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模拟试题语文试卷(一)(含答案和解析)[衡中同卷]
- 格式:docx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10
2020年高考全国卷模拟试题语文2020.2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云南民族体育文化源于人民的劳动和生产,发展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的变迁,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的体育文化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逐渐被破坏,乃至消失。
传统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也随着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濒临灭绝或退化变异的状况。
从目前来看,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成熟、学科体系不健全、基本概念表述不全面、传统运动项目的挖掘和保护不科学、特色体育文化村寨开发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越来越不受到重视,人民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人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过于追求现代化的运动项目,阻碍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人民在传承云南民族体育文化过程中缺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性,很多人眼中只看到了外国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优越性,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过多地选择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价值的理解,导致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传承中失去了原有的体育文化价值,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页1材料二: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仿真模拟信息卷&押题卷语文(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在这个书法艺术大繁荣、书法教育渐火热的时代,书法教育的层次提升当是题中之义,专业教师的扩容也当是时势所趋,都是值得欣喜的好事,本应无所非议如果“导师”确实是在有责任地“导”,切实传导了中国艺术精神,承担了立德育人大任,的确值得欢欣鼓舞问题是,有些所谓“导师”似乎未能让书法教育取得高质量提升,书法“专业化”对推促书法创新的贡献堪忧。
目前,书法领域“尚技”之风依然盛行,这是书法发展中的非正常现象,其产生与伪导师顺应“展厅时代”之势指导学生密切相关。
在书法教育领域,一些院校的书法专业把培养书法家当成主要任务,想成名成家就要“入展”“入会”,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子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极易从专业修炼之路误入一味追求技术和效果的歧途社会上一些业余书法培训机构,为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更是把“入展”“入会”作为唯一目标,对“尚技”之风推波助澜,成为培养“书法技术工人”的“流水线”作坊还有一些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书法教育,唯“高端”是瞻,贻害更甚这种以尚技、炫技为荣、为本的现象,背离了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人文之道,与中国书法优秀文化传统相悖。
当下,书法界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也与伪导师相关,即盲目追逐市场和价值市场经济时代,书法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无可厚非,体现了时代进步。
但是,当某些书法家的书法行为渐成逐利行为,将书坛视为名利场,便需要警惕了。
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伪导师不无关联有些伪导师以炫耀润格为尊,以靠书法获利为荣弟子们则上行下效,一些年轻书家、初有成绩的学子,迫不及待地构想、铺设谋取利益的捷径,早早制定、公布自己的作品价位,并借助网络等平台兜售作品。
,币伪导师们通过“导师班”“高研班”等培训课程谋利之手法,也为年轻人所追捧这种逐利氛围对书法艺术健康的肌体从上至下的侵蚀作用,不能不令人忧虑!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自己归隐后,春天到来的时候,还要享受春耕之乐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 ,______ ”两句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但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杜甫诗云:“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
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与此意相近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
湖口①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②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湖:指洞庭湖。
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
②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写“湖口”所见,先放眼湘江水岸,接着远眺云梦,最后注目孤舟离人,描绘出一幅莽苍阔大的湘江暮色图。
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诗人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出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有关星河高悬的描写,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
C.尾联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表现了诗人自伤之意,念友之情。
D.从全诗看,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几种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
这首诗的“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说到蚊子,你知道它是怎么吸血的吗?我们看到的蚊子嘴只是一个保护罩,在这个保护罩里面总共藏着6根针。
①______:其中有两根针的頂端有小小的锯齿,蚊子先用这两根针戳进我们的皮肤,②______。
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历史主义来自科学理性,那么另一种潜在话语——功利主义,则源于消费的理念。
功利主义基于实用的立场,将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我们的时代就表现为消费历史。
对比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立场,这种功利主义的谬误在于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
艰辛的血与火、激情昂扬的抗争与奋斗、美好的未来想象都被轻飘飘地耸身一摇,像狗抖落毛皮上的水滴一样,全部抛弃。
这从那些最为风行的网络文学主题中就可以看出来,曾经在现代革命被打倒的帝王将相又回来了,并且以与绝对权力相匹配的绝对道德的面目出现,就像那些痴女和迷妹受虐狂似的拜倒在霸道总裁的脚下一样,此类文本将做稳奴隶或者攫取权力奴役他人作为最终的目标。
这不啻是一种历史的逆流,新文化运动以来辛辛苦苦一百年,一觉回到了运动前。
它们的历史观——反进化论的思维,回到了退化论。
而修真玄幻类的小说则只有在历史架空的异质时空才会发生,它们躲避现实,从历史中逃逸。
在这个逃逸的过程中,就像盗墓贼一样,窃取历史的遗产并且将它们作为休闲装饰物和消费品以自肥。
历史在消费逻辑中不仅不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是一项召唤我们去偿还的债务。
但是哪怕历史的幽灵始终徘徊不去,消费者也不想听从任何历史债务的召唤,他们只想逃债,用戏谑的方式扮演忘记一切的智力障碍者,或者摘取历史中可以提炼出使用价值的内容,并将之生产为衍生最大化的文化商品,投放于市场。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
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
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2020届全国1卷高考仿真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语文答案及解析(1~5题,7题,10~12题,14题,17~19题,每小题3分)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说法绝对。
根据第一段可知,历史剧创作者有史诗胸怀,也不一定能达到史诗高度。
2.答案】B解析】文中举伏尔泰《中国孤儿》主要不是来说明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认知,而是为了说明创作要对作品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
3.答案】D解析】创作的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也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但不能说“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比“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重要。
4.答案】B解析】曲解文意。
由材料二“传统的光学望远镜需要使用口径非常大的光学镜面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可知,光学望远镜仍然可以用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
5.答案】D解析】由材料三可知,中国科学家还参与了“已获数据的理论建模工作”。
6.答案】(6分)①材料一侧重介绍黑洞的相关知识及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过程。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科学家利用视界望远镜拍摄到黑洞“照片”的方法和过程。
③材料三侧重介绍中国科学家对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做出的积极贡献。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报道的侧重点”,即要求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找出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仔细阅读每则材料,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精准概括即可。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折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句话并不是表现孙玉厚的懦弱,而是表现老人的开明和对儿子的尊重、信任,所以“反衬”的说法不成立。
8.答案】(6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如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了”,就是为了交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个性。
如月夜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寄予深刻寓意,预示创业成功。
如结尾处写点火场景,就暗含一种成功的寓意,“希望”与“升起”令人回味,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2020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015字)沈从文说:“小说要贴着人物写”。
莫言进而把这话改为“小说要盯着人物写”,意思与沈先生差不多,但说得更狠一些,是他的创作个性决定的。
在戏剧演出中有“名角挑班制”的历史,在好莱坞影视剧类型片有“明星制”的制作特色,虽然说的都是演员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也是对剧中角色人物的重视。
一出剧,能塑造出一个有感染力的人物,是衡量戏剧成功的重要标志。
否则演员再漂亮,演技再出色,如果人物本身不出彩,即使名角挑班或者明星制也只是锦绣外衣。
戏剧对人物的要求也相当高,要有血有肉,要能够感染人,这本身就是高难度的标准。
中外剧坛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形象就是明证,如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朱丽叶、如窦娥、杜十娘、梁山泊、祝英台等。
戏剧在这个意义上甚至以人物获得了流传,这不能不说是成功塑造了人物的结果。
当下的戏剧往往就没有这个荣幸,因为忽略了人物的情感与心灵,忽略了人物特有的生命力。
正如当下的小说一样,小说家往往也不重视人物的塑造,他们满足于讲述一个没有悬念与没有意义的故事,或者干脆把故事写成传奇,离奇古怪,危言耸听,投机取巧。
调研卷I ;文(一)-1•语文(一)1.C 【解析】“属于核心内容”于文无据。
1.B 【解析】“重点在于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话;模式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与风格”错,根据文章第三段“尤其是……”可知,“……语言形式与风格”并不是最重要的。
2.A 【解析】&电池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不是电池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充电设备要解决的问题。
3.C 【解析】“就能得到有效保护”过于绝对,收取合理费用,积极性肯定是调动起来了,但要真正维护好这些充电设施,还需要制定相关措施及其他办法。
4.①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和安全性,可使新能源汽车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样就可以使新能源汽车占有更多的汽车市场份额;②燃料电池的开发与生产,有望满足量大面广的远程公交、双班岀租、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市场需求。
(每点3分)5.D 【解析】对魏政委写不下去的原因分析有误,魏政委是被黄新对党的爱和献身精神感动了,他认为一个党员爱党的心和献身精神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6.①热爱党,忠于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机智果敢: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③勇于献身: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7.不好。
原因:①内容上: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②人物上: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③主旨上:孩子在小说中也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每点2分,如果不答开始的观点句,扣2分)8.C 【解析】原文标点:泰定间,广西洞徭反,自强往见徭酋,说以祸福,中其要害,徭酋立为罢兵,贡方物,纳款请命。
事闻于朝,特旨超授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事。
“广西洞徭反”中“反”是反叛的意思,反的是朝廷,不是周自强;“往见”的主语是“自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由“乐”而生“畏”。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1.BA项,“这里的个人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与文不符,原文是“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C项,“只要认为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就是‘义’”曲解文意。
原文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D项,“是由孔子没有明确区分公利和私利造成的”原因不完整,直接原因应是“给后人的直观印象就是孔子反对言利”。
故选B项。
2.DD项,“指出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曲解文意,文章最后一段中肯定了“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需要“弘扬”,只是需要注意克服“其与现实脱节的负面因素”。
称其为“糟粕”言过其实。
3.BB项,扩大范围,“是就”应为“多就”。
4.A其余三项都强调了体验,而一味“拍照”只能体现“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
故A项入选。
5.C C项,“中低收入者构成了中国出境旅游的主体”不能准确反映图二所示,“没有丝亳关系”说法绝对。
6.①消费模式上:从“数量型消费”转向“质量型消费”,游客越来越注重“体验型”旅游。
②旅游方式上:跟团旅游为主,私家团、定制游抬头。
③游客人数上: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逐年递增,近两年增速明显。
④旅游目的地上:赴“一带一路”国家和欧洲国家旅游的人数增多。
7.CC项,“竟让杨子荣对他毫无疑心”不符合小说发展的逻辑,杨子荣和孙达得一路跟踪小炉匠,这说明了二人对他有所怀疑,后来偷看和偷听的一切证实了怀疑的正确。
所谓“我装得一点事儿没有,弄得那两个老小子淡而无味地走了”只是小炉匠单方面的自鸣得意,反而证明了他其实才是被蒙在鼓里的人。
8.①孙达得的急躁、兴奋、考虑问题简单反衬出杨子荣的沉稳、冷静、善于分析问题;②通过孙达得和杨子荣之间的对话,向读者交代了有关情节的进展情况;③作为杨子荣的助手,孙达得的行为与杨子荣的行为相结合,一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特点:①林冲的偷听带有偶然性和被动性。
202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百年来,人类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离开生态环境的支撑,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
小目标也好,大远景也罢,“美丽中国”始终是的关键词。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得以基本实现。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来看,美好的生态环境皆建立于良好的生态观之上。
青年,青春使命在肩。
庄子在《齐物论》中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华传统文化中,便有着哲理般的生态文明思想。
及至新时代澎湃而至,更多人意识到,(),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攻坚治污也好,环保问责也罢,事后治理总不如事前。
如果青年能扛起环保责任、坚守生态理念,欠债再多总能还清,路阻且长也总能抵达终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米之炊理所当然义不容辞未雨绸缪B.无米之炊首当其冲义不容辞未雨绸缪C.无源之水理所当然责无旁贷防患未然D.无源之水首当其冲责无旁贷防患未然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B.物质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C.人类未来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D.人类未来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第二架试飞飞机转场东营试飞基地,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开启C919大型客机“1+M+N”多机场、多区域协同试飞模式同时进行。
B.对乌拉圭队的进攻,法国队已经做好了打困难仗的准备,德尚说:“比赛中,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对于明天的比赛,我们充满了信心。
”C.40年改革开放既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中国与亚洲、世界的关系,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D.黑莉于2018年6月19日宣布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随后表示,美国空出的席位将由其他国家填补。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密★启用前|铭师堂试题2020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全国I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可无“我”钱谷融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
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
“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
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
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
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
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
所以,在创作活动巾,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
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