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科学-植物的叶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4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植物的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五课,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
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节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马上要开始科学探究了,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面。
(课件出示——四季图) 注意观察图上的叶子。
2、师:刚才你观察到什么?生:自由汇报。
师:是的,五彩缤纷的叶子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
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科学家,一起来探究植物的叶。
(出示课题——5、植物的叶)二、分类、明确标准。
1、个人分。
①、数一数,你共有几片叶子?②、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这里面共有几种植物的叶?2、明确分类标准。
3、同一种叶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叶的形状叶的边缘叶的表面等三、观察叶的结构。
1、这么多的叶子它们身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探究叶的结构。
生:拿出一片完整的叶子,仔细观察,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①观察、汇报。
(师板书)小结:可见一片完整的叶子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
②自我介绍叶的相同结构。
2、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四、了解叶的生命特征及生长过程。
出示带有不同时期生长情况的叶子的枝条。
活动:(1)观察同一根枝条上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教科版科学三上《植物的叶》说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叶》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探究叶子的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叶子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植物入手,探究植物的叶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特征。
但在观察和探究植物叶子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叶子的基本结构,了解叶子的功能,学会观察和描述叶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叶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叶子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叶子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以及叶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叶子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叶子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叶子的功能。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叶子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透明胶带等。
3.教学资源:相关课件、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叶子标本,引导学生关注叶子的形态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叶子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叶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叶肉、叶脉、叶柄等。
同时,展示叶子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叶子从发芽到成熟的过程。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
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入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我看到了什么》是新课程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
在教材的选编上,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
设计理念: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观察为基础。
教科2001课标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对叶子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
研究叶子是从是不是同一种叶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
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轨迹。
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
学生对植物的观察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局部观察仍不够细致,通过对植物的叶进行观察可加深学生对观察方法的了解。
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通过对植物的叶的观察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1、科学概念(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2、过程与方法(1)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的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尊重生命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2)学会观察叶的生命现象。
2、难点:感受叶也是有生命的,了解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五、教学流程观察比较树叶→观察同一种树叶的不同状态→观察树叶的生命特征(一)、导语:同学们好,秋姑娘来了,轻轻一吹,黄的,绿的,红的……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植物的叶》!(二)、新课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同学们到校园里大树下去捡落叶,你们捡了吗?把你捡到的落叶放到课桌上,瞧,这是老师捡到的落叶。
真漂亮!(PPT展示)1、探究观察(一)——观察比较叶(PPT展示)师说:我们一起来数落叶吧,数一数,你捡到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呢?再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几种树叶?数好了吗?为什么说它们是同一种树叶呢?(PPT展示)师说:小组讨论一下: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开始讨论吧。
观察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叶子的特点,学会分辨叶子种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真实的叶子和图片来认识叶子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植物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以及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植物的叶子进行观察,认识叶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学会区分叶子的种类。
【教具学具准备】PPT、植物叶标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棵植物,仔细观察并指出它的结构。
二、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其中的一部分,共同走进《观察叶》。
你见过哪些叶子呢?它们有什么特点?一、叶子的特点1.出示栎树叶、杨树叶、柳树叶和芭蕉叶的图片,观察一下这些树叶长什么样子?栎树叶杨树叶柳树叶栎树叶:叶子数量比较密,叶片是嫩绿色的,细长的……杨树叶:墨绿色,像桃形而且周围有锯齿,上面有一根粗粗的叶脉,旁边有很多细小的叶脉,叶柄比较长……柳树叶:嫩绿色,又细又长,中间的叶脉颜色比较深……芭蕉叶:叶面鲜绿色,有光泽,长圆形,比较厚,叶柄粗壮而且很长……2.这几种叶子一样吗?有什么区别?总结一下,我们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区别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3.再分别从颜色、形状、大小这三个方面分别描述一下下面这些叶子雪松叶槭树叶雪松叶:像细细的针一样尖尖的,长得很密集……槭树叶:红红的,像五角星一样……4.对比欣赏枫树叶和槭树叶,杨树叶和桑树叶有什么不同?(1)原来枫叶是槭树叶的一种(2)桑树叶表面毛茸茸的,而且是嫩绿色的……5.出示枫叶和银杏叶的图片,观察它是哪种叶子?它的形状像什么?枫叶像手掌银杏叶像扇子二、同一棵植物的叶子,都一样吗?1.仔细观察长在同一棵树上的叶子一样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子,因为光照、水分、营养、周围环境等差异而有所不同。
2.讨论:叶有什么特征?它会怎样变化?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不断生长、发育、衰老。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第5课植物的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科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2―13页植物的叶。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五课,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
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节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
可以说这一课是引入细密观察的一个铺垫,看起来非常简单和通俗,但是就是在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好观察、非常通俗的观察活动中要引领学生发现更多关于植物的叶的知识。
这节课是对叶子的整体进行一个初步的观察,为以后两节课对树叶进行细密的局部观察做好铺垫。
3、教学目标的设计:学习目标:让学生经历对落叶从“摘”到“捡”的认识过程,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过程。
能力目标:会统计捡到的落叶的数量和种数,能根据一定的判断标准,区分同一种叶和例外种的叶,初步意识到观察是细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收集植物的叶,对叶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等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大自然调和相处的意识。
4、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科学有序的观察事物,指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对叶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同一种叶的标准。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落叶。
二、说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他们有着剧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能够根据老师的详尽要求进行有目的观察,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合适的评价。
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意见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组织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科学观察与科学思考结合起来。
教科版科学三上1.5《植物的叶》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叶》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的叶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生长过程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植物叶子的重要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和观察活动,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加深对叶子结构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植物的基本知识,对植物的根、茎有所了解。
但叶子作为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可能还没有深入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对叶子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植物叶子的结构名称,了解叶子的主要功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究叶子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叶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叶子的结构名称和功能。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叶子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生动形象的插图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叶子结构。
3.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叶子实物、显微镜、投影仪等教学器材。
2.制作PPT,内容包括叶子结构示意图、光合作用过程图等。
3.分组准备实验材料,如叶子、酒精、碘液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颗绿色的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叶子。
提问:“你们知道叶子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叶子的结构示意图,讲解叶子的主要部分,如叶片、叶柄、叶脉等。
《各种各样的叶》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三课,在“我看到了什么”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
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
可以说这课是引入细致观察的一个铺垫,看起来非常的简单和粗浅,但是就是在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好观察、非常粗浅的观察对象中引领学生发现更多。
关于“什么是区分不同种树叶的标准?”对叶子的整体进行一个初步的观察,为以后两节课对树叶进行细致的局部观察做好铺垫。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教材的重点是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之上的。
所以这一课的重点主要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上面”,并能扩展学生的观察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促进他们能动地观察。
喜欢观察植物,可以说是学生与生俱来的。
当他们发现有这么多漂亮的植物的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
但对于习以为常的叶子来说,学生也许观察的兴趣不浓;也许只对叶子某个特征感兴趣,并不能清楚地、完整地观察植物叶的外表特征。
这就需要学生带着观察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不断改善观察方法,获得对叶子丰富的、直接的认识,并对美丽的树叶产生感情。
实现学习、表达的多元化、自主化。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方面: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方面:会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能够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收集树叶,对树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等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树叶的观察分析、比较分类。
教学难点: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1、各种各样的落叶。
(按小组分好)2、学生的记录纸。
【教后反思】课上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不能从事独立完整的探究活动,所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上。
小学科学15植物的叶(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植物的叶(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三年级的学生了解植物的叶,认识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让他们明白叶对植物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植物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叶是植物的重要器官。
2. 了解叶的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
3. 理解叶的结构和功能。
4. 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认识叶的形态结构。
2. 理解叶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1. PPT讲义。
2. 采集的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叶子样本。
3. 植物叶的模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植物的照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植物有哪些重要的部分?引导学生提到根、茎、叶。
2. 探究叶子的形态(10分钟)·展示不同形状的叶子样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形状。
·学生观察校园里的不同叶子样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 认识叶子的结构(15分钟)·利用PPT讲解叶的结构,包括脉络、叶柄、叶片等。
同时,与实物叶子和植物叶的模型进行比对,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叶的结构。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植物叶子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 理解叶的功能(15分钟)·利用PPT展示叶的功能图片,并向学生解释叶的重要功能,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果没有叶子,植物能够生存吗?为什么?5. 互动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安排一份叶的样本。
·学生观察样本,描述叶子的形状、颜色、边缘等特征,并记录在观察表上。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并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
6. 总结(10分钟)·回顾叶的形态和结构。
·强调叶的重要性和功能。
·鼓励学生保护和爱护植物的意识。
五、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学生带来自己观察到的叶子样本,进行展示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