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江苏规范训练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第五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3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 训练课B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著作。
③元:同“原”。
(1)简要说明这首词的上阕前两句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词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苍烟落照”四字点出词人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暗示隐士身份。
(2)描写了词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词人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3)全词勾勒出一个生活中闲适而潇洒,旷达而快乐,内心却抑郁不平,满腔悲愤的隐士(落寞英雄或迟暮英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花声张舜民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间:45分钟分值:69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在诗歌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
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鉴赏诗歌的语言(时间:150分钟分值:172分)题组一对点练1.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4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
可先解释词语“湿”“迷”的本义,再根据词句意思,结合诗歌主旨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及表达的感情。
“湿”是风露使得行云充满湿气,表明了环境的潮湿,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凄凉。
“迷”是说迷失航向,突出的是环境的朦胧,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迷惘。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
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苏轼七千里外二毛②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
②二毛:头发花白。
③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首联数字的运用非常巧妙,请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七千里”极言被贬路途之远,“二毛人”写自己头发花白,“十八滩”写滩多险大,“一叶身”写孤独凄苦。
归纳内容要点(时间:45分钟分值:44分)一、基础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4分)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
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
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
"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
尝僦(jiù)①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日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
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②,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③悍卒皆服之。
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④。
抗疏,既危而免."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
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
其孝友如此。
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注】①僦(jiù):租赁。
②先陇:祖先陇地,祖墓。
③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
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
④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1.简要概括瓶庵的性格特征.(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①好学行道。
②仁义孝友。
③做人有度量。
④公正无私。
【参考译文】苏州枫江市集中,住着一位有道德的人,人们都称呼他“瓶庵"。
有人说,这称呼是指守口如瓶,取说话谨慎的意义。
有人说,瓶子口窄而腹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停止了学业,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间:150分钟满分:157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青玉案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陡转,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谩:徒然、空自。
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
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
再结合“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答案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奉陪郑附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题组1.[文本《张衡传》(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衡才华过人而不慕名利。
他年轻时到三辅一带游学,前往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擅长写文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公府屡次征召但拒不就任。
B.汉安帝命公车特地征召张衡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
汉顺帝时,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由于不趋附达官显贵,多年得不到升迁。
C.张衡先后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
候风地动仪能准确测定地震的方位,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下移,张衡向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升为侍中后,直言进谏而得罪宦官。
任河间相时,逮捕、拘押奸党,政绩卓然。
解析A项,强加因果,原文中,张衡“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与游于三辅、观太学没有因果关系。
C项,曲解文意,“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指“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并不是说“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 项,无中生有,“直言进谏”错误,张衡遭到宦官的诋毁是因为宦官们“恐终为其患”(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
答案 B2.[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略)]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揭示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多少区别。
B.孟子指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开端,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从而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联系起来。
C.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发展蚕桑生产、家庭养殖、农业、商业,并且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
D.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驳斥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告诫统治者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
Ⅲ.读懂古诗的二步阅读法第一步抓两头——初步感知(一)标题常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如:卷别诗题重要信息2015江苏卷《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①点明了写作时间(秋日)②交代了事件(题新居)③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喜悦)2015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④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闲适愉悦)2015安徽卷《月圆》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月圆之夜)②揭示了诗歌的线索(全诗围绕“月”来写)③暗示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思念之情)2013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①点明了送别对象(何遁山人)②交代了写作的目的(送别友人归蜀)③表明诗歌题材(送别诗)1.阅读下面的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
(1)秋暮吟望(2)春日秦国怀古(3)咏素蝶诗(4)送友人【答案】(1)①点明了写作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吟)。
(2)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基调(怀古伤今)。
(3)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咏物诗);③暗示了诗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①交代了写作目的(送别友人);②暗示诗歌的情感基调(离别之情);③表明了诗歌题材(送别怀人诗)。
(二)注释所蕴含的信息高考所选诗词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的类型及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类型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词)的思想主旨介绍相关诗(词)句暗示本诗(词)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词)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提供与“此诗(词)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主旨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①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考点三鉴赏形象(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
大意如下:前四句: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渲染了一派雄壮的气象,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
中间两句:写六朝的沦亡。
后四句:使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既有对唐代盛世的热烈歌颂,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全诗情感深沉,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比喻贴切得体,盛世才子的失落惆怅蕴含其中。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
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
第二问是对景物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诗歌的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
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时间:150分钟分值:163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在诗歌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
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D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D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学#科网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时间:150分钟分值:163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在诗歌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
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一、基础题组1.[文本《张衡传》(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张衡才华过人而不慕名利。
他年轻时到三辅一带游学,前往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擅长写文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公府屡次征召但拒不就任。
B.汉安帝命公车特地征召张衡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
汉顺帝时,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由于不趋附达官显贵,多年得不到升迁。
C.张衡先后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
候风地动仪能准确测定地震的方位,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下移,张衡向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升为侍中后,直言进谏而得罪宦官。
任河间相时,逮捕、拘押奸党,政绩卓然。
解析 A项,强加因果,原文中,张衡“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与游于三辅、观太学没有因果关系。
C项,曲解文意,“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指“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并不是说“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项,无中生有,“直言进谏”错误,张衡遭到宦官的诋毁是因为宦官们“恐终为其患”(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
答案 B2.[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略)]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揭示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多少区别。
B.孟子指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开端,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从而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联系起来。
C.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发展蚕桑生产、家庭养殖、农业、商业,并且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
D.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驳斥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告诫统治者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间:150分钟满分:157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青玉案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陡转,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谩:徒然、空自。
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
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
再结合“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答案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奉陪郑附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
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
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3.(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秋夜纪怀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理解诗人情感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陆游一生都在想着报效国家,即使年老体病,即使在半夜无眠时,诗人都在想着自己年轻时的英勇,想着杀敌报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临江仙侯蒙【注】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容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理解诗词内容是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联系注释中的信息: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以及诗歌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幽默、乐观、志向高远。
注意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印证,而不能只是空洞地下结论。
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
(概括观点)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具体分析)②侯蒙乐观自信。
(概括观点)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具体分析)③侯蒙志向高远。
(概括观点)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具体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寄李儋元锡【注】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李儋: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是作者的朋友。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写的。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②因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情绪低沉黯淡;③抒发一个清直官员有志而无奈的思想矛盾的苦闷;④感激友人的问候,亟盼他来访。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望秦川①李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②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途中写的诗。
②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不舍。
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条、清冷,表达了诗人去官途中的怅惘。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思王逢原(其二)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诗中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友人德才不为世人所知的遗憾,对友人豪放气质的赞赏,对两人往昔交游的怀念,对与友人阴阳两隔的悲伤。
题组二综合练8.(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
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灞陵亭。
灞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
’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灞陵尉势的愤慨。
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
《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
”“射虎”二句即写此事。
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
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
《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
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2)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予以归纳概括。
词的下阕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朝时开疆拓土,正需勇武之人,像李广这等强健之人本不当闲,竟被投闲,可见邪曲害公,方正不容,乃古今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
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
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事更趋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