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二百十九
- 格式:docx
- 大小:18.37 KB
- 文档页数:1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二百零九开封楚女randan46201@【条文】《民诉法解释》第460条: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的正当理由,包括:(一)因发生意外事件或者不可抗力致使利害关系人无法知道公告事实的;(二)利害关系人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无法知道公告事实,或者虽然知道公告事实,但无法自己或者委托他人代为申报权利的;(三)不属于法定申请公示催告情形的;(四)未予公告或者未按法定方式公告的;(五)其他导致利害关系人在判决作出前未能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的客观事由。
【修改】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的正当理由,包括:(一)利害关系人不知道公告事实,或者虽然知道公告事实,但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客观原因,无法自己或者委托他人代为申报权利;(二)不属于法定申请公示催告情形;(三)未予公告或者未按法定方式公告;(四)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伪造事实、证据的;(五)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十二项规定情形的;(六)其他违反民事诉讼法的情形。
【理由】正常情况下,没有谁会成天关注公示催告发出的公告。
利害关系人的票据权利不因自己的疏忽而丧失。
故应大幅度放宽提起撤销除权判决之诉的条件。
如果起诉条件太严,谁也不敢使用票据,不符合公示催告的立法目的。
将公告期延后到票据支付日后,恶意申请人就不可能达到目的,利害关系人起诉的正当理由,仅为不知道公告事实或者知道公告事实但因客观原因无法申报权利,以及违反《民事诉讼法》的情形。
票据是流通证券,流通是其本质特征。
票据的流通转让,有利于商品交易和融通资金。
为保护票据合法持有人的利益,法律规定了公示催告程序,即票据持有人在票据被盗、遗失或灭失的情况下,向人民法院申请以公示的方法,催促利害关系人在一定期限内申报票据权利,否则人民法院将作出宣告票据无效的判决,即除权判决。
除权判决的效力是使票据权利与票据分离,从而恢复失票人的票据权利。
但由于除权判决是根据失票人申请作出的,未经诉讼程序,判决结果具有法律推定性,可能会存在申请人伪报票据丢失、任意申请公示催告,骗取除权判决的情形,如果允许这种情形存在,不但损害了真正持票人的票据权利,也容易使持票人缺乏安全感,其结果是人人都不能安心地取得票据权利,而须经过各种途径调查后,才敢继受票据权利,影响票据的流通和使用,影响商品交易和资金融通。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8年1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2008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3次会议通过法释〔2008〕14号)为了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规范审判监督程序,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2007年10月28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结合审判实践,对审判监督程序中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第一条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内,以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所列明的再审事由,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最后一段:“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这一法条,使枉法断案的法官生存的土壤更肥沃,使他们的生存有了法律保障第二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申请再审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第三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并按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再审申请书是否载明下列事项:(一)申请再审人与对方当事人的姓名、住所及有效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有效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二)原审人民法院的名称,原判决、裁定、调解文书案号; (三)申请再审的法定情形及具体事实、理由; (四)具体的再审请求。
第四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身份证明及相关证据材料。
第五条案外人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且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的,可以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或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利益被损害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二百零八
开封楚女randan46201@
【条文】
《民诉法解释》第453条:
判决公告之日起,公示催告申请人有权依据判决向付款人请求付款。
付款人拒绝付款,申请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修改】
申请人依据除权判决请求支付,支付人拒绝支付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处理。
【理由】
(一)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1条,申请人或者申报人起诉的前提是,终结公示催告程序。
该法第222条仅规定申请人有权申请支付,未规定支付人拒绝支付时申请人可以起诉。
况且起诉谁?是支付人还是出票人?票据一旦开出,票面上代表的财产就不受出票人控制,起诉出票人不行;公示催告完毕作出除权判决后,票据上的权利已被除去,只要除权判决未被撤销,除权判决相当于未除权的票据,也即支付凭据,支付人有义务支付,为什么还要起诉支付人才能获得支付呢?除权判决非经法定程序撤销,应当执行,支付人拒绝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1款第6项规定处理。
(二)支付人拒绝支付的理由无非是已经支付。
这种情形只有一种可能,即非法持票人持被盗、遗失的票据向支付人请求支付。
此时票据在支付人手中,在公示催告程序中,支付人自然会申报权利,此时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公示催告程序,不可能作出除权判决,申请人或者支付人可以提起诉讼向虚假出票人追讨。
如此看,除权判决作出后,支付人没有任何拒绝支付的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依照该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制定本司法解释。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案件的实质,正确适用法律,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条民事诉讼法所称记载在文字、数据、图片、影音等记录材料上的证据,是指能够为法庭提供查明案件事实的东西。
第四条民事诉讼法所称语音证据,是指书面证据中的以声音方式表达的证据。
第五条民事诉讼法所称的书面证据,是指可以以文字或者其他符号表达的证据。
第二章案件受理第六条应当根据本案管辖法院的条件,对管辖异议进行审查。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案外人的管辖异议,可以不予审查:(一)案件系选择管辖权协议约定的,当事人对管辖地或者法律适用管辖的异议不能成立的;(二)案件系特定管辖法院管辖的。
第三章证据的举证第十条法律规定应当由当事人举证的事实,由谁来举证的争议,由举证方负举证责任。
第十一条举证方负举证责任的,应当提供能够证明其主张属实的证据。
第四章证据的举证和举证期限第二十四条当事人举证期限自举证通知书送达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五条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未举证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事实不成立或者失去举证权。
第二十六条人民法院认定当事人的行为构成撤回诉讼的,应当宣告对方当事人对与其有利的部分承认。
第五章证据的提交第二十七条人民法院对出示的证据,应当进行质证、辨别和认定。
第六章书证第三十三条原件、副本的提供方式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据诉讼需要自行确定。
第三十四条删除、涂抹、篡改、变更或者以其他方式损害证据完整性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来源、庄重和真实性有问题。
第七章律师的参与第三十九条律师代理收费纠纷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裁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实情裁决。
第四十条受理代理诉讼服务机构的申请,可以向申请人或者其他有关机构了解相关情况。
2015年最新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2015年最新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 ⼗⼀、简易程序 第⼆百五⼗六条民事诉讼法第⼀百五⼗七条规定的简单民事案件中的事实清楚,是指当事⼈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致,并能提供相应的证据,⽆须⼈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即可查明事实;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是指能明确区分谁是责任的承担者,谁是权利的享有者;争议不⼤是指当事⼈对案件的是⾮、责任承担以及诉讼标的争执⽆原则分歧。
第⼆百五⼗七条下列案件,不适⽤简易程序: (⼀)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的; (⼆)发回重审的; (三)当事⼈⼀⽅⼈数众多的; (四)适⽤审判监督程序的; (五)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第三⼈起诉请求改变或者撤销⽣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 (七)其他不宜适⽤简易程序的案件。
第⼆百五⼗⼋条适⽤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期限到期后,双⽅当事⼈同意继续适⽤简易程序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审理期限。
延长后的审理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六个⽉。
⼈民法院发现案情复杂,需要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前作出裁定并将合议庭组成⼈员及相关事项书⾯通知双⽅当事⼈。
案件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审理期限⾃⼈民法院⽴案之⽇计算。
第⼆百五⼗九条当事⼈双⽅可就开庭⽅式向⼈民法院提出申请,由⼈民法院决定是否准许。
经当事⼈双⽅同意,可以采⽤视听传输技术等⽅式开庭。
第⼆百六⼗条已经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在开庭后不得转为简易程序审理。
第⼆百六⼗⼀条适⽤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民法院可以采取捎⼝信、电话、短信、传真、电⼦邮件等简便⽅式传唤双⽅当事⼈、通知证⼈和送达裁判⽂书以外的诉讼⽂书。
以简便⽅式送达的开庭通知,未经当事⼈确认或者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已经收到的,⼈民法院不得缺席判决。
适⽤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由审判员独任审判,书记员担任记录。
第⼆百六⼗⼆条⼈民法庭制作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必须加盖基层⼈民法院印章,不得⽤⼈民法庭的印章代替基层⼈民法院的印章。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8年1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2008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3次会议通过法释〔2008〕14号)为了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规范审判监督程序,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2007年10月28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结合审判实践,对审判监督程序中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第一条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内,以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所列明的再审事由,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最后一段:“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这一法条,使枉法断案的法官生存的土壤更肥沃,使他们的生存有了法律保障第二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申请再审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第三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并按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再审申请书是否载明下列事项:(一)申请再审人与对方当事人的姓名、住所及有效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有效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二)原审人民法院的名称,原判决、裁定、调解文书案号; (三)申请再审的法定情形及具体事实、理由; (四)具体的再审请求。
第四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身份证明及相关证据材料。
第五条案外人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且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的,可以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或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利益被损害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九十二开封楚女randan46201@【条文】《民诉法解释》第192条:有关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处理:(一)允许被执行人高消费的;(二)允许被执行人出境的;(三)拒不停止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权属变更登记、规划审批等手续的;(四)以需要内部请示、内部审批,有内部规定等为由拖延办理的。
【应增加一款】单位有前款行为,导致生效法律文书无法执行的,依法追究单位及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理由】(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规定,下列情形属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一、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二、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三、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四、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五、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说明有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拒不协助执行,致使生效法律文书无法执行的,构成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
(二)在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前,有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拒不协助执行,致使生效法律文书无法执行的,只能追究协助执行义务人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刑法修正案九已将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改为单位犯罪,对上述情形同时追究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第一编总则第一条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司法解释。
第二条本司法解释适用于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中适用民事诉讼法的问题。
第三条本司法解释中的“涉外民事案件”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事案件:(一)当事人居住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的国家;(二)当事人的财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的国家;(三)当事人、事实发生地、合同履行地或者其他因案件相关的地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的国家;(四)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的国家公民的人身损害赔偿或者其他非财产性赔偿民事案件;(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该类型民事案件的管辖作出规定。
第四条本司法解释所称“合同”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平等主体地位协议。
第五条本司法解释所称的“合同纠纷”是指当事人就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权利义务的归属等问题发生争议并提起民事诉讼的案件。
第六条本司法解释中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克服并不能避免的客观情况,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两类情况。
第七条本司法解释所称的“违约”是指当事人未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行为。
第八条本司法解释所称的“经济困难”是指生活困难或者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的情况。
第九条本司法解释所称的“讼前财产保全”是指在审判前,在被告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前,依法对涉案财产或者其其他财产进行保全的措施。
第二编原告的起诉和被告的答辩第十条原告应当向被告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提交与其实际诉求有关的证据材料。
第十一条原告可以向人民法院口头起诉,但需要在三日内提供起诉状。
第十二条被告应当在起诉状递交之日起十五日内向被告人民法院提交答辩状,并提供证据材料。
第十三条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可以视为被告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予以承认。
第十四条原告提出多个互不相关诉讼请求的,被告可以分别提出答辩,但最终由人民法院一并裁决。
最全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最全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司法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对具体案件审理及法律适用进行了规范。
本文将介绍几篇最全面、最具指导性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一、关于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发布的第一部司法解释,共有42条,包括限制诉讼权、防止重复起诉、简便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二十二条:“当事人有诉讼权利,但其诉讼渠道受到限制的,人民法院应当不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裁判程序。
”这条规则明确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受到限制时,人民法院应当不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裁判程序。
在实践中,此解释帮助维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了诉讼公平。
二、关于人民法院执行程序中处理利害关系人异议的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针对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的情况,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在执行拍卖、变卖、剥夺财产等程序中,应当向利害关系人送达公告,公告应当明确说明被执行人的基本情况、财产情况、原告、执行事项、竞买方法、申请异议的期限等内容。
”这条规则明确了在拍卖、变卖、剥夺财产等程序中,人民法院应当向利害关系人送达公告,并明确说明相关问题。
此解释在执行程序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三、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共有44条,规定了民事诉讼证据的形式、内容、收集、提交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第七条规定:“当事人提供书证,应当提供原件或者与原件相应的副本,经人民法院认定为真实、合法有效后作为证据。
”这条规则明确规定了当事人提供书证的形式要求,有助于防止虚假证明和证据篡改。
四、关于人民法院处理民事诉讼案件中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出发,对人民法院处理民事诉讼案件中的适用法律问题进行了规范。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一百七十二开封楚女randan46201@【条文】《民诉法解释》第390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判决、裁定结果错误的,应当认定为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六项规定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一)适用的法律与案件性质明显不符的;(二)确定民事责任明显违背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三)适用已经失效或者尚未施行的法律的;(四)违反法律溯及力规定的;(五)违反法律适用规则的;(六)明显违背立法原意的。
【修改】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判决、裁定结果错误的,应认定为适用法律错误:(一)适用的法律与案件性质明显不符的;(二)确定民事责任明显违背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三)判决不具理由或者理由与主文矛盾的;(四)违背立法目的,显失公平的;(五)适用已经失效或者尚未施行的法律的;(六)违反法律溯及力规定的;(七)违反法律适用规则的。
【理由】(一)判决不具理由或者理由与主文矛盾,是常见的适用法律错误,甚至是枉法裁判。
《民事诉讼法》第152条规定:“判决书应当写明判决结果和作出该判决的理由。
”故判决不具理由属于适用法律错误。
又因判决理由错误太过明显,一些胆大的法官往往绕个弯子,适用本不应当适用的法律作出判决,从而导致判决理由与判决主文矛盾。
这种行为往往难以追究,更别提纪律处分或者承担刑事责任。
对这种情形,台湾“民事诉讼法”第496条将其列为单独的再审之诉事由。
(二)在很多情况下,法律原意是不可探知的,但立法目的却是明确的。
法律往往是政治妥协的产物,所谓立法原意根本无法准确知道;法官不是立法者,无法确切知道立法者的原意;普通公民只能按照法律的字面意义去遵守,要求他们遵守法律背后的原意对他们来说不公平,不符合法律可预期的法治原则。
法官在适用法律时,不为法律缺陷和法律错误负责。
对错误的法律,法官可以拒绝适用。
如果因此出现荒谬结果,那是立法者的责任而非司法者的责任,否则法官就会变成立法者而非司法者。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一百三十四
开封楚女randan46201@
【条文】
《民诉法解释》第259条:
当事人双方可就开庭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准许。
经当事人双方同意,可以采用视听传输技术等方式开庭。
【修改】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当事人可就开庭方式和开庭时间进行协商,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人民法院也可征得当事人同意,灵活确定开庭方式和开庭时间。
双方当事人可不待人民法院通知,在工作日携带证物、偕同证人一同到场,请求开庭。
【理由】
(一)《民事诉讼法》第160条规定,审理简易程序案件,不受本法第136条、第138条、第141条规定的限制。
也即可以灵活确定开庭时间、调查顺序、辩论顺序。
(二)《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06条规定:证人“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作证”。
第544条规定:“人民法院讯问被告人,宣告判决,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根据案件情况,可以采取视频方式进行。
”上述规定适用于一审、二审、再审。
民事诉讼没必要比刑事诉讼还保守。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二百零一开封楚女randan46201@【条文】《民诉法解释》第436条:对设有担保的债务的主债务人发出的支付令,对担保人没有拘束力。
债权人就担保关系单独提起诉讼的,支付令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失效。
【修改】支付令既可仅向主债务人、一般保证债务得不到清偿时的担保人或者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人发出,也可向主债务人和担保人共同发出。
仅向主债务人发出的支付令,其效力不因对担保关系提出异议或者提起诉讼而受影响,对担保人也无拘束力。
【理由】(一)仅对主债务人的判决的效力不及于担保人,仅向主债务人发出的支付令的效力亦然。
根据下文的分析,在连带责任保证情形,支付令既可向主债务人申请,也可向担保人申请,还可向主债务人和担保人共同申请;在一般保证的情况下,可以先向主债务人申请,在债务得不到清偿时再向担保人申请。
对主债务人的支付请求,不审查担保关系。
根据《担保法解释》第130条规定:“在主合同纠纷案件中,对担保合同未经审判,人民法院不应当依据对主合同当事人所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
”人民法院不能依据对主债务人发出的支付令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
对担保人的支付请求,当然应审查担保关系是否成立(即审查担保债务是否成立)。
(二)债权人对有担保关系的债务纠纷提起的诉讼,是普通共同诉讼,但实践中为便于查清事实、便于确定各被告的责任常将其作为牵连的必要共同诉讼处理。
在连带责任保证情形,债权人可只起诉主债务人,也可只起诉担保人,还可同时起诉主债务人和担保人;在一般保证情形,可以先起诉主债务人,在债务得不到清偿时再起诉担保人。
因此,债权人就担保关系单独提起诉讼,与申请支付令并不矛盾,也不认为是两次系属(担保关系与债务法律关系是不相同的诉讼标的)。
仅向主债务人发出的支付令的效力既然不及于担保人,就担保关系提出异议或者提起诉讼(担保人可以提出担保关系不成立之诉)并不损及该支付令的效力。
就一般保证,本解释第二款的规定对债权人很不公平,因为对主债务人的支付令申请并不审查担保关系(只审查主债务是否存在对待给付和对待给付是否已履行),债权人就担保关系单独起诉担保人时,担保人只要行使先诉抗辩权,债权人的诉讼请求就会因欠缺法律依据(存在阻碍请求权实现的事由)而被驳回,而支付令又失去效力,等于两头落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已于2019年10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法释〔2019〕19号(2019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决定,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作如下修改:一、将第一条修改为:“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二、将第三条修改为第二条。
三、删去第二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
四、将第八条第一款、第七十四条改为第三条,修改为:“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适用前款规定”。
五、将第八条第二款改为第四条,修改为:“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六、将第八条第三款改为第五条,修改为:“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二百
开封楚女randan46201@
【条文】
《民诉法解释》第434条:
债权人基于同一债权债务关系,在同一支付令申请中向债务人提出多项支付请求,债务人仅就其中一项或者几项请求提出异议的,不影响其他各项请求的效力。
《民诉法解释》第435条:
债权人基于同一债权债务关系,就可分之债向多个债务人提出支付请求,多个债务人中的一人或者几人提出异议的,不影响其他请求的效力。
【修改】
被申请人就部分请求的异议成立的,不影响其他请求的效力。
【理由】
申请人对同一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形成的数个债务同时申请支付令的情况非常少。
对于申请人同一、被申请人也同一的数个债务,很难达到同时到期的条件。
最有可能发生的也许是共同侵权形成的债务,比如几个人共同伤害了某人,经警察调解达成了协议。
这种债务或者是按份承担或者是连带承担,从而形成了单独债务或者连带债务,如果是单独债务自然应当一个又一个地申请(有可能不同管辖),如果是连带债务应当作为一个整体申请。
《德国民事诉讼法》第694条规定,被申请人可以就请求的全部或者一部提出异议。
台湾“民事诉讼法”第516条也规定,债务人对于支付命令之全部或一部……提出异议。
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弄得很复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是指对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的具体解释和适用。
该司法解释的制定旨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该司法解释主要涉及民事诉讼程序、证据、判决执行等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证据的规定,明确了举证责任、证据收集、证据鉴定、证据排除等具体操作步骤。
该司法解释还规定了对于调解、仲裁等非诉讼解决方式的适用。
该司法解释的制定对于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得当事人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诉讼程序,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了诉讼效率和公正性。
同时,该司法解释也为法官提供了具体的指引,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运用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该司法解释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为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1月30日法释〔2015〕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目录一、管辖二、回避三、诉讼参加人四、证据五、期间和送达六、调解七、保全和先予执行八、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九、诉讼费用十、第一审普通程序十一、简易程序十二、简易程序中的小额诉讼十三、公益诉讼十四、第三人撤销之诉十五、执行异议之诉十六、第二审程序十七、特别程序十八、审判监督程序十九、督促程序二十、公示催告程序二十一、执行程序二十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二十三、附则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
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一、管辖第一条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第二条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第五条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二百十五
开封楚女randan46201@
【条文】
《民诉法解释》第517条:
债权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规定请求人民法院继续执行的,不受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申请执行时效期间的限制。
【修改】
删除。
【理由】
只要人民法院未裁定终结本次执行,债权人请求人民法院继续执行不须再次提出申请;仅在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后,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再次请求人民法院执行时,才须再次提出申请,这与本解释第519条第2款表达的意思相同。
【条文】
《民诉法解释》第520条:
因撤销申请而终结执行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的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内再次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修改】
因撤销申请而终结执行后,当事人可再次申请执行。
【理由】
(一)这里不能规定“申请执行时效期间自终结执行裁定送达申请执行人之日重新计算”,因为有可能是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而撤回执行申请,在此情况下,申请执行时效期间自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重新计算。
(二)时效期间届满,被执行人获得抗辩权,人民法院不动主动援引。
申请执行人再次申请执行,与当事人撤诉后可再次起诉一样,超过诉讼时效可以起诉,超过申请执行时效也可以申请,本解释与“申请执行人超过申请执行时效申请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的解释冲突,也与《民法总则》第192条关于“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193条关于“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的规定冲突。
杜万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重点问题解析(一)关于合同履行地的问题《解释》第18条对合同履行地作了一般性规定。
之前,民事诉讼相关法规关于合同履行地的规定较为混乱。
“92意见”用了多个条文来规定合同履行地问题。
后来,最高人民法院又出台了多部解释来解释合同履行地问题。
《解释》对合同履行地的规定作了简化,虽可能不尽如人意,但能解决司法实践所面临的大多数问题。
《解释》第18条借鉴了《合同法》第61条和62条的规定来设置管辖的一般原则。
该条规定:“合同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即时结清的合同,交易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关于电子合同履行地的问题《解释》第20条对以网络方式签订的买卖合同的履行地作了规定。
根据该条规定,以信息网络方式订立的买卖合同,通过信息网络交付标的的,以买受人住所地为合同履行地。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是以买受人住所地而不是以经营者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以其它方式交付标的的,收货地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对履行地有约定的,从约定。
虽然一些电子商务公司对这条规定还有疑虑,但这样规定便于当事人诉讼,是司法为民原则的体现。
(三)关于信息网络侵行为地的问题《解释》第25条对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地作了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已于2014年就网络侵权的实体法规则制订了专门的司法解释。
《解释》关于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地的规定与网络侵权司法解释相一致。
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本条规定在起草过程争论很大。
根据本条规定,管辖连接点很多,实施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和被侵权人住所地都是连接点。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质疑之二百十九
开封楚女randan46201@
【条文】
《民诉法解释》第488条:
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中需要拍卖被执行人财产的,可以由人民法院自行组织拍卖,也可以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拍卖机构拍卖。
交拍卖机构拍卖的,人民法院应当对拍卖活动进行监督。
【修改】
人民法院在执行中需要拍卖被执行人财产的,应当自行组织拍卖;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拍卖机构拍卖的,应对拍卖活动进行监督。
【理由】
拍卖作为一项执行措施在任何一国的法律之中,都是由法院亲自来实施的,就象法院的审判权不与任何其他部门分享一样,拍卖也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
法律已将拍卖权授予人民法院,规定财产被查封、扣押后,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拍卖;仅对不适于拍卖或者当事人双方同意不进行拍卖的,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变卖或者自行变卖。
既然法律已经废弃了备受诟病的委托拍卖原则,明确了法院自行拍卖变卖为主、委托变卖为例外的准则,这一修改澄清了过去关于法院拍卖属于商业行为的错误认识,还原了强制拍卖权为司法权因而应当由法院自行行使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