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27.60 KB
- 文档页数:9
小反刍兽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疾病,小反刍兽疫病的主要感染群体为山羊、绵羊等哺乳纲偶蹄目的草食性动物,一旦感染小反刍兽疫病则会导致羊只出现发育迟缓甚至危及生命进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本篇文章也以此为中心,主要讨论了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病原和流行特点,分析了发病症状、临床诊断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帮助,有效落实羊小反刍兽疫病防控。
经济社会的发展让现阶段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能力和获取能力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饮食结构在发生变化,羊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较为契合于我国人民的饮食喜好,因此市场上对于羊肉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但是在羊群养殖的过程当中,羊小反刍兽疫病的出现很容易会造成大范围的损失,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明确防控对策,而在此之前,首先则需要了解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病原和流行特点以及发病症状。
一、病原及流行特点羊小反刍兽疫病又称羊瘟,是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羊小反刍兽疫病病原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该种病毒的抵抗力是相对较低的,一般情况下在2小时内即可以完成消灭工作,同时在pH<4.5或pH>11.1的条件下病毒也很难存活,但是在冷藏冷冻的环境中病毒可以长时间保存。
除此之外,醇、醚等相应的清洁剂也可以起到较好的灭杀效果,例如2%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苯酚都可以起到较为明显的消杀效果,因此做好防治往往可以较好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有效地防止羊小反刍兽疫病大范围传染的情况。
该病主要的感染群体为山羊、绵羊等哺乳纲偶蹄目的草食性动物,当然不同种类的动物其感染概率和感染之后所造成的影响是有所区别的,例如相较于绵羊,山羊在感染羊小反刍兽疫病之后所呈现出的临床症状更加明显,而年龄相对较小以3~8月为主的山羊在感染羊小反刍兽疫病时症状最为严重。
除此之外,鹿、野猪等都会感染小反刍兽疫病,区别则在于其临床症状以及感染状态。
反刍动物研究进展报告反刍动物是指一类食草动物,其消化系统具有特殊结构,能够将粗糙的植物纤维素进行有效分解和消化。
近年来,对反刍动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对于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由反刍胃、蜂巢胃和真胃组成,每个胃有不同的功能。
反刍胃能够将植物食物进行咀嚼和湿化,并通过一系列发酵反应将低质量的食物转化为高质量的营养物质。
蜂巢胃和真胃则负责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其次,关于反刍动物发酵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产生有机酸和气体等代谢产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给反刍动物。
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反刍动物拥有不同的微生物组成,这与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有关。
此外,对反刍动物的饲养管理也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传统养殖方式中,反刍动物常常面临消化不良、营养摄取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通过改变饲料配方、添加预生物和益生菌等方式,提高了反刍动物的消化效率和生产性能。
最后,研究者还对反刍动物的遗传和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反刍动物的基因测序和分析,揭示了其与消化系统和微生物共生关系相关的基因和适应机制。
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反刍动物的特殊消化系统,还为改良和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对反刍动物的研究在消化系统结构、微生物群落、饲养管理和遗传基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反刍动物生物学特性的理解,还为改进养殖管理和提高生产性能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羊小反刍属于高传染性病毒,患病羊的死亡率比较高,在全球被划定为计划根除的动物疫病。
而随着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羊小反刍兽疫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限制了当前我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该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一旦发生疫病,会导致广大养殖户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然而在防控工作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也会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
因此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分析羊小反刍兽疫的具体情况,探究诊断技术和防疫措施,有效防治该疾病,降低损失,促进我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羊小反刍兽疫的分析1、基本特征羊小反刍兽疫在一年四季均可能会发生,多发生于干燥寒冷的地区,以及降雨量大的季节,气温骤变的情况下,使得羊群的生活环境发生突然变化,对羊群产生一定刺激,降低羊群的免疫力,导致致病菌入侵,增加了患病的风险概率。
羊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属于RNA 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弱。
该病毒适合低温环境生存,气温骤降或寒冷季节为病毒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条件。
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由个体接触和分部接触,发生病菌传染。
患病动物的器官组织排泄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受污染的饮水饲料和各种器具都是十分重要的传染源。
该疾病一旦发病能够迅速传染。
被病菌感染的羊的分泌物中含有较多的病菌,若处于孕期,乳汁中也会含有大量的病菌。
一旦出现羊小反刍兽疫的病症,很可能是急性症状。
在羊群中,山羊和绵羊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绵羊的发病率往往高于山羊,容易发展为亚急性状态。
刚出生3~8月的小羊最容易被感染。
该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可达20d 以上,一般为4~5d。
2、临床症状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①最急性型病羊的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精神萎靡不振,减少进食,会出现流鼻涕和鼻腔黏液分泌物,而且鼻腔黏膜容易溃烂。
处于发病中期,病羊会出现腹泻的情况,粪便呈水样状,持续5~6d 后出现死亡。
若母羊怀孕,受到致病菌的影响,则会出现体温下降,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症状,极大可能会引发流产并增加死亡概率。
一例小反刍兽疫的调查报告孔祥英(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25100) 随着养羊业的迅速发展,羊病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重视。
小反刍兽疫是危害绵羊和山羊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2007年首次传入我国,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也把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只感染绵羊和山羊引起临床症状,而感染牛则不产生临床症状。
该病在密切接触的动物之间可通过空气传播。
下面笔者就本地区发生的一例小反刍兽疫做如下报告。
1 发病原因2014年3月13日,兴城市三道沟乡汪家村某村民,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外引小尾寒羊51只,3月22日接到通报山东省发现小反刍兽疫。
3月26日该村民饲养的羊群中有7只发病。
2014年3月27日有2只死亡。
2 临床症状患病羊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腔流黏脓性分泌物,呼出恶臭气体,体温高达413 病理变化病死羊只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
剖检皱胃出现糜烂性病灶,肠道出血,结肠和直肠结合处发现线状出血,有的呈斑马样条纹。
淋巴结肿大,脾脏有坏死灶,气管、鼻腔有出血。
4 临床诊断根据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做出诊断,怀疑是小反刍兽疫。
市疫控中心立即对全群羊只采取全血、口鼻棉拭、病死羊只等病料送至省疫控中心。
病原学检测。
对病死羊病料直接进行检测,对病羊口鼻棉拭进行RT-PCR检测为阳性。
血清型检测。
用小反刍兽疫单抗竞争ELISA 检测法为阳性。
5 结果判定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诊为小反刍兽疫。
6 疫情处理6.1 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划分该养殖户为疫点。
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km 的区域为疫区。
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10km的区域划分为受威胁区。
6.2 封锁立即对汪家村进行封锁,设立消毒检测站,建立疫情日报告制度。
6.3 扑杀2014年3月29日对剩余49只羊全部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小反刍兽疫病理变化小反刍兽疫(也称为小反刍兽肺病)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如牛、羊等。
本文将从病理变化的角度探讨小反刍兽疫的病理特点和变化过程。
小反刍兽疫主要侵犯反刍动物的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
感染后,病毒首先进入呼吸道黏膜细胞,通过黏膜细胞间隙进入淋巴系统。
在淋巴系统中,病毒迅速复制和扩散,引起淋巴结的肿胀和增生。
这是小反刍兽疫最早期的病理变化。
随着病毒的持续感染,淋巴系统的病变逐渐加重。
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开始凋亡,出现坏死现象。
同时,病毒还可以侵犯淋巴系统中的B细胞,抑制其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这些病理变化使得反刍动物容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发二次感染。
除了淋巴系统的病变,小反刍兽疫还可以引起肺部的病理变化。
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肺泡间质的炎症反应,使肺泡壁增厚。
同时,病毒还可以直接侵犯肺泡上皮细胞,导致肺泡炎症和坏死。
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肺部功能减退,呼吸困难等症状。
除了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小反刍兽疫还可以引起其他系统的病理变化。
例如,病毒可以侵犯消化系统,引起腹泻和消化不良。
病毒还可以侵犯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症状,如运动障碍和痉挛。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也与宿主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在感染后,宿主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旨在清除病毒和恢复组织功能,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反而会损害宿主组织。
因此,适度调节免疫反应对于控制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非常重要。
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变化涉及呼吸系统、淋巴系统和其他多个系统。
了解病理变化的特点和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防控小反刍兽疫。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揭示小反刍兽疫的致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小反刍兽疫疫苗研究进展王凡;智晓莹;董金杰;常艳燕;刘学荣【摘要】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烈性、接触性重大跨国动物疫病.目前,该病在我国已经发生,给我国畜牧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同多数病毒性疾病的防制相同,对小反刍兽疫PPRS的防制仍以疫苗免疫预防为主.文章对小反刍兽疫的各类疫苗进行综述,以期为疫苗的合理应用提供技术帮助.【期刊名称】《中国草食动物科学》【年(卷),期】2014(034)003【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病毒;疫苗【作者】王凡;智晓莹;董金杰;常艳燕;刘学荣【作者单位】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730046;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730046;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730046;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730046;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7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5.3小反刍兽疫(PPR),又名小反刍兽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1]。
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和其他麻疹病毒属成员的致病性相似,PPRV最容易在动物的上皮组织和淋巴组织中复制。
2~3 d就可导致病毒血症,病毒扩散至全身各处的淋巴器官、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的黏膜继续增殖,4~6 d后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2]。
目前对PPR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对PPR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市场上现在主要销售的是灭活疫苗和弱毒苗,基因工程疫苗在实验室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但要想投入生产还需大量的临床试验,因而,急需生产出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来预防PPR的流行。
同源的PPR灭活疫苗通常使用感染PPRV山羊的病理组织进行制备。
研究表明,氯仿的灭活效果优于甲醛,用氯仿灭活后免疫动物,血清抗体可持续8个月,但无法区分野毒株和疫苗株。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作者:骆学农, 郑亚东, 才学鹏, LUO Xue-nong, ZHENG Ya-dong, CAI Xue-peng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刊名:中国兽医科学英文刊名:VETERINARY SCIENCE IN CHINA年,卷(期):2007,37(11)被引用次数:8次1.王志亮;包静月;吴晓东我国首例小反刍兽疫诊断报告[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 2007(08)2.DIALLO A Control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classical and new generation vaccines 20033.COUACY-HYMANN E;BODJO C;DANHO T Evaluation of the virulence of some strains of peste-des-petits-ruminants virus(PPRV) in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West African dwarf goats[外文期刊] 2007(01)4.MUTHUCHELVAN D;SANYAL A;BALAMURUGAN V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nucleoprotein gene of Asian lineage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accine virus[外文期刊] 2006(08)5.MUTHUCHELVAN D;SANYAL A;SREENIVASA B P Analysis of the matrix protein gene sequence of the Asian lineage of peste-des-petits ruminants vaccine virus[外文期刊] 2006(1-2)6.DIOP M;SARR J;LIBEAU G Evaluation of novel diagnostic tools for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in naturally infected goat herds[外文期刊] 2005(04)7.HEANEY J;BARRETT T;COSBY S L Inhibition of in vitro leukocyte proliferation by morbilliviruses[外文期刊] 2002(07)8.KHAMEHCHIAN S;MADANI R;RASAEE M J Development of 2 types of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detecting antibodies to the rinderpest virus using a monoclonal antibody fora specific region of the hemagglutinin protein[外文期刊] 2007(06)9.CHOI K S;NAH J J;KO Y J Rapid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2005(04)10.BALAMURUGAN V;SEN A;SARAVANAN P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table vero cell line constitutively expressing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 hemagglutinin protein and its potential use as antigen i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serosurveillance of PPRV 2006(12) 11.BALAMURUGAN V;SINGH R P;SARAVANAN P Development of an indirect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peste-des-petits-ruminants virus in small ruminants[外文期刊] 2007(03)12.DECHAMMA HJ;DIGHE V;KUMARCA Identification of T-helper and linear B epitope in the hypervariable region of nucleocapsid protein of PPRV and its u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antibodies to detect viral antigen[外文期刊] 2006(3-4)13.AYAD S A;MOUAZ M A;KAMEL N A The p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standard reference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diagnostic antigen using a sonication technique 2004(02)14.SINGH R P;BANDYOPADHYAY S K;SREENIVASA B P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virus[外文期刊] 2004(07)15.SINGH R P;SREENIVASA B P;DHAR P A sandwich-ELISA for the diagnosis of peste des petitsruminants(PPR) infection in small ruminants using anti-nucleocapsid protein monoclonal antibody[外文期刊] 2004(11)16.SARAVANAN P;SEN A;BALAMURUGAN V Rapid quality control of a live attenuated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vaccine by monoclonal antibody based sandwichELISA 200717.KWIATEK O;MINET C;GRILLET C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outbreak in Tajikistan[外文期刊]2007(2-3)18.BRINDHA K;RAJ G D;GANESAN P I Comparison of virus isola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diagnosis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外文期刊] 2001(03)19.GEORGE A;DHAR P;SREENIVASA B P The M and N genes-based simplex and multiplex PCRs are better than the F or H gene-based simplex PCR for peste-des-petits-ruminants virus 2006(04)20.BALAMURUGAN V;SEN A;SARAVANAN P Onestep multiplex RT-PCR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in clinical samples[外文期刊] 2006(06)21.SARAVANAN P;SINGH R P;BALAMURUGAN V Development of a N gene-based PCR-ELISA for detection of peste-des-petits-ruminants virus in clinical samples[外文期刊] 2004(04)22.WALSH E P;BARON M D;ANDERSON J Development of a genetically marked recombinant rinderpest vaccine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外文期刊] 2000(03)23.SARKAR J;SREENIVASA B P;SINGH R P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various chemical stabilizers on the thermostability of a live-attenuated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vaccine 2003(32)24.AWA D N;NGAGNOU A;TEFIANG E Post vaccination and colostral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antibody dyna-mics in research flocks of Kirdi goats and Foulbe sheep of north Cameroon[外文期刊] 2002(04)25.信爱国;杨仁标;向文彬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3(02)26.HOSAMANI M;SINGH S K;MONDAL B A bivalent vaccine against goat pox and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induces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 in goats[外文期刊] 2006(35-36)27.SINNATHAMBY G;RENUKARADHYA G J;RAJASEKHAR M Immune responses in goats to recombinant 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glycoprotein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identification of a T cell determinant[外文期刊] 2001(32)28.MITRA-KAUSHIK S;NAYAK R;SHAILA M S Identification of a cytotoxic T-cell epitope on the recombinant nucleocapsid proteins of rinderpest and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es presented as assembled nucleocapsids[外文期刊] 2001(01)29.PARIDA S;MAHAPATRA M;KUMAR S Rescue of a chimeric rinderpest virus with the nucleocapsid protein derived from peste-des-petits-ruminants virus:use as a marker vaccine 2007(07)30.MAHAPATRA M;PARIDA S;BARON M D Matrix protein and glycoproteins F and H of peste-des-petits-ruminants virus function better as a homologous complex 2006(07)31.BERHE G;MINET C;LE GOFF C Development of a dual recombinant vaccine to protect small ruminants against peste-des-petits-ruminants virus and capripoxvirus infections[外文期刊] 2003(02)32.SERVAN DE ALMEIDA R;KEITA D;LIBEAU G Control of ruminant morbillivirus replication by small interfering RNA[外文期刊] 2007(08)1.李刚.江彦增.晁生玉.张锦秀.朱鸿飞.时建忠.LI Gang.JIANG Yan-zeng.CAO Sheng-yu.ZHANG Jin-xiu.ZHU Hong-fei.SHI Jian-zhong小反刍兽疫快速诊断技术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畜牧兽医2007,34(5)2.侯瑛倩.林晶晶.陶慧.常广军.沈向真LPS对小鼠乳腺组织中NF-κB、ACCa和β-Casein表达的影响[会议论文]-20113.吴润.刘磊.Wu Ren.Liu Lei畜禽腹泻与空肠弯曲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畜牧兽医学报2000,31(6)4.马全英.祝秀梅.刘萍.吕志慧.王凡.刘学荣.黄银君.牟克斌口蹄疫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105.曹华斌.郭剑英.苏荣胜.李成梅.李和平.唐兆新铜导致肉鸡肝细胞游离钙超载作用的研究[会议论文]-20096.魏澍.刘金玲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畜牧兽医2008(7)7.于红.郑明学.古少鹏.刘兴国.马海利.YU Hong.ZHENG Ming-xue.GU Shao-peng.LIU Xing guo.MA Hai-li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畜禽业2009(8)8.刘玉洪.徐自忠.花群义.高洪.许靖逸.LIU Yu-hong.XU Zi-zhong.HUA Qun-yi.GAO Hong.XU Jing-Yi小反刍兽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动物医学进展2006,27(12)9.王珏.金光明.顾有方.李升和.谷士银.WANG Jue.JIN Guang-ming.GU You-fang.LI Sheng-he.GU Shi-yin钒对肉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兽医科学2006,36(7)10.郭会清.王洪波.乔晓亮.王新付.GUO Hui-qing.WANG Hong-bo.QIAO Xiao-liang.WANG Xin-fu进境羊毛和毛皮风险分析及其应对措施[期刊论文]-毛纺科技2008(4)1.杨帆.窦永喜.朱学亮.骆学农.岳城.才学鹏小反刍兽疫病毒Nigeria75/1株F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期刊论文]-中国兽医科学 2009(6)2.王凡.刘建斌.祝秀梅小反刍兽疫病毒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4)3.王凡.刘建斌.牟克斌.黄银君.刘学荣小反刍兽疫(PPR)和生物安全[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09(10)4.郭凤花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湖北畜牧兽医 2013(1)5.央珍.德吉牛羊的病毒病及疫苗预防[期刊论文]-畜禽业 2011(6)6.张亮.史耀旭.卫广森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动物检疫 2008(10)7.刘佩红.沈素芳.黄忠动物外来疫病—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8(6)8.于红.郑明学.古少鹏.刘兴国.马海利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畜禽业 2009(8)引用本文格式:骆学农.郑亚东.才学鹏.LUO Xue-nong.ZHENG Ya-dong.CAI Xue-peng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兽医科学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