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75
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引言文学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的重要艺术形式。
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20世纪结合了政治理念和文学创作的两种重要流派。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特点、背景以及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1.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兴起于20世纪初。
它通过对社会不公正、不平等以及制度弊端的揭示和批判,呼吁改变社会秩序,促进进步和公正。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对社会问题进行直接揭示和分析 - 描绘真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 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倡导改革和社会变革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流派。
它在20世纪中期迅速发展,并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宣扬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 描绘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和奋斗 -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剥削 - 倡导革命理想和社会公平3. 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尽管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强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但它们在一些方面存在区别。
- 思想源泉:批判现实主义更多地借鉴了启蒙思想、自由主义以及一些哲学流派,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
- 目标: 批判现实主义更加强调个体权利、改革和进步,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强调阶级斗争、社会变革和无产阶级利益。
- 表述方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常常使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揭示问题,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倾向于直接刻画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
4. 当代价值与意义在当代社会中,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问题,并激发他们对不公正和不平等情况的关注。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可以唤起人们对无产阶级利益和革命理想的思考,尤其对那些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人来说更具吸引力。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主要特征是叙写人情风俗史,强调客观真实性,描写典型环境,描写普通人。
重要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狄更斯、果戈理。
一、形成的原因1.政治经济结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确立2.特定的社会心理--冷静、务实3.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实证主义哲学盛行--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进化论、孔德4.自身发展规律--“模仿说”、人文主义作家、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二、发展20世纪高尔基发明“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出现,指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这一名词在欧洲影响不大,同时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称呼。
不平衡,可以以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法国是发源地,是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曾经经历过浪漫主义创作时期。
《欧那尼》和《红与黑》都在1830年出版。
40年代达到高潮。
50-60年代以福楼拜为主的创作已经略逊一筹。
最精确的现实主义。
•艺术上比较成熟,尤其是结构方面堪称典范,长于探索,较少因袭传统。
英国在40年代出现,已经开始出现劳资矛盾。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
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同时关注下层人民、小人物。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20-30年代萌芽,独特主题是批判农奴制。
•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搅在一起,叫做“自然派”。
作家大多是贵族出身。
人物也多是贵族。
挥之不去的哀愁。
沉重感、历史感,气势庞大,巴黎公社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占主导地位。
三、特征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1、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
简述批判现实文学主义的主要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特征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露。
它以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和讽刺来反映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
它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能够准确地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使读者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和讽刺为手法。
它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真实揭示和讽刺让读者深刻地认识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和讽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还能够使读者对社会问题产生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关注个体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系。
它通过对个体的命运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认为个体的命运受制于社会的制度和环境,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能够使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它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使读者对社会问题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不仅仅是个体的努力。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能够激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和讽刺来反映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它关注个体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系,强调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批判,还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指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批判和分析的一种学术观点和方法。
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真实、客观地描写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旨在探讨现实主义文学的局限性和缺陷,并提出对其进行批评和改进的观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 反对现实主义的批判:批判现实主义的一大观点是其过于片面地描绘社会现实,忽略了人类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层面。
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将现实的表象作为主要关注点,但忽视了个体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复杂性。
批判现实主义倡导将现实主义的描写与更广阔的主题和更深刻的内涵相结合。
2. 社会批判的深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反思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描绘方式。
现实主义文学常常以强调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为基础,但其描写方式往往过于表面和简化,无法真正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本质。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倡导更加深入的社会批判,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3. 叙事形式的创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关注现实主义文学中叙事形式的限制和局限性。
现实主义往往采用传统的线性故事叙事方式,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倡导对叙事形式进行创新和实验。
通过采用多重叙述视角、非线性叙事结构等手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图呈现更加多样和复杂的现实世界。
4. 后现实主义的崛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观点和方法也为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后现实主义文学试图超越现实主义的局限性,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观点与其他文学流派和理论相结合。
后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注重对权力、语言、身份和认同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叙事形式和文学语言的反思和创新。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在对其进行批判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多样和丰富的文学表达方式,以及更加深入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探索。
当代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1. 简介当代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政治、文化等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揭示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确的语言表达,展现了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冲突。
2. 关键特点2.1 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观察当代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观察,包括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人权问题等。
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2.2 对权力与压迫的揭示这些作品着重揭示权力与压迫对个体生活造成的影响。
它们通常呈现出一个荒诞、充满矛盾和不公正的世界,在揭露社会弊端和错乱之余,也提供了一种反抗及逃避方式。
2.3 强调人性与道德困境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经常反映出现代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对个人心灵的冲击。
它们挖掘出人性中的真实与黑暗,使读者思考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特质。
3. 典型作品3.1 小说3.1.1 《1984》- 乔治·奥威尔这部经典小说揭示了极权主义社会的恶果,以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活为视角,探讨了权力、自由和个人意识形态的问题。
3.1.2 《盲眼申报》- 吴念真这本小说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背景下贫穷农村家庭的描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底层人民所面临的压迫和生存困境,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3.2 剧作3.2.1 《等待戈多》- 居伊·莫波桑这部戏剧以一个废弃马路边长椅上三名陌生人等候不同目标物登场,通过对时间流逝与期望破灭的描绘,传达了人们对未来及现实生活的焦虑与失望。
3.2.2 《红高粱》- 莫言这部戏剧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变革时期的描述,展现了贫苦农民在种种压迫下追求自由和尊严的艰辛历程。
4. 影响力与价值当代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对于社会意识觉醒和道德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引领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并激发个体行动起来,促进社会变革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
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概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以真实描绘社会生活为主要特征。
然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批评和反思,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揭示现实主义文学的局限性和缺陷。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概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常常关注个体的命运和生活,而忽视了社会的根本问题。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它试图通过揭示社会的本质和根源,唤醒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对主流价值观的质疑。
现实主义文学常常以中产阶级的生活为主要题材,反映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观念。
然而,这种价值观往往是有限和片面的,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图突破这种限制,对主流价值观进行质疑和反思,呼唤更多元和包容的观念。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关注个体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将人物形象简化为符号和代表,忽略了个体的内心体验和复杂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对个体心理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它试图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使读者更加真实地理解和感受个体的生活经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创新。
现实主义文学往往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缺乏创新和突破。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图通过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创新,打破传统的桎梏,开拓新的表达方式。
它尝试用更加生动和多样的语言,以及更加灵活和多层次的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批判、对主流价值观的质疑、对个体心理的关注以及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创新等特征。
它通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和批判,试图超越现实主义文学的局限性,呈现更加真实和多样的社会生活。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文学更具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反映和表达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学)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理解后简答题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文学发展状况:无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文学和德国工人革命诗歌是最初成就。
术语解释宪章派文学:1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琼斯和林顿。
德国工人诗歌(19世纪40年代):维尔特(最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加入“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无产阶级歌手。
恩格斯称他“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批判现实主义:一法国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梅里美: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力的作家。
常常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灵”发掘未经现代文明“洗礼”的自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生命形态。
《卡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卡门是一个“拥有娇小而出色的姿态,热情如火的大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而浪荡的、吉卜塞女郎。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二英国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的有: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
第七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及法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考核目标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是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同时吸纳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现实主义”名称产生于50年代以后,那时现实主义才真正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欧美的现实主义文学分为两个时期:以巴黎公社为界,(1)前期: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中心在法英。
这一时期,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时期。
法国和英国出现了巴尔扎克、狄更斯,俄国出现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一批“自然派”作家,在理论上也形成了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
(2)后期: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
是现实主义由繁荣逐渐趋于衰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西欧现实主义者虽然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但他们的批判力量已有所削弱,改良主义思想和悲观情绪更加严重,自然主义、客观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而在俄国,由于反专制农奴制度的人民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现实主义文学继续有很大发展,产生了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
2、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汪涛老师课件版:(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法国七月革命彻底推翻了波旁王朝;1832英国国会通过改革法案(工业革命的发展);海外殖民主义加速发展。
(2)社会矛盾复杂进一步激化(3)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社会思潮纷纭变化:自然科学推出三大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实证主义、人本学说、人道主义(基督教博爱思想)。
(5)各国各有不同:英国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法国复辟势力仍然存在;德国与意大利实现了民族统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俄国正在进行解放运动;东欧各国正在开展民族解放运动;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也遭遇国内矛盾,南北爆发。
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二、填补空缺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欧是确立和发展的产物。
2、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武器是-,其社会政治主张主要是-4、——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它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真正开始。
5、早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批判锋芒几乎同时指向了中产阶级和中产阶级。
6、梅里美的代表作是一部女主角是资产阶级文明叛逆者的小说。
7、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对矛盾和不和谐问题的揭示。
8、萨克雷的代表作是一个自私和投机的女性冒险家的形象。
9、呼啸山庄是作者写的。
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是—10、斯凯夫人的代表作是——这是一部以——为背景的小说。
11、《简爱》中的男女主人公是。
——而作者是——12、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尖锐性主要是针对——这是后期才涉及到的——13、卡姆查洛夫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懒散而无生气的贵族地主形象,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个形象。
14、俄罗斯三位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是————————,和——15、内克拉索夫是一位著名的——他的代表作是——16、《雷雨》的作者是-,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却又被残酷的环境所摧残的女性形象。
17、杜罗洛博夫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剧《雷雨》写了一篇戏剧评论。
18、车尔尼雪夫斯基塑造了一个具有革命民主思想的职业革命者的形象。
19、文学作品《拉辛与莎士比亚》的作者是——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第一部文献。
20、——是司汤达的第一部小说。
21、朱利安存在的三个典型环境是逐利-怪诞-阴谋和虚伪-22、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以分为三类:考证、考证、考证。
23、巴尔扎克用排比法把人类的喜剧连接成一个整体。
24、标志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道路的第一部作品是——25、巴尔扎克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塑造了一个高利贷者的形象,在-。
26、被视为人类喜剧前奏的作品有-27、巴尔扎克在谈到他的政治思想时曾说,“我在两种永恒的灯光下写作”,那就是——和——28、马克思称赞巴尔扎克是一位对现实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
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
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
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念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致力于描写社会现实与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并以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为基本要求。
然而,虽然现实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判。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进行批判,并探讨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但这种真实往往是有选择性的。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只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问题,而对于中上层社会的生活和精神层面的探索往往忽视。
这种选择性的真实性使得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片面和不全面的特征,难以全面地反映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过于强调客观事实的描写,往往忽视了主观感受和思想意义的表达。
它更注重于对外在现实的准确呈现,而忽视了对内在世界的深入挖掘。
这种局限使得现实主义文学缺乏情感分寸和思想深度,难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过于注重客观事实的描写也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显得单调和乏味,缺乏艺术性的表现。
此外,现实主义文学往往过于注重社会批判和道德教化,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艺术追求。
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往往转化为对社会的批判和改良主义的呼声,使得文学作品变得过于功利和政治化。
这种过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形态的干预使得现实主义文学失去了独立性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丧失了艺术创作的个性和独特性。
最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传统的和保守的。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采用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以及传统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方式,缺乏创新性和实验性。
这种保守性和刻板性使得现实主义文学缺乏生命力和活力,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革。
综上所述,现实主义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但它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局限。
现实主义文学的片面性、缺乏内在思想和情感表达、过度关注社会批判和道德教化、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传统性等问题,使得现实主义文学难以成为一种完整和全面的文学形态。
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法国文学:《拉辛和莎士比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书。
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梅里美、福楼拜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波德莱尔:《恶之花》英国文学: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狄更斯:俄国文学:冈察洛夫: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斯丹达尔《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性格、野心、爱情、幸福观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