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新 感觉器官
- 格式:ppt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8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不同的词汇描述各种感觉功能。
2、能够对错觉进行浅显的解释。
3、能够写出不同的触觉体验(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2、了解到有感觉器官收集到的信息会通过神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加工以后,又会通过神经传给肌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人体器官对生存的意义。
2、享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
3、意识到感觉对我们了解周围环境是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知道人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三、教学难点知道人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人体器官图、图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了解我们的感觉1、讨论:怎样知道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周围有些什么?2、学生汇报。
3、让学生列出由下列现象所认识到的各种感觉功能。
记录表:暖和的衣服花香立体音响落雨糖果桔子汁绒毛玩具看见一颗星鼓雪感觉器官信息【评析】这部分活动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原有认识,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身边的事物通过感官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信息,明白了“信息”这个词汇的含义。
二、认识视觉1、出示色盲图,让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2、讨论:我们是怎样通过视觉器官——眼睛看到东西的?3、教师通过课件进行讲述(从discover上截取)。
4、学生复述从课件中了解的内容。
三、认识听觉1、讨论:我们是怎样通过听觉器官------耳朵听到声音的?2、教师通过课件进行讲述3、学生复述从课件中了解的内容。
四、了解错觉1、依次出示错觉图2、提问:哪个线较长?那个梯子较高?中间试管与哪个相接?台阶总是由低向高吗?我们的眼睛是否欺骗了我们?4、讨论:是否感受到大脑在我们看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评析】利用discover的电视短片,加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信息在人体中的传递、加工过程的作用。
感觉器官一、单项选择题:1、属于眼球中膜的结构是()。
A、角膜B、巩膜C、视网膜D、虹膜E、结膜2、属于眼球纤维膜的结构是()。
A、虹膜B、脉络膜C、巩膜D、视网膜E、睫状体3、内耳的听觉感受器是()。
A、壶腹嵴B、球囊斑C、螺旋器D、椭圆囊斑E、骨壶腹4、感光、辨色最敏锐的部位是()。
A、视神经盘B、盲点C、虹膜D、黄斑的中央凹E、黄斑5、角膜内含有丰富的()。
A、血管B、色素细胞C、感觉神经末梢D、淋巴管E、运动神经末梢6、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面的环行小管是()。
A、眼静脉B、虹膜角膜角C、巩膜静脉窦D、瞳孔E、内眦动脉7、维持眼压的眼球内容物是()。
A、泪液B、晶状体C、房水D、玻璃体E、眼静脉8、产生房水的主要结构是()。
A、角膜B、虹膜C、泪腺D、睫状体E、脉络膜9、人体内最小的骨是()。
A、泪骨B、锤骨C、砧骨D、镫骨E、鼻骨10、鼻泪管开口于()。
A、下鼻道B、上鼻道C、中鼻道D、上鼻甲E、中鼻甲11、晶状体的位置在()。
A、虹膜的前方B、角膜与虹膜之间C、玻璃体的前方D、睫状体的前方E、脉络膜的前方12、沟通眼球前房和后房的结构是()。
A、泪点B、虹膜角膜角C、巩膜静咏窦D、瞳孔E、眼静脉13、充填在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结构是()。
A、睫状体B、房水C、玻璃体D、疏松结缔组织E、脉络膜14、与鼓室相通的管道是()。
A、外耳道B、咽鼓管C、蜗管D、骨半规管E、鼻泪管15、泪小管起始于()。
A、泪腺B、泪点C、泪囊D、鼻泪管E、巩膜静脉窦16、鼓室是下列哪块骨内的小腔()。
A、上颌骨B、蝶骨C、颧骨D、颞骨E、筛骨17、外耳道的外侧1/3部为()。
A、膜性部B、肌性部C、软骨部D、骨部E、皮肤部18、属于皮肤附属器的是()。
A、皮下组织B、皮脂腺C、浅筋膜D、深筋膜E、乳头层二、多项选择题:1、眼的折光装置包括()。
A、瞳孔B、角膜C、房水D、晶状体E、玻璃体2、中耳包括()。
A、咽鼓管B、鼓膜C、乳突小房D、耳蜗E、鼓室3、用肉眼观察活体的视器,可见到的结构有()。
5.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五课。
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5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感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到一年级为止,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认识环境变化,但未意识到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本课将从室内转向室外研究,关注感觉器官本身。
通过室外环境观察,收集信息,建立对感觉器官的认知,如通过校园观察了解视觉、听觉和嗅觉功能。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聚焦环节,引导学生关注我们是如何通过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来观察周围事物的。
通过提问“每一种感官分别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每个感觉器官的功能和局限。
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
活动一:出示校园环境图,引导学生思考并描述他们通过感觉器官观察到的现象,为室外观察做准备。
活动二: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指导他们运用感觉器官收集信息并记录发现,同时感受单一感官的局限性和多感官协同观察的优势。
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通过讨论,学生将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只能感知特定信息,单一感官观察有局限,而多感官观察能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在了解感觉器官功能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如何保护眼、鼻和耳等感觉器官,培养他们爱护器官、健康生活的意识。
【学情分析】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到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尤其是通过研究鼻子,他们了解到这一器官在认识周围事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然而,他们还未充分理解感觉器官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为了加深这一理解,本课将通过室外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感觉器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虽然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绘画记录技巧,但在面对复杂观察对象时,他们仍需进一步指导。
教师需要根据学校条件,提供更详细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更精细的记录技巧。
同时,本课还将引导学生从无意识观察转向有意识观察,鼓励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记录,以提升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每个感觉器官都有各种的功能,都有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神奇校车读后感(精品)神奇校车读后感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神奇校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神奇校车读后感1我读了《神奇校车》的书,一个是《探访感觉器官》。
《探访感觉器官》主要讲的是,有一天,王尔德先生开着神奇校车,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人体的器官里转一转,卷毛老师开着汽车去买新鞋了,王尔德先生按了一个奇怪的按钮,想让卷毛老师停一下,突然,校车变的跟灰尘一样小了,他们跑到了警察的眼睛里,然后从神经通到了大脑里,王尔德先生的手一放,校车飞到了里奇的耳朵里,王尔德先生不想当校长了,想当开汽车的,最后又从耳朵里跑到了大脑里,这已经是第二回到大脑里了,又从大脑里跑到了狗的鼻子里,狗打了个喷嚏,校车飞到了卷毛老师的杯子里,原来卷毛老师正在和她的妈妈一起吃披萨呢,一个人走了过来把杯子碰到了卷毛老师的披萨上,卷毛老师把校车和披萨都吃到了嘴里,神奇小车从嘴里跑到了卷毛老师的妈妈的小猫咪的耳朵里去了,王尔德先生又按了一个奇怪的按钮,校车变大了,卷毛老师看见了自己的学生,他们都很开心。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感觉器官都有眼睛、鼻子、嘴巴、手、耳朵,我喜欢看这本书。
神奇校车读后感2我看过一套很好看的书,名字叫《神奇校车》。
书里有个弗瑞丝小姐,她可不是个普通的老师,她有着金黄的头发,扎着一个辫子,戴着闪亮耀眼的耳环,最重要的是她有一辆神奇的校车。
神奇校车能带着班里的小朋友穿越时空,追寻恐龙。
这天弗瑞丝小姐开着神奇校车带着同学们到了三叠纪时代,是早期恐龙的时代,那时的食肉恐龙个子小,最早的食草恐龙个子巨大。
除了恐龙还有原鳄,和最早的哺乳动物,小小的、身上长毛的。
接着神奇校车开到了侏罗纪时代,那时地球的所有地方都很暖和,那是巨龙的时代,有极龙、雷龙、梁龙等,都是巨大的、四条腿走路、吃植物的。
那时开始有了最早的鸟。
神奇校车又把他们开到了白垩纪,这是恐龙最后的生存时期。
3.游戏中的观察【教材简析】本课为单元第三课。
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5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以及“12.3初步体验工具可以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中的观察与测量。
”前面两节课是对人体结构上的研究。
从本节课起,学生将开始观察研究感觉器官。
通过抓尺子等游戏,学生将有意识地关注感觉器官的作用,认识到这些器官在活动中提供不同信息。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环节,通过游戏体验,引导学生注意玩游戏时会使用到感觉器官。
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包含三个活动:1.蒙眼抓尺子并记录,通过皮肤本能感知判断;2.蒙眼听口令抓尺子并记录,培养学生对感觉器官的有意识关注;3.睁眼听口令抓尺子并记录,让学生意识到多感官协同作用降低难度。
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观察、比较、记录和思考,理解感觉器官在识别和判断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通过其他游戏进一步理解感觉器官在识别与判断中的重要性。
【学生分析】学生尚未有意识的关注到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所提供的信息。
因此教师需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和认识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感觉器官会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感受不同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与比较思维,能逐步有意识的开始关注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探究实践]通过在多次“抓尺子”的游戏活动中,用表格记录、画图记录的方式记录游戏中的发现。
[态度责任]在游戏活动中,保持好奇心和兴趣。
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工具可以更好地开展探索活动中地观察活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感觉器官会参与到游戏活动,感受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作用。
[难点]通过反复玩“抓尺子”的游戏,经历反复观察、比较、记录的过程,发现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工作,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信息。
【教学准备】[学生]反应测试尺、铅笔、橡皮、记录单。
[教师]反应速度尺、班级记录表、课件。
科普认识人体的奥秘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存在,它由无数细胞组成,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
人体的奥秘就如同迷宫一般,展开一段惊险刺激的探索之旅。
本文将带你逐步了解人体的奥秘,并探讨一些令人惊叹的事实。
1. 细胞:身体的基本单位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细胞是微小的、自主功能的生命单位,它们不仅构成了皮肤、骨骼等组织,还承担着新陈代谢、传递信号、形成免疫系统等重要任务。
人体的细胞数量难以想象,据科学家的估计,成年人的身体内有大约37.2万亿个细胞,这个数字让人不禁感到震撼。
2. 神奇的大脑人类的大脑是身体最神奇的器官之一。
大脑由髓质和灰质组成,拥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
它掌管着我们的思考、记忆、情感和运动等复杂功能。
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形成了庞大的神经网络,这使得我们能够做出各种反应和判断。
3. 奇妙的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人体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关键部分。
通过呼吸,我们将氧气吸入体内,供氧给各个器官和细胞。
同时,呼吸系统也协助机体排除废气,并维持酸碱平衡。
每天通过肺部的呼吸作用,我们将氧气输送给全身的细胞,同时将废气排出体外。
4. 奋力跳动的心脏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如同一个不停跳动的泵。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氧气和养分扩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平均情况下,一颗健康的心脏每分钟跳动60到100次,年复一年,它驱动着我们的生命持续不断地运转。
5. 令人叹为观止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将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它由口腔、食管、胃、肠道等组成,并辅以胰腺、肝脏、胆囊等辅助器官。
在这个过程中,食物在各个器官中经历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最终被分解为营养物质和废物,分别被吸收和排泄。
6. 神秘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一支强大军队,它能够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
免疫系统由白细胞、脾脏、淋巴结等组成,它们共同协作,分辨出身体的内外敌人,并通过释放抗体、吞噬病原体等方式进行攻击。
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4.认识感官教案(2课时)第2单元用感官观察单元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的提出观察是人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也是小学生学科学的重要方法。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借助观察获得发现,进而形成合理的解释和结论。
科学离不开事实的证据,而事实证据的获得则离不开观察。
观察是所有科学的基础。
从个体的认识来看,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为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做准备。
所以本套教材在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之后,即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本能的观察行为。
本单元将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载体,在解决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到好奇的小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观察伴随着今后科学探究的每一步,逐渐学会各种观察的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品质。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内容。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丨以通过眼、邱、鼻等感知环境。
10.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识别眼、邱、鼻、舌、皮肤等器官。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