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
- 格式:docx
- 大小:43.61 KB
- 文档页数:6
作栽复习资料总论部分一·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般将作物分为四大部分、九大类。
1·谷类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作物)3. 药用植物(红花、贝母、泽泻、川芎等)4.饲料和绿肥作物(豆科: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田菁等禾本科:有苏丹草、黑麦草等其他:红萍、水葫芦、水浮莲等有些作物既可作饲料,又可作绿肥)二·作物生长发育特性1·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等,通常可以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则是生长。
2·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生、气孔发育等。
3·分化:从一种固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相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
4·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S形生长过程1)缓慢增长期种子内细胞处于分裂时期和原生质积累时期,生长比较缓慢。
2)快速增长期细胞体积随时间而呈对数增大,因为细胞合成的物质可以再合成更多的物质,细胞越多,生长越快3)缓慢下降期生长速率下降,因为细胞成熟并开始衰老4)减速下降期生长继续以恒定速率(通常是最高速率)增加三·作物的生育期1·概念: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其准确计算方法应当是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2·生育期长短影响:遗传,环境3·作物生长与产量关系(早晚熟品种比较)看书4·光质与生长发育的关系(代谢光合影响)P37四·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1·母茎和分蘖的关系主茎叶与分蘖呈N-3的同伸关系。
叶片、叶鞘和节间的关系在异名器官间,第N叶叶片,第(N一1)叶叶鞘和第(N-2)叶至(N-3)叶节间为同伸器官。
一、名词解释1、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环境条件的关系,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命周期:任何一种作物个体,总是有序地经历种子萌发出苗、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种子形成及植株衰亡等生长发育阶段,这个个体从发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生命周期。
4、营养生长:通常将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5、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6、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作物的生殖生长是在营养生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发育转变必须有一定的营养生长作为物质基础。
即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分化,这种特性称为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7、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8、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9、可消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期中可受温度和光周期的影响而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称为可消营养生长期。
10、反馈:在群体中个体的生长发育变化,引起了群体内部环境的改变,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个体生长发育的反复过程叫做反馈。
11、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称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12、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和发育,称为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13、作物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
简单的说就是作物的收获物,它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个概念。
14、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阶段或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即作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各器官的干物质的总质量。
1、何谓作物,作物栽培学?广义:指所有经人工栽培的植物。
狭义:指在大田里栽培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亦即通常所说的“庄稼”。
一般所说的作物都是指狭义的。
目前,我国的大田作物约有50余种。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1)、性质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高产机理和技术,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生产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农产品。
3、简述作物栽培学的形成和发展?4、作物栽培业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1、作物栽培业是生物生产,是以有生命的“机器”生产有生命的产品。
2、作物栽培业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它合成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3、作物栽培是初级生产,别的部门都直接或间接以作物栽培业为基础. 4、作物栽培业是露天生产,受自然支配,人类难于控制。
5、作物栽培业的重要性麦现在哪些方面?1、作物栽培业的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衣着的来源。
2、作物栽培业是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基础3、作物栽培业的产品是多种工业原料和药材原料。
4、深加工使作物栽培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6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一)具有地域特征的农作物体系的建立及其技术原理的研究。
(二)集约条件下农作高产、优质、高效机理和技术体系及突破点的研究。
(三)农作物抗逆稳产综合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四)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五)间、套、复种立体种植机理与技术的研究(六)集约栽培技术体系与环境资源保护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七)农作物栽培体系计算机模拟系统的研究(八)农作物高产水平下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7、我国农业生产可分为哪几个区域?1、内蒙古高原区2、新疆甘肃灌溉农业区3、青藏高原农业区4、东北农业区5、黄土高原区6、华北农业区7、长江流域农业区8、东南沿海农业区9、云贵高原农业区8、我国在作物起源中占有什么地位?9、我国古代作物栽培中哪些传统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10、“由谁养活中国”这一提问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1、你对“可持续农业”是怎样理解的?一是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二是发展生产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质的变化。
S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
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就是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种子作物生产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叶面积指数LAI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时期,以天数表示。
秧田生育期指出苗到移栽的天数。
作物的生育时期指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以该时期开始至下一时期开始的天数计。
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温光反应特性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经行花芽分化和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春化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也称低温诱导。
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小麦、油菜等。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4、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5、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农作物栽培学简介农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科学。
通过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理特性以及其对土壤、水分和气候的需求,农作物栽培学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栽培管理策略,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栽培操作1. 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是农作物栽培的首要任务。
合适的品种应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和高产性的特点。
2. 土壤准备:良好的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在栽培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工作,包括除草、松土、调整土壤的pH值和养分水平。
3. 播种和育苗: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将种子均匀地播撒在准备好的土壤中。
对于一些特殊的农作物,如蔬菜和花卉,育苗是栽培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育苗盘或育苗箱来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4. 灌溉和施肥:根据农作物的水分需求,在干旱地区,合理进行灌溉是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关键。
同时,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施肥,以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5. 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步骤。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6. 收获和后期管理:在农作物达到适宜的成熟度后,进行收获工作。
同时,对农田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翻耕、清除杂草和病害的处理等,以为下一季的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栽培技术创新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抗逆性和产品质量,农作物栽培学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创新方向:- 水肥一体化:将灌溉和施肥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来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
- 温室栽培:利用温室的保护性环境,可以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改善生长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 精准农业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无人机和农业物联网等技术,精确监测和管理农田,实现农作物栽培的精细化管理。
- 轮作和间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安排,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学科
作物栽培学科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作物的种植、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需求。
作物栽培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调控: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吸收、器官发育等各个阶段,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土壤环境、水分、养分、光照等因素,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 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作物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包括病害的预防、治疗和控制,以及虫害的防治和控制,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3. 作物的施肥和灌溉:研究作物的营养需求和施肥技术,包括氮、磷、钾等元素的供应和管理,以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保证作物的养分和水分供应。
4. 作物的收获和贮藏:研究作物的收获时机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干燥、储藏等处理,保证作物的品质和营养成分。
5. 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推广:研究作物的品种特性和适应性,以及如何进行品种选育和推广,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作物栽培学科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栽培学完整版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
其任务是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的起源地主要是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以及中南美洲地区。
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可以将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三碳作物和四碳作物。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可以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药用作物等。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作物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以及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条件,制定出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做出贡献。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长是指作物在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层面上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增加,而发育则是指作物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质的变化。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可以用“S”型生长曲线来描述,即前期生长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减缓直至停滞衰落。
不同作物的生育时期也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等阶段。
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也是不可分割的,营养生长是指作物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生长则是指作物生殖器官的生长。
作物的种子休眠和叶面积指数也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指标。
首先,生长和发育是密不可分的。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而发育则促进新器官的生长。
然而,生长和发育也存在矛盾。
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会影响开花结实,而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会加速进行。
其次,作物的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矛盾。
因此,在生殖生长期,需要掌握作物营养生长的适当程度,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S型生长曲线可以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1.作物: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2.支持根:从拔节到抽雄,近地表茎基1-3节上发出一些较粗壮的根,称为支持根,也叫气生根。
3.玉米棒三叶:果穗位及其上下各一片叶。
4.棉花果枝始节:第一果枝在主茎上着生的部位。
5.紧凑型玉米高产的原因:(1)叶片直立上冲叶向值大于35度,耐密性强,叶面积截获光能多,光合同化产物合成积累多。
(2)根系吸收强度大深层根系的根量比重大,有利于促进地上茎叶、穗、粒的生长发育。
(3)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强大表现出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等代谢活动旺盛。
(4)生物产量高,经济系数大。
6. 作物产量表达通式(1)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2)生物产量=(光合面积╳光合速率╳光合时间)-呼吸消耗7.玉米棒三叶特点:叶面积大,功能期长,光合势也高,对玉米果穗增产作用的贡献最大。
8.棉花的栽培种:亚洲棉(中棉)、非洲棉(草棉)、陆地棉、海岛棉。
9.通常以花芽分化(穗分化)为界限,生长过程大致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10.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提高光合速率、扩大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提高经济系数、减少消耗。
11.玉米生长发育的三个阶段:苗期阶段、穗期阶段、花粒期阶段12.棉花纤维内在指标是:纤维长度、纤维细度、纤维强度与强力、纤维成熟度。
13.棉花三桃是:伏前桃、伏桃、秋桃。
14.棉花的盛花期:指开花后十天左右,单株开花日增长量达到最多的时期,或第四果枝开始开花,进入盛花期。
15.作物的同伸器官:同时生长(或伸长)的器官互称为同伸器官。
16.棉花的纤维日轮:次生壁为棉纤维的主体部分,几乎全由纤维组成,呈轮纹状层次,为纤维素昼夜沉积的结果,一天约沉积一层,故称为纤维日轮。
17.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主茎上已展开的叶片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数。
18.玉米的返祖遗传现象:在田间,有时可见到天花上结籽粒,果穗上抽出雄花,这是在不良环境下的“返祖”遗传现象。
一、名词解释1.库:主要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2.流: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
3.源: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
就作物群体而言,则是指群体的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
4.分蘖:由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长成的新茎。
5.作物(狭义):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6.作物(广义):凡是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栽培的各种植物都叫作物。
7.生长: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的演化。
8.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植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9.群体: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或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单株的总和。
10.复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1.套种:套作是在前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12.间作:间作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地上同时或同季节成行或成带状间隔种植。
13.轮作:在同—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或轮换不同形式的种植方式,称为轮作。
14.反馈:在群体中个体的生长发育变化,引起了群体内部环境的改变,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个体生长发育的反复过程。
12.积温:积温是指某地大于等于某一界限温度期间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它是一种表示热量资源的方法。
13.整地: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是作物栽培的最基础的环节。
14.基肥:在土壤耕翻前均匀撒施,耕翻入土,使土肥相融,供作物整个生长期间所需养分。
15.春化(感温性):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
这段低温诱导也称为春化。
16.光合势(LAD):某生育阶段或整个生育期内作物群体绿色叶面积的逐日累积。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第一章小麦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
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4.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5.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
6.简述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
7.简述小麦穗分化的过程。
8.叙述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
9.小麦穗分化与生育时期及外部形态有何关系?10.叙述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素。
名词解释: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作物的源:是产出或输出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源强度:是指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作物的库:是消耗和储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作物的流:是指源器官产生和形成的同化物向库器官转移的过程生物产量:指作物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的总干物质重量经济产量:是植物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所累积的可直接供人们食、用或作其它用途的产品的重量,通常用单位面积上生产的鲜重或风干重或干物质重表示收获指数(经济系数):是作物收获时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又名经济系数产谷阈值: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只有当生物产量超过一定值之后, 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只有当生物产量超过一定值之后,才能形成经济产量,这个值称为"临界株重或产谷阈值光合强度(光合速率):指的是植物在光照下,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同化二氧化碳的量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和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有效积温: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土壤水分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导管传输、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层,大气降水进入土壤后再次被植物所吸收,从而形成一个水分传输的体系土壤萎蔫系数:即永久萎焉点。
植物产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通常可视为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又称“作物育种学”或“作物生产科学”,它是农业科学中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
作物栽培学包括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两大部分,与作物生产密切相关。
作物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实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管理措施,如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等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作物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
各类农作物的种子形态、构造、性质、功能都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将作物种子分为五大类:裸子植物种子、被子植物种子、单子叶植物种子、双子叶植物种子、其他类种子。
- 1 -。
第一章绪论1)广义: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都是作物。
2)狭义:在大田里栽培的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
2、常见作物的学名:玉米的学名:Zea mays L.水稻的学名:Oryza sativa L.小麦的学名:Triticumaestivum L.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季节性;地区性;变动性;弱质性。
4、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的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5、可持续农业:一是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二是发展生产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1.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2.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
3.作物生长的3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营养生长阶段。
4.作物的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5.根据作物的生育期的长短可将作物划分为:早熟品种、晚熟品种、中熟品种。
6.作物的生育时期:指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始期的天数计。
7.各类作物通用的生育时期划分:稻、麦类: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玉米: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成熟期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8.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的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9.种子: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则是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它包括植物学上的3类器官:a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b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c为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或茎;d由组织培养得到的种子。
10.种子萌发:是指种子的胚从相对静止状态变为生理活跃状态,并长成营自养生活的幼苗的过程,分为吸胀、萌动和发芽等3个阶段。
11.发芽的标准:胚芽长=1/2种子长;胚根长=种子长12.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温度、氧气。
13.种子的休眠:是指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却不能萌发的现象。
14.种子的休眠主要原因有:胚的后熟:种子已经脱落,胚还没有成熟,后熟之后才萌发。
硬实种皮(种子透性不良):种皮不透水、气发芽的抑制物质:果实或种子中含有某种抑制发芽的物质。
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
15.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1、生理后熟的种子——通过低温层积处理和水分处理,促进后熟。
(人参、五味子)2、硬实种子——采用机械磨伤种皮或酒精、浓硫酸、碳酸钠、盐酸处理。
(甜菜、香菜)3、消除发芽抑制物质——层积埋藏法、种子高温处理(水稻40-45°C)、浸水清洗、赤霉素等处理16.根的特性:向水性:旱地作物入土深;趋肥性:氮肥利于茎叶生长,磷肥利于根系生长;向氧性17.叶面积指数(LAI):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18.净同化率(NAR):是在群体条件下测定作物叶片生产效率的指标,是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的数量19.光合势(LAD):是指在某一生育阶段或整个生育期内作物群体绿叶面积的积数,即每日绿叶面积的积加。
20.作物群体(population):是指某种大田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21.作物群体的结构:(1)从横向看,它是由同一作物或几种作物的组成。
分单一群体和复合群体。
(2)从纵向看,可分为光合层、支持层和吸收层.三个层次相互发展,相互制约,只有均衡发展,才能形成高产群体,即根深才能叶茂,茎粗才能大穗。
22.群体垂直结构三个层次的作用?A:光合层(叶穗层):这一层中绿色叶片,叶鞘和绿色稻穗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蒸腾水分。
B:支架层(茎层):这是群体的支柱,一方面支撑光合层,一方面链接根运输传导。
C:吸收层(根层):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并进行一些代谢和合成作用。
三个层次相互发展,相互制约,只有均衡发展,才能形成高产群体,即根深才能叶茂,茎粗才能大穗。
23.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1)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2)合理的种植制度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的发展3)制动调节和人工调节相结合,容易获得高产高效第三章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的形成1.生物产量: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的风干重(块根作物出外)。
2.经济产量: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主产品的数量。
如玉米、水稻等的籽粒;烟草的烟叶;棉花的纤维等。
3.经济系数:是经济产量于生物产量的比值。
公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4.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如:禾谷类作物,产量=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豆类作物,产量=单位面积株数×每株分枝数×每枝荚数×每荚粒数×粒重薯类作物,产量=单位面积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重5.产量形成过程中的“源、库、流”1)源(source):指作物的同化器官,如叶片、根系等。
2)库(sink):泛指作物的贮藏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
3)流(flow):指同化产物在源和库之间的运输能力。
高产栽培上需协调三者关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灌溉和施肥,使作物群体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源足,库大,流畅。
6.作物品质与产量的关系:a)二者同等重要,取决于人类的需要。
b)科学认识高产和优质的矛盾(如大豆和玉米的产量比较),二者在较高水平上可以协调如。
c)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和管理手段,使作物在高产的同时实现优质,或在优质的前提下实现高产。
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统称为生态因子。
包括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和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
2.生活因子(living factors):光照、热量、水分、养分和空气这五个因素是作物生命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缺少其中之一作物就无法生存,这些因子叫做生活因子。
3.光照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热量,国际计量系统用Lx表示。
4.光饱和点:当光合产物的积累等于呼吸作用的消耗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之为光补偿点。
5.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强,光合强度也进一步上升,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由于CO2、H2O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温度等环境条件的限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6.光周期与作物的类型: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日中性作物、定日照作物。
7.光谱成分:1)红光—-起热效应,利于碳水化合物形成,促进作物种子的萌发和茎的伸长。
2)蓝光—-利于蛋白质形成。
3)紫外光-—抑制株高生长,促进果实着色与成熟。
8.光能利用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折算的含热量作物总干重占同等面积上的太阳有效辐射总射入的百分率。
9.提高光能利用率(或产量潜力)的途径1)通过遗传育种提高光合效率2)在生理水平上,遗传改良重在改变光合色素的组成和数量,提高光饱和点,缓解光抑光合,改变CO2固定酶。
3)在解剖和形态学水平上,改善叶色、叶形、叶片厚度、叶片伸展角度、株型与穗型等。
10.植物为什么呈绿色?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各有一个吸收高峰,植物对黄绿光吸收最少。
而对绿光反射和透射最强,故植物一般呈绿色。
11.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缺水最敏感,此期缺水对产量影响最大,其他不能时期弥补。
这段时期称为作物需水临界期。
12.作物需水临界期的重要意义?A:作物一生中对缺水最敏感的时期,此期缺水对产量影响最大,其他时期不能弥补。
B:此期作物生长处于旺盛时期,叶面积大,蒸腾量大,耗水多。
C:水分不足,引起水分在作物体内的重新分配,老器官向幼嫩器官夺水,幼嫩生长器官,如幼穗、花芽生长发育受阻。
13.作物的水分平衡:作物的水分平衡:作物吸水、用水、失水三者的动态关系。
当吸水=失水时,作物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
水分饱和(吐水)和亏缺(萎蔫)对作物生长不利。
14.抗旱措施:1)选用抗旱品种,其特点为原生质粘性和弹性大,束缚水含量高;根系入土深;光合和呼吸作用受干旱影响变化较小(或比较迟钝)。
2)抗旱锻炼:蹲苗;种子处理3)增施有机肥、P、K肥,增强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
4)采用防旱保墒的土壤耕作和栽培措施,如耕后耙压,地膜覆盖等。
15.旱害:环境中水分低到不足以满足作物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时,即出现干旱。
16.涝害:由于土壤(田间)水分过多,引起作物的湿害和涝害。
17.三级点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18.低温危害:冻害、冷害和霜害19.冻害:植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的伤害或死亡。
20.冷害:作物遇到零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
21.. 抗寒的农业措施:1)选用适宜品种:在高产的前提下选用早熟品种;不同地区根据气候变化选用合适类型品种,如小麦的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种。
2)栽培管理措施:早播种、早插秧;施用有机肥、P、K肥;熏烟及深灌水等。
3)改善田间气候:保护地育苗等。
22.积温:通常把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作物或作物某发育阶段的积温。
23.活动积温:作物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24.有效积温:是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25.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在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养分的要求虽然在绝对数量上并不一定多,但要求很迫切。
如果这时缺乏某种养分,就会明显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很敏感)26.作物营养最大效应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某一时期,作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吸收速率上都是最高的。
此时施肥效果最好。
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1.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2.轮作与连作:轮作:即在同一地块上,几年或几季内有计划地、按照一定顺序,周而复始,轮换种植几种不同的作物。
连作:也称重茬,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同一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前者称为连作,后者称为复种连作。
(1)轮作好处:1) 能够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作物不同根系的深(玉米)浅(水稻、薯类)不同,轮作可以利用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
不同作物养分需要量不同,轮作可以避免土壤中某种养分过度缺失。
2) 能够用地养地相结合,保持土壤肥力。
如豆类作物 3) 消除分泌物的危害。
4) 减轻病虫危害。
5) 减少田间杂草,改善农田生态条件。
(2) 连做的危害:1. 连作导致某些土传的病虫害严重发生;2. 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孳生;3.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料利用率下降;4. 过多消耗土壤中某些易缺营养元素,影响土壤养分平衡,限制产量的提高;5. 土壤积累更多的有毒物,引起“自我毒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