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侥幸“逃生”之后
- 格式:pdf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
【游记】游记作文900字置身鲁迅故里置身鲁迅故里最近去了一趟浙江绍兴,感受到一段精彩的历史,领略到了中华文学宝库的神韵。
我所驻足的这个城市,自古以来便被誉为“文学城市”,有着无数的文学名人和文化经典,那就是——鲁迅故里。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早在1921年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大量地积累了文化知识,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而在他小学时就曾在绍兴饱受写作灵感的熏陶。
因此,鲁迅与绍兴便有不解之缘。
来到鲁迅故居,便仿佛置身于一片传承文化的乐园。
红色的砖瓦墙,黄色的窗帘,紧闭的门窗,鲁迅先生用他细腻而刻苦的笔墨,记录了那段时光,嵌在墙上,铭刻于记忆深处。
在屋内,光线虽然昏暗,但是周边却是一片宁静,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而又自由流淌。
看着满室的文物和图片,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胆识和智慧,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坚持。
除了鲁迅故居,绍兴还有许多鲁迅旧居和纪念馆。
如湘湖中学纪念馆,阁楼里的一间房便是鲁迅旧居,他曾在此担任了学科教师,也在此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父亲的故居,是一座始建于清朝的庙宇,鲁迅的父亲曾在此当过祭司,蕴涵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进入绍兴这个小城市,就有机会领略文化之余也可以体验鲁迅的历史.绍兴古城区就是一条典型的文化街,在这里可以听到那些古老而悠扬的民间音乐,可以见到那些曾让许多文学家和书法家驻足书写的吴越文化瑰宝——书法和文物。
雕刻于城楼上的“书坛松雪”,是绍兴古代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绍兴的吴越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强烈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旅游,并不仅仅是享受自然和海洋,它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体验。
在这段旅行中,我领略到了鲁迅先生在文化方面的丰富创意,更进一步体验到中华文化底蕴的沉淀和光辉。
浙江绍兴,是鲁迅故里,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地。
它辉煌着中华文化的光辉,自然、历史与文化的交织融合在这里,总让人感觉太棒了!!。
韩松:鲁迅故居阴气不散,会致人生病四十二史公曰:除了小说之外,科幻作家也会用其他体裁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
这其中,有些充满科幻乃至玄想气息的文字,别有风味,引人入胜。
“四十二史”将不定期刊发这类“科幻随笔”,供读者领略非小说文体中的科幻奇趣。
我的这场病持续近半个月,仍无好转迹象。
自从写《医院》系列以来,我就奇怪地病少了一些,为此沾沾自喜,时常夸耀。
看来病这种事是说不得的。
现在这次生病是从八月十七日开始的,吃了阿莫西林又吃头孢呋辛酯,吃了中药感冒冲剂又吃维药祖卡木,又于二十八日到医院输液,仍然无法缓解。
我从小属于身体不好之人。
近来常感力不从心,自知写科幻时日不多久了,也有了从工作中激流勇退的想法。
我看的是急诊,仅仅三小时的检查(查血和照X光)和输液(抗感染和平喘),费用是一千七百元。
这让我感到要离开体制靠稿费谋生是很困难的。
医生说可能中了一种病毒,而这在血象上无法显示。
虽然近两年为写小说一直在研究医学问题,我对此也感迷惑。
我对病因的解释,是半个月前那天我访问了鲁迅故居。
去之前同事就讲,彼处有很强阴气,还能看到鲁迅的一根头发,和他吃剩下的药。
到达鲁迅故居前,先访问了巴金、茅盾的故居。
其实也都有阴气。
而鲁迅故居,在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九号。
一栋三层小楼。
一九三六年,鲁迅就病死在这里。
一般认为鲁迅死于肺结核(后又说是日本医生误诊甚至谋杀)。
时年五十六岁。
鲁迅长期就是一个病人,一九三零年后,日记中涉病日期每年不少于六十天,有时多达一百多天。
一楼摆放着不少家具,有周海婴的玩具。
由于我后来发烧,就记不太清了,印象中那些小玩意儿统统长相奇怪。
二楼有他的一张床,他死在这床上。
还有一张书桌,他写文章的,然后在隔间就一个一个摆放着他用过的药瓶,确有强大阴气,让人不敢久待。
但没有看到那根头发。
三楼是什么我竟没有印象。
接下来又至鲁迅纪念馆,在鲁迅公园中,有他的坟墓。
同事引领我一定要看看他翻译的《月界旅行》和《海底旅行》的科幻图书。
鲁迅故居导游词讲解各位团友,欢送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
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出色的代表。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九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
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
鲁迅18岁那年,决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
19XX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
1936年十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土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展了他初期的教学理论、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
故土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如今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
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
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构造,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
19XX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
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撤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
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
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
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那么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相关推荐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精选14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精选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篇1认识鲁迅是因为我读了他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暑假,我们全家去了绍兴,首先就去了鲁迅的故居。
鲁迅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弯的,好多屋子,我们绕过正厅,后面有一个园子,那就是百草园,鲁迅小时候的乐园。
园里鸣蝉在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在鲁迅屋子前的庭院里,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的继祖母摇着扇子,给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而一边的鲁迅呢?双手托着下巴,正聚精会神地听着。
我也忍不住,看见边上有张空凳子就坐了上去,一下子,仿佛沉浸在继祖母的故事当中。
出了鲁迅故居,没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
屋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古树下。
旁边就是鲁迅上学时的座位,上面还有他刻得“早”字。
“早”是有故事的,有一天,鲁迅去给父亲买药,迟到了,老师骂了他,鲁迅没有说情况,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就再也没迟到过。
我想:鲁迅之所以能成为大文豪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高,平且有很强的自制力。
想到我自己,我不觉有点脸红,以后,我也要向鲁迅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游鲁迅故居经过了几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鲁迅故里。
充满着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顿时,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
走进街巷,随着拥挤的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
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
“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了鲁迅青铜像,它比真人还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严肃而不失亲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忧国忧民的证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四年级第五单元作文绍兴鲁迅故居《游绍兴鲁迅故居》“哎呀,妈妈,我们啥时候去绍兴鲁迅故居呀?我都等不及啦!”我一脸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说道。
终于,这一天到来了。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绍兴鲁迅故居。
一走进这条古街,哇,那种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看,那就是鲁迅故居啦!”爸爸指着前面说道。
我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座古朴的宅子出现在眼前。
我们快步走了进去,哇,这里可真大呀!“嘿,你们看,这是不是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呀?”我好奇地左顾右盼。
妈妈笑着说:“对呀,宝贝,这里有很多鲁迅先生的回忆呢。
”我们走进一间屋子,里面摆放着一些古老的家具。
我忍不住摸摸这儿,摸摸那儿。
“哎呀,这桌子椅子都好有年代感呀!”我自言自语道。
“可不是嘛,这都是历史的见证呢。
”爸爸在一旁说道。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小院里。
“哇,这里好漂亮呀!”我惊叹道。
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
我想象着鲁迅先生小时候是不是也在这里玩耍过呢?“嘿,你说鲁迅先生小时候会不会也像我们一样调皮呀?”我转头问妈妈。
“哈哈,也许会哦。
”妈妈笑着回答。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很多地方,每一处都让我觉得好新奇。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
“哇,这就是三味书屋呀!”我兴奋地跑了进去。
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桌椅,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当年在这里读书的情景。
“你们说,鲁迅先生在这里学习的时候是不是特别认真呀?”我好奇地问。
“那肯定呀,鲁迅先生可是很爱学习的呢。
”爸爸说道。
从鲁迅故居出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好像在诉说着鲁迅先生的故事。
这一趟来得可真值呀!绍兴鲁迅故居,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意。
我会永远记住这里,记住鲁迅先生的精神!。
游鲁迅故居的作文500字左右初中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鲁迅故居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的鲁迅故居之旅。
一走进鲁迅故居,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那里的房子都是古色古香的,黑瓦白墙,有着独特的韵味。
我先来到了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
一进门,就能看见一张大大的桌子,这就是鲁迅的书桌啦。
听说他因为迟到,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用来提醒自己不能再迟到。
我看着那张桌子,心里想:鲁迅先生可真有毅力!
接着,我又去了百草园。
这里可好玩啦!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我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小时候的鲁迅在这里玩耍,捉蟋蟀,找蜈蚣,拔何首乌。
这次游鲁迅故居,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还是一个很有决心和毅力的人。
我要向他学习!
作文二
亲爱的小朋友们,我要跟你们分享我去鲁迅故居游玩的经历,那可真是太棒啦!
一到鲁迅故居,我就被那古老的建筑吸引住了。
房子看起来有点旧,但特别有味道。
走进屋子,里面摆放着好多老物件。
我看到了鲁迅睡过的床,小小的,看起来不太舒服,可他就是在这样的床上做着大大的梦想。
还有那厨房,灶台上放着锅碗瓢盆,让我想到鲁迅小时候可能在这里帮着大人干活。
最让我兴奋的是后院的园子,那就是传说中的百草园。
我在那里看到了好多花草树木,想象着鲁迅在这里抓蝈蝈、捕蝴蝶的快乐场景。
这次的旅行,让我感觉离鲁迅先生更近了,好像能听到他给我讲故事一样。
小朋友们,如果有机会,你们也一定要去看看哦!。
《在鲁迅先生故居》阅读答案《在鲁迅先生故居》阅读答案在鲁迅先生故居郑文燮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
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
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
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
“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
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
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
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
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
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
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
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
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
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
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五年级】游鲁迅故居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极具影响力。
而他的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我有幸参观了他的故居,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
鲁迅故居位于绍兴市城东的青芝坞,占地面积约为6000多平方米。
一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庭院,两侧种有茂盛的绿植,绿意盎然,给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
这个庭院一直向前延伸,中间有一条石板路,让游客可以穿越整个庭院,欣赏到各个角落的美景。
我沿着石板路继续走进,来到了一个古老的建筑群,这就是鲁迅故居的主要建筑。
这个建筑群中公开了鲁迅生活的两处房屋,他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一栋房屋是鲁迅的祖居,这里保存了鲁迅祖辈的一些旧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旧物了解到鲁迅家族的历史。
另一栋房屋则是鲁迅和他夫人许广平的住所,这里陈列了一些鲁迅夫妇的生活用品和照片,让人们对鲁迅的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在故居的一角,还有一座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鲁迅先生的名言:“立言之精气,非死其殁。
”这句话寓意深远,让人们铭记鲁迅先生对于文化事业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除了鲁迅故居本身,这里还建有一个鲁迅纪念馆,馆内展示了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这些展品包括鲁迅的手稿、信件、书籍等,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和创作过程。
馆内还有一些多媒体设施,可以通过触摸屏或者耳机听取鲁迅的作品朗读,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到鲁迅的文学魅力。
在参观鲁迅故居时,我不禁感叹鲁迅先生为我国文化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和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一座历久弥新的文化丰碑。
鲁迅故居的保护和开放,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感受这位伟大作家的精神与文化价值。
这次参观让我深受启发,更加珍惜并学习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鲁迅故里作文【篇一:鲁迅故里游】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 “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形象, 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迎着人流, 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
跨过高高的门槛, 从侧门进去, 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 就到了“桂花明堂”。
“明堂”俗称“天井”, 这里原种这两株茂盛的金桂, “桂花明堂”因此而得名。
闭上眼睛, 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 夏夜, 他躺在桂树下小饭桌上乘凉, 我耳边似乎还有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迷, 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书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每到一个地方, 就感觉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 于是又迫不及待的循着鲁迅的描述, 探寻他当年读书的气氛。
“出门向东, 不上半里, 走过一道石桥, 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间黑油的竹门进去, 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
走进去, 我们看到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
这书桌极其普通, 但却蕴涵着特别的含义, 因为这是鲁迅因故迟到后, 受到塾师的严厉后, 刻下“早”字, 用以自勉的书桌, 我眼前不由的浮现出鲁迅一笔一画的刻字与勤逸学习的画面。
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 贪婪的搜索着鲁迅的气息, 这里毕竟是鲁迅生长的摇篮啊!再次走在窄窄的青石板上, 雨依然在下, 一样的细, 一样的小, 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别样的情绪。
一条清澈的小河, 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 雨点轻轻落上去, 裂开了以道道细微的缝, 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我掏出一把茴香豆, 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 在头戴毡帽, 手持青蒿的船家带领下, 离开了这座文化古镇, 但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在我心中荡漾。
【篇二:鲁迅故里游记】听人家说鲁迅故里是个旅游圣地, 我一直等了好久, 终于有机会去看看了。
走进鲁迅故里, 第一个看到的就是两个石头人, 一个是先生, 一个是学生, 先生好像在讲课, 那个学生好像有什么问题要老师呢!什么问题呢?不知道, 这石头人被雕得栩栩如生, 我已经觉得石头人在动呢!我们随后来到鲁迅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 我远远地看见鲁迅的桌角有一个“早”字, 这个“早”字有一个故事:鲁迅以前常常迟到, 先生会骂他, 他为了催自己早睡早起, 所以在桌角刻了个小小的“早”字。
初一优秀作文鲁迅故里游初一优秀作文:鲁迅故里游在人民面前,我们要痛恨的是反动派,那些官僚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是那些还在掌握着人民权力的贪官污吏。
收集了鲁迅故里游,欢送阅读。
周日,我带着对鲁迅先生的好奇心,与语文课本一起来到了绍兴鲁迅故里。
还未进入大门,我便看到了两个孩子的铜像,仿佛正在聊些什么。
走近一看,这不就是闰土吗?跟课文中同样的银项圈、同样的小毡帽、同样的紫圆脸。
那么,另一边穿着大少爷服装的,一定就是儿时的鲁迅先生了吧!那他们聊的应该就是看瓜、刺猹、捕鸟……我也真想听听!走进大门,我便进入了鲁迅祖居,这院子可真大!不仅有卧室、厨房、浴室这些必要的房间,还有琴房、大客厅、小客厅、仓库……看都看不过来,他们家可真富有呀!在语文课本中,闰土与鲁迅先生是在厨房相识的,但并不是祖居的厨房,而是新台门——现在的故居里的厨房。
带着好奇心,我们跨进了鲁迅故居的大门。
故居就没有祖居那么大了,但还是有一种大户人家的气派。
在那儿,我找到了章运水与鲁迅先生相识的厨房。
可想而知,章运水其实就是鲁迅笔下的闰土了。
来到后花园——百草园,在那儿,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鲁迅先生与章运水在一起玩耍嬉戏,一起在井沿上跳来跳去,一起坐在石头上谈那些乡村趣事。
走了一个下午,我们还参观了鲁迅先生与兄弟们小时候的学堂——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还有鲁迅纪念馆。
我仿佛与鲁迅先生一起经历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是真正地用他的武器——笔,战斗了一生。
正月初四,我们去了位于绍兴的鲁迅故里,众所周知,鲁迅生前写过许多好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白话小说》,有《狂人》……,能来到他的故里,我既开心又冲动。
到了鲁迅故里,天下起了雨,像是给鲁迅的家遮了一层面纱,又像是鲁迅在思念自己的家人,但是鲁迅故里还是游人如织,丝毫不受雨水的影响。
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参观鲁迅祖居。
进门抬头就看见“翰林”两字,随着人群再往里走依次是德寿堂、香火堂、书房、卧室,最后是一个大大的厨房。
有关鲁迅故里的个人观后感300字心得7篇有关鲁迅故里的个人观后感300字心得1暑假里,我们一家三口坐着高铁来到了杭州,而且我们还去了绍兴、乌镇。
今天,我就和大家说一说绍兴的鲁迅故里。
到了鲁迅故里门口之后,我们看见了一堵非常引人注目的墙,墙上写着“鲁迅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透过这面墙,里面有一条古街,在古街的入口处还有鲁迅的雕塑,这面雕塑是鲁迅小时候学习的样子。
穿过古街,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学习的地方,步入“三味书屋”,便看见了一间教室,里面摆放着五六张书桌,其中,在前排靠右的那张书桌就是鲁迅学习用的。
远远望去,在他的书桌上刻有一个“早”字,这是因为鲁迅每天早上都会读书又要干家务活,有天上学迟到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所以鲁迅就在书桌上了刻下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上学不要迟到,从此,他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另外,还有鲁迅少年时读过、学过的三本书。
最后,我们又去了百草园,那个地方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并且还有花花草草、菜、果树。
今天的旅程到这就结束了,等有机会我还会来绍兴。
有关鲁迅故里的个人观后感300字心得2鲁迅故里真是名不虚传呀!我到了鲁迅故里后,发现了鲁迅故里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呀!刚走进鲁迅故里,我就看见了三个人坐在地上看书。
我想:这里面应该有一个是鲁迅吧!再往里走,我们来到了鲁迅的父亲和母亲居住的地方——德寿堂。
德寿堂里摆放着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
由于这个地方只能参观不能进去坐一坐所以在外面拦了一条线,以防万一有游客进去坐,真是“不怕万一就怕一万”呀!接着,我们又去了第二个德寿堂,是鲁迅居住的地方。
当年鲁迅和他的老师就在这里教过书。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鲁迅的教室。
据说鲁迅的课桌本来是在西方,可是,下课后,同学们都很吵闹,鲁迅无法专心攻读,所以要求把课桌换到东北角,还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防早上迟到。
最后半小时,我们又去了几个地方:百草园、三味书屋、思仁堂等等。
啊!鲁迅故里游人如织!希望你们有机会也能来这里玩一玩哦!有关鲁迅故里的个人观后感300字心得3各位尊敬的女士和先生,绍兴是一座文化古城。
游记鲁迅故居中考作文《游鲁迅故居》“哎呀,妈妈,我们啥时候去鲁迅故居呀?”我满脸期待地问着妈妈。
“就这周末啦,小馋猫!”妈妈笑着回答我。
终于盼到了周末,我怀着兴奋不已的心情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鲁迅故居。
一走进这条古街,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过去。
石板路在脚下延伸,街边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那斑驳的墙壁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哇,这里好有感觉呀!”我忍不住惊叹道。
“可不是嘛,这里可是大文豪鲁迅生活过的地方呢!”爸爸笑着说。
我们慢慢走着,来到了鲁迅故居的门口。
走进大门,里面是一个四合院,院子里有几棵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的。
我好奇地四处张望着,想象着鲁迅小时候在这里玩耍的情景。
“你们看,这就是鲁迅的书房。
”妈妈指着一间屋子说。
我急忙跑过去,只见里面摆着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书桌上还放着一些笔墨纸砚。
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在这里奋笔疾书的样子。
“哎呀,鲁迅可真厉害,能写出那么多好文章。
”我由衷地赞叹道。
“那当然啦,他可是中国的大文豪呀!”爸爸说道。
我们又参观了鲁迅的卧室、厨房等地方,每一处都让我感到新奇。
“这里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可真不一样。
”我一边走一边和爸爸妈妈说着。
“是呀,时代不同了嘛,但鲁迅的精神可是一直流传下来了。
”爸爸感慨地说。
从鲁迅故居出来,我们又在古街上逛了逛。
我看到有卖臭豆腐的,馋虫一下子就被勾了起来。
“妈妈,我想吃臭豆腐。
”我拉着妈妈的手撒娇道。
“行,给你买。
”妈妈笑着答应了。
我拿着香喷喷的臭豆腐,吃得津津有味。
“这味道,绝了!”我满足地说道。
我们在古街上逛了很久,感受着这里独特的氛围。
要离开了,我还有些依依不舍。
这次游鲁迅故居,让我对鲁迅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
我不禁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呀,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像鲁迅一样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就是我这次游鲁迅故居最大的收获!。
2023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2023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11月15日,在教研室范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课题组相关成员一起参观了北京鲁迅博物馆。
吃过早饭,我们就早早地出发了。
来到目的地,被告知开馆时间为上午九点,还有将近一个小时呢。
于是大家决定在附近转转,也因此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北京胡同的机会。
周边有很多条小胡同,我们选择一条走过去。
在我的想象中,北京胡同应该是住满了人家,车水马龙,且一直忘不了尽头的,可是眼前的胡同却与首都北京显得格格不入。
破破旧旧姑且不说,人影更是少见。
深入到里面,还发现极其脏乱。
狭小的空间、凌乱的摆设,毫无生机可言,但丝毫不减其“身价”。
可不是,墙壁上贴满了小广告,有求租的,有出售的,我们随手拍了几张,感叹十几平米的破旧小屋标价都是一百多万。
面对眼前的胡同,跟想象中截然不同的胡同,我们似乎都有太多的问题想问,遗憾的是我们很难见到人影,也许是来得太早的缘故吧!也可能是这里压根儿就没有人!同行人却都又不甘心就此罢休,终于还是忍不住敲开了一家门。
小屋的主人似乎不是很高兴,但也谈不上很厌恶,面对同行人的真诚笑脸和无比礼貌的用语,她还是礼貌性地回答了大家的疑惑。
从中我们得知,如今的胡同里,几乎没有本地人入住了,暂住此地的基本上都是外来者,有做生意的、打工的、陪孩子读书的……虽然还有很多的好奇,但时间已经快到九点了,我们还有更想去的地方,还有更想见的人。
再次来到博物馆,距离九点还有五分钟时间,门卫友好地准备让我们通行了,递交一张身份证即可免费入馆。
进馆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圈起的花坛,花坛中间坐落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塑,先生深邃的眼神目视着远方,敬佩之情瞬间涌满我的全身。
先生雕塑前是一本打开的石刻书页,上面密密麻麻地镌刻着先生的手稿。
雕塑四周盛开着火红的玫瑰花。
那一刻,我觉得书香、花香,都只能属于先生。
花坛后方是一个陈列厅,但是不对外开放,我们隔着窗户很难看出什么,于是往左走,又一座雕塑出现了,那是我们同样熟悉的可敬可爱的藤野先生,紧接着我们又看到了史沫特莱的雕像。
四年级第五单元作文绍兴鲁迅故居《游绍兴鲁迅故居》“哎呀,妈妈,我们啥时候去绍兴鲁迅故居呀?我可太想去看看啦!”我拉着妈妈的手不停地晃着。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家人踏上了去绍兴鲁迅故居的旅程。
一走进那古色古香的街道,我就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一般。
哇塞,这里的房子好有特色呀!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街边的小店琳琅满目。
“宝贝,看,前面就是鲁迅故居啦!”爸爸指着前方说道。
我兴奋地跑过去,门口那大大的牌匾让我特别激动。
走进故居,里面可真大呀!一间间屋子错落有致。
“哇,这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呀!”我忍不住惊叹道。
“可不是嘛,你看这桌子椅子,都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呢。
”妈妈也在一旁感慨道。
我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仿佛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当年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嘿,你们看,这是不是三味书屋呀?”我指着一间屋子喊道。
“对呀对呀,就是三味书屋。
”爸爸笑着回答。
我跑进屋子,看到那摆放整齐的桌椅,想象着鲁迅先生当年在这里读书的样子。
“哎呀,要是我也能在这里读书该多好呀!”我自言自语道。
“哈哈,那你可得好好努力学习哦。
”爸爸笑着打趣我。
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哇,这里有好多植物呀!“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呀,真像个神秘的小花园。
”我兴奋地在里面跑来跑去。
“可不是嘛,你看那棵树,说不定鲁迅先生还在下面玩耍过呢。
”妈妈指着一棵大树说。
我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佩。
这一路走来,我仿佛和鲁迅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绍兴鲁迅故居,你就像一个宝藏,让我流连忘返。
我以后一定还要再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世界!这里真的太棒啦!我太喜欢啦!。
鲁迅故居观后感第一篇:鲁迅故居观后感一代楷模的青砖琉璃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枝繁叶茂的丁香花、古朴简单的屋内摆放似乎就已经将一个对中国人的民族自强发挥极大引导作用的伟大楷模的起居环境做了一个完美的概括,如此的简单,如此的不加修饰,这的确就是伟大的文化领袖鲁迅先生起居的地方。
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我们小组一行五人来到位于北京市阜成门的鲁迅故居,一进门我们便满心期待的开始我们的参观。
据介绍,鲁迅于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也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最后一处住所,这是他当时花了八百块的答应买下并亲自进行改建的一所小四合院。
院子里长着两株鲁迅先生亲手栽的丁香花,枝繁叶茂,蓊郁葱茏,枣树旁的北屋有三间正房,北屋中间是鲁迅一家人的客厅和起居室。
东侧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的住室,西侧是鲁迅名义上的妻子朱安的卧室,屋里陈设都很简朴。
北屋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其正屋北面接出的一间小屋子便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
屋子北面是两扇大玻璃窗,窗下横放着一张简陋的小木板床,东墙下放着一张老式的三屉桌,坐在桌前,可以从窗口眺望后面园子里的景物。
桌上高脚煤油灯、毛笔、砚台、文具……一如其旧,令观者不仅遥想当年它们的主人在灯下奋笔疾书的情景。
谁能想到,就是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狭小而简陋的斗室里,短短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鲁迅创作发表了230多篇散文诗、小说和杂文。
著名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以及《野草》、《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可以说,鲁迅在这里的两年多时间,是他在北京的14年中工作最紧张、创作最旺盛的阶段。
北屋前面东西两侧,分别有两间小房子,东边的是女工的卧室,西边的是厨房,现在分别作为陈列室和管理室。
南房是鲁迅的会客室兼藏书室,东墙上的一幅鲁迅炭画像引人注目。
这是鲁迅的同乡画家陶元庆的作品,深为鲁迅喜爱。
南房里间是小客房,主要是为接待来访的朋友而准备的。
在这里,鲁迅接待了很多慕名而来的青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二单元作文: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三条胡同21号,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先生一直居住在这里。
推开两扇黑色的院门,穿过短短的门道,眼前就出现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
院里有两棵枝叶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阳光。
这是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
小院里的南房是鲁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时鲁迅自己也在这里休息。
东房曾经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来堆杂物。
西房当年是厨房,现在是“故居”管理人员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间。
西头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己称它为“绿林书屋”,人们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为它是扩建时展接出来的。
东头一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间,室内放着一个老式的三屉桌。
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它使我们想起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景。
油灯旁边放着一个普通的木制笔架,一只装在硬木盒里的砚台,还有一个旧马蹄表和一个烟灰缸。
一只盖碗像不久前刚用过的一样摆在桌上。
桌子一边是个牛皮纸箱,另一边是个什物柜。
桌前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炭画和一幅藤野先生像。
屋子另一侧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幅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鴃之先鸣。
”
北房西侧的小门,通过后面和室内的陈设,都是极简朴的。
就在这里,鲁迅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
鲁迅故居,北京这座简朴的四合院,是人们永远敬仰的地方。
\xa0'。
鲁迅故居个人观后感鲁迅故居个人观后感精选篇1今天我随妈妈一起来到绍兴参观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包括三个地方:鲁迅家的老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我们先来到鲁迅的老宅,哇,鲁迅家还真大呀,我想鲁迅家在当时也算得上大户了吧,家居面积很大,摆设也很气派,家居的材料大都是红木的,很结实也很名贵。
穿过大厅来到正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客厅,这里很宽敞,正中是一张八仙桌,两边有两把椅子,我想大概是鲁迅家的长辈坐的吧。
穿过客厅再往后走就是鲁迅家的卧室了,卧室分了很多等级,有主人住的也有下人住的,大小不一,但结构都差不多,床一律是带脚踏的,外面有帘子。
再往后走有书房、卫生间和厨房。
听导游说,鲁迅就是在这间厨房里最初结识闰土的,我能想象得到当年两个小伙伴相见的情景该是多么美好!再往后走就是百草园了,听妈妈说,我上初中的时候会学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里,鲁迅将百草园描写成了一个乐园。
其实映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菜园子,里面种了一些菜,有一口井,四面的墙壁上刻满了字,据说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写稿,上面到处是修改的痕迹。
当年鲁迅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嬉戏,我还真羡慕他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呢!出了鲁迅家,在街对面我们来到三味书屋,那是鲁迅上学的地方,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是一个品行方正教书认真的老师。
三味书屋的正面有一个匾额,写着“三味书屋”三个大字,下面是一幅画,一只肥硕的鹿伏在古树下,据说是讲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福禄寿”的意思。
鲁迅的书桌在西北角,当年鲁迅刻在上面的“早”字还清晰可见。
有时间大家也到绍兴来看看鲁迅的故居吧!鲁迅故居个人观后感精选篇2昨天,我们跟随爸爸开车来到了浙江绍兴市,你们知道绍兴最有名的名胜古迹是什么吗?那就是鲁迅故里。
早上吃完自助餐后,爸爸开着车把我们送到了鲁迅故里,我们跨进大门,看见了鲁迅爷爷那庞大的石雕矗立在大门口,走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先来了到了第一景点:鲁迅祖居,我们怀着着急的心情走了进去,听旁边的导游小姐介绍道:“鲁迅的祖父是个做官的,所以鲁迅的家境在当代还算是比较好,怪不得看上去他们的餐桌,家具都用的是上好的木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鲁迅故里”上热搜:保护与开放“双向奔赴”近日,位于浙江绍兴的鲁迅故里登上了热搜。
原因是鲁迅故里的管理方拆除了建筑内的部分栅栏,让游客深度“沉浸”到一代文豪的生长环境中去,在梅子时节、烟雨江南的诗意氛围里,体味迅哥儿当年在琅琅书声中的家国遥想。
鲁迅祖居家宴厅门口原本有道隔离栅栏,想走近观看拍照的游客只能止步于此。
最近,这道栅栏撤掉了,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还可以在里面合影留念。
据报道,这次鲁迅故里景区一共撤除了23处隔离栅栏和隔离线,除鲁迅祖居20处外,鲁迅故居德寿堂和三味书屋思仁堂、小堂前的隔离线和隔离栅栏也被撤去。
刻着“早”字的鲁迅儿时课桌,从绍兴鲁迅纪念馆文物库房里“走”出来,展陈到鲁迅纪念馆一楼展厅。
【过去与今天互为照应】文物古迹存在的一大意义是传承,要传承就要让它们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鲁迅故里撤除部分围栏的举动,恰好也与鲁迅先生本人开放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
游客在这些不设隔离的旧居游览时,也许更能体会鲁迅先生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体会他以“立人”为核心的思想,可谓过去与今天互为照应。
【用尊重回报信任】文物古迹能够从隔离栅栏中“走”出来,从库房里“走”出来,是景区向游客迈出的一小步。
能够感受到,这一小步包含着对游客的信任和期许。
这种信任来自于“即使全部开放,大家也会好好利用和爱护文物空间”的安全感。
景区尊重公众了解、接触和利用文物的权利,公众也应该尊重文物古迹,一切拍照打卡行为都需要“克制”。
【让历史更加亲切可感】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鲁迅故里景区主动改变陈设方式,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的机会,无疑值得肯定。
到故里参观的游客如果能够在鲁迅先生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站一站、看一看,必然会对课本上学习过的那些文字产生更加真切具象的体会,对其人其事也会多一层理解。
从这个角度看,撤除物理上的隔离,拉近的不仅是参观者与展品的距离,更是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让历史变得更加亲切可感。
【保护与开放的双向奔赴】文物的保护与开放并不是一个本质上冲突的问题,文物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公众以此为窗,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窥那些重要的时刻与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