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模拟演练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鸦片入池,经过石灰盐卤浸泡熏蒸,毒气升腾,导致在场多人中毒,一人死亡。
这一事件反映了( )A.鸦片商人的残忍性B.中国科技的落后性C.虎门销烟的坚定性D.中国人民的革命性2、“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材料说明租界是(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3、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
”其意在说明(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4、“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场战争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鸦片战争5、2016年9月,G20峰会在中国美丽的杭州召开。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是在( )A.1842年B.1894年C.1895年D.1901年6、《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
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
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 )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B.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D.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7、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列举1894~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重点)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难点)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原因(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政策。
(2)日本国内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3.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4.1894年9月,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5.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6.影响(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
(3)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5)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图解历史]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概念阐释]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列强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就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
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主要形式有投资设厂、修筑铁路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1)兴起:19世纪末,在反洋教斗争的推动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兴起。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因无力镇压,转而采用“抚而用之”的策略。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解析从标题《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中看不出A、C、D三项。
其中,“青岛问题之力争”反映了“外争国权”,“曹汝霖宅之焚毁”“章宗祥大受夷伤”反映了“内除国贼”。
答案 B2.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A.①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C3.《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①关税自主权②内河航运权③九龙司地方一区④香港岛A.①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有材料可知这是考察《南京条约》的内容,而②是《天津条约》的内容,③是《北京条约》的内容。
答案 B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五四运动前后,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依然是民主革命和反帝反封建,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和群众基础有了变化。
答案 B5.2019年,为祝贺“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上海静安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特推出系列展览。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上图中的“大饼”代表着当时任人宰割的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中握有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的对着“大饼”下刀,惟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有振臂疾呼,望饼兴叹。
漫画很好地展现了“大清”那不堪一击、任人宰割的景象。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目标分解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 结合明治维新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让学生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并且进一步理解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3. 掌握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4. 掌握《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
【自主探究】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 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政策。
(2)日本国内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2. 导火线:朝鲜①__________ 起义。
3. 战争的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②_________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4. 1894年9月,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5. 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③___________》。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6. 影响(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
(3)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5)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特别提醒】甲午战争发生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自此开始,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 义和团运动(1)兴起:19世纪末,在反洋教斗争的推动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兴起。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世界〕2.?马关条约?:最严重3.台湾:1895——1945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对抗斗争1.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扶清灭洋〞2.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近代史上列强有过哪些侵华战争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轰开紫禁城的大门,而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又一次次地书写着中国人的屈辱。
但眼泪换不来同情,妥协也不能阻止列强侵略的铁蹄。
今天,我们学习近代史上对中国开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两次侵华战争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我们首先来完成预习提纲的第一局部。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同学们一起完成预习提纲的第一局部。
请同学们看本局部预习提纲中的“根本原因〞:日本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同学们可翻开图册P43?趋向多极化的世界?据此内容划一下日本的侵略路线图。
同学们可以看出日本征服世界的方案非常完整,这就是日本的所谓“大陆政策〞。
板书:1.“大陆政策〞完整的“大陆政策〞分五期: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亚洲乃至全世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知识结构分析一、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立知识体系)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
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可能性)。
于是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2、具体表现:①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如: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
②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3、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比较)①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以东南沿海为主)②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突破口)③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④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方式。
(以商品输出为主)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4.危害:①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无能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文化因素)。
历史上,日本就觊觎亚洲大陆。
[学生用书P51]1.中日甲午战争暴发于( )A.中国东北B.日本马关C.朝鲜海域D.中国山东解析:选C。
中日甲午战争暴发的标志是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2.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予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先可能出此刻()A.1840年B.1860年C.1895年D.1901年解析:选C。
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于1895年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开放重庆等为通商口岸,准予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莫道中华尽懦弱,农人阶级志不移。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抗英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农人阶级”“扶清灭洋”,能够看出这是对义和团运动的描述。
4.“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次战争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解析:选C。
由材料中的“寇兵”“分国占据”“为日人”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阅读以下材料:义和团的一份揭帖中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损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请回答:关于那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缘故和拯救民族危亡的途径,义和团持何种观点?其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如何?这种观点和态度具有什么踊跃意义和局限性?解析:义和团的观点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归纳,注意题目的三个要点“缘故”和“途径”和“态度”;对观点的评判从踊跃意义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试探。
答案:以为那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入侵造成的,必需通过武力招架将它们赶出中国。
对西方科技持排斥态度。
其观点的踊跃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招架帝国主义的入侵;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括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偏向,这些无益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展。
考点12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 1爆发: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 海面挑起战争。
2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让领土;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2)危害⎩⎪⎨⎪⎧ 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②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4.影响⎩⎪⎨⎪⎧ 1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2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3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 斗争。
[图表识记] 《马关条约》的内容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打击对象直指外国侵略者,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地区。
2.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背景⎩⎪⎨⎪⎧ 1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2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
2.爆发: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3.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影响⎩⎪⎨⎪⎧ 1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微点拨] 《辛丑条约》的特点(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赔款数额与当时中国人口对等);(2)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3)既维护清政府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4)使中国长期陷入被动状态。
1.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备课资料时空隧道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与中日甲午战争不同,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列强协同对华作战,他们打着“保护使馆和侨民安全”的幌子.挑起了瓜分中国的殖民战争,使中国遭受了空前严重的蹂躏和浩劫,蒙受了最为深重的奇耻大辱,国人称之为“庚子国难”。
八国联军本为征服、掠夺和瓜分中国而入侵,所以联军一踏上中国的神圣国土就进行了毁灭性的大破坏。
列宁在1900年《火星报》创刊号上写的《中国的战争》一文中说,当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时,“他们(侵略者)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他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在这些基督教徒立功的时候,他们却大叫大嚷反对野蛮的中国人。
说他们胆敢触犯文明的欧洲人”。
列宁还写道:中国“究竟憎恶哪一种欧洲人呢?并且为什么憎恶呢?中国入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
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发横财的人。
……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这表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19、20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挑起的空前规模、空前残暴和空前野蛮的殖民战争,也是帝国主义由不公开的偷偷摸摸地瓜分中国转向公开的以暴力瓜分中国的标志。
中华民族从此陷入更加苦难的深渊。
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将会怎样,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
在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增强的同时,志士仁人对于救国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经过一百年的顽强奋斗,中国终于走上了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
历史回眸日本于1894年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故名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明治天皇即位之初,就扬言要“布国威于四方”。
1890年其国内又爆发经济危机,为转嫁经济危机,日本急于发动对华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协助镇压。
第11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2018·邢台)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华民族自觉统一体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与外来民族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该学者意在强调( A )
A.西方入侵助推中华民族意识近代化
B.中外关系的恶化有利于民族大团结
C.传统的民族意识受到民众质疑
D.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反侵略密切相关
[解析] “外来民族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明了中华民族意识近代化的觉醒与外来侵略有一定的联系,故A项正确;B项中关系恶化不符合题意;C项中民众质疑材料没有体现;D项中反侵略不是材料主旨。
2.(2016·全国卷Ⅰ·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C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由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等信息结合所学并联系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当时洋务运动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集权制度使军队在战场上缺乏灵活性,排除B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3.(2017·天一联考)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
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A )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D.干涉还得到清廷的回报
[解析] 据材料“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才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故B项排除;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过于笼统,故C项排除;英国没有参加干涉,故D项排除。
4.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
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
这一看法( B )
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
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
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
”可知肯定了农民的爱国主义,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可知学者既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也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
”可知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不是清政府的作用,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可知并没有忽视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
5.(2017·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某学者称:“中国几千年来未有真正之外交机构,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
”这一转型指的是( C )
A.清政府被迫划定租借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解析] “清政府被迫划定租借”“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没有关于外交机构的内容,故A、B、D三项错误;《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事务,故C项正确。
6.(2018·衡水金卷)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四类条款。
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B )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D.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解析]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目的是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措施,故B项正确;A项属于赔偿性;C项属于惩罚性;D项属于改善性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