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课件 第1章 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6.27 MB
- 文档页数:42
第一章结构试验概论工程结构是以工程材料为主体构成的不同类型的承重构件(梁、板、柱等)相互连接组成的综合体,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要求结构在规定的使用期内安全有效地承受外部及内部形成的各种作用,以满足结构在功能及使用上的要求。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设计者必须综合考虑结构在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如何适应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如在建造阶段可能产生的设计施工中的失误和疏忽,正常使用阶段来自各种非正常的外界活动,特别是自然和人为的灾害,以及老化阶段出现的各种损伤的积累和正常抗力的丧失等。
为此,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进行合理的设计,必须掌握在各种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应力分布和工作状态,了解结构构件的刚度、抗裂性能以及实际所具有的强度及安全储备。
在应力分析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的理论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实验方法,即通过结构试验,采用实验分析方法来解决。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不仅为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创造了条件,同样利用计算机控制的结构试验,为实现荷载模拟、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以及整个试验实现自动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结构试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利用计算机控制的多维地震模拟振动台可以实现地震波的人工再现,模拟地面运动对结构作用的全部过程;用计算机联机的拟动力伺服加载系统帮助人们在静力状态下量测结构的动力反应;由计算机完成的各种数据采集和自动处理系统可以准确、及时、完整地收集并表达荷载与结构行为的各种信息。
计算机也加强了人们进行结构试验的能力。
因此,结构试验仍然是发展结构理论和解决工程设计方法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由结构试验、结构理论与结构计算三极构成的新学科结构中,结构试验本身也成为一门真正的试验科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践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一个源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在结构工程学科中,人们为了正确认识结构的性能和不断深化这种认识,结构试验也是一种已被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建筑结构试验第一章结构试验概论所谓建筑结构试验,就是对建筑结构或者是它的构件施加一定的荷载,这个荷载我们指的就是比较广义的,包括力,也包括温度或者是变形,然后用现代的测试手段对它引起来的各种反应,比如说:变形、位移、应变等等进行测量,通过这些测量来观测结构对荷载的反应能力,考查它是否符合使用和设计要求,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观测,来得到荷载与它产生的变形之间的关系,为计算提供实践根据。
结构试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首先它以建筑结构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
其次结构试验必须依靠试验加载设备和仪器仪表来进行,了解这些设备仪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是很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掌握机械、液压、电工、物理等方面相关内容。
再次,计算机是现代结构试验技术的核心,运用计算机进行试验控制、数据采集、信号分析及处理等等。
总之,结构试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在对结构进行试验时,试验方法必须遵守《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JGJ101-1996)等专门技术标准。
1.1 建筑结构试验任务1研究对象:建设工程的结构物2主要任务:在试验研究对象上应用科学的试验组织程序,使用仪器设备为工具,利用各种实验为手段,在荷载或其他因素作用下,通过对结构物受作用后的性能进行观测和对测量参数进行分析,从强度、刚度和抗裂性以及结构实际破坏形态来判明结构的实际工作性能,从而对结构物的工作性能作出评价,对结构物的承载能力作出正确估计,确定结构对使用要求的符合程度,为验证和发展结构的计算理论提供可靠的依据。
例如: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静力集中荷载作用下,可以通过测得梁在不同受力阶段的挠度、角变位、截面应变和裂缝宽度等参数,来分析梁的整个受力过程以及结构的强度、挠度和抗裂性能。
所以,建筑结构试验是以实验方式测定有关数据,由此反映结构或构件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和相应的安全度,为结构的安全使用和设计理论的建立提供重要根据的学科。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T1330021课程中文名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英文名称:Design Theory for Concrete Structure总学时:56 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4授课对象: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先修课程: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荷载与作用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是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工程类课程,所学内容与其它各门结构课程的学习紧密联系,也是工作中应用最多、最广的专业知识,并对学生在专业方向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反映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质量。
本课程特点是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注重科学试验,但其理论的严密性较差。
因此,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构件的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的同时,要密切联系工程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力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工程中的具体问题,能灵活掌握影响结构性能的主要因素。
此外,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不断进取、努力创新的钻研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共2学时)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概念及其特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及其应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任务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材料的力学性能(共6学时)钢筋:钢筋的成分、种类和级别,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钢筋的塑性性能。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复杂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的强度。
混凝土的变形:混凝土一次短期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性能,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及不同加载速度时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混凝土的横向变形系数。
混凝土的变形模量。
混凝土在重复荷载下的变形性能。
混凝土的徐变,混凝土的收缩。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粘结应力。
第二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共4学时)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结构的极限状态,结构设计方法概述。
地下混凝土结构设计主讲教师:陈之毅,袁勇,陆浩亮联系邮箱:zhiyichen@答疑地点:岩土楼714办公电话:65983505公共邮箱:TJUConcrete@密码:TJUConcrete2011教材:《混凝土结构设计》,同济大学,周克荣等,2001年3月第1版参考教材参考教材:1.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2005年1月第三版2.钢筋混凝土结构,宋玉普,王清湘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2版),沈蒲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4.混凝土结构(上册),叶列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Underground) (Reinforced)Concrete Structure 简称RC Structure第一章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概论第一节引言第节混凝土结构的般概念1.1 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定义与分类以混凝土为主,并根据需要配置普通钢筋、预应力筋、钢骨、钢管等,作为主要承重材料的结构,均可称为混凝土结构。
钢骨混凝土结构I.素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II.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III.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素混凝土结构(Plain Concrete)Pl i C t素混凝土素混凝土基础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混凝混凝型钢土土钢管钢-混凝土混合结构1.2 钢筋与混凝土二者共同工作的条件¾混凝土硬化后与钢筋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力;者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十分接近钢5¾二者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十分接近,钢:1.2×10-5,混凝土:1.0×10-5~1.5×10-5。
1.3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耐久性好混凝土包裹钢筋不易锈蚀耐久性好:混凝土包裹钢筋,不易锈蚀;整体性好:有利于抗震、抵抗冲击和爆炸冲击波。
优耐火性好混凝土包裹钢筋延缓升温可模性好:根据需要,浇筑成各种形状;点取材容易:可就地取材,有效利用废料;耐火性好:混凝土包裹钢筋,延缓升温;节约钢材:发挥混凝土抗压,钢筋抗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