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2.4速度的变化》教案二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沪科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来源:]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来源:数理化网]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二、新课教学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来源:]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分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三、实验总结。
四、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探究问题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二)探究实验报告1、提出问题。
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二. 考点点拨对上节课的变速直线运动加深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体验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测量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重点内容:学会科学探究法。
并且在探究测量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三. 跨越障碍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问题的提出:问题①:学校即将召开运动会。
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
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位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吗?”问题②:小宇:观看100m赛跑时,我感到运动员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速度也越来越快了,是这样吗?李老师:越接近终点,竞争越激烈,但运动员的速度是不是也越来越快了呢?这还得通过测量才能确定。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观点或看法。
这些观点或看法是否正确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那么,怎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呢?收集证据可以寻找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这种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
自己做实验则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
任选以下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①小车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②在地上滚动的皮球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③同学在5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选择同学在5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每10名同学为一实验组,组长一名,再分成甲、乙两队,每队5人。
甲、乙两队相对站立,发记录表格纸,每人在自己表格的运动员栏中依次写下对面5位同学的某某。
教案: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本节主要讲解速度变化的概念、影响速度变化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变化的概念:速度的变化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改变。
2. 影响速度变化的因素:影响速度变化的因素有物体自身的动力学性质、外力作用以及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 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速度变化,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变化的概念,掌握影响速度变化的因素。
2. 学会利用实验方法探究速度的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变化的概念,掌握影响速度变化的因素。
2.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刻度尺、秒表、滑轮组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汽车加速、减速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变化的概念,分析影响速度变化的因素,如动力学性质、外力作用等。
3.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变化,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4.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与速度变化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速度变化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速度变化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速度变化的概念1. 速度变化: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改变。
二、影响速度变化的因素1. 动力学性质2. 外力作用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1. 实验目的:掌握利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速度变化。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熟悉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及探究报告的格式。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停表、卷尺、多媒体课件等(外堂);小球、斜面、停表、刻度尺、挡板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探究性教学法。
教学思路:通过情景创设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整个探究过程,熟悉探究各环节,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师:大家喜不喜欢开运动会?(生答:喜欢﹗)春季运动会上的动人场景与许多同学的出色表现令我们记忆犹新。
我这里正好有一段当时的录像,各位想不想看?2、播放视频:中学生运动会片段。
3、生:观看视频。
4、师:用幻灯片投放问题:在刚才的短片中,甲、乙两同学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小;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正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大的。
他们为此争论起来。
他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如果我们也在场,我们应该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5、师:板书标题: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说明:视频片段的选取考虑到了学生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此时提出问题是水到渠成。
二、合作共建:(一)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师: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
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小,还是越来越大呢?2、生:阅读探究点拨:如何收集证据?2、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并分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变化这个物理概念。
我选择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物理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变化的概念,掌握速度的变化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如何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变化,如何让他们掌握速度的变化的计算方法等。
这些问题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而重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速度的变化计算器,还有一些实际的速度的变化的例子,比如车辆的速度的变化,运动员的速度的变化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速度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速度的变化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在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速度的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于速度的变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深刻意识到,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变化这个物理概念,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理解物理规律。
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速度的变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只是能够简单地进行计算,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和理解速度的变化的规律,让他们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案:《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物体速度的变化原因;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4. 速度时间图线的绘制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2. 掌握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3. 学会绘制速度时间图线,并能正确分析图线所表示的运动情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时间图线的绘制及分析;2. 教学重点:速度的变化原因,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时间图线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如汽车加速、减速等,引发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讲解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3)讲解速度时间图线的绘制方法及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相关例题,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变化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加速度的概念;3. 速度时间图线的绘制方法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简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并解释加速度的物理意义;3. 根据教材中的例题,自己找一些类似的问题进行练习;4. 绘制一张速度时间图线,并分析图线所表示的运动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速度变化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速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运输、体育运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速度的变化原因及加速度的概念在《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这一节中,物体速度的变化原因及加速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速度的变化概念、加速度的定义以及速度变化率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变化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
2. 掌握加速度的定义,能够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3. 了解速度变化率的概念,能够运用速度变化率描述物体的速度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计算以及速度变化率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速度变化概念的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速度变化的现象,如汽车加速、减速等,引导学生们思考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
2. 知识点讲解:(1)速度的变化:向学生解释速度变化的概念,用公式表示速度变化率。
(2)加速度的定义:解释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加速度公式分析物体速度变化情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汽车加速、减速等问题。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变化2. 加速度的定义3. 速度变化率计算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分析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30km/h的过程。
答案:汽车的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30km/h,时间为t。
根据加速度公式a=(vu)/t,可得汽车的加速度为a=(300)/t=30/t km/h²。
2. 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突然刹车,经过5秒钟停下。
请计算汽车的减速度。
答案:汽车的初速度为60km/h,末速度为0,时间为5秒。
根据加速度公式a=(vu)/t,可得汽车的减速度为a=(060)/5=12 km/h²。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与物体位移和时间的关系;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一段视频,视频中有多个物体在运动,询问学生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并请他们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步骤:1. 引入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通过实际案例示范如何计算速度。
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赛跑选手进行100米比赛,记录他们的时间和到达终点时的位置,然后计算他们的平均速度。
4. 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计算不同物体的速度,给出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数据,要求学生计算速度并判断物体的快慢程度。
5. 引入相对速度的概念: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速度。
6.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参照物对速度的影响。
举例说明在不同的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要求学生思考并解释原因。
7. 总结速度描述的三个要素:物体、时间和参照物。
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不同的参照物会产生不同的速度值。
巩固与拓展:1. 进行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使用简单的计时器和测量工具记录不同物体的速度。
2. 提供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计算,如两个运动员在不同的跑道上进行比赛,计算他们的相对速度。
3. 引入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变化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资源:1. 视频:展示多个物体的运动。
2. 实验工具: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计算工具:计算器和白板。
评价方法: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程度。
2. 计算准确性:检查学生的速度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 论述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并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物体运动,并尝试使用速度概念来描述它们的快慢程度。
测量平均速度课标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要求1、教材分析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
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时刻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2、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平均速的概念以及长度、时间的测量,但在测量中尺子与测量物没有紧靠且不平行等问题。
(2)学生对动手做实验有很大的兴趣,但在操作上可能不到位、不规范。
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学生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指导初步了解将生活中的一些情况通过类似,从而进入物理看图片结合自己经历,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呢?结合生活实际,更加有效的激起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实验准备学生自学课本第23页内容,要求解决以下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3、该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教师强调刻度尺使用注意事项及停表的使用。
通过学生自学,自我学习、探究实验的能力(6min)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复习刻度尺使用注意事项及停表的使用。
从而实验测量更加准确。
(3min)二、学生分组实验三、实验结果讨论1、组装实验器材按如图组装,注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到低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利于我们计时。
2、按课本第23页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并完成以下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 =t1=V1=S2 =t2=V2=S3 =t3=V3=教师巡视,随时纠正学生错误操作。
1、让各个小组代表说出本组测得数据,交流讨论2、说出结果不同的原因3、教师总结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15min)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原因的习惯和能力(5min)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3、实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课型新授单位主备人教学内容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科书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测量数据难点:会正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教学具多媒体、停表、卷尺等教学过程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境师:复习提问:1.如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如何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生:指生回答师:你认为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是如何变化的?1.从空中静止下落的小球;2.从斜坡滑下的自行车;3.百米赛跑的运动员。
生:结合ppt图片讨论发言【通过简单的旧知识复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为本节课探究速度的变化做好铺垫,并通过几个简单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师:运动场上小刚和小勇对运动员速度的变化有不同的观点,这也就踏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说出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什么?生:科学探究七个环节。
师:展示如何收集证据,以“世界飞人”博尔特为例,引导分析速度的变化。
生:如何探究运动员跑步时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能应用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____cm,t BC=_________s,v AC=_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 偏_________(填“大、小”)。
诊断评价1.甲、乙两人并肩沿平直公路行走,第1min走40m,第2min走30m,走190m用4mi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他们在第2min内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他们走完120m的平均速度为O.5m/sC.他们在第1 min和最后1 min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相等D.在行走中,甲相对乙的速度是02.一辆火车在3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48km/h,根据已知条件只能求出( )A.火车在前10min内通过的路程B.火车在20min内通过的路程C.火车在30min内通过的路程D.以上都不能求出3.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主要的测量器材是和,其作用是测_______和,然后用公式来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4.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在1min内走了90m,已知它在前lOs内通过20m的路程,这个物体做的是运动,其1min内的平均速度是,后50s内的平均速度是.5.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 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所示的照片。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4课时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预习学案1.预习目标:(1)通过探究物体速度的变化,加深对速度及变速运动的认识。
(2)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2.知识回顾:(1)生活中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2)速度是反映的物理量,速度的单位是和。
计算公式是。
3.教材研习:阅读课本30页中提出的问题,几个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怎么办?要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可以有如下方法:(1)查看原来的训练记录,看他是越跑越快还是越跑越慢。
(2)测量出他在跑一百米时各段的速度,就可知道他是越跑越快还是越跑越慢。
分析:方法1虽然可行,但无法让人信服,因为他原来的状态不代表今天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方法2.任意选课本30页实验探究的一个问题,和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个,应采用哪些器材?怎样设计实验步骤?测量哪些数据?计算哪些量?二.典例示范:实验探究一:1.⑴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⑵实验时若采用一下方法:先把沿斜面小球将要通过的路程分为几段,再分别测量小球通过每段路程所花的时间。
⑶如图所示是小明和小红用上述方法做的实验。
①本实验应选用测出斜面长;还要用测出。
测量原理用公式表示为。
②若测得实验斜面总长AC为84cm,然后将它二等分,B是斜面AC的中点。
实验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自由滑下,用秒表分别测得小球通过各点的时间,秒表内1格代表1s,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圈,请在实验表格内填好数据。
③由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
实验探究二:1.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张宏同学通过10m,20m,30m和40m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张宏同学跑步的下列平均速度:(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2)从10m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3)从30m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2.运动会男子100m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到达距离起点20m,80m,100m处的时间,其(1)算出这三名同学分别在0-20m, 20-80m以及80-100m区间内的平均速度,并设计一个表格将计算结果填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