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略】2014版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同步课时提升卷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221.50 KB
- 文档页数:4
第2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2)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状况。
2.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展示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对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状况的数据调查,提高自己的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比较的能力、实践参与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2)增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预习检测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①。
2.文化影响的双重作用: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②。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③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④,成为当今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⑤的重要因素。
2.提高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选择题1.2014年福建省将教育优先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安排75.37亿元支持教育事业综合发展。
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支持说明( )。
A.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发展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C.增加教育支出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D.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逐渐增强,但也有人仍然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问题。
这说明( )。
A.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B.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C.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趋势加强3.福建省首个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的演出,改变以往“登山观景、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增加了全新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蜂拥而至,再次推动了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框架,《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框架》“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的知识框架包含四个主要部分:思想与文化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该课程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青年时期更好地融入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努力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思想与文化的引领作用是政治课程要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不断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历史和传统文化中保持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针对新时代挑战课程要及时有效地更新思想观念,进而指导学生打拼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是政治课程要教育学生自觉主动地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去探索驱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思想文化,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国家精神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力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点融入,吸收先进的社会文明成果,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力。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把手里文化彰显社会主义本质,来维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度整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众文明中来,从而激发全社会各族群体文明进步、社会文明创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热情。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包括革命遗产保护、社会认同形成和推动、传承民族优秀博大文化、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构建未来文化系统等。
这些内容要求要求我们在保护、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创新,解决好新时代新体制下文化传承现状,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文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把人民期待的社会主义文明实现。
以上就是“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课”知识框架内容的大概介绍,政治课程教育学生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学习内容,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文化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争做全民理想的传播者,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更文明、更开放、更团结的社会。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学案一、学习重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文化与综合国力二、学习难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文化与综合国力三、知识体系相互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地位:三个“越来越”文化与综合国力现状:意义(作用)四、知识梳理五、巩固练习1. 2012-2016年中国文化用品市场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文化办公用品市场消费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北京地区超过100亿元、珠江地区100亿元、香港特区200余亿元、上海400亿元左右。
这体现了(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有人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其错误是( )A.否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B.否认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中有经济,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而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从而走出了用文化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长推动了文化繁荣的良性局面。
如山东胶南正在用文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美术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据此回答3~4题。
3.文化中有经济,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这说明( )A.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唯一动力B.文化是经济的反映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D.文化对经济有重大影响4.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这说明( )A.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B.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C.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D.实现了文化的繁荣就能实现经济的繁荣先进文化要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才能健康发展,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更新文化发展观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高中政治第一节课学习方法高中政治第一节课学习方法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是听课的基础。
新授课要求预习教材,因为授新课是传授教材的新内容、新知识,预习功课可提前发现自己在新课学习中的难点,以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与新课有关的问题,从而增强听课的主动性和理解力。
凡新课预习要做到“四出来”,即把简单观点背出来、主要观点标出来、重要论点划出来、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在预习过程中要边读、边思、边划、边记,即一边阅读,一边划出重难点,以便在上课时注意留神,把握重点解决难点;一边读一边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难点记下来,把自己的初步体会或点滴看法记下来,准备上课时解决或参考。
高中政治第一节课学习方法二、导入的几种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时的依据。
一般人通常根据最初印象而将他人加以归类,然后再从这一类别系统中对这个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所形成的论断。
对此,心理学家鲁钦斯研究认为,先出现的信息对总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决定力,因此,要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应该特别慎重,即留给别人好的第一印象。
经济常识前言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得好,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进入老师希望的学习状态。
经济常识前言的导入可以有这样的几种方式。
1、从宏观角度导入。
如: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到最重要的地位。
经济部长、工商部长取代国防部长、内务部长成为国家总统、;国家领导人说经贸,出访带企业家,外交官谈经贸;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发展,军事集团转向经济集团;经济因素成为制约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法国总统西拉克说:“我出国访问的任务不复杂,我出去是为了推销法国的产品。
”美国总统被称为美国股份公司董事长。
2、从身边事情导入。
如:在中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当今的中国人深深地体会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课第一框文化与经济、政治【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认真阅读课本P9~P12页勾画出主要知识,。
3.预习自学部分要求所有同学都能掌握,合作探究部分要求AB层全部完成并有自己的思考,C层尝试完成合作探究部分,课后训练案可先不做。
4.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小组讨论、突破。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学习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课前预习案【教材助读】二、文化与经济、政治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1)经济是________,政治是经济的______________,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__________。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________,又____________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____________。
文化有其自身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2)文化与经济____________。
在经济发展中,____________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____________。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____________;世界范围内反对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高中政治第一章总结知识点第一章:政治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一、政治学习的意义1.1 政治学习的重要性政治学习是培养学生正确政治立场和观点、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政治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和前提。
1.2 政治学习的目的政治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具有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掌握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成为具有团结、奋斗、创新、务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政治学习的任务政治学习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培养政治情感、形成正确政治观念基础上,形成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族自尊自信,文明、民主、科学、和谐的政治信念,形成遵纪守法,爱国爱党爱人民,敬业爱岗,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勇于创新,服务人民,关心集体,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政治行为规范。
1.3 政治学习的任务政治学习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培养政治情感、形成正确政治观念基础上,形成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族自尊自信,文明、民主、科学、和谐的政治信念,形成遵纪守法,爱国爱党爱人民,敬业爱岗,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勇于创新,服务人民,关心集体,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政治行为规范。
二、政治学习的方法2.1 科学学习法科学学习法要求学生把握政治学习的目标、任务、内容,明确政治学习的方向、方式和方法。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断解决具体学习任务和问题,增强政治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逐步提高政治学习的效果。
2.1 科学学习法科学学习法要求学生把握政治学习的目标、任务、内容,明确政治学习的方向、方式和方法。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断解决具体学习任务和问题,增强政治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逐步提高政治学习的效果。
2.2 主动学习法主动学习法要求学生在政治学习中,要按照学习要求和教师的指导,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动手动脑,不断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浆水中学政治(学科)自主探究学案内容:1.2 文化与政治、经济课时: 1 年级:高二编号: 02 主编:一、自主学习任务1、明确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重难点)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表现3、结合综合国力,理解并增强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竞争力的必要性与对策(重难点)。
二、自主检测知识梳理:一、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①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A:B:特别提醒: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因为,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事实上,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是绝对同步的,二者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①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例如,诗词歌赋、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
如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却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的大诗人、大书法家、大画家。
②文化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但到一定程度时,则会赶上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形成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的局面。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②③◇小辞典:◇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文化产业:是指文化的商品化、市场化。
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 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 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①实质: 供小于求, 表现: 物价上涨, 纸币贬值。
影响: 纸币贬值, 物价上涨, 购买力下降, 生活水平下降, 商品销售困难, 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 表现:物价下降, 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 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 使经济萧条,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导致市场消费不振, 对经济长远发展, 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 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 含义, 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 由于供不应求, 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即使提高价格, 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 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 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 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 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商品价值量越大, 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 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学习方略】2014版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同
步课时提升卷新人教版必修3
(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3·梅州高二检测)在广东梅州举行的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以“融汇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为主题,将节会办成了“三会一季”,即客家文化艺术作品展示会、客商产品展销会、幸福导向型产业招商引资盛会和世界客都旅游欢乐季。
这表明( )
A.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主导
B.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经济发展才能带来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必将促进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2013·南京高二检测)2014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是以雨花石为创意源泉的,南
京古代又叫石头城,两块石头合成一个“”(音lè)字,所以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
字,叫“”。
不少商家及时推出了体现江苏文化特色的青奥会吉祥物产品,这
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这说明( )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六一”儿童节本应是天真快乐、烂漫无瑕的日子,然而在某些地方,儿童节却在成人的世界里遭遇“变味”的尴尬。
有些幼儿园用形形色色的方式向家长索捐,总逃不开一个“钱”字,给儿童节的“纯净天空”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表明( )
A.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B.必须坚决反对不良文化的影响
C.“拜金主义”主导了社会的发展
D.反对向儿童进行与金钱有关的教育
4.(2013·长沙高二检测)目前,中国人的消费理念和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多,食品消费与文化的契合度越来越高,而且两者相辅相成。
这说明( )
①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影响着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这表明
( )
A.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B.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各区域文化丧失自身特色
C.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警惕文化入侵,加强文化安全
D.美国文化产品贸易的重要功能是传播美国价值观念
6.(2013·南京高二检测)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
这种观点( )
A.是文化实用主义的观点
B.符合世界多极化的要求
C.说明文化具有经济功能
D.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观点
7.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把国家区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产权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
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把文化创新作为我国当前工作的中心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8.(能力挑战题)(2013·浙江文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
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
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文化艺术节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B正确;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但不是起主导作用,A错误;C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观点错误;D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与题意不符。
2.【解析】选B。
青奥会吉祥物带来经济效益,体现了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①③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②④是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3.【解析】选B。
向家长索捐属于“拜金主义”不良文化的体现,必须反对,B正确。
A与题意不符;C与事实不符,观点错误;与金钱有关的教育并不都是错误的,D观点错误。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①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5.【解析】选D。
本题关键是理解引言的主旨。
这句话充分表明美国在输出文化、输出价值观念,D符合题意。
材料未提及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A与题意不符;B观点太绝对,不选;C属于由题干引申出来的观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不选。
6.【解析】选D。
强制其他国家人民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观点,D正确。
A、B、C 皆与题意不符。
【素材链接】文化霸权主义
由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是指除了以暴力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里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职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之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
也可以说是指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凭借自己经济政治等优势,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的思想。
文化霸权主义实质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变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突出反映。
7.【解析】选D。
“脑袋国家”强调了文化对于综合国力的重要性,故②③正确。
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①错误;④“相互决定”观点错误。
8.【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解答此问,首先要明确知识范围,即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
其次要对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意义作深入阐述,中国梦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国梦。
答案: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