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两首》ppt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926.00 KB
- 文档页数:21
《行路难》教学参考真正的难过是不可言说的,说出来了就不是情而是理了。
本诗藏有辞之韵味,不妨在“地、命、宽、石、躅”后各加一“兮”字,然后品读之。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诗开头两句以倾水于平地而水流的方向各不一致来比喻人生贵贱与遭际的各不相同。
这虽然是从日常生活的现象观察而来,但究其本,却与当时玄学与佛学争论中的说法相通。
《世说新语•文学》篇载刘尹曾以泻水于平地各自流漫来回答为什么人都承受天地的禀受而人性又有善恶不齐的问题,这在玄学清谈中一时谓为绝答,表现出高度的智慧。
而当时的思想家范缜在其著名的文章《神灭论》里,为驳斥佛学神不灭论以及有关命运的有关问题时,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飘茵堕溷”的比喻,他认为人生的命运为什么有区别,就如一棵树上的花同开在一枝,随风而堕,花飘落在茵席上就有了富贵的好运,而坠落在粪坑里则有了低贱的命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冀教版《观沧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培养语感(重点);激情朗诵(难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你们见过大海吗?想到海边走走吗?1800多年前,有一位老人金戈铁马、恰似少年,站在中国的东海边写下了颂海的不朽诗篇!那么,这位传奇的老人是谁?这首诗又写得怎么样?(背景整体特点。
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3)用近义替换的方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①“观沧海”改为“观大海”好不好?②“若出其中”中的“若”改为“是或乃”好吗?③最后一句改为“幸甚至哉,一统天下”好不好?三、交流展示------课堂亮剑,解读《观沧海》(说明:可以说/读、可以写、可以演等;可以是一人展示,可以是多人同台展示,不拘一格)1、朗读展示。
2、诗歌解读展示。
3、学习感悟与困惑展示。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观沧海》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曹操1、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
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