展。
照相机、摄像机,可以捕捉美好的瞬间;投影仪、放映机,可以展现历史的画卷。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观察凸透镜、凹透镜的形状区别凸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凹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透镜可分为两类: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2.透镜对光的作用【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
【提示】透镜距书较近。
【议一议】看到物体的像相对于物体来讲,像的大小有何变化?【小结归纳】通过凸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放大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思考】那么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呢?【点拨】师:辨别某一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根据透镜的厚薄来区别。
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
方法2:可以透过透镜观察物体,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像和凹透镜成缩小像的特点。
方法3:利用太阳光来区别。
让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能会聚于一点的是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试一试】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方法辨别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凹、凸。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5奇妙的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3节“奇妙的透镜”。
本节主要讲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包括它们的形状、对光线的作用以及成像规律。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的特点,以及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理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透镜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白纸、蜡烛、光具座、直尺。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用于观察和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投影仪和放大镜,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讲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3. 实验演示: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会聚和发散现象。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实践,观察和记录成像情况。
6. 知识拓展:介绍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眼镜、相机等。
六、板书设计奇妙的透镜凸透镜:会聚光线,成像规律凹透镜:发散光线成像规律:1.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摄像机。
2.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投影仪。
3.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老花镜。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对光线的作用。
2.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教室内的投影仪是如何工作的。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作业答案: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5. 奇妙的透镜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凹透镜、平透镜。
2.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发散。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透镜的种类和特点,能够区分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透镜。
2.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原理,透镜应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大镜看报纸,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原理。
2. 讲解:讲解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演示:用蜡烛、白屏和凸透镜、凹透镜进行实验,演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讨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5. 应用:讲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透镜的应用。
6.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平透镜:既不发散也不会聚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使光线聚焦一点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光线分散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七、作业设计:1. 简述透镜的种类和特点。
2. 解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举例说明透镜的应用。
答案:1. 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凹透镜、平透镜。
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平透镜既不发散也不會聚。
2.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使光线聚焦一点;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光线分散。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透镜分类及其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故事:张奶奶家的堆柴屋是用塑料膜做顶的,一个雨过天晴的正午,张奶奶家柴屋的柴草突然着火了。
幸好被放学回家的张毅同学发现并通知村里人迅速将火扑灭,才使张奶奶家没有造成较大损失。
事后张毅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是谁放的火呢?你愿意帮张毅同学找到纵火犯吗?可谁是纵火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透镜》,找出凶手。
二、新课教学(一)认识透镜1.透镜的分类什么是透镜?透镜不同于我们上一章介绍过的各类面镜,它是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特点是可以透光。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透镜让学生仔细观察桌面上外观相似的两块透镜,说出这两种透镜的外形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区别在哪?得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
展示各种形状的透镜,让学生观察分类。
2.主光轴、光心。
引导学生发现透镜表面的共同特点,用课件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形成,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的概念。
(二)探究透镜的作用1、提出问题:透镜对光的作用相同吗?有怎样的作用?2、猜想: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者你做的小实验,你可以初步判断透镜对光的作用。
3.5奇妙的透镜(一)三维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过程与方法经历自己探索辨别不同的透镜,加强和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用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难点: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在黑板画凸透镜和凹透镜,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教师用光具盘演示透镜对平行光线的作用.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演示.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l~3,并回答订正.四、作业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找到老花镜的做.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实验.(四)教学后记:用实物增强印象,并采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知识。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实验器材】凹透镜和凸透镜若干、手电筒、光具座及其组件等【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奇妙的透镜》是前一节《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做成凸透镜和凹透镜引入新课,体现透镜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
我先让学生观察透镜,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
我选用了激光光学演示仪做的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更容易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画出光路图,因透镜有一定的厚度,学生作图时有一定的困难,花的时间较多。
第三部分:利用光路图介绍焦点和焦距,并和学生一起归纳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平变焦,焦变平,心不变),方便记忆。
课堂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应用,当堂达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1.了解透镜的构造和性质;2.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3.理解透镜成像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透镜的构造和性质,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难点:透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黑板、粉笔、PPT等;2.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利用黑板或PPT展示一些透明物体如玻璃球、水晶球等,引起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透明物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能看到内部的东西?步骤二:概念解释1.讲解透镜的定义和构造;2.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步骤三:透镜成像的实验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分别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2.实验步骤:–将光源向透镜所在位置发射光线;–将光屏移动到合适的位置,观察到的图像;–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步骤四: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2.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和展示。
步骤五:透镜成像的应用1.讲解透镜成像的应用场景,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2.引导学生思考透镜成像原理在这些应用中的具体作用。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1.小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透镜的重要性;2.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透镜成像的更多应用和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实验表现等;2.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的补充和讲解;3.布置透镜成像相关的作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4.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透镜的构造、性质以及成像规律。
通过透镜成像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课堂知识比较感兴趣。
但是在实验环节中,有些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下次教学可以提前进行实验演示,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并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光心和主光轴。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
2、过程与方法:(1)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并会用光路图表示。
(2)通过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通过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体验透镜的奇妙,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出的焦点、焦距的概念。
2、难点:凹透镜的虚焦点是认为引入,相对抽象,并且利用虚焦点画光路图,学生容易出错,十个难点。
三、实验器材:平行光源、凸透镜、凹透镜、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四、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有哪些?【学生回答】:1、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外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位于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光从空气斜向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或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二)新知讲解:【教师】:两位同学对以上问题回答十分熟练,非常不错。
但是你知道吗?利用光的折射可以制成各种能改变光路的器件,其中最普遍就是——透镜。
那么到底什么是透镜呢?今天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新知:【板书】§3.5《奇妙的透镜》首先让我们观察一组图片:【教师】:以上图片中的物体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而且每一个物体中都一个不可缺少的部件,那就是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透镜,离开透镜,他们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功效!到底什么是透镜呢?(拿起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取下其中镜片,拿在手上,向学生展示)大家仔细观察我手中的镜片,他们都是透明的。
粤教沪版3.5 奇妙的透镜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透镜的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机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结合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得到提升。
为今后学习“透镜在生活中应用”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与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五、实验器材:老花镜片、近视镜片、透镜二块、装有浑浊液体的透明杯、平行光源、低压电源、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仪、多媒体等。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
七、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粤教沪版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
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奇妙的透镜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透镜的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机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结合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得到提升。
为今后学习“透镜在生活中应用”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与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五、实验器材:老花镜片、近视镜片、透镜二块、装有浑浊液体的透明杯、平行光源、低压电源、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仪、多媒体等。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
七、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
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5 奇妙的透镜教学目标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教具准备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
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把船吹到一座孤岛旁,旅行家们只好下船来到岛上。
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旅行家们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
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
怎么办?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波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解决办法。
扩展:早在我国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说明:放大镜聚光的作用。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
讨论透镜能分几类?点评: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远视镜是什么透镜?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点评: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
下面我们只研究薄透镜。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的概念形成。
3.5 奇妙的透镜(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三章“光现象”,第五节“奇妙的透镜”。
具体内容涵盖:透镜的分类、透镜的光学性质(会聚、发散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以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透镜的基本分类和光学性质,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了解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分类、光学性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理解与应用,对光线的作用机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透镜模型、光具座、激光笔。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物体模型等)、笔记本、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图片(如眼镜、相机、显微镜等),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作用和种类。
2. 知识讲解:讲解透镜的基本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演示和解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通过图示和实例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和焦距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凸透镜成像实验。
4. 课堂讨论:学生汇报实验观察结果,教师引导讨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5. 巩固练习:出示几个随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透镜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将包括: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光学性质:会聚、发散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并画出示意图。
2. 根据给定的物体距离,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像的距离和性质。
3. 讨论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作业答案:1.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案: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5奇妙的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奇妙的透镜》。
本节主要介绍了透镜的种类、特点以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透镜的种类: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
2. 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3.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使光线聚焦于一点;成实像。
4. 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发散光线,使光线分散;成虚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说出透镜的种类和特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能运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光具座。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光具座)、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看报纸,引入透镜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介绍透镜的种类和特点,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大镜、近视眼镜等。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会聚光线,成实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发散光线,成虚像。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并说明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答案: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会聚光线,成实像;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发散光线,成虚像。
2. 题目:请举例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凹透镜如近视眼镜。
《第五节奇妙的透镜》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4.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5.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光测焦距的办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了平面镜,事实上生活中还有一种透镜,我们也经常接触到。
比如说:眼镜使人的视力得以矫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不断扩展.照相机、摄像机,可以捕捉美好的瞬间;投影仪、放映机,可以展现历史的画卷。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五节奇妙的透镜》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透镜的分类自主阅读教材P65~6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透镜有两类,中间比边缘厚的叫做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叫做凹透镜。
2.在如图所示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③④⑥;属于凹透镜的有①②⑤。
友情提醒:凸透镜能使光会聚,凹透镜能使光发散,会聚不一定相交,而发散不一定不相交;会聚指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较原光线向主光轴偏折,发散指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较原光线远离主光轴.归纳总结: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2.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改变。
3.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
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3.5 奇妙的透镜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透镜的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机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结合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得到提升。
为今后学习“透镜在生活中应用”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与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五、实验器材:老花镜片、近视镜片、透镜二块、装有浑浊液体的透明杯、平行光源、低压电源、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仪、多媒体等。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
七、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
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
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
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知觉器官,做到“细观察、多动手、勤思考”.通过观察、猜想、探究、推理、模仿、体验等方法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探究法等,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激发探究结合教材中的讲解(可用投影片或课件辅
助),使学生认识到透镜表面的形状特征,
从而引出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透镜”,并介绍透镜
的概念。
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
集中到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学生回答各种透镜
的不同之处:有的中间
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
边缘.
学生体会近视眼镜中
间较薄,边缘较厚,是
凹透镜;远视眼镜中间
较厚,边缘较薄,是凸
透镜.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温故知新,通过学生
熟悉的镜子引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
通过学生间的交
流,使学生对透镜有了
初步的了解。
为下一环
节作出了铺垫。
二、讲授新课
1、透镜的种类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能让光
透过的这一类镜子即透镜.
发给学生各种类型的透镜.
总结并画出或投影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透
镜,说明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学生讨论说出几种不
同的猜想,选择现有器
材,自己设计方案验证
自己的猜想.
学生探究实验过程。
在学生进行自主设计、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
师不断地给予学生展
示的机会,并对他们的
成功予以肯定和鼓励,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实验一:观察手平行光射向透镜后,光线
的传播路径的改变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放入透镜后,透过透镜区域
光的亮度和光照范围的变化.
提出:放入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看到什么
现象?
并画出光路图:
使平行光射向混浊液
体,依次把凸透镜和凹
透镜放入手电筒和液
面之间.
讨论得出:放入凸透镜
后,光照范围变小、变
亮,放入凹透镜,光照
范围变大、变暗。
鼓励学生之间共同合
作,通过仔细观察实验
现象,相互讨论归纳结
论。
归纳小结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
散作用.
实验二:用激光演示仪演示.
演示将一束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
镜时光线的传播情况,并说明:平行光通
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一点上,所以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平行光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所以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并画出光路图:学生认真观察对比,进
一步验证实验一的结
果。
进一步验证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增强学生的
自信心。
3.焦点和焦距根据学生作图情况反馈,利用多媒体演示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传播,给
出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
来.还要说明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
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帮助学生领会虚焦
点的含义:除让学生迎着光看外,可以借
助光路图告诉学生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实
验演示每个透镜的焦点有两个.它们关于
透镜的中心对称.再换用焦距不同的透镜
重复实验,得出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
发散作用越明显.
让学生发表自己实验
得出的结果与演示实
验的结果的异同点。
进
一步明确
让学生明确不同的实
验设计都可以得出相
同的结果,但实验效果
不同。
六、板书设计
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3、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二、焦点和焦距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九、教学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前一节《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
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透镜就摸起没完。
又耽误了不少时间。
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
我选用了激光光学演示仪做的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更容易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第三部分:透镜的奥秘。
设计这部分知识时,我想让学生复习一下光的折射作图,可是能完整不错的画出折射图的学生很少,只能让个学的较好的学生上黑板版演,然后再次将作图方法讲解,耽误了些时间。
练案:
A组
1.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_______.它对光有_______作用。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_________.它对光有_______作用。
2.平行与主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在主轴的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它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 。
3.同一束平行光线射到不同的镜上变成不同的光束.如图所示。
其中A是______镜.B是______镜,C是______镜.D是______镜。
4.在下图所示的框中.画上适当的透镜组合。
5.请完成下列光路图
6.能使光线发散的面镜和透镜有:()
A.凹面镜、凹透镜;
B.凹面镜、凸透镜;
C.凸面镜、凹透镜、
D.凸面镜、凸透镜。
7.(1)如图1所示的四块玻璃制成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写字母)。
(2)图2中透镜是______,图中MN是______,F1、F2为______,O为______,f1、f2是______,f1______f2(选填“>”、“=”或“<”)。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