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七章十九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第一节、概述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
社会关系的变化。
劳资矛盾加剧。
中小资产阶级破、分化。
商业精神与金钱关系。
宗法制关系被金钱、物欲替代。
启蒙时代“理性王国”的诺言遭到现实讽刺。
重新审视阶级关系,现实思考、观察与批判。
哲学基础。
由康德、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向费尔巴哈唯物哲学的转变。
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决定论思想。
文学传统的继承。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乌俄的现实主义传统。
浪漫主义的社会批判、个人反叛。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1、思想特征强烈的暴露性与批判性。
着力黑暗现实的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坚持对现有秩序的否定批判。
同情下层社会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改良主义。
表现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小人物苦难与中小资产者的个人奋斗。
塑造个人反抗者形象。
2、艺术特征概括生活的广阔性、深刻性。
把文学看作分析研究社会的手段,提供特定时代俄社会历史画面,揭示现实矛盾,探讨社会问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社会认识价值。
确立客观写实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准确真实反映生活,注重现实生活描绘,再现论与反映论的时代。
文学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同构关系。
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细节描写。
史诗性与心灵探索。
心理描写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成就卓著。
三、各国现实主义文学比较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主题是反映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矛盾,揭露金钱的罪恶和资产阶级必将取代封建贵族阶级的历史规律。
描写上流社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形象。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则直接描写劳资矛盾,反映工人的生活和斗争。
揭露资产阶级虚伪道德与资本主义冷酷的社会关系。
侧重描写“小人物”遭遇。
人道主义该俩色彩浓厚,温情与道德感化。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主题是揭露批判农奴制罪恶。
塑造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与新人形象。
思考题: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思想艺术特点)2、英国、法国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题比较第二节法国文学与巴尔扎克一、司汤达《红与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奠基者,心理描写艺术大师。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西欧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1、西欧资本主义刚刚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2、工业革命的产生,造就了市民阶层3、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进化论思想与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3.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治斗争等。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4.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一)法国现实主义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代表作家:斯丹达尔:《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梅里美:《卡门》,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受到当时当权者指控小仲马:《茶花女》,赞美纯洁的爱情(二)英国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
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代表诗人:琼斯和林顿。
代表作家:狄更斯萨克雷:《名利场》,上层阶级的虚伪关系讽刺资产阶级勃朗特姐妹:《简爱》,塑造冲破世俗观念的女性形象,采用自述与回忆的手法描写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控诉社会对人性摧残,表现强烈的反压迫、争自由的叛逆思想。
盖斯卡尔夫人:《马力巴顿》,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长篇小说(三)俄国形成于1830年,在七八十年代到达顶峰代表作家: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果戈里:发展普希金现实主义的传统冈察洛夫:《奥伯洛摩夫》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父与子》《处女地》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雨》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四)其他国家德国:格奥尔格·毕希纳:《丹东之死》瑞士:戈特弗里德·凯勒:《绿衣亨利》《赛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美国:“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
第三节德国、意大利、东欧和北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德国(含其他德语地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的德国还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和英国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它虽没有法、英两国那样的辉煌成就,却也不乏自身特点。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前,它的批判对象是以封建专制制度和庸俗的社会生活为主,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重要文学派别有“青年德意志派”文学,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真正社会主义”诗人、“诗意现实主义”。
(一)“青年德意志派”“青年德意志派”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在德国涌现出来的一批资产阶级进步作家的总称。
他们既无明确的纲领,也不是一个文学社团。
只因鲁尔多夫·文巴尔格的论文集《美学的出征》献词中有“献给你,青年德意志”而得名。
其主要代表有路德维希·伯尔纳(1786~1837)、亨利希·劳伯(1806~1884)、卡尔·古茨柯(1811~1878)。
这些作家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陈腐的道德观念和狭隘的宗教教义,提倡自由思想;在文学上反对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主张描写现实生活。
但由于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的制约,后来多半脱离革命。
他们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政论,只是一种激烈的词句,鼓吹自由平等,缺乏真正的革命内容,也没有真正反映出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在革命民主主义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有海涅和毕希纳。
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的主要剧本有《丹东之死》和《沃伊采克》。
前者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两派之间的冲突为背景,谴责丹东一派放弃革命,表达了作家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后者取材于莱比锡的一次大案件。
主人公沃伊采克为生计所迫给一个医生当试验品,过着动物般的生活。
因为他所爱的女子被上层社会的人引诱和勾引,他就把她杀死了。
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十九世纪中后期包括30年代到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
这是欧洲资本主义从确立、巩固、到进入垄断的时期。
这段时期欧洲文学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浪漫主义文学依然存在;批判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主流;自然主义和各种非理性主义文学在六十年代纷纷出现;无产阶级文学在四十年代进入初期发展时期。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是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点:1、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研究社会,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深刻地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
为了真实地描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
3、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说更成熟,它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坛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览: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
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开始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1、法国的: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第七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及法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考核目标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是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同时吸纳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现实主义”名称产生于50年代以后,那时现实主义才真正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欧美的现实主义文学分为两个时期:以巴黎公社为界,(1)前期: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中心在法英。
这一时期,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时期。
法国和英国出现了巴尔扎克、狄更斯,俄国出现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一批“自然派”作家,在理论上也形成了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
(2)后期: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
是现实主义由繁荣逐渐趋于衰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西欧现实主义者虽然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但他们的批判力量已有所削弱,改良主义思想和悲观情绪更加严重,自然主义、客观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而在俄国,由于反专制农奴制度的人民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现实主义文学继续有很大发展,产生了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
2、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汪涛老师课件版:(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法国七月革命彻底推翻了波旁王朝;1832英国国会通过改革法案(工业革命的发展);海外殖民主义加速发展。
(2)社会矛盾复杂进一步激化(3)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社会思潮纷纭变化:自然科学推出三大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实证主义、人本学说、人道主义(基督教博爱思想)。
(5)各国各有不同:英国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法国复辟势力仍然存在;德国与意大利实现了民族统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俄国正在进行解放运动;东欧各国正在开展民族解放运动;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也遭遇国内矛盾,南北爆发。
外国文学考研复习第七章重点内容详解第七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及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基本要求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在欧洲各国的发展概况,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斯丹达尔的生平与创作,分析《红与黑》的时代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世界观、创作及作品分类,分析《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艺术成就,掌握《高老头》的人物、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理解福楼拜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发展,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的根源。
二、重点及难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于连形象及《红与黑》的艺术成就;《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与艺术成就;爱玛悲剧的根源及福楼拜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重点复习内容第一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
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三、梅里美的中短篇小说;《嘉尔曼》。
四、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分类及艺术特点。
第三节斯丹达尔一、生平与创作。
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小说《阿尔芒斯》、《巴马修道院》、《意大利遗事》;《法尼娜·法尼尼》。
二、《红与黑》所反映的时代;于连的形象;小说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巴尔扎克一、生平与思想。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
二、《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的总体结构、基本内容、艺术成就。
重点作品:《欧也妮·葛朗台》、《古物陈列室》、《高布赛克》、《纽沁根银行》等。
三、《高老头》所体现的《人间喜剧》的艺术特点;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高老头形象。
第五节福楼拜一、生平与创作。
二、《包法利夫人》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深刻揭露;爱玛悲剧的根源。
三、福楼拜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发展。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填空题1.()被伍尔芙称为“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3. 哈代小说(《》)的副标题是“一幅荷兰派的写生画”。
4.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的名字分别是夏洛蒂、艾米莉和()5. 19世纪英国第一部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是(《》)。
6.长篇小说《双城记》的“双城”指()和()。
.7. ()称誉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等作家是现代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9.俄国十九世纪三大文艺理论家是杜勃罗留波夫、()()。
10.由果戈理和别林斯基所开创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又被称为“”派。
11.与贵族革命时期相对应的系列化文学形象是();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文学以塑造()形象为主。
12.俄国第一部写小人物形象的作品是()。
13.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美学著作是()。
《怎么办》的副标题是()。
14.俄国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在《奥勃洛摩夫》中塑造的。
15.屠格涅夫在()中塑造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新人的形象。
20.被称为俄国戏剧史上里程碑的作品是果戈理的()。
2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是()。
22.巴赫金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小说的经典论著是()。
他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称为()。
23.托尔斯泰平最早表现平民化思想的长篇小说是()。
27.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民族诗人是( )。
29.有“美国文学之父”之称的小说家是()。
30.被林肯总统称为“以一本书引起一场战争的小妇人”指的是美国作家()。
31.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32.“现代美国诗歌之父”指的是《草叶集》的作者()。
37.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经典概括为“除( )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8.( )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39.( )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篇宣言。
40.莫泊桑的成名作是( )。
42.《红与黑》的副标题是( )。
43.《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是( )。
44.倡导“客观而无动于衷”理论的作家是( )。
第七章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学习重点:学习本章,需要了解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学发展所储备的条件;此一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情况。
本章的重点作家是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和屠格涅夫。
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得到全面确立和发展。
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即是这一重大变革的标志。
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复辟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
在人民压力下英国贵族院进行了议会改革,其结果是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较强大的社会地位,从而分得一部分统治权。
英法两个资产阶级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其他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进程。
随着社会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金钱则支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都把人们以前有的真诚和激情淹没得无影无踪,无论是启蒙主义者的理性原则还是浪漫主义者的理想和追求,都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这个社会了。
这样的时代背景直接影响了文学思潮的变化。
人们已经看出了浪漫主义过分沉溺于个体的主观幻想,也不满其追求空洞的理想,而要求冷静客观地看待社会,剖析社会弊病,寻求某种出路。
于是自古希腊、罗马以来作家们一直坚持的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被重新发现,在直接继承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和法国启蒙文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俄国讽刺文学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冷静分析、务实求索、以批判和揭露为主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对这一思潮的形成也是功不可没。
认真分析和注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使作家们注意真实地记录社会现实、做一个社会的“书记官”,用缜密的思维来解剖社会丑恶。
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孔德的实证主义,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社会。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更是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作了充分的准备。
第七章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含俄国)第一节概述批判现实主义是30年代首先在法、英等国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的文学主流。
它是19世纪欧美文学的高峰。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一)“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这两个概念的由来1、“现实主义”概念的由来“现实主义”这一术语首次使用是在1835年,当时的法国画家库尔贝用它来作为一种美学表达方式,指称伦勃朗绘画中所显示出的“人的真实”,反对新古典主义画派的“诗的理想”。
1856年,法国小说家、评论家尚夫勒里与小说家杜朗蒂等人创办《现实主义》杂志;次年,他又出版《现实主义》一书(论文集),把这个特殊的文学术语献诸公众。
2、“批判现实主义”概念的由来法国的普鲁东<1809—1865)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
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
”(二)“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解释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是19世纪中后期欧美的文学主流。
它以暴露和批判现实为主要特征,广阔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与斗争,以人道主义作为创作基础,注重细节的真实,强调从人物和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性格。
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司汤达与巴尔扎克。
(三)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背景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这一时期激荡复杂的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
它的产生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在西欧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
大工业生产导致了阶级压迫和贫富对立现象,金钱成为主宰一切的力量,西方人在摆脱了中世纪神权压迫,近代封建专制思想束缚之后,又受到人自身和金钱的双重奴役。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复习提纲1、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想;(2)、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3)、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繁荣。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看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英国的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冈察洛夫、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奥斯特罗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德国的海涅,北欧挪威的易卜生等人的主要作品)答:法国: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阿尔芒斯》、《红与黑》(法国第一部成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论爱情》、《巴玛修道院》、《吕西安·娄凡》、《意大利遗事》(《法尼娜·法尼尼》是《意大利遗事》中脍炙人口的著名短篇小说)巴尔扎克《人间喜剧》、1831年还发表了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风格的长篇《驴皮记》福楼拜《情感教育》(教育性作品)、《包法利夫人》、《圣安东的诱惑》、《布华尔和贝居舍》英国:萨克雷《名利场》(1848年出版的《名利场》是他的代表作,副标题是“没有主人公的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金钱)、《势利者集》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所表现的就是宪章运动期间的劳资关系)、《克兰福德镇》、《南方与北方》、《露丝》,•以及传记《夏洛蒂.勃朗特传》狄更斯《艰难时世》、《双城记》勃朗特姐妹《简·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无名的裘德》(最后一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劳动人民出身的青年理想破灭,壮志不遂的悲惨身世,形象地表明裘德“未能如愿以偿的悲剧”。
实际上是英国整个一代劳动人民的社会悲剧。
俄国:普希金《驿站长》(里面的驿站长、十四等文官维林是俄国文学史上“小人物”形象系列的开端)、《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里面的毕巧林是30年代“多余人”的形象)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里面的奥勃洛摩夫是50年代“多余人”的形象)果戈里《钦差大臣》、《死魂灵》屠格涅夫《罗亭》(里面的罗亭是40年代“多余人”的形象)陀斯(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哥萨克》、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奥斯特罗夫斯基《大雷雨》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北欧: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3、19世纪末非主潮文学主要包括哪三类?它们的主要代表作家分别是谁?答:(1)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波德莱尔《恶之花》(2)唯美主义;代表作家: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莫班小姐·序言》(3)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4、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答:斯汤达的《红与黑》在法国19世纪的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环境中,出色地塑造了于连这个形象。
于连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复辟时期的斗争形势和各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使他的性格具有反抗和妥协的两面性。
一方面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
在他的思想深处他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对贵族的趾高气扬怀有深深的抵触情绪。
于连不堪忍受父兄的打骂,几次想离家出走,表现出对独立人格的渴求。
他的父亲让他到市长家当家庭老师时,他回答说:“我不愿当奴仆”;当市长把他当奴仆一样训斥时,于连眼里露出复仇的目光,愤然回答说:“先生,没有你我不会饿死。
”为了报复市长,他在夜里乘凉时,握住了市长夫人的手。
他占有市长夫人以及后来要征服玛特尔小姐的行动也有着这种报复和反抗意识。
在于连看来,这是他应做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正是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受到压制后的不满情绪的流露。
拿破仑给予平民以飞黄腾达的机会,如今这种机会一去不复返了。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出人头地、个人幸福的理想,他又要依附和投靠上层社会。
像于连这样有才能的平民青年如同种子要发芽一样,仍然要寻找向上爬的机会。
他看到主教丰厚的收入,便想到当教士,于是背诵《圣经》,愿到神学院去,忍气吞声地想适应那里的生活。
他看到侯爵能让他改变平民的命运,便甘心为他效劳,不再反抗了。
个人野心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动。
直到他发现贵族阶级对平民存在根本的敌视以后,又恢复了反抗精神,宁死也不肯妥协。
于连的多变反映的是复辟王朝时期谋求个人奋斗的平民青年的特点。
于连是一个野心家,虚伪是他改变命运的手段。
他说:“虚伪是我争取面包的唯一武器。
”在贝尚松神学院,于连感到这里一切都阴森可怖,充满虚伪、奸诈,是一间人间地狱,但他不愿离开他,因为“背弃了他的幻想,便不会有前途,更不会有事业,那就等于死亡”。
于是他学会了用虚伪对付虚伪。
他本是无神论者,讨厌虚伪无用的神学和宗教礼仪,把彼拉神父视为最危险的敌人。
但他又把自己装扮成最虔诚的教徒,很快学会了宗教礼仪,并选中彼拉为自己的忏悔神父;他的行为只是一连串的虚伪。
后来他到了……(第206页的第二段)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和双重精神的人物:他既有反抗精神,又很容易屈;他既憎恨贵族的卑劣,又不惮玷污自己的双手;他既看重别人的善良正直,又信奉虚伪的道德观;他既崇拜拿破仑,又随意改变自己的奋斗方向,走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他既热衷于向上爬,又愤然选择了死亡,不肯向卑污的现实让步。
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性格和思想的复杂性。
于连的悲剧表明,在王政复辟年代,一个平民青年要凭个人奋斗去实现个人的名利欲望,挤进上层社会行列,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他的悲剧是广大平民青年命运的概括,这深化了小说反复辟的思想内容。
5、简述《红与黑》的艺术特点;简述《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多重象征意义。
答:(1)①采用个人传记的形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②叙述讲究逻辑分明,语言明净、质朴;③出色的心理描写。
(2)《红与黑》的书名充满政治象征。
①“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
②“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表复辟时期。
③“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袍。
④“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⑤“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穿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
6、简述《人间喜剧》的主要思想内容;简述《人间喜剧》的主要艺术特点。
答:(1)《人间喜剧》的主要思想内容:①反映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②反映贵族阶级的衰亡史;③描写金钱的罪恶史;④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
(2)《人间喜剧》的主要艺术特点:①分类整理法;②人物再现法;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7、分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形象(第218页第三段,第230——232页)。
答:拉斯蒂涅是贯穿《人间喜剧》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
巴尔扎克细腻地描写了这个贵族青年被资产阶级同化、腐蚀的过程。
在《高老头》中,他刚来到巴黎。
纸醉金迷的资产阶级社会激发起他对金钱与权势的无限贪欲,很快便抛开了用功读书、取得律师资格这样一条“清白的”道路,决心与资产阶级合流。
但这时,他刚从贵族方面转化过来,还不适应资产阶级赤裸裸的掠夺方式,对伏脱冷给他制定的杀死泰伊番的独子,“从泰伊番小姐身上发财”的计划还有所犹豫。
可是,在《纽沁根银行》、《禁治产》等作品中,他则已经成为一个阴险凶狠的人物,一个地道的资产阶级野心家了。
如果说,鲍赛昂夫人是在资产阶级逼攻下走向灭亡的贵族的典型,那么,拉斯蒂涅则是暴发户所腐化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拉斯蒂涅在外省是破落贵族子弟,初到巴黎时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美好前程。
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与家道中落的故乡相比,刺激了他向上爬的欲望;伏盖公寓的恶俗丑陋与贵族沙龙华丽高雅的鲜明对比更加刺激了他的野心。
他遍寻家谱,找到了远亲鲍赛昂夫人作为他高攀上流社会的引进人。
然而,世道变了,高贵的门第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
痛心于自己失败的鲍赛昂夫人教给他的完全是资产阶级的教诲:“你越没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
只能把男男女女当驿马骑,把它们骑得精疲力竭,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她让拉斯蒂涅去追求她一贯蔑视的银行家太太但斐那。
她从个人遭遇中看透了:真正统治这个社会的是金钱。
她给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上了启蒙的第一课。
拉斯蒂涅的另一个启蒙“教师”是伏脱冷。
这个在逃苦役犯对社会本质看得入木三分。
他用赤裸裸的语言道破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
……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
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要事后洗干净”,“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
他唆使拉斯蒂涅去追求被银行家泰伊番赶出家门的女儿,他再派人杀死她的哥哥,这样拉斯蒂涅就能得到泰伊番小姐100万法郎的陪嫁,而伏脱冷从中抽取20万法郎的报酬。
虽然拉斯蒂涅拒绝了这个计划,但使他深为震惊的是,伏脱冷赤裸裸说出的话竟然同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说出的话是一个意思。
拉斯蒂涅的经历和见闻,不断印证了他们的说教,特别是他们一个遭遗弃、一个被暗算的结局更证实了“有财便是德”这一资本主义法则。
高老头之死,给拉斯蒂涅上了最为关键的一课。
他亲眼见到高老头是怎样被两个女儿榨干了财产后遭遗弃。
高老头含恨而死之日,正是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蹁跹起舞之时。
为了筹措医药费与丧葬费,拉斯蒂涅奔走于高老头两个女儿的府邸间。
阿娜斯塔齐夫妇正为钱财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斐那干脆以父死悲痛对他闭门不纳。
从这里,拉斯蒂涅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冷酷、自私、忘恩负义,父女、夫妻以及人与人间的金钱关系竟以如此赤裸裸的方式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
高老头的惨死印证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教诲,终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
他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炎炎的欲火,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决心踏进巴黎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中去拼搏一番。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很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典型。
整部《人间喜剧》写了他从善良到邪恶、从正直到无耻的变化经历。
《高老头》通过他的思想发展,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毒化,揭露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巨大腐蚀力量,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累累罪恶。
8、请以《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为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
答:(1)《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