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叶新月蕨稀土富集能力与结合多肽结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07.44 KB
- 文档页数:8
新疆天山三种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研究
阿孜古丽·克衣木;苏力坦·阿巴白克力;古丽斯玛依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3)002
【摘要】对3种新疆蕨类植物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蕨类植物中,不管是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不同蕨类植物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分析的三种蕨类植物中,磷毛蕨所含总黄酮量为1.79%,欧亚水龙骨营养叶总黄酮含量为0.9%,较低.在所测试样品的三个部位中,孢子叶的总黄酮含量较高.
【总页数】3页(P201-202,206)
【作者】阿孜古丽·克衣木;苏力坦·阿巴白克力;古丽斯玛依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95
【相关文献】
1.三种竹叶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及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J], 邓娇;王延云;王燕;胡强
2.丹参等三种中药总黄酮含量分析及其抗氧化机制研究 [J], 董顺福;李亚新;韩丽琴
3.4种蕨类植物中多糖、总黄酮、绿原酸含量的测定及比较研究 [J], 樊竹青;杨文
丽;谢勇;李丽
4.4种蕨类植物中多糖、总黄酮、绿原酸含量的测定及比较研究 [J], 樊竹青;杨文丽;谢勇;李丽
5.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研究 [J], 蔡建秀;吴文珊;吴凌云;庄惠如;卢海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西天目山常见蕨类植物考察吴晓芹孙仁强尹仙沈梦薇(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通过对西天目山常见蕨类植物的考察,我们小组就常见蕨类植物的进行了细致的认识,编制了西天目常见22种蕨类的检索表,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测定了其中8种蕨类的光和效率及最常见的贯众在5种不同环境下的光和效率。
关键词蕨类植物西天目山环境光和效率享有“天然植物园”与“大树王国”的西天目山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物种丰富,蕨类植物大约有。
在现代植物中蕨类与种子植物相比只不过是一个较小的类群,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其在自然中的重要的作用。
但蕨类植物曾有其辉煌的过去,在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于演化过程中,蕨类植物是首先征服陆地生态环境的先锋植物类群,同时也为种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奠定了种源与环境基础。
在现在,蕨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仍有直接与间接的密切联系。
例如:药用价值(贯众),食用价值(蕨菜),农业(满江红—由于满江红通过与蓝藻共生作用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具肥田作用),园艺蕨类(翠云草),工业(石松的孢子),指示作用(盲萁等蕨只能在某种特殊环境生长)。
蕨类植物中的一些类群耐干旱、耐贫瘠,是荒坡绿化的先锋植物,也发现凤尾蕨植物Pteris spp具有富集重金属元素的作用。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1.自然概况西天目山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北纬30°20’,东经119°25’,是皖南黄山山脉的分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地区。
西天目山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素有“天然植物园”之称。
西天目山中汇集2000余种植物,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38种。
本课题主要就浮玉山庄到火焰山路段及太子庵、禅院寺等地蕨类植物的观察。
2.野外调查方法我们在实习第二、三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认识植物,第四天开始小组内小课题-常见蕨类植物的考察。
我们沿着浮玉山庄一直到火焰山的公路旁,及林间等地方进行实地取样考察。
我们对常见的22种蕨类植物做出了检索表,方便我们认识、了解蕨类。
蕨受精作用的细胞学观察曹建国;戴锡玲;王尧;王全喜【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5(35)5【摘要】为了阐明进化蕨类受精作用的特点和细胞学机制,该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蕨(Pteridium aquilinum tiusculum)受精作用的主要过程,观察结果显示:(1)蕨精子通过受精孔进入卵细胞,多数情况下,该精子的螺旋运动先在受精孔的下方产生一个受精腔,然后精子再与卵细胞质融合.(2)第一个精子的这种延迟的螺旋运动和因精子的钻入而引起的卵细胞固缩反应可能是阻止多精受精的重要因素.(3)卵发育时期产生的核外突在受精后仍能持续12 h,然后与核本体分离,逐渐在细胞质中消解.(4)合子通过其后方细胞质的液泡化而建立了水平极性,此后再进行细胞分裂.该研究观察到了进化蕨类受精作用过程中的一些新现象,包括产生受精腔、卵细胞固缩反应、核外突的命运以及合子极性建立等,这有助于理解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机制及有性生殖的演化.【总页数】8页(P934-941)【作者】曹建国;戴锡玲;王尧;王全喜【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2.5【相关文献】1.苗药黔产槲蕨、三叉蕨、乌毛蕨、车前蕨、剑蕨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J], 胡奇志;赵能武;王培善;赵俊华;潘炉台2.谷子有性生殖过程的研究Ⅰ.夏谷受精作用的细胞学观察 [J], 管延安;黄承彦;杨永琛3.北京蹄盖蕨科孢子形态的研究Ⅰ. 冷蕨属、羽节蕨属、短肠蕨属 [J], 刘家熙;李学东4.黔产瘤足蕨科、膜蕨科、裸子蕨科、书带蕨科药用植物的资源研究 [J], 云雪林;赵能武;赵俊华;潘炉台5.黑龙江省蹄盖蕨科三属(蹄盖蕨属、羽节蕨属及冷蕨属)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张秀英;范亚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超积累植物体系中稀土元素的空间富集-分异特征与富集机理何柳青;王园园;朱润良;朱建喜【期刊名称】《地球化学》【年(卷),期】2024(53)1【摘要】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我国南方特色的优质稀土资源,但由于落后的采矿方式和无节制的开采,大量稀土元素(稀土元素+Y,简称稀土元素)被带入环境中,导致稀土矿区周边出现许多环境污染和植被退化问题。
乌毛蕨是一种对稀土元素具有较强耐受性和超强富集能力的蕨类超积累植物,能被用于稀土污染土壤或尾矿的生态修复。
本研究以离子吸附型矿区表生土壤上生长的稀土超积累植物乌毛蕨及其根际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消解和ICP-MS方法测定根际土、根表、根部、叶柄、叶片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析土壤–植物体系中稀土元素的空间分布、富集与分异特征;采用顺序提取法测定土壤中不同化学形态的稀土元素含量,同时利用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μ-XRF)与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技术(SEM-EDS),阐明乌毛蕨对稀土元素的吸收与富集机理。
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乌毛蕨对稀土元素有较强的富集和地上转运能力,富集系数(BF)和转移系数(TF)分别为2.61和2.85;植物器官富集能力顺序为:叶片(1750μg/g)>根部(512μg/g)>叶柄(56.5μg/g);植株整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与根际土相似的富轻土元素和Ce负异常特征,不同的是,植株整体Eu无异常(根际土δEu=0.51);根际土壤中富集离子交换态的轻稀土离子(34%~64%,(La/Yb)N=2.36),与根系表面呈轻微富轻稀土元素((La/Yb)N=1.29)的现象暗示根际大部分轻稀土元素能以离子形式被根系吸收,重稀土元素与有机配体络合而被吸附在根系表面;稀土元素在向上迁移过程中,(La/Yb)N值下降(叶柄=27.63,叶片=17.17),揭示木质部伤流液的重稀土元素可能比轻稀土元素更容易向上迁移;μ-XRF与SEM-EDS结果显示,乌毛蕨地上部的超富集器官(叶片)将稀土元素主要储存在叶缘的表皮层细胞,且能将大部分非生理需要的稀土元素有效区室化。
·综述·蕨类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赵 莉 杨文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雅安625014) 摘要 蕨类植物的复合多糖和次生代谢产物有多种生理活性,具有抗菌、抗肿瘤和抗肝炎等功效,在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方面极具开发潜力。
本文就近年来对蕨类植物的活性成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一展望,以期充分利用蕨类植物资源。
关键词 蕨类植物 活性成分 研究进展 蕨类植物(Pteridphyta)又名羊齿植物,是一群在种质和代谢产物方面均具有多样性的孢子植物。
我国产蕨类植物有2600余种,药用的有300余种〔1〕,一些种已列入国家药典,如:骨碎补、贯众和海金沙等〔2〕。
近年来国内外化学家、药物学家对蕨类植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复杂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抗微生物和抗肿瘤活性〔1,3〕等,但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工艺尚不完善。
药用蕨类植物的用途正随着其它边缘学科迅速发展而日益广泛和扩大,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发利用蕨类植物资源,本文就近年来对蕨类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保健和医药方面的应用作一展望。
1 营养成分及抗菌活性1.1 多糖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蕨类植物多糖复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如抗肿瘤、免疫促进、抗凝血、抗补体、抗溃疡、抗炎、抗病毒和降血糖等。
由于其功能作用限于细胞表面因而高效低毒。
陶海南〔4、5〕等首次从紫萁原植物中分离提取的多糖用于临床烧伤治疗,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色八叠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消炎的作用也优于应用原药的治疗效果。
将紫萁多糖进行纯化和分离后具有高聚阴离子性质,能与阳离了交换,从而调节肠内pH,造成内容物溶胶与凝胶之间的转换〔6〕。
江萍〔9〕等发现毛叶蕨蕨菜嫩茎和叶片中也含有促双歧杆菌增殖的多糖,它对调整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人体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是有益的。
Takashi等曾从幼小紫萁叶中提取分离出一种具有血细胞凝集抑制作用的蛋白聚糖(proteogly-cam),该蛋白聚糖的分子量为51000,糖链部分含有的鼠李糖-3-甲醚(acofriose)赋予了这种蛋白聚糖对血型H以活性〔8〕。
10种蕨类植物叶表皮特征的研究作者:杨丽 黄誉娴 刘石秀 严岳鸿 戴锡玲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04期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3科5属10种蕨类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它们的叶表皮细胞大多为不规则型,表皮细胞垂周壁均呈深波状;(2)气孔为下生型,多呈椭圆形;共观察到9种气孔器类型(不等细胞型、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放射状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横列型、带状细胞型和围绕细胞型),每种植物具有2~6种不同类型的气孔器;(3)根据叶表皮特征,支持姬蕨科与碗蕨科合并,而凤尾蕨科与铁线蕨科单独成科.研究结果为姬蕨科、凤尾蕨科和铁线蕨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分类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姬蕨科;凤尾蕨科;铁线蕨科;叶表皮;气孔器中图分类号: Q 9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5137(2016)04049708蕨类植物分为35科,分布世界各地,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温带不多见,寒带更少.各科在我国有相当广泛的代表属和2000余种.其中,姬蕨科(Dennstaedtiaceae)约有9属,分布于世界的热带及亚热带.中国有3属,分别为碗蕨属(Dennstaedtia)、姬蕨属(Hypolepis)和鳞盖蕨属(Microlepia);凤尾蕨科(Pteridaceae)约有10属,分布于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尤以热带美洲为多,我国仅有2属,分别为凤尾蕨属(Pteris)和栗蕨属(Histiopteris);铁线蕨科(Adiantaceae)有2属,分别为铁线蕨属(Adiantum)和黑华德属(Hewardia),前者广布于世界各地,后者仅产于南美洲,但通常被认为是单属的科[1-2].真蕨目植物是一个高度自然的类群,长期以来目中各科分类不同.其中,张宪春[3]和秦仁昌[4]的两个分类方法被认可度较高,两者的意见分歧源于铁线蕨属的界定和某一些属(如姬蕨属、碗蕨属)的划分依据单一且不充分[3-4].目前,有关姬蕨科、凤尾蕨科和铁线蕨科植物的研究多集中在配子体发育[5-6]和孢子形态[7-8]方面.叶表皮形态特征在植物的鉴定、分类及系统演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9-10].目前,关于姬蕨科、凤尾蕨科和铁线蕨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的研究报道仍然很少.如Cotthem[9]对凤尾蕨科53种植物的气孔器比较研究,杨东梅等[11]对中国凤尾蕨属44个分类群进行孢粉学与叶表皮形态学研究,徐成东等[12]对凤尾蕨属5种植物气孔器的观察,邢怡等[13]对铁线蕨科2种植物叶表皮扫描电镜的观察,李艳晖等[14]对铁线蕨科1种植物气孔器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张浩等[15]对凤尾蕨科1种植物叶表皮细胞的显微观察.本文作者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国产姬蕨科、凤尾蕨科和铁线蕨科的5属10种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如上表皮、下表皮、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气孔器的形状和类型、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为3科蕨类植物的分类以及系统演化研究提供新的分类依据.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实验材料取自姬蕨科、凤尾蕨科、铁线蕨科植物的干燥成熟叶片,材料来源如表1所示.1.2方法取植物叶片中部羽片的中部小羽片,刮去其上孢子囊群.放入装有30%过氧化氢—醋酸溶液的小烧杯中,用封口膜封口.将小烧杯放置于60 ℃烘箱中8~12 h后,待叶片变白,叶肉组织和表皮细胞分离后,把离析材料取出,转移至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漂洗干净.取叶片上表皮时,把叶片的下表皮朝上,用解剖刀的刀柄轻轻刮去上面的下表皮和叶肉组织;取叶片下表皮时,把叶片的上表皮朝上,刮去上面的上表皮和叶肉组织.然后切取1 cm2左右的表皮(中脉附近)制水封片,用Motic BA310型光学显微镜观察、测量、记数和照相.将每种植物的上、下表皮分别制备5个样品,每个样品随机观察4个视野.表皮细胞大小、气孔大小、气孔器类型、气孔密度及气孔指数等数据均为随机测量每个样品20个视野而得出的数据范围和平均值,对于同种不同产地的样品再进行数据范围和平均值的获取.其中,气孔指数=气孔数/(气孔数+表皮细胞数)×100%,气孔密度为每平方毫米气孔个数.气孔器类型的命名采用[16]中所提出的名称.2观察结果观察中国产3科5属10种蕨类植物叶表皮发现其特征如下:姬蕨科的叶上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型,只有边缘鳞盖蕨和峨眉鳞盖蕨的上表皮细胞为规则型;垂周壁均呈深波状;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在2.37~2.86之间.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都呈深波状;下表皮细胞的长宽比在2.09~2.93之间.每种植物具有3~6种不同类型的气孔器,依据副卫细胞的数目及其与保卫细胞排列方式的不同,观察到不等细胞型(Aisocytic type)、极细胞型(Polocytic type)、腋下细胞型(Axillocytic type)、无规则四细胞型(Anomoteracytic type)、放射状细胞型(Actinocytic type)、聚合极细胞型(Copolocytic type)、横列型(Diacytic type)和带状细胞型(Desmocytic type)8种气孔器类型;气孔都分布在叶下表皮,即下生型气孔器;气孔一般散生,分布较均匀,并且沿着叶的长轴方向排列,偶尔在局部地方排列不规则;气孔的长宽比在1.30~2.21之间,多为椭圆形,只有边缘鳞盖蕨、峨眉鳞盖蕨为长椭圆形;气孔指数在11%~40%之间;气孔密度在49~123个/mm2之间.凤尾蕨科的叶上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均呈深波状;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在2.11~3.59之间.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都呈深波状;下表皮细胞的长宽比在2.13~3.25之间.每种植物具有2~4种不同类型的气孔器,共观察到不等细胞型(Aisocytic type)、极细胞型(Polocytic type)、腋下细胞型(Axillocytic type)、无规则四细胞型(Anomoteracytic type)、横列型(Diacytic type)和围绕细胞型(Roundcytic type)6种气孔器类型;具下生型气孔器;气孔一般散生,分布较均匀,并且沿着叶的长轴方向排列,偶尔在局部地方排列不规则;气孔的长宽比在1.51~1.72之间,均为椭圆形;气孔指数在21%~32%之间;气孔密度在120~221个/mm2之间.铁线蕨科中观察了铁线蕨,发现其叶上表皮细胞为规则型;垂周壁呈深波状;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2.82.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呈深波状;下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2.31.铁线蕨具6种不同类型的气孔器,分别为不等细胞型(Aisocytic type)、极细胞型(Polocytic type)、无规则四细胞型(Anomoteracytic type)、放射状细胞型(Actinocytic type)、聚合极细胞型(Copolocytic type)和横列型(Diacytic type);具下生型气孔器;气孔一般散生,分布较均匀,并且沿着叶的长轴方向排列,偶尔在局部地方排列不规则;气孔的长宽比为1.08,为近圆形;气孔指数为18%;气孔密度为74个/mm2.10种蕨类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气孔器类型如表2和表3所示.图版Ⅰ1.边缘鳞盖蕨(上表皮);2.边缘鳞盖蕨(下表皮);3.峨眉鳞盖蕨(上表皮);4.峨眉鳞盖蕨(下表皮);5.华南鳞盖蕨(上表皮);6.华南鳞盖蕨(下表皮);7.光叶碗蕨(上表皮);8.光叶碗蕨(下表皮);9.姬蕨(上表皮);10.姬蕨(下表皮);11.凤尾蕨(上表皮);12.凤尾蕨(下表皮);13.剑叶凤尾蕨(上表皮);14.剑叶凤尾蕨(下表皮);15.西南凤尾蕨(上表皮);16.西南凤尾蕨(下表皮);17.井栏边草(上表皮);18.井栏边草(下表皮);19.铁线蕨(上表皮);20.铁线蕨(下表皮)(标尺=20 μm).PlateⅠ 1. Microlepia marginata(UE);2. M.marginata(LE);3. M.omeiensis(UE);4. M.omeiensis(LE);5. M.hancei(UE);6. M.hancei(LE);7. Dennstaedtia scabravar.glabrescens(UE);8. D.scabra var.glabrescens(LE);9. Hypolepis punctata(UE);10.H.punctata(LE);11. Pteris cretica var.nervosa(UE);12. P.cretica var.nervosa(LE);13. P.ensiformis(UE);14. P.ensiformis(LE);15. P.wallichiana(UE);16. P.wallichiana (LE);17. P.multifida(UE);18. P.multifida(LE);19. Adiantum capillusveneris(UE);20. A.capillusveneris(LE)(Bar=20 μm).3讨论对中国产蕨类3科5属10种植物叶表皮特征进行研究,其中,峨眉鳞盖蕨、华南鳞盖蕨和光叶碗蕨的研究结果为首次报道;其余7种植物的观察结果与Cotthem[9]、杨东梅[11]、邢怡[13]、李艳晖[14]及张浩[15]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将叶表皮特征总结如下:姬蕨科的叶片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均呈深波状,具有多种气孔器类型,即不等细胞型、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放射状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横列型和带状细胞型8种气孔器类型,气孔为下生型气孔器,多为椭圆形;凤尾蕨科的叶片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均呈深波状,具有多种气孔器类型,即不等细胞型、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横列型、围绕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规则型、带状细胞型和聚合极细胞型11种气孔器类型,气孔为下生型气孔器,均为椭圆形;铁线蕨科的叶片上表皮细胞形态不一,有规则型和不规则型,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均呈深波状,具有多种气孔器类型,即不等细胞型、极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放射状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和横列型6种气孔器类型,气孔为下生型气孔器,为近圆形.关于姬蕨属、碗蕨属、鳞盖蕨属的归类问题,在中国植物志[2]与张宪春的新系统[4]中将三属归为一科;而吴兆洪和秦仁昌[3]却将姬蕨属单独成姬蕨科,将碗蕨属与鳞盖蕨属归入碗蕨科.姬蕨的上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而碗蕨是规则型,且姬蕨的气孔密度远小于碗蕨;但姬蕨和碗蕨的气孔器类型都以无规则四细胞型为主.因此,姬蕨属与碗蕨属在叶表皮细胞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而在气孔器类型上却又相似.同时,从孢子形态[7-8]上看,姬蕨属孢子具单裂缝,碗蕨属孢子具三裂缝;它们囊群盖的类型也不相同[3];姬蕨染色体基数X=26,碗蕨染色体基数X=33[8].因此,它们在植株形态、表皮特征、孢粉纹饰和染色体基数上都有很大差异.然而,比较姬蕨属与鳞盖蕨属却发现,其叶表皮特征与气孔器类型均包括在鳞盖蕨属内;它们的孢子囊群都是圆形[1].因此,它们在植株形态和表皮特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综合以上论述,姬蕨属虽与碗蕨属在叶表皮形态上有一定差异,但其气孔器类型相似,而且鳞盖蕨属的部分特征包含了姬蕨属的特征.因此,支持中国植物志与张宪春的新系统,将三属合并为一科.关于铁线蕨属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在基于分子证据的最新蕨类植物科属系统中[4],将铁线蕨属归为凤尾蕨科,而中国植物志[2]和秦仁昌系统[3]却把铁线蕨属单独列为铁线蕨科.凤尾蕨科的气孔器为椭圆形,以极细胞型和腋下细胞型为主,不具放射状细胞型,气孔密度均大于100个/mm2,上表皮细胞形态均为不规则型.然而,铁线蕨属的气孔器为近圆形,以不等细胞型和无规则四细胞型为主,且具有放射状细胞型,气孔密度小于100个/mm2,上表皮细胞形态不一,有规则型和不规则型.因此,从叶表皮特征上看,将铁线蕨属纳入凤尾蕨科是不恰当的,应该单独成科.通过配子体发育研究发现,凤尾蕨科与铁线蕨科存在明显差异,如铁线蕨科原叶体发育类型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凤尾蕨科原叶体发育类型多为水蕨型(Ceratopteristype)[5-6].基于孢子形态研究[7]发现,铁线蕨科和凤尾蕨属的孢子形态差异较大.综合叶表皮、配子体发育和孢子形态特征认为,两者亲缘关系可能较远,将铁线蕨科并入凤尾蕨科是不合适的,支持秦仁昌分类系统对铁线蕨科的处理,将其独立成科.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三卷第一分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吴兆洪,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4]张宪春.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程薪宇.凤尾蕨属配子体发育的系统学意义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6]程薪宇,刘保东.凤尾蕨属配子体若干系统学特征新考 [J].西北植物学报,2010,30(12):2427-2432.Cheng X Y,Liu B D.New researches of some phylogenetic botany characteristics on gametophyte in Pteris L [J].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2010,30(12):2427-2432.[7]王全喜.中国水龙骨目(真蕨目)孢子形态的研究 [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8]苏以丽,赵志国,陈江平,等.广西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Ⅲ.凤尾蕨科 [J].广西植物,2011,31(4):436-440.Su Y L,Zhao Z G,Chen J P,et al.Spore morphology of pteridophytes from GuangxiIII.Pteridaceae [J].Guihaia,2011,31(4):436-440.[9]Cotthem W parative morp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omata in the Filicopsida [J].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National de Belgique,1970,40(2):81-239.[10]Cheng Q.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leaf epidermis in Schisandraceae and their systematic significance [J].Journal of plant biology,2006,49(1):80-87.[11]杨东梅,何蓉蓉,邢福武,等.中国凤尾蕨属(凤尾蕨科)的孢粉学与叶表皮形态学研究 [J].广西植物,2013,33 (1):1-19.Yang D M,He RR,Xing F W,et al.Study on spore and leaf epidermis morphology o f Pteris (Pteridaceae) from China [J].Guihaia,2013,33 (1):1-19.[12]徐成东,刘家贵,冯建孟.凤尾蕨属5种植物孢子体形态研究 [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5):915-920.Xu C D,Liu J G,Feng J M.Study on the sporophytic morphology of five species of Pteris L [J].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2012,32(5):915-920.[13]邢怡,党安志,刘保东.黑龙江产十种蕨类植物孢子囊和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J].植物研究,2004,24(4):413-416.Xing Y,Dang A Z,Liu B D.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of the fern sporange and the fern leaf epidermi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J].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2004,24(4):413-416.[14]李艳晖,刘斌,刘晓铃,等.山西产13种蕨类植物叶表皮特征的观察 [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397-401.Li Y H,Liu B,Liu X L,et al.Observ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13 Fern′s l eaf Epiderm is in Shanxi [J].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Nature Sciences Edition),2004,27(4):397-401.[15]张浩,叶嘉,刘哲玉,等.武安国家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叶表皮细胞的显微观察 [J].北方园艺,2011(18),150-153.Zhang H,Ye J,Liu Z Y,et al.The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n leaf epidermis cells of several Ferns in Wu′an National Forest Park [J].Northern Horticulture,2011(18),150-153.[16]斯特斯.植物分类学与生物系统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Study oncharacteristics of Leaf epidermis of 10 species of FernsYANG Li1, HUANG Yuxian1, LIU Shixiu1, YAN Yuehong2, DAI Xiling1(1.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2.Shanghai Chenshan Plant Science Research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Shanghai 201602,China)Abstract:The leaf epidermal structures of 10 species of ferns (5 genera;3 familie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L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 Epidermis cells of ferns are mostly irregular,with deep smuate anticlinal walls;(2) The stomatal apparatuses occur in the lower epidermis and most of them are elliptical.In total 9 types of stomatal apparatus are observed in present investigation (Aisocytic type,Polocytic type,Axillocytic type,Anomoteracytic type,Actinocytic type,Copolocytic type,Diacytic type,Desmocytic type,Roundcytic type).Each species possesses 2~6 different types of stomatal apparatus;(3)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leaf epidermis,we support that Hypolepidaceae and Dennstaedtiaceae should be combined as one family,but Pteridaceae and Adiantaceae should be separated.Th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s for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olepidaceae,Pteridaceae,Adiantaceae.Key words:Hypolepidaceae; Pteridaceae; Adiantaceae; leaf epidermis; stomatal apparatus(责任编辑:顾浩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 Vol 116 No 12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收稿日期:2003212201 接受日期:2003212216 3通讯作者Tel :86228285223843;E 2mail :lsding @蕨菜的化学成分研究张 帆1 罗水忠2 高宝莼1 丁立生13(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2.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 合肥 230009)摘 要 采用树脂及正反相硅胶色谱柱从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tiusculum )中分离纯化出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将它们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山奈酚232O 2(6″2O 2反2对羟基苯丙烯酰基)2β2D 2葡萄糖苷、腺嘌呤核苷、蕨素232O 2β2D 2葡萄糖苷、牛膝甾酮、芦丁、蕨素A 、坡那甾酮A 和槲皮素。
其中腺嘌呤核苷和牛膝甾酮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蕨菜;化学成分;牛膝甾酮;腺嘌呤核苷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SPROUT OFP TERIDIU M AQU IL INU M VAR.L A TIUSCUL U MZHAN G Fan 1,L UO Shui 2zhong 2,G AO Bao 2chun 1,DIN G Li 2sheng 13(11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China ;21Depart ment of Bioengineering ,Hef ei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 Nin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Pteri di um aquili num var 1lati uscul um by resin ,normal and reverse phase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1By spectral analysis ,thes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daucosterol ,trans 2tiliroside ,adenosine ,wallichoside ,inkosterone ,rutin ,pterosin A ,ponasterone A and quercetin 1Among them adenosine and inkosterone were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is plant 1K ey w ords Pteri di um aquili num var 1lati uscul um ;chemical constituent ;adenosine ;inkosterone 蕨菜为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 di um aquili numti uscul um )的嫩苗,作为蔬菜食用,也具有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发热、痢痰、湿热黄疸、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脱肛等症[1]。
专利名称:一种从蕨菜中提取原蕨苷以及制备高纯度原蕨苷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代娟,袁亚,魏香奕,林琳
申请号:CN201610428121.5
申请日:20160615
公开号:CN106083953A
公开日:
201611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蕨菜中提取纯化制备高纯度原蕨苷的方法,该方法先从蕨菜中得到蕨菜水提液,再采用聚酰胺6树脂、XAD2柱、Chem Elut 1020硅藻土固相萃取柱三重净化制备得到原蕨苷粗品,再将该粗品进一步通过制备HPLC纯化,有效地将目标化合物原蕨苷与蕨菜中的多种杂质相分离,最终得到了纯度98%以上的高纯度原蕨苷,可作为原蕨苷的标准品使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时,本发明方法简便,并且在较优的工艺参数下,原蕨苷的收率可达25%,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潜在经济价值。
申请人:成都医学院
地址: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蓉都大道天回路60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李高峡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