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精华录-(从史前到春秋战国)
- 格式:doc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14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老子和孔子(一)老子:1.时间:春秋晚期。
2.称谓:道家创始人。
3.思想:哲学:辩证法思想。
政治:“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二)孔子:1.时间:春秋晚期。
2.称谓: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教育家。
3.思想:政治思想:仁与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4.著作:编订和整理《五经》。
5.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二、“百家争鸣”(一)形成的历史条件1.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
3.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4.各国纷争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三、《诗经》和屈原(一)《诗经》1.时间:西周至春秋中叶。
2.构成:风、雅、颂。
3.对后世影响: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
(二)屈原——楚辞与《离骚》四、诸子散文(一)孟子: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
(二)庄子:1.特点:文字优美,想象力丰富。
2.代表作:《秋水》《逍遥游》。
五、艺术(一)绘画1.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2.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
(二)青铜艺术进步1.表现:图案花纹—完整画面。
2.代表:嵌错尚功宴乐铜壶。
(三)音乐:编钟六、科学技术高中历史必修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2022年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思维导学】【背记要点】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1)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2)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名称时间历史特征社会特点春秋前770——前476年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战乱与纷争;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战国前475——前221年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知识点01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知识点02 王室衰微1、原因: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无力控制诸侯;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2、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点03 诸侯争霸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3.影响:(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①加快统一的步伐。
②促进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利弊: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在不断的战争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梳理: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1、王室衰微的表现:(1)分封制瓦解,制度变化;(2)周王室势力大减;(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2、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诸侯争霸1、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1)周王室衰微;(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3)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诸侯争霸所打的口号:“尊王攘夷”3、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4、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有何利弊?:(1)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利: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5、从越王勾践身上能得到什么启发?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答:启发: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毅力,同时还要勤奋、要勇于创新和改革等。
精神:树立理想、明确目标、发奋图强、坚定意志、永不言败.预习检测: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指的是( )A.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C.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2.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教育简史:从上古三代到春秋战国在远古时代,先民只有通过狩猎、采集、捕鱼、牧畜等形式来满足生存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除了必备的生存技能和经验传授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教育后人的。
即使他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解决生存问题上,仍旧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直到发展出来农耕文明,才算是解决了“隔夜粮”的问题。
于是先民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经过数万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使长者有了可以传授与人的知识,其中包括了前人对世界的理解和具体解决生存问题的技能。
到了上古时期,三皇五帝治下的先民在认知内容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内容也日趋丰富起来。
嫘祖教大家养养蚕以丝制作衣服,伶伦教大家制作洞箫和音乐,隶首掌握了日常物品的计量方法,岐伯开始对治病救人的道理进行总结,风后开始研究行军列阵的问题,另有打井、造成、盖房子、制作工具等诸多内容具体负责人不详,而统一归功于黄帝。
这一时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形成期,一般认为伏羲时代是启蒙阶段,而黄帝时代是重要的发展阶段,舜帝时代官学教育已经形成规模。
尧舜时代的教育在《礼记》中有记载,在都城的行政中心附近,有两种教育机构,一是“上庠”,二是“下庠”,我们可以将之理解成高等教育的“大学”和初级教育的“小学”。
这种教育机构被夏、商所延续,夏代叫做“东序、西序”,商代叫做“左学、右学”,夹在中间的是当时的王城帝宫。
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礼、乐、射箭”等,礼需要学习者掌握祭祀天地祖宗的仪式,乐包括了诗歌舞蹈和乐器,射箭似乎涵盖武术和军事方面的技能,接受教育者主要王族、大夫阶层的子弟。
周代的教育情况记载的相对详实一些,学校分别设立在各国“都”以及经济发达的“城”。
周天子分封之后,天下各国均有其都,是独立的行政中心,而城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而非行政之所在。
在这些城中所设置的教育机构名称更为详细,设置在闾(巷子)的叫塾,设置在党(乡)的叫痒,设置在州(县)的叫序。
教学以识字读书为基础,继而学习礼乐。
《周礼》中“六艺、六行、六德”或许是他们学习的全部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本讲重要知识点1夏(前2070前1600=470年)禅让制,世袭制2商(前1600前1046=594年)甲骨文,内外服制度3西周(前1046前771=275年)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4东周(前770前475前256=514年),春秋战国,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崩乐坏,战国七雄,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5孔子、老子、百家争鸣(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邹衍)知识点一人类起源1石器时代①旧石器时代:打制,渔猎、采集、火,群居生活,北京人、元谋人。
②新石器时代:磨制,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陶器。
早期(距今70005000):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彩绘陶器、粟、水稻、养蚕缫丝。
晚期(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2原始社会组织:⑴原始人群:⑵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⑶父系氏族公社(新时期时代晚期):贫富分化、部落联盟、私有制、阶级。
3拓展思考:中华文明的有何特点?(见P4)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②多源性、多元性,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
③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相互补充,共同进步,使中华文化共同发展。
④兼容并蓄,彼此之间相互吸收各自长处,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持久发展。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知识点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也称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黄帝、炎帝、尧、舜、禹。
2夏朝(前2070前1600年=470年):禹、启;①禅让制、世袭制;②国家管理制度:夏王;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官职;地方: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
③文化遗址:二里头3商朝(前1600前1046年=594年):汤;①甲骨文(成熟文字):占卜记录,神权与王权;铭文。
一年级历史下册课文默写训练课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
三万六千年前的中国有人类在这里生活。
他们是猎人,他们捕捉野兽,收集野果,过着游牧生活。
五千多年前,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了最早的城市。
课文2:中国的祖先都是一样的祖先吗?中国的祖先并不是一样的祖先。
中国祖先是从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祖先发现了制作陶器、制作青铜器的方法。
这些发明和进步使我们的祖先的生活越来越好。
课文3: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商朝是夏朝的下一个朝代,周朝是商朝的下一个朝代。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持续了约800年。
课文4:传说中的黄帝是谁?黄帝是中国的传说中的第一位君主,也是中国的开国皇帝之一。
黄帝教人们耕种、渔猎、制作生活用具等,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5: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中国古代有很多有趣的成语故事。
例如,"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恰到好处,不要多此一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回报。
课文6:了解周朝的风俗惯周朝时期,人们有许多特殊的风俗惯。
比如,男子戴宝冠、女子戴髻发型。
人们喜欢举行宴会和舞蹈,以庆祝丰收和欢庆节日。
课文7:了解商朝时期的商业活动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商业繁荣的时期。
商朝人善于经商,他们通过船只贸易、国际交流等方式拓展了商业领域,使商业活动更加繁荣。
课文8:认识夏朝的历史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虽然我们没有夏朝的历史记录,但我们可以通过文物和传说了解夏朝的历史。
夏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基础。
课文9:了解古代城市-商朝的都城商朝的都城是商丘,商丘是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城市。
商都城有宫殿、城墙、祭祀建筑等,展示了商朝时期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发展。
课文10: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业文明。
1-1中国的史前文化石器时代:以【1石器】为主要的生活工具,依石器制作的精细程度,大致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以【2北京人】和【3山顶洞人】较为著名。
1. 北京人(1) 时间:生活年代距今约【4 50万】年前。
(2) 文化特征A. 住在山洞。
B. 使用【5打】制的石器。
C. 靠采集与捕猎为生。
D. 已知用【6火】。
2. 山顶洞人(1) 时间:生活年代距今约【7 2万】年前。
▲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图(2) 文化特征A. 用【8骨针】缝制兽皮为衣。
B. 会制作多种饰品,可能有【9审美】的观念。
C. 懂得埋葬死者,推测可能已有初步的【10宗教】观念。
(二)新石器时代1. 时间:距今约【11八千】年前。
2. 文化特征(1) 【12磨】制石器。
(2) 烧制【13陶器】。
(3) 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
3. 新石器革命:由于食物来源渐趋稳定,人们开始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
这些重大的变革,考古学家称为“新石器革命”。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4. 代表文化(1) 黄河流域:种植【14小米】,【15半穴居】住屋为主,以【16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17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为代表。
(2) 长江下游:【18水稻】耕作,【19干栏式】住屋为主,以浙江【20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5. 意义:中国文化的起源,呈现【21多元并立】的发展。
(C)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大概是在距今多少年以前?(A)五万年前(B)二万年前(C)八千年前(D)二千年前。
1-2史前传说与夏朝(一)三皇五帝1. 三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1) 【1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
(2) 【2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饲养家畜。
(3) 【3神农氏】教人耕种及制药医病。
2. 五帝:【4黄帝】、颛顼、帝喾、【5尧】、【6舜】。
(二)传说的意义:反映中国古代由【7采集】、渔猎到【8农耕】的文明发展过程。
(三)黄帝的功业1. 黄帝统一各部落。
2. 被尊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原因:(1) 相传文字、衣裳、指南车等发明皆在此时出现。
(2) 尧、舜被视为他的后裔。
(四)尧舜【9禅让】:尧传位给孝顺的【10舜】,舜传给治水有功的【11禹】,后世美化这种传【12贤】不传【13子】的方式,称为“禅让”。
(五)夏朝的建立1. 兴亡:禹继舜即位,国号夏,传至【14桀】,被东方兴起的“商”所灭。
2. 君位【15世袭】制:禹死后,其子【16启】即位,夏因此被视为中国第一个朝代。
3. 代表遗址(1) 河南偃师的【17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宫殿基址,说明夏朝已初具国家的统治力量。
(2) 出土的青铜器,显示手工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4. 历史地位(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2) 夏朝与商、周合称【18三代】,属于【19青铜器】时代。
(D)中国远古有“三皇五帝」之说,请问:“三皇」中除了燧人氏、伏羲氏外,还有下列哪一位?(A)尧(B)舜(C)黄帝(D)神农氏。
▲夏商周三代兴起位置图1-3灿烂的殷商文化一、商的兴亡:商【1汤】伐夏桀,建立商朝,【2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被西方兴起的“周”所灭。
二、别称:商朝前期多次迁都,至【3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才安定下来,所以商朝又称【4殷】或【5殷商】。
三、文化发展(一)经济生活1. 农业发达,并有多余的粮食酿酒,【6饮酒】风气盛行。
2. 历法进步,为阴阳历(又称农历)。
已知一年有365又4分之1天,一年分12个月,懂得设置【7闰月】。
3. 以【8天干】、【9地支】搭配记日。
(二)文字书写:最著名的是【10甲骨文】。
1. 甲骨文是商王或贵族【11占卜】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2.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
3. 以文字记事开启了中国的“信史”阶段。
(三)工艺技术:以【12青铜】器最具特色,主要用于【13战争】(兵器)与【14祭祀】(礼器)上,是当时国家权力的象征。
(四)宗教信仰:商人非常迷信,祭祀对象包括【15天神】、【16地祇】、【17人鬼】(祖先)等,尤其重视【18祖先】崇拜,后来成为中国人祭拜祖先的渊源。
(C)小明参观商朝的历史特展,下列何者是他会看到的展览内容?(A)青铜制的各种农具(B)刻有市场交易纪录的甲骨(C)各种酿酒、饮酒的容器(D)二里头遗址的出土介绍。
▲ 西周封建及宗法制度关系示意图1-4 西周的封建与宗法(一)兴亡: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1镐 】(今陜西西安)。
传至【2幽王 】时,外族 【3犬戎 】入侵,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二)实施封建制度:周王室为巩固统治,实施封建制度,分封周的宗室、亲戚与功臣驻守各地。
(三)周公东征: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由叔父【4周公 】摄政,不久东方发生【5管蔡之乱 】,周公亲自东征,平定乱事,周人的势力扩张到【6黄河下游 】一带。
(四)东征后的措施1. 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营建东都【7雒邑 】(今河南洛阳)。
2. 扩大封建的规模,以达到控制东方、屏藩周王室的目的。
(五)封建制度:阶级严明,身分世袭,可分为【8贵族 】(包括天子、诸侯、大夫和士)、【9平民 】和 【10奴隶 】。
(六)宗法制度1. 透过【11血缘 】的亲疏远近,确立彼此尊卑的关系,以维系政治与社会的和谐。
2. 封建等级关系建立在【12宗法制度 】的基础上。
(1) 大宗:各级贵族以【13嫡长子 】 继承其身分,是为“大宗”。
(2) 小宗:其余诸子则降级受封,称为 “小宗”。
(七)井田制度1. 土地皆为贵族所有,由贵族分配给农民耕种。
2. 将田地画一“井”字,中间一块为【14公田 】,周围八块为【15私田 】。
3. 【16公田 】由八家农民耕作,收获要交给【17贵族 】,私田由农民耕作,收获归农民所有,但要向贵族纳税。
(八)【18礼乐 】制度: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周公制礼作乐,贵族须按身分等级遵守规范。
(C) 周公东征之后,为了要规范政治活动,并进行社会教化,因此制定了何种制度?(A)封建制度 (B)宗法制度 (C)礼乐制度 (D)井田制度。
▲周初分封图▲ 春秋各国形势图▲ 战国中期形势图1-5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剧变一、 东周:幽王死后,平王将首都东迁至【1雒邑 】,史称东周。
二、 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代,后期称为【2战国 】时代。
(一)政治──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 春秋时代:周天子力量衰微,有实力的【3诸侯 】纷纷崛起。
(1) 第一位霸主:【4齐桓公 】以管仲为相,提出 【5尊王攘夷 】,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
A. 尊王:尊崇周天子的地位。
B. 攘夷:联合诸侯国,共同抵挡外族的入侵。
(2)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 战国时代:周天子地位无足轻重,诸侯纷纷自称为王。
(1) 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2) 秦的富强:秦孝公任用【6商鞅 】变法,提倡【7军功 】,鼓励耕织,厉行【8法治 】,奠下秦国强盛的基础。
(3) 秦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秦王【9嬴政 】灭六国,统一天下。
(二)经济──农工商业发达1. 农业发达原因(1) 【10铁制 】农具的普及。
(2) 水利工程的兴建,如灌溉四川成都平原的【11都江堰 】等,大幅提高了农业产量。
(3) 随着贵族没落与国君奖励开垦,原本属贵族所有的土地逐渐走向【12私有化 】。
2. 工商业发达:货币的广泛流通、生产技术的进步,促使工商业日益繁荣,也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例如【13吕不韦 】以商人身分,当上秦的相国。
(三)社会──贵族没落与平民崛起1. 没落原因(1) 各国国君削弱贵族势力。
(2) 国君重用有才能的平民。
(3) 贵族有【14养士 】风气,也是平民崛起的管道之一。
2. 结果(1) 逐渐形成贵族没落,平民崛起的局面。
例如:苏秦、张仪等人可为【15布衣卿相】的代表。
(2) 【16合纵】政策:苏秦提倡联合六国抗秦。
(3) 【17连横】政策:张仪游说六国与秦亲善,使其无法合作抗秦。
(四)思想──百家争鸣1. 原因:西周时,知识掌握在【18贵族】手中。
春秋战国时代,知识不再被贵族垄断,各种学说蓬勃发展,学术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2. 儒家(1)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风气。
A. 学说以【19仁】为中心。
B. 秉持【20有教无类】与【21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2) 孟子:主张人性本【22善】,只要发挥本性就能成为圣贤。
(3) 荀子:主张人性本【23恶】,应透过【24教育】,让人弃恶向善。
3. 道家:老子主张【25小国寡民】,一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擅长以【26寓言故事】来解说人生哲理。
4. 墨家: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有感于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因此主张【27兼爱】和【28非攻】。
(1) 兼爱:对人的关爱没有亲疏远近的差别,是一种不分彼此的大爱。
(2) 非攻:墨子认为战争会造成天下大乱,因此反对战争。
5. 法家:集大成者是【29韩非】。
(1) 主张国君要用刑罚(法)、权术(术)和威势(势)来统治臣民。
(2) 法家是站在【30君王】立场,提倡【31富国强兵】之道,较受当时各国国君所重视。
(D)中国传统有所谓的“帝王之术」,强调帝王如何驾驭臣下,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请问:这种理论最有可能源自于哪一家的思想?(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新、旧石器时代的比较分期代表性文化时间文化特征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前住在山洞,使用打制的石器,以采集与捕猎为生,已知用火山顶洞人距今约2万年前用骨针缝制兽皮为衣;制作多种饰品,已有审美的观念;懂得埋葬死者,已有初步的宗教观念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前1. 种植小米2. 以半穴居住屋为主龙山文化(黑陶文化)长江流域浙江河姆渡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前1. 稻米耕作2. 以干栏式住屋为主意义中国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并立的发展■三皇五帝的传说意义反映中国古代由采集、渔猎到农耕的文明发展过程三皇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饲养家畜;神农氏教人耕种及制药医病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的功业统一各部族,文字、衣裳、指南车等发明皆在此时出现,尧、舜也被视为他的后裔,黄帝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尧舜禅让尧传位给孝顺的舜,舜传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传贤不传子的方式,称为禅让■夏朝的建立■灿烂的殷商文化■西周的封建与宗法■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剧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90分)1.(D)人类停留在史前时代的时间很长,中国史前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从旧石器时代进步到新石器时代,主要生活特征为何?甲、磨制石器;乙、已知用火;丙、种植作物;丁、陶器的出现;戊、有审美观(A)甲乙丙(B)乙丙丁(C)丙丁戊(D)甲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