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探究——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宏观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4
论我国法官责任终身制度的完善法官制度包括法官选拔、任免、培训以及法官责任制度等。
为此,以建立健全法官终身责任制度及错案追究制度为重点,探讨法官责任,法官错案责任以及法官终身责任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法官责任包括法官的错案责任,而对错案的追究,要求法官终身负责,实现错案倒查,这些都离不开法官终身责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相应制度的完善必不可少,包括法官終身制和法官薪酬福利制度等。
与此同时,对于法官终身责任制度构建所存在的难度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加以重视,从反面弥补和完善。
如对于错案的认定标准,追责的案件范围等。
我国法官终身责任制度的研究刚刚起步,实践方面基本属于空白。
而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特殊的审判体系,对我国法官终身责任制度的构建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发现提出问题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和国外经验,着重借鉴美国司法大法官制度,找到我国法官终身责任制度构建的突破口。
标签:法官终身责任制度;法官权利保障;错案追究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691法官责任制度概述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
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
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法官责任,是指法官在行使审判权过程中,违反了法律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官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同时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导致了法官责任制度的特殊性。
而从责任的两个意义中,对法官责任制度的理解也应该有两个方面。
其一,法官要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其二,即法官责任,法官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特别是在没有做好自己工作的时候,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处分。
法官责任制度是法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法治国家,大多数国家已经建立起系统而完善的法官责任制度,但我国在这方面却远远落后。
加之近年来,一些影响重大的冤假错案时有出现,如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赵作海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杀案等等,法官都难脱干系。
浅谈我国法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法院队伍、审判方式、司法程序以及职业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改革面临选择。
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必要澄清一些观念,统一部分认识,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这对于在现有体制下,通过自身的呼吁和努力,创造较为有利的舆论环境,为司法改革的深入发展势必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中,关于法官制度的完善既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严要求,也是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基本保障。
法官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有完备的法官制度是国家法治化程度的判断标准之一,其前提和基础就是法官的职业化问题。
所谓法官的职业化,主要是指法官之所以为法官的资格、条件是什么,他们的选任标准和程序是什么,这些资格、条件、标准和程序是否有助于法官独立地行使国家的审判权,①]进而推动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目标的实现。
遗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缺少关于法官制度的基本构建,虽然1995年《法官法》的颁布施行规定了例如法官的任职条件、考核、培训、工资保险福利以及退休等内容,向着真正意义上的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不过,客观分析,其不够全面、起点偏低、缺乏理论支撑、难以形成完善的体系,部分规定有欠科学性,反而形成了制度上的瓶颈。
一、当前我国法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法官的任职1、任职资格。
法治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对法官选拔制度无不采取十分严格的态度。
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英美国家的初任法官都是资深律师,大陆法系国家的初任法官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试和培训。
②]我国多年来进入法院的方式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分配进入法院担任书记员(还有少部分的军转干部),经过一定的年限或法院系统内部的考核后晋升为法官。
1995年《法官法》对法官任职资格的要求,仍未大幅度提高,等同于甚至低于对国家公务员的要求;在年龄上,只要求“年满二十三岁”;在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方面,只要“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工作满二年的”,都可以任命为法官。
关于法官员额制改革的思考作者:樊俊平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31期摘要:随着全国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也在逐步推行。
在改革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是司法改革的“牛鼻子”。
在实践中,为了有效地推进司法改革,就必须建设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审判队伍,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实现案件实体和程序上的公正。
那么如何构建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法官队伍呢?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地法院需要全面落实法官员额制,组建审判团队。
自员额法官遴选活动的展开一段时间以来,确实提高了审判效率和质量,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也发现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
因我本人近期一直在法院实习,对员额法官的改革也有所感受和体会,下面我将从法官员额制改革历程、改革意义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的策略几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论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员额制;司法公正;司法改革;效率;法官助理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31.060“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司法机关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这就要求提升办案法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严格按照司法程序办案、审案,将每一个司法案件都办成铁案,经得起当事人和历史的检验。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当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会出现分工”,由此可见,法官员额制的出现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中,在顺应司法改革的大趋势下,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的关键,而高质量的审判队伍又是改革的驱动力。
法官职业化建设包括法官遴选制度、法官员额制度、法官助理制度、书记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制度等。
其中,法官员额制度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1 法官员额制的内涵法官员额制是指法院、检察院在内部系统对法官进行分工,根据辖区人员的数量以及法官的业务素质、办案数量、结合当地案件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按照标准对法官进行定编的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390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6.09.20•【分类】其他正文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390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改革内地法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部分指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推进严格司法,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关于“维护法院和法官审判案件的独立性”的建议。
我们赞同您所提“要落实错案追责制,防止出现冤假错案,前提是必须切实维护法院和法官审判案件的独立性。
”此轮改革对内要求放权于独任法官和合议庭,院庭长不再审核签发自己未参加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取消绝大多数案件审批制度,明确法官应当对其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关于“订明错案责任认定标准、程序和归属”的建议。
对此,我院发布的责任制意见明确了法官承担违法审判责任的内涵,坚持行为模式导向,坚持主观过错和客观行为相结合,不能仅以裁判结果错误启动对法官办案责任的追究。
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故意违反法律法规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应当承担违法审判责任。
通过概括规定和列举规定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违法审判责任追责事由,包括(1)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2)违反规定私自办案或者制造虚假案件的;(3)涂改、隐匿、伪造、偷换和故意损毁证据材料的,或者因重大过失丢失、损毁证据材料并造成严重后果的;(4)向合议庭、审判委员会汇报案情时隐瞒主要证据、重要情节和故意提供虚假材料的,或者因重大过失遗漏主要证据、重要情节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5)制作诉讼文书时,故意违背合议庭评议结果、审判委员会决定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文书主文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6)违反法律规定,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等。
对法官员额制改革的认识的分析法官在司法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的公布实施,法官员额制度作为未来司法改革的核心措施之一也逐渐提上日程,部分法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试点。
法官员额制度是我国法院推行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根据相关指导文件和各地实践,我们可以把法官员额制理解为在法院现有的工作人员编制内,考虑当地实际因素,诸如法院所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审判工作量、法院工作任务量等,确定当地法官的数额编制,把真正符合法官条件的工作人员确定为法官,以此形成由法官、法官助理、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新的审判运行机制,这样可以使法院集中行使审判权,使法官做到公正审判,从而维护司法审判的权威。
一、实行法官员额制的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且作出了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人民法院各项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制定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
该意见第49条确定建立法官员额制,对法官在编制限额内实行员额管理,确保优秀法官主要集中在审判一线。
其目的是提高法官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要求法官队伍中每一分子的法律观念和见解趋向一致,形成相互认同的法律心理、思维方式和司法技能。
借此提高审判效率,保证同案同判,维护司法权威,为法治社会建设形成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法官员额制的改革实践2022年月7月,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上海市法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选择上海市二中院等8个单位,开展先行员额制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可推广的经验。
独立与担责:司法改革背景下的主审法官责任制研究作者:王知礼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5年第05期司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积极、稳妥、务实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其中在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部分指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最高人民法院在下发的关于深化司法公开、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方案中要求: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机制,……严格落实独任法官、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办案责任,做到“权责统一”。
由此可见,“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主审法官责任制已经成为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点。
在此改革中,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准确地界定审委会、合议庭、独任法官等审判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科学地划分审判权和监督权、管理权之间的界限,如何在确保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制约监督。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的主审法官责任制的制度设计应最终达到独立审判与责任承担的相统一的目的,一方面需要独立审判,以去地方化和行政化确保让审理者裁判;另一方面需要制约监督,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让裁判者负责。
两项工作相辅相成,必须齐头并进,片面地强化主审法官独立审判权力或片面加强对法官责任追究都会影响司法公正的价值实现。
一、独立审判:司法去地方化和行政化1.司法独立的现状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特别是地方化和行政化的影响,我国司法独立状况不容乐观。
一方面受中国衙门式行政司法合一的传统思维影响,法院、检察院被习惯看成地方政府的分支机构,法院被称为“地方的法院”。
更因为司法辖区与行政辖区的高度重合,法院经费依靠地方政府供给,人员编制由地方政府决定,法院工作条件的改善、装备的更新也要依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批准,导致法院的审判权易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与干预,个案独立受到很大程度的牵制。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促办案质量稳步提升深化司法公开司法权更透明( 2011-01-29 )稿件来源:法制日报要闻“2008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部署,基本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司法改革任务。
同时,在解决人民法院科学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的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今天在此间表示,从实施情况来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010年10月8日上午,安徽省临泉县人民法院敲响量刑规范化改革“第一庭”的法槌,公开开庭审理一起刑事案件。
宣判后,被告人牛某当庭表示服判。
他说:“今天在法庭上,我明白了法院为啥判我22个月刑期,我心服口服,不上诉。
”这只是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从2010年10月1日起在全国法院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这一重大司法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广泛调研论证、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中央批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通过北京二中院执行案件查询系统,查询、执行的每个环节和进程我都能及时了解,就跟亲自参与执行一样。
这样的阳光执行令人信服。
”一位当事人情真意切地说。
全面推进司法公开以后,民意沟通渠道明显更为畅通。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两个文件,于2009年12月8日公开发布实施,向社会承诺六项公开,明确了人民法院主动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态度,标志着司法公开制度改革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
为了加强司法权力运行监督制约,还有两项重量级改革举措相继推出。
发布“两个证据规定”,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于2010年5月31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司法责任制改革案件管理思考摘要司法责任制改革,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期待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严格公正司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司法责任制改革也同样对案件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新的挑战,案件管理部门只有不断适应司改新要求,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充分发挥案管部门管理、服务、监督、参谋作用,才能更好的融入检察工作。
关键词司法责任制;改革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司法体制、管理机制、办案模式、内设机构等等一系列的重大调整和改化,如何更好的发挥案件管理职能,如何做好案件管理工作,适应改革需要,促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发挥,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现阶段基层检察院案件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案件管理部门通过几年来的不断运行和探索,依托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了案件的统一进出口,文书统一监管、涉案财物统一管理,当事人或律师统一接待,全院业务数据的汇总和统计,案件质量评查,绩效考核监管等工作,覆盖了案件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和重要方面。
统一受案,及时准确掌握各环节的案件数据,方便了各环节的工作对接;流程监控,实现了事后向事中、重点向常规监督转变的动态监督;法律文书和涉案财物的监管,将原由各办案部门分散管理的涉案财物改为由案管部门集中监管,促进了执法办案的规范;案件质量评查,实现了由独立于办案部门和承办人的第三方即案管部门牵头的案件评查,使得质量评查更具公正性和客观性。
通过案管窗口及时掌握全院各业务条线案件案件办理进程,通过源头控制、动态全程监督管理,把横向单一的线性管理改变为纵向集中的统一管理,把单一扁平式管理改变为网络化矩阵式管理,促进了办案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司法责任制改革后案件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一司法责任制改革后案件管理部门需进行调整和整合。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司法办案一直沿用领导审批模式,案件承办人员在办理案件后均需将案件报经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检察长审批;各业务条线内设机构是履行各项具体检察职能的主体,如向检委会提请审议案件是以承办部门的名义提起。
我国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规范化问题研究摘要:2013年,中央法委在《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中确立了我国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度,在案件与办案人员之间建立起长期的直接联系,对于我国防范冤假错案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但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本身在我国司法领域还属于新兴概念,其本身概念及落实细则都尚未明晰,该制度的落实十分困难,同时,我国正处在司法改革的重要界定,该制度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可能会经历较大的变动,不利于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的区里和完善。
本文将对我国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的概念完善提出意见,并分析其落实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期提出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的推进路径,助力该制度在我国的完善和落实。
关键词: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概念明晰,相关机制完善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社会对于司法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尤其是在聂树斌案、呼格案等冤假错案平反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力之后,我国不断反思现存的司法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方案,人们对于正义的概念与界定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司法机关作为国家强制力的典型代表,如何保证国家权力与人们权利的充分有效发挥,以及提高司法机关办案质量与权威性,成为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人员的恪尽职守与高度负责几乎成为影响司法质量的主要因素,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作为规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制度与手段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一、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实质上是在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与经手案件之间建立其长期且紧密的联系,使得冤假错案有据可查、责任到人,破除国家机关中首脑负责制的不良风气,将工作质量与个人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办案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法定办案程序、提高工作的谨慎性、尽到职责范围内的注意义务。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国家对于防范与纠正冤假错案一系列举措的重要代表,其实施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来辅助,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错案责任倒查制。
错案责任倒查制是指一旦发现冤假错案,立刻启动倒查程序,确定案件的负责人与经手人。
司法改革理念下的审级法官制度:解决司法难题的良方2023年,中国司法体制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改革。
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审级法官制度的实施为解决司法难题提供了良方。
审级法官制度作为改革的重头戏,旨在打破原有的审判体制,全面重构审判流程。
该制度在实施前经过了多年的磨砺,旨在让审判机构更为专业化,更有效地保障司法公正与权威。
在原有的审判体制下,法官的工作分为初审和终审两个阶段。
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很多案件中初审法官的判决结果经常被终审法官改变。
这种现象既浪费了时间和人力,也影响了司法公正性。
而审级法官制度的实施,则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根据该制度,由初审法官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给出判决,终审法官只能对法律程序进行审查,而非对事实、证据进行重新审查。
这样,既能避免对法律规定的重复解释,也能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充分保障审判权的行使。
此外,审级法官制度还可以另外设置中级法院审判机构,来分流审判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这种分流方式,可以将一些涉及较高难度的案件,分配给专门从事这类案件研究的中级法院,避免了一些一般性案件向上诉机构逐级推进,浪费司法资源的情况。
综合考虑,审级法官制度的实施,为中国司法体制改革带来了很大的福利,它不仅提高了司法效率,降低了社会治安成本,获得了广泛社会认可,也证明了产权法治化改革的进展。
但是,要实现审级法官制度的预期目标,需要切实推进和准确实施。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各省市和司法机关,从全局范畴出发,理性思考,制定更加完备的制度和政策,为审级法官制度的持续推进提供坚实的保障。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司法审批权的行使,需要维护良好的制度、程序和实践。
例如,需要建设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程序,加强司法学术研究,提高法官的专业素养,完善评优评先制度等等,共同推进审级法官制度的规范和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司法难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信息化和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审级法官的制度改革越来越重要,这不仅要求我们增强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适应能力,更需要把握稳如山,开拓前行。
摘 要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中需要完善的众多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完善不但是对法官职业群体职业付出的回报和尊重,更是维护社会法治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法律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来分析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意义及全面观察比较中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现状,最后提出对我国法官职业保障的建构意见。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笔者在第一部分将着重阐释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包括的基本内容,站在整个司法制度构建的全局来观察分析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对于司法公正运行、法官队伍建设、司法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问题考察。
通过最新和尽量全面的基础性的数据来真实反映出当前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全貌,以及我们对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构建思路和认识上的一些经验和误区,在制度建立上的一些问题和亟需完善的方面,着重分析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对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考察及启示。
介绍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概况。
相比于以往对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介绍中单纯的介绍西方发达国家职业保障制度不同,笔者也力求更多引入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概况,从而为构建立足于我国国情、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第四部分是对于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的原则及设计思考。
首先,确立完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原则,把握住完善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正确前进路径。
在此基础上,结合前面三部分内容对于我国法官职业保障中权力保障、经济保障等全方位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建构提出笔者的想法。
关键词:法官;职业保障;司法改革Abstract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judicial system which needs to be perfected in the judicial reform of our country. The perfection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justice of the rule of law,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justice. This paper mainly uses empi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of law method, the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the judge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significance comparing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opin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judge occupation protect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A regular speech is not suitable, so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first part will mainly explain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cluding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stand in the entire judicial system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s important to the operation of justice, the judge team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civilization.The second part i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new and comprehensive data to try to reflect China's current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and we judge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idea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n some problems and need to improve aspect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judge in the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in our country.The third part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foreign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troduced in a simple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introduce more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Brazil, India, in Russi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the process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country and our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for construction.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of our country'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First of all,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perfecting the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of judges, and grasp the correct way to improve our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judge, the economic security and so on, with the former three parts.Keywords:Judge, Professional Protection, Judicial Reform目 录引言 (1)一、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 (3)(一)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 (3)(二)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意义 (5)二、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问题考察 (7)(一)问题所在 (7)(二)原因分析 (14)三、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16)(一)法官审判权力保障 (16)(二)法官身份保障 (17)(三)法官经济保障 (19)(四)法官荣誉保障 (20)(五)法官人身安全保障 (20)(六)法官工作条件保障 (21)四、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22)(一)基本原则 (22)(二)具体制度设计 (23)结语 (33)参考文献 (34)作者简介 (36)致谢 (37)引 言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标志着本轮司法体制改革正式开启。
司政强调办案终身负责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5年第8期本刊记者张兵刘燕交只有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办案责任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才有助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实现司法公正。
2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将84项四中全会改革举措逐项具体化,着眼于在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绘就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针对实施方案中的焦点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健全管理留住人才《实施方案》要求,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改革任务,建立健全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就是把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对法官、检察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建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提高法官、检察官任职条件,解决目前法官、检察官队伍大、门槛低的问题,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公正司法能力,同时,建立单独的职务序列和较高的薪酬体系,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对司法人员等法治工作人员实行与普通公务员基本相同的管理模式,不□ 本刊记者张兵刘燕交能充分体现法律职业特点,不利于把优秀人才留在法治工作第一线。
“法官检察官警察将建立单独薪酬制度”无疑是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一项,对此,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梁雅丽律师认为,《方案》中提及的法治工作人员职务序列和工资制改革,对法治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与普通公务员区分开来,是充分尊重法律职业特点的体现,既提升了法治工作人员的职业尊荣感,又为其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薪酬制度。
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琳也表示,《实施方案》明确了将从管理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改革和完善,建立起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和工资制度,以留住人才。
检察官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探析作者:王川川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30期摘要贵阳市花溪区检察院在司法责任制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办案主体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办案人员职业保障制度不健全、检察队伍专业化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认为在遵循检察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应将检察官助理纳入司法责任制的追责主体、建立健全办案人员职业保障,同步推进检察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精英化建设,从而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检察官司法责任制办案质量作者简介:王川川,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2015级法律硕士,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10.298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内设机构与办案模式脱离不了不同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长久以来,我国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实行的三级审批制,为保障检察权正常运行,实现法律监督职能和维护司法公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长期的司法实践使得这种行政化的运行模式的弊端逐步呈现,其中“裁者不审、审者不裁”的现象使得司法公信力不足,冤假错案频发而引发司法责任追求不到位或者难以追责。
不仅违反了检察官办案的独立性、亲历性和裁量性原则,也使办案责任制在实践中难以体现。
笔者拟以贵阳市花溪区检察院司法责任制改革实践为基础,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一、花溪区检察院司法责任制改革现状贵阳市花溪区检察院作为贵州省司法改革首批试点单位,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司法责任制改革的相关要求,花溪区检察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本院的改革方案。
花溪区检察院于2015年率先进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将检察工作人员划分为检察官、检察官助理和检察行政人员,探索建立以突出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为核心,以服务检察工作为重心的人员分类管理体系。
同时,精简内设机构,将10多个内设部门整合为职务犯罪侦查部、侦查监督部、未成年人检察部、公诉部、生态环境保护检察部等职能部门,使得内设机构的设置和人力资源向业务部门和办案一线倾斜配置,统筹内设机构与检察工作的关系,突出检察官的办案主体地位,将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合理分离,使检察官向精英化、职业化过渡。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的实施路径研究宗会霞摘 要: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是保证司法公正有力举措,其产生有其特定背景,是在长期制度演进中形成。
该制度凭借其自身优势,成为规范司法过程,提高司法人员工作能力重要方式。
鉴于此,本文以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的概念界定为逻辑起点,在剖析其实施中的几个问题以及实施效果的逻辑过程中挖掘影响其实施的主要因素,藉此探索其实施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 问题 实施路径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5年课题(课题编号:Y201533355);浙江省委政法委、浙江省法学会2016年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6NA07)DOI: 10.16722/j.issn.1674-537X.2017.07.052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来说,它是个体生命与财产的最后保障。
因此,一个国家司法发展对于国家的命运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司法领域,司法正义是生命线,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恰是司法正义的保障。
一、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界定(一)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的制度演进历程我国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虽然来源于2013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冤假错案政策规定,但是,其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制度演进历程。
对于司法正义维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在那个时代,一些地方在司法实践中探索了错案追究制度,即对于法院判错案子,一经发现,必须给于更改。
在三年之后,错案追究制度由起初在某些地方实行,变为全国范围内实践,应用范围扩大,标志着错案追究制度得到了极大发展。
该制度设立有其特定初衷,在根本目的上是为了维护司法正义,在具体行为上是对法官的规范,即通过法官判错案件需要承担责任,以此惩罚,来引导法官做出行为调整,在审理案件时,谨慎用权,注重司法正义。
同时,也可以促使法官为了减少案件错误量,不断加强法律修养,提高专业工作能力。
虽然,在理论上错案追究制度有利于司法正义维护,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该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