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萧珊》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5
巴金的《怀念萧珊》读后感
•相关推荐
巴金的《怀念萧珊》读后感
看了巴金的《怀念萧珊》。
在这里,我没有看到爱情,只是看见了感情。
一种愧疚的、纠结的、生死相依的老人的感情。
当一个人已经溶入了你的生活,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思想的一部分、记忆的一部分、骨肉的'一部分的时候,当她死了,你,也就死了。
原来的你,死了。
而现在的你,只不过是缺了那一部分的“旧有”。
曾经的那部分记忆,不论你愿不愿意去回忆,它都变得干涩和不完整了。
一段好的回忆,是应该如同一部小说,连贯不断的。
可这突然,毫无预料的中断了、没有了、结束了;这对于作者,尤其是计划好好写一下的作者而言,恐怕,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困扰。
《怀念萧珊》读后感(3篇)读完《怀念萧珊》,我感到钦佩和感慨交加。
这是一本反映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经典之作。
在书中,作者梁实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载体,以两代作家之间的交往,展现了新旧时代的巨大反差。
尤其是对萧珊这位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是让读者有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它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书中所展现的新旧文学之间的思想差异,深深打动了我。
新生代的作家对文化革命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都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所谓的“春天派”与“四人帮”的斗争也是旧时代与新时代的较量,是新旧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怀念萧珊》虽然只是一本文学史的回顾之作,但是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与文学思想却让人深思。
书写得深入浅出,语言简洁明了。
笔者通过书中的文字,不仅了解了萧珊这位作家及其作品,还对中国文学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阅读完本书,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真实的记录,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思考也更加深刻。
总之,读完《怀念萧珊》不仅可以了解萧珊这位作家,更可以对新旧时代对比、文化传承的变迁有一个深刻的感悟,值得每一个喜欢文学的人去阅读。
(作者:卢成华)《怀念萧珊》是一部讲述文学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记述了东周老师与许多文学作家之间的交往,以及对萧珊这位作家生命的铭记。
读完整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志,那些写作的人从他们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和情绪,也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反映。
首先,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萧珊这位作家。
萧珊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她的作品被公认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特别是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
书中作者以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细致地描述了与萧珊的相遇、交往,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位文学巨匠的人格特质、生活背景和创作理念。
读完本书,我对萧珊的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其次,通过《怀念萧珊》,我认识到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而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状和人心思想的一种形式存在,总是与时俱进。
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怀念萧珊》是巴金出生于孝义,长於太原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创笔于一九二
四年的夏天。
巴金以自己的视角,记录下伴随他一路走过的那段看似平静但实际沉重的岁月,他亲身述说了童年的无忧,及以后的漂流和艰难。
在此篇小说中,特别介绍的是巴金的婆婆萧珊。
老人已经逝世十几年,作者仍
深深地怀念她,将自己昔日侍奉萧珊一家充满真情,也是她家庭环境最明显的痕迹,叙写得淋漓尽致。
萧珊去世了,巴金很悲痛,但他仍然忍受着萧珊去世时所遭遇的悲惨,他将自
己说说小时候被萧珊呵护教化的永恒地爱意,以及萧珊逝世后留下的赤子之心,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怀念的也不单是萧珊的爱,而是他与家人经历的日夜和磨难,他感激
家人给予他的爱,这些爱贯穿了他的成长,在他记忆里深深地烙印着,慰籍着他的心灵。
《怀念萧珊》勾起了巴金的心绪,一同形成心灵的独白,而用一句犹如泪滴血
般的末班话喻去,仿佛情绪内心流露后若有所思,令人动容:“此恨绵绵无绝期”。
通过文字,巴金传递出他唏嘘萧珊眷念,不留情之思,陪同着他的心灵历经一
切的恩爱大涌,包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极具感染力。
它是一种深沉而又细腻的关于世纪叛逆的回忆,也称作巴金的回忆性文学系列中温柔而回首深思的一首吟咏.。
巴金《怀念萧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巴金的散文《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能够把握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对萧珊的深厚感情;(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萧珊的真挚情感,学会珍惜友情;(2)认识萧珊勇敢、善良、无私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和人物形象;(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萧珊的深厚感情;(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巴金及其作品《怀念萧珊》;(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难句等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和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深入解读作品。
5. 练习与拓展:(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巴金的其它作品,如《家》《春》《秋》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自萧珊走后,巴金的心也一如诗中一样,悲伤而又平静。
痛自深处自无言,悲到心底泪无声。
妻子的死亡,让巴金这样一个经常求助于纸笔倾吐情感的人写不出话来,泪也全往肚里吞。
究竟是怎样一个不凡的女人,让他这样痛彻心扉?文中写道“她找到了报纸。
她的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
这一夜她再也没有讲话。
早早地进了房间,躺在床上小声地哭着”,这可以看出,妻子是一个关心丈夫,为家庭着的人。
更多的一些,例如为“我”挨打,关心棠棠,承受病痛,被学生唤作“臭婆娘”等,无不体现了她的伟大。
作者对妻子是愧疚的,她把妻子所承受的一切苦痛归根于一句话,“她是我的妻子”,他也发出“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或是“愿意减少寿命来换取她的嫣然一笑?”的深深感慨。
作者与萧珊同样觉得“日子难过”,但难过的对象却是不同的。
作者难过的是工作繁重,而萧珊难过的是“冷嘲热讽”与“对家人的担忧?”这本质是截然不同的。
还有一组对不则是“周的夫人是被打手们拉出去当作皮球推来推去”,这是物质与肉体上的摧残;而萧珊则是“在精神上给别人打来打去”,这二者相比,自然后者所受受之痛更深些。
是的,萧珊走了,走得凄凉,走得孤单。
但她的结局将与作者相连!那双最大、最美、最亮的眸子永远存留在心匣子里,它如星辰照耀着作者的心。
所有有爱的人儿啊!不要哭泣,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也总有那么一个最爱的人支持着你,正如萧珊所说的“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2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已经被我看过好几遍了。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读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爱与痛的世界。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以最朴实的语言,最深沉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巴金先生对妻子萧珊那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
巴金先生在文中详细地叙述了与萧珊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
从相识到相知,从相濡以沫到生死相隔,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眼前展现。
萧珊在艰难岁月里的坚定陪伴,她的善良、勇敢和坚韧,都让我深深感动。
特别是文中描述萧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那些细节,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当时的社会环境极其恶劣,他们遭受着各种不公和磨难。
但萧珊总是用她那温暖的笑容和积极的态度,给巴金先生带来力量和安慰。
哪怕生活拮据,哪怕面临着外界的巨大压力,萧珊总是默默地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家人。
有一次,家里已经几乎没有食物了,萧珊为了让巴金先生能够安心写作,自己悄悄出门去想办法找吃的。
她跑了好几条街,跟熟识的或者不熟识的人低声下气地请求,只为了能给家里带回一点点能充饥的东西。
当她终于带着一小袋粗粮回到家时,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里却透着一丝欣慰。
她顾不上休息,立刻就开始动手做饭,还笑着对巴金先生说:“咱们总能挺过去的。
”还有一次,巴金先生生病卧床,萧珊不仅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要承受外界的风言风语。
但她没有丝毫的抱怨,夜里,巴金先生因为病痛难以入眠,萧珊就坐在床边,轻轻握着他的手,给他讲一些以前快乐的事情,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痛苦。
那温柔的声音,那关切的眼神,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巴金先生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而当萧珊自己生病时,她却总是瞒着巴金先生,生怕他担心。
她强忍着病痛,依旧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家人。
直到病情已经无法隐瞒,她躺在病床上,还在牵挂着巴金先生,叮嘱他要照顾好自己。
巴金先生在文中写道:“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这句话让我泪目,那种深深的无奈和无尽的悔恨,让人心痛不已。
巴金的《怀念萧珊》一、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辉等。
原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学校。
其间深受“五四”文化洗礼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为前期创作打下底色。
1927—1928年留学法国,开始文学创作。
1929年发表《灭亡》,引起轰动。
1949年以前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雷》)、《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园》、《寒夜》等。
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此期写作也由小说转向散文,出版了12部散文集,但大多是失去艺术个性的遵命文学,为作者后来所否定。
新时期写出了150篇42万字的五集《随想录》,即《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巴金:“我把这五本《随想录》当作我这一生的收支总帐。
”文艺界评价: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
巴金以他的创作而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怀念萧珊》最初发表于1979年2月2日至5日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题为《随想录》(五),后收入《随想录》第一集。
二、作品分析(一)寻找分析的切入点1、印象:散乱、无技巧(让学谈直感)。
以杨朔散文为参照,更会觉得,此文不太讲技巧,如老人絮语,十分随意。
这种印象没有欺骗我们,巴金多次坦言:他不是一个作家,是将文学当作工具的,不讲究技巧。
“我甚至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探索集·探索之三》)2、比例是否失调?此篇为悼亡之作,即为悼念爱妻萧珊而写的,是以写人抒情为主的,理应选取他们一生中极富光彩处叙写,如浪漫的初恋(八年恋爱)或其它幸福往事。
《怀念萧珊》巴金主题思想(特殊情怀):《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是一篇悼亡之作。
当时,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
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时代情绪,作者在哀悼亡妻的同时,也倾诉了对自己的伤悼,伤悼自己在这场灾难中所失去的一切。
文章主要叙述了在艰难困苦中,萧珊对作者的帮助,她在生垂危之际的善良愿望和遗憾,真实地再现了他们最后相守时的痛苦与幸福,写了她去世后,作者的悲痛思念与歉疚并缅怀了30年风雨同舟的夫妻之情。
他虽然写得是个人的遭遇,但又时时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过程联系在一起,使散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情景都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特殊情怀:前面+悲哀并不悲观,怀念死者是为了激起人们对“四人帮”的共愤,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为了美好的明天)艺术特色:《怀念萧珊》是巴金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汩汩的情感从心灵之源不断涌出,向读者倾吐自己心头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
通篇文章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和怀念。
甚至把对痛苦的记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感情的凭籍。
因此,他能在文章中写了妻子默默的死,以及死前那一双美丽的眼睛。
作者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种艺术境界在他中年以后创作中才逐渐成为自觉的追求。
这篇散文从艺术特色到遣词造句,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色,不雕琢、不虚饰,无拘无束,笔到情至,是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的一篇优秀的悼亡之作。
看起来并不经意其实蕴含匠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1、回忆2、遭难3、逝世之事4、回溯30年(结构特点)巴金笔下的萧珊形象:散文《怀念萧珊》中作者用直铺的语言为作者再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姓,萧珊平凡无华,业不惊人。
“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者,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性格坚强,忍辱负重,富有牺牲精神,在她和巴金共同的生活的记忆里……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
本文主要是巴金为逝去的爱妻所著,表达巴金对妻子深深地怀念之情。
《怀念萧珊》是《随想录》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是巴金生前感人至深的心灵倾诉,他曾经的悲伤、痛苦、深挚的爱,都流淌在这含泪滴血的文字中。
《怀念萧珊》写得朴实无华,真切感人。
巴金笔下忍辱负重、忘我献身的萧珊形象,永远铭刻在千千万万读者心里。
在《怀念萧珊》里,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对不离不弃、相互搀扶共度难关的人生伴侣。
其实又何止是文革。
在巴金和萧珊共同生活的三十多年里,在那些困苦的岁月,身边的朋友各奔前程的时候,萧珊总是亲切地在巴金的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人生能有这样的伴侣陪在左右,是巴金的幸事,所以,萧珊的离去,便也成了巴金的大不幸。
对巴金而言,萧珊是“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在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不是也有一些人至死不知情究竟为何物,为何值得那样生死相恋,生死相依吗?!学习巴金的作品也给我最大的启迪,作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
如他自述所言:“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萧珊 (1917-1972) 女,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鄞县人。
1936年至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结识进步人士。
看着看着,就有一种眼泪控制不住的感觉。
文章字字平静,可平静之下是巴金先生对妻子萧珊的歉疚和深切的爱。
在萧珊去世六年之后,巴金先生写下了《怀念萧珊》。
文中没有任何华丽的语言来修饰这份感情,我们能读到的是“真诚,朴实和感动”。
“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身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下列不属于巴金散文《怀念萧珊》抒情艺术《怀念萧珊》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他的经典之作。
这篇散文展示了巴金对已逝的好友萧珊的深深怀念和感慨,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和人情的思考和感悟。
在《怀念萧珊》这篇散文中,巴金通过回忆和描述来展现萧珊的形象和内心世界。
他描绘了萧珊勤奋好学、热爱文学和艺术的一面,以及她追求真理、关心社会问题的热情。
巴金用细腻而真挚的笔触描绘了萧珊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的美丽、聪慧和善良。
在散文中,巴金还通过回忆交流的片段,展示了萧珊与他之间深厚的友谊和默契。
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互相鼓励和帮助,共同追求艺术的完美。
巴金对萧珊的离世充满痛心和悲伤,他的文字中弥漫着对逝去友谊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温暖和脆弱的感慨。
然而,虽然《怀念萧珊》充满了对逝去友谊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深思,但并不属于抒情艺术的范畴。
抒情艺术强调表达情感和个人感受,通常通过诗歌、歌曲等形式来展现。
而《怀念萧珊》是一篇散文,虽然其中表达了作者对萧珊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但更多是通过回忆和叙述来展示,而非直接表达情感。
总的来说,巴金的《怀念萧珊》是一篇温暖而真挚的散文,通过对已逝友谊的怀念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示了作者对逝去的朋友和生命的敬意和珍视。
尽管它
没有属于抒情艺术的特点,但却能够引起读者对友情、人生和艺术的思考。
《怀念萧珊》读后感第一篇:《怀念萧珊》读后感《怀念萧珊》读后感在萧珊去世后的第六年巴金写了感人至深的《怀念萧珊》。
《怀念萧珊》不仅是巴金对亡妻的悼文,里面倾注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还饱藏着他对给萧珊带来不幸的罪恶势力的无比仇恨和深刻的控诉。
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写在妻子死去之时的伤悲,而后再把和妻子患难与共的回忆娓娓道来。
“我想,我比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么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
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
” “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
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巴金对妻子萧珊的爱以及他内心深深的自责。
“在我靠边的几年中间,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她也同样受到。
但是我并未挨过打,她却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褪尽。
”人们对萧珊冷嘲热讽,侮辱她,揭露她的“罪行”,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静,其实“内心的痛苦像一锅煮沸的水”。
但是她还是不断地安慰巴金,替他感到不平,支持他。
这从中可以萧珊也是挚爱着巴金,他为了巴金的安全替他承担了很多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文中巴金还穿插了周信芳同志的媳妇的故事,其实是为了突显出萧珊也为他做了很多牺牲。
萧珊经常问巴金“你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解决呢?”而巴金只能苦笑着说:“总有一天会解决的。
”的确,到最后事情是解决了,但是伊人已不再了,命运是如此的会捉弄人啊!“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
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
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
”巴金和萧珊多年来相濡以沫,他们都是对方的精神支柱,正是对方不断的鼓励支持才让他们坚持下来。
文章还表达了巴金对当时社会的腐朽的控诉。
“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
从外地到‘作协分会’来串连的人可以随意点名叫我出去‘示众’,还要自报罪行。
巴金《怀念萧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巴金及其作品《怀念萧珊》的创作背景,通过分析作品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萧珊的深厚感情,感悟生活中平凡而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介绍巴金的生平和创作经历,阐述《怀念萧珊》创作的背景及意义。
2. 作品梗概:概括《怀念萧珊》的故事情节,梳理作品结构。
3. 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传达的作者对萧珊的思念之情,探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艺术特色:分析巴金在《怀念萧珊》中的文学手法,如叙述方式、人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萧珊的深厚感情,体会作品中所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教学难点:分析巴金在《怀念萧珊》中的文学手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手法与作品主题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介绍巴金及其作品《怀念萧珊》,让学生对作品背景有一个初步了解。
2. 第二课时:阅读《怀念萧珊》,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感知。
3. 第三课时:分析作品结构,讨论作品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分析巴金的文学手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品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作品分析中的理解程度,包括对作品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把握。
怀念萧珊“任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神话,在巴金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萧珊是巴金生命中唯一的爱侣,为了事业,他们谈了8年恋爱,巴金40岁时,他们才到贵阳旅行结婚,生下了一儿一女。
在长达28年的共同生活里,巴金与萧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就是巴金为悼念亡妻所写的一篇散文《怀念萧珊》。
一、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fei)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芾(fei)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fâ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小说:《灭亡》、《新生》、《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巴金在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本文主要是巴金为逝去的爱妻所著,表达巴金对妻子深深地怀念之情。
《怀念萧珊》是《随想录》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是巴金生前感人至深的心灵倾诉,他曾经的悲伤、痛苦、深挚的爱,都流淌在这含泪滴血的文字中。
《怀念萧珊》写得朴实无华,真切感人。
巴金笔下忍辱负重、忘我献身的萧珊形象,永远铭刻在千千万万读者心里。
在《怀念萧珊》里,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对不离不弃、相互搀扶共度难关的人生伴侣。
其实又何止是文革。
在巴金和萧珊共同生活的三十多年里,在那些困苦的岁月,身边的朋友各奔前程的时候,萧珊总是亲切地在巴金的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人生能有这样的伴侣陪在左右,是巴金的幸事,所以,萧珊的离去,便也成了巴金的大不幸。
对巴金而言,萧珊是“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在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不是也有一些人至死不知情究竟为何物,为何值得那样生死相恋,生死相依吗?!学习巴金的作品也给我最大的启迪,作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
如他自述所言:“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萧珊 (1917-1972) 女,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鄞县人。
1936年至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结识进步人士。
看着看着,就有一种眼泪控制不住的感觉。
文章字字平静,可平静之下是巴金先生对妻子萧珊的歉疚和深切的爱。
在萧珊去世六年之后,巴金先生写下了《怀念萧珊》。
文中没有任何华丽的语言来修饰这份感情,我们能读到的是“真诚,朴实和感动”。
“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身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巴金怀念萧珊]巴金散文《怀念萧珊》全文篇一 : 巴金散文《怀念萧珊》全文_在线阅读怀念萧珊巴金一今天是萧珊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
六年前的光景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那一天我从火葬场回到家中,一切都是乱糟糟的,过了两三天我渐渐地安静下来了,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
在五十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
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
我痛苦地想,难道给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
我索性放下笔,什么也不写了。
六年过去了。
林彪、“四人帮”及其爪牙们的确把我搞得很“狼狈”,但我还是活下来了,而且偏偏活得比较健康,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一两篇文章。
最近我经常去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
在大厅里,我想起许多事情。
同样地奏着哀乐,我的思想却从挤满了人的大厅转到只有二、三十个人的中厅里去了,我们正在用哭声向萧珊的遗体告别。
我记起了《家》里面觉新说过的一句话:“好像珏死了,也是一个不祥的鬼。
”四十七年前我写这句话的时候,怎么想得到我是在写自己!我没有流眼泪,可是我觉得有无数锋利的指甲在搔我的心。
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那张惨白色的脸,那两片咽下千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唤着死者的名字。
我想,我比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
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
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疗,也因为她是我的妻子。
想尽办法一直到逝世前三个星期,靠开后门她才住进医院。
但是癌细胞已经扩散,肠癌变成了肝癌。
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
这个愿望总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吧。
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
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
巴金散文集——怀念萧珊废园外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
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
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
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楞。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
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