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是工程技术学科之一,旨在利用机械制造设备生产机械产品的工艺、设备、工艺设计及加工能力的技术知识。
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课程的设计包括对技术基础知识、机械工程基础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
一、技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设备、机械加工工艺及工程图纸等。
特别是要突出机械加工工艺,更发挥其作为一门技术和科学的价值,以制作各种机械部件为目的。
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和详细的机械工艺基础知识,让应用性的机械加工工艺和技术变得更清晰方便。
二、机械工程基础教学内容:机械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机械制造、机械系统设计与动力控制等。
此外,还包括一些自动化技术等与机械工程相关的科技学科。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所需的机械工程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涵盖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刀具技术及热处理、机械自动化等方面。
三、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上学习到的各种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做一些有实践意义的实验,运用到机械工艺和机械设计中去,做到初步实习,加强技术的理解能力,参加实训课,实现能力提升。
另外,以实践教学内容中所学到的知识作为技术培训的基础,定期做一些机械加工实验,为进一步学习积累必要的经验和技能。
四、实训教学: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制定一些实训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熟练掌握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加工工艺及相关的机械设计、机械自动化等实践操作技能。
另外,通过设计相关的机械制造项目,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解,并走进实际的环境中,通过实践去学习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_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工具,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机械制造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设计。
二、课程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工具。
2.熟悉机械制造相关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4.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零件和装置。
5.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制图基础。
包括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制图标准、常用符号、工程图、构图传统、机械零件符号、常用线型等。
2.机械加工基础。
包括常用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加工精度控制、刀具类型和使用等。
3.机械加工设备。
包括常见的机床、工具、模具、测量工具等。
4.测量技术。
包括机械加工过程中常见的测量方法、精度控制等。
5.机械设计基础。
包括机械零件设计、装配技术、机械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专业软件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机械制造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技术和测量方法。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设计作业:对学生提出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零件和装置,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成绩等。
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考试时间为2小时,主要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进行高层次研究提供支持。
机械制造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
2.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及其工作原理。
3.了解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材料和工具。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a.锻造工艺b.焊接工艺c.切削工艺d.冲压工艺3.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材料4.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工具5.机械制造实际操作三、教学重难点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及其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来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示范法:通过示范来展示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及其工作原理。
3.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组织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机械制品,引起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兴趣。
2.知识讲解1)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及其工作原理。
3)讲解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材料和工具。
3.示范实践1)教师通过示范,展示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及其工作原理。
2)学生观摩示范并模仿教师进行实践操作。
4.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指导,进行机械制造的实践操作。
包括使用材料和工具进行加工、装配等。
5.总结归纳教师对本堂课所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2.布置作业,希望学生能够总结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
七、教学资源1.机械制造教材及PPT。
2.机械制造相关的实物展示。
八、课后作业1.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
2.研究一种新型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和材料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实践环节时间较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下次可适当增加实践时间,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1. 引言机械制造是工程领域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设计说明书旨在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进行详细说明,包括课程设计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便于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明确目标、合理布局和有效实施。
2. 课程设计目标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设计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掌握;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机床操作和零件加工;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5.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3. 课程设计内容3.1 理论学习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包括以下理论学习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加工原理与技术•机械设备与工装设计•数控技术与应用3.2 实践操作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实践操作内容:•机床操作实习•零件加工实验•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践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机床操作和零件加工,掌握实践技能;3.课程设计:通过设计机械制造相关的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讨论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3.课程设计评价:评价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学习表现与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参与度。
6. 课程设计进度安排模块学时安排理论学习模块15学时实践操作模块20学时课程设计与评价10学时7. 参考教材与资源•教材:《机械制造基础》作者:XX•实验指导书:《机床操作与零件加工实验指导》作者:XX•数控教程:《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教程》作者:XX8. 总结通过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和常用设备,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2. 使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掌握影响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3. 引导学生认识金属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了解其性能特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熟练使用机械制造相关设备,进行简单的零件加工。
3.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制造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初中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明确,便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制造概述: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常用设备及其发展趋势。
- 教材章节:第1章 机械制造概述2. 金属切削加工:讲解车削、铣削、磨削等金属切削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2章 金属切削加工3. 特种加工:介绍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等特种加工技术及其适用范围。
- 教材章节:第3章 特种加工4. 零件加工质量:分析影响零件加工质量的因素,阐述提高加工质量的措施。
- 教材章节:第4章 零件加工质量5.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讲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5章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6. 机械制造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 教材章节:第6章 机械制造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831003一、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1. 零件分析:根据给定的零件图,分析其结构、材料、精度要求等,确定加工方法。
2. 工艺规划:根据零件的结构和精度要求,规划合理的加工工艺路线,包括加工顺序、刀具选择、切削参数等。
3. 设备选择:根据加工工艺路线,选择合适的机床和辅助设备,并进行设备调整和试切削。
4. 加工实施:按照规划的工艺路线和设备调整,进行实际加工,记录加工过程和数据,分析加工质量。
5. 总结报告:整理加工过程中的数据和问题,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
三、设计要求1. 确保零件加工精度符合要求,保证产品质量。
2. 合理规划加工工艺路线,减少加工时间和成本。
3. 选择合适的刀具和切削参数,保证加工效率。
4. 注重安全操作,遵守机床操作规程。
5. 注重环保和卫生,保持工作场所整洁。
四、设计步骤1. 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纸,了解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知识。
2. 零件分析:根据图纸,分析零件的结构、材料、精度要求等。
3. 工艺规划:根据零件的结构和精度要求,制定初步的加工工艺路线。
4. 设备选择和调整:根据加工工艺路线,选择合适的机床和辅助设备,并进行设备调整和试切削。
5. 实际加工:按照规划的工艺路线和设备调整,进行实际加工。
6. 数据记录和分析:记录加工过程中的数据和问题,对加工质量进行分析和总结。
7. 总结和报告: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
五、参考资料1.《机械制造基础》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
2. 相关机床操作手册及切削参数表。
3. 课程设计指导书及相关资料。
六、注意事项1. 确保人身安全,遵守机床操作规程。
2. 注意环保和卫生,保持工作场所整洁。
3. 注重数据记录和分析的准确性,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机械制造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2.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3.了解机械制造中的材料选择和加工过程;4.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的定义和概念;2.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3.材料选择和加工过程;4.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或实例,激发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机械制造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理论讲解:(1)机械制造的定义和概念:介绍机械制造的定义和概念,包括机械制造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2)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介绍机械制造中常见的工艺和方法,如切削、冲压、焊接、铸造等,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范围。
(3)材料选择和加工过程:介绍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材料选择和加工过程,包括材料的物理性质、机械性能和耐久性等因素的考虑,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和工装选择。
(4)应用实例:通过一些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3.互动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机械制造案例,要求他们通过讨论和合作,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机械制造实践活动,例如利用3D打印机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零件。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和方法,并培养他们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供有关机械制造相关书籍和网站的推荐,以便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互动情况;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3.设计一份笔试或实践性评估,以检验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4.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五、教学资源:1.课件和多媒体设备,用于理论讲解和案例演示;2.机械制造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3.机械制造相关书籍和网站的推荐。
机械制造基础教案2一、课程背景机械制造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机械工程师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机械制造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机械工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基础教育的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机械加工工艺和机械零件制造。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常用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其特点;3.熟悉机械零件制造的流程和要点;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机械零件的制造任务。
1.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的概念和分类–切削加工工艺–成形加工工艺–切割加工工艺–其他常见机械加工工艺2.机械零件制造–机械零件制造的流程–机械零件制造的要点–常用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机械零件的装配和调试1.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和PPT展示,介绍机械加工工艺及机械零件制造的相关知识;2.实验实践: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加工设备进行实践操作;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五、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制造基础教材(可自行选用)2.实验设备:数控机床、车床、铣床等常见机械加工设备六、教学评估1.平时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和实验报告;2.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综合考核;3.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其他要求1.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2.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如安全操作、仪器使用等;3.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图纸阅读和绘图能力。
以上为机械制造基础教案2的大致内容和要求,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和机械零件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机械工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二、本课程总体目标1.系统学习机械制造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2.了解机械制造系统的构成,熟悉机械制造系统工艺流程,熟练操作基础机床;3.懂得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机械制造,能够综合运用系统化的知识加工出机械制造产品,了解基本的机械加工工艺;4.了解常用的机械检测方法,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安全生产知识;5.夯实机械制造基础,为今后的机械制造实践及应用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1.机械制造学科基本知识网络: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自动化、机械检测技术等。
2.机械制造系统构成:分析机械制造系统的构成,机械制造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机械制造系统工艺流程,机械制造系统的加工、装配和调试,机械制造系统的技术指标。
3.基础机床操作:主要内容包括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等机床的操作。
4.计算机技术辅助机械制造:介绍计算机技术辅助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如刀具模拟和控制技术、机床把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等。
5.基本机械加工工艺:解剖机械制造过程,重点介绍基本机械加工工艺,以及加工工艺参数的确定方法。
6.常用的机械检测方法:重点介绍机械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如涂装检测、几何公差检测等。
7.机械制造中的安全生产知识:介绍机械制造中的安全生产知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重点结合实践,将课程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将工艺仿真、机床操作、检测实验及相关的实践分解归纳和实施为教学内容,实现理论联系实践,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使学生切实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知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引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本文将围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设计,介绍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并在最后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和展望。
课程目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备设计、加工和装配机械零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流程和常用设备,了解机械加工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见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内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机械制造的定义和概念•机械制造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机械制造的分类和特点•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原理2.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数字化设计软件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数控机床及其编程3. 机械加工工艺•金属切削原理和加工方法•金属切削刀具的选用和刀具磨制技术•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4. 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制造•机械零件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实验实践外,还应该引入以下教学方法:1. 项目驱动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机械制造项目,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团队合作学习将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机械制造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3. 翻转课堂通过提前布置课前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则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室实践、工厂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机械制造过程,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评估方法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评估,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1.设计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有关课程内容,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分析工艺问题的能力,与设计机床夹具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应熟悉有关标准与设计资料,学会使用有关手册与数据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作为未来从事机械制造技术工作的一次基本训练。
2.设计的题目与内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通常定为:制定某一零件成批或者大批生产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也可针对一组零件进行成组工艺与成组夹具设计。
2.1 设计应完成的内容:1)制定指定零件(或者零件组)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加工工艺卡片,选择所用机床、夹具、刀具、量具、辅具;2)对所制定的工艺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与计算;3)确定毛坏制造方法及要紧表面的总余量;4)确定要紧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与技术要求;5)对要紧工序进行工序设计,编制机械加工工序卡片,画出的工序简图,选择切削用量:6)设计某一工序的夹具,绘制夹具装配图与要紧零件图;7)编写设计说明书。
2.2课程设计实例3.制定工艺规程步骤与方法1 .分析设计对象阅读零件图,熟悉其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及其在所装配部件中的作用(如有装配图,可参阅)。
分析时着重抓住要紧加工面的尺寸、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与要紧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 .确定毛坯制造方法及总余量,画毛坯图确定毛坯种类与制造方法时应考虑与规定的生产类型(批量)相习惯。
对应锻件,应合理确定其分模面的位置,对应铸件应合理确定其分型面及浇冒口的位置,以便在粗基准选择及确定定位与夹紧点时有所根据。
查手册或者访问数据库,确定要紧表面的总余量、毛坯的尺寸与公差。
如若对查表值或者数据库所给数据进行修正,需说明修正的理由。
绘制毛坯图。
毛坯轮廓用粗实线绘制,零件实体用双点画线绘制,比例尽量取1: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设计要求1.1 设计背景机械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工程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理解,并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1.2 设计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该能够: - 熟悉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工艺、机械零件加工等内容; - 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如钻孔、车削、铣削等; - 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简单的机械零件,并进行装配和调试。
1.3 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1. 理论学习部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教学; 2. 实践操作部分:基于所学理论知识,完成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
二、理论学习部分2.1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2.1.1 机械工艺•机械工艺定义•机械工艺的分类和基本流程•机械工艺参数的选择和优化2.1.2 机械零件加工•机械零件加工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机械零件加工用机床和工具的选用2.2 理论学习课程安排根据学习进度和教学安排,将上述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进行系统讲解,理论学习部分按以下顺序进行: 1. 机械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机械工艺的基本流程和参数选择 3. 机械零件加工的基本概念和工艺分类 4. 机械零件加工用机床和工具的选择三、实践操作部分3.1 设计任务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任务。
具体要求如下: - 零件设计:根据给定的零件要求,学生需要使用 CAD 软件进行零件的三维建模,并编写相应的零件加工工艺流程; - 零件加工:根据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学生需要使用适当的机床和工具进行零件的加工; - 零件装配:学生需要将加工好的零件进行装配,并进行调试。
3.2 实践操作课程安排根据学习进度和教学安排,将实践操作部分按以下顺序进行: 1. 学生接触到 CAD 软件并学习基本的建模操作; 2. 学生设计并建模一个简单的机械零件; 3. 学生学习并编写零件加工工艺流程; 4. 学生使用机床和工具进行零件加工; 5. 学生进行零件装配和调试。
—、课程概况《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中央电大数控技术专业(专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 4学分, 开设一学期。
先修课程为数学、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为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机床、数控工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工程常用材料的性能、用途, 冷热加工和热解决基本知识;具有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互相配合的知识;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加工的方法和常用机床的基本知识。
■课程重要内容金属材料及热解决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的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教学特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广泛, 并且目前高校中还没有将这样多课程整合在一起的成型课程可供借鉴, 具体表现为:(1)学科内容的整合创新。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的材料、公差测量、热解决、刀具与切削加工、工艺的多学科内容。
需要将各个相关学科的内容重新整合、贯通, 对学生的能力规定比较高, 存在原定的教学难度。
(2)各个学科内容互相独立有互相联系, 因此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保证学生达成教学规定、具有相应的能力, 需要认真、准时完毕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规定教学内容:介绍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涉及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大分类以及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信息系统基础知识, 为后面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具体涉及以下内容:1.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和蠕变强度铁碳合金相图·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含碳量对铁碳含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合金相图的应用教学规定·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各状态的组织结构。
·掌握金属的强度、硬度、韧性, 并可以判断出金属的机械性能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