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高温作业名词解释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活动。
高温作业可能发生在室内或室外,例如在高温厂房、炼油厂、钢铁厂、玻璃厂、炉窑、锅炉等工作场所。
这些场所中的温度通常高于环境中的平均温度,可能达到或超过人体的舒适范围。
高温作业需要特别注意,因为高温环境对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产生潜在影响。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可能导致中暑、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等热应激病。
此外,高温还会加剧人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需求,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为了保护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进行高温作业时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首先,要确保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员都接受过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高温作业的风险和应对方法。
其次,需要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例如透气性好的防护服、帽子、眼镜和鞋子,以减少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皮肤面积。
同时,还应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并鼓励工作者定期补水,以防止脱水。
此外,需要安排适当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高温作业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雇主应制定高温作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确保其有效执行。
定期对高温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如果发现温度过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
降温,例如增加通风设备、降低生产速度或采取冷却措施等。
总之,高温作业是一项需要特别关注的工作活动,涉及到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合理的安全措施和管理,可以降低高温工作对工作者的潜在风险,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舒适。
高温作业定义高温作业定义引言:高温作业是指在温度较高或极高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工作。
高温作业可以发生在多种工作场所和行业,包括钢铁冶炼、玻璃制造、化工厂等。
由于高温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一、高温作业环境高温作业环境的温度通常比正常工作环境温度要高出许多。
一般而言,当环境温度超过摄氏30度时,就属于高温作业环境。
而当环境温度超过摄氏50度时,就属于极高温作业环境。
高温作业环境除了高温外,通常还伴随着高湿度和缺氧的情况,因此需要额外的防护。
二、高温作业对健康的影响高温作业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首先,高温会使人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消耗加速,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同时,高温还会增加心脏、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的负担,导致心律失常、呼吸困难和肾功能异常等问题。
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还可能引发中暑、热衰竭等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三、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为了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减少高温作业环境对工人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高温作业防护措施:1. 人员管理:要确保高温作业的人员数量适当,不要过多拥挤,以减少人员之间的体热交换;同时,应定期检查工人的体温、体重和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 适当的休息和饮水:工人在高温环境下必须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减少工作带来的疲劳;同时,要保证工人有充足的饮水,以防止脱水。
3. 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工人在高温环境下应穿戴透气、吸汗的服装,以保持身体的干燥和通风;同时,还需戴上安全帽、防护眼镜和防护手套等装备,以降低工作风险。
4. 建立防护设施:在高温作业场所应设置遮阳伞、风扇和空调等设施,以降低环境温度;同时,还可以利用隔热材料、遮阳网等设施对工作场所进行隔热和防晒。
5. 加强培训和宣传:雇主应对工人进行高温作业的培训,包括高温作业环境的特点、防护措施的使用和应急处理等内容;同时,还应加强高温作业的宣传,提高工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高温环境下作业安全管理制度1定义:1.1高温作业主要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或2℃以上的作业。
1.2高温天气是指东莞市气象主管部门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的天气。
我公司主要属于夏季露天高温环境作业。
2一般规定2.1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应符合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2.2高温天气作业应按照《广东省高温天气劳动防护办法》、《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东莞市危险化学品码头高温天气作业指南》,做好劳动防护和作业管理工作;2.3在下列高温天气期间,应当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轻劳动强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日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当日应当停止户外露天工作;(二)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至39℃以下(不含39℃),全天户外露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12时至16时应当暂停户外露天工作;(三)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至37℃以下(不含37℃),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户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2.4各部门应按本制度职责,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计划,采取保障人身健康的措施,并对防暑降温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3风险识别高温影响下给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带来的安全风险有:3.1易发生人员中暑安全风险;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及检维修、装卸货、现场作业监护等露天作业时,存在中暑危险因素;具体安全措施:3.1.1应合理安排露天作业时间,避开高温限制时段开展限制性作业,选择轮班作业,减轻作业强度。
3.1.2提供清凉饮料,多喝水,作业环境加强通风和淋水增湿降温。
3.2易引起火灾爆炸,中毒安全风险:油罐车、船舱、储罐、封闭危货仓库在装卸作业、储存过程中,由于温度升高,加快物料蒸发,作业场所可燃气体浓度增加,存在火灾、爆炸、中毒危险因素。
具体安全措施:3.2.1在装卸过程中对车体及轮胎、排气管,船舱甲板喷淋降温,密闭装卸,少开盖,减少挥发性物料排放。
高温作业的概念高温作业的概念概述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活动。
高温作业通常发生在高温季节和高温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工业生产等原因,高温作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高温作业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高温作业的原因高温作业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温和湿度的升高,太阳辐射以及夏季气候变化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温环境,如冶金、玻璃、铸造等行业。
高温作业的危害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多方面的危害。
首先,高温环境会导致人体内部温度上升,破坏体内的热平衡,从而引发中暑、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疾病。
其次,高温环境会加速人体内水分的蒸发,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此外,高温还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引发心脏病发作等。
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为了保护高温环境下从事工作的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提供适当的工作环境,通过降低室内温度、增加通风设备、使用遮阳设施等,减少工作者的暴露时间。
其次,必须提供合适的劳动保护装备,包括防暑服、口罩、眼镜等,以减轻高温环境对工作者的影响。
另外,重点需要培训工作者和监督人员,使其了解高温作业的危害和防护措施,并能适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高温作业的管理方法对于高温作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方法来确保工作者的安全。
首先,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高温作业的范围、必要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等。
其次,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企业和员工严格按照防护要求履行职责。
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及时处理高温作业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事故,并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管理水平。
结论高温作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工作者的权益,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共同努力,通过提供适当的工作环境、提供合适的劳动保护装备、加强培训教育和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来确保高温作业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高温作业管理规定1.概述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的过程,包括在高温环境下作业,进行较强物理活动或进行需要关注高温因素的工作操作。
高温作业涉及到许多工种和部门,管理不善会给工人带来伤害及生产安全隐患。
因此,建立科学完整的高温作业管理规定,对于预防高温作业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内容(1)高温作业的范围高温作业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作内容:•钢铁、冶金、煤炭、电力等行业作业;•环境温度高于30℃的车间内作业;•夜班、二班等特殊作业时间段;•在容易出现高温气候(如夏季、南方地区)的季节进行的作业;•其他特殊环境下的高温作业等。
(2)高温作业的准备工作为了防止高温作业中的事故发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温作业准备的主要内容:•参照国家标准《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制订高温作业管理制度,确保各个岗位员工及时了解和执行;•检查设备及工具的状态,对需要维修和保养的设备、工具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出现故障;•对岗位员工进行高温作业安全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对高温作业现场进行检查,确保环境温度符合规定,工人配备防护用品等。
(3)高温作业操作要点高温作业的操作要点是工人在高温环境下操作或进行工作的一些注意事项,下面列举一些主要注意点:•保持用餐、饮水和休息的良好习惯;饮食时应选择低热量、高营养、容易消化的食品,注意分餐制度;•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器材装备保养,增强身体抵抗能力;•服从组织,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避免心理失常,减少安全隐患;•避免擅离职守,切忌偏离操作规程范围;•按照规定佩戴防护用品,避免高温环境对人体造成不适和伤害。
(4)安全措施为了确保高温作业中的安全,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对高温作业现场的环境进行检查,确保温度符合规定;•按照规定的安全操作流程上岗,切勿擅自行动;•工人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防晒、防滑、隔热手套、面罩等);•在高温作业中,需要定时测量体温,发现体温异常及时做好处理;•配备应急医疗设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
何谓高温作业何谓高温作业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一种特殊作业形式。
它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包括冶金、石油化工、电力、军工等。
高温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
高温作业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温作业所涉及的温度较高,一般高温作业的温度超过了40℃,甚至达到50℃以上。
这样的高温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容易引发中暑、热射病等疾病,并加剧人体的疲劳程度。
其次,高温作业的时间一般较长,作业人员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连续工作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这样的长时间高温作业会导致人体脱水、体能消耗过大,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
再次,高温作业的工作强度较大。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热量散发速度会减慢,代谢变化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作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高温作业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温作业容易引发中暑。
当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由于大量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导致体温上升,从而引发中暑。
中暑后,人体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其次,高温作业容易导致热射病。
热射病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失常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头晕、乏力、体温升高等,严重的还会引发呼吸困难、多汗、抽搐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再次,高温作业容易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心脏需要额外努力来调节体温。
长时间的高温作业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
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对高温作业人员的培训。
对于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必须进行相应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包括高温作业的危害、防护措施、急救知识等内容,提高其对高温作业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其次,健康体检和定期检查。
对于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必须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减少因高温作业导致的疾病发生。
再次,加强对高温作业环境的控制。
高温作业(work in hot environment):高温作业是指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其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而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安健〔2012〕89号)规定,企业安排职工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发放高温津贴。
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这个室外35°、室内33°可以作为参考。
至于学校,还是看气象预报吧,建议的应对措施如下,基本没有学校停课的说法,具体咨询当地气象或教育部门比较好。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防御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2.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4.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防御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2.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4.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防御指南: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2.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3.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4.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
高温作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温作业的概念和特点引言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各种工作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会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高温作业在很多行业中都存在,例如冶金、化工、电力、军工等。
在这些行业中,人们需要在高温环境中进行生产、维修、安装等工作,因此高温作业的概念和特点对于安全管理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一、高温作业的概念高温作业是指在环境温度高于正常范围的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工作活动。
一般来说,当环境温度超过25°C被认为是高温,当环境温度超过35°C被认为是极度高温。
在高温作业中,人们需要承受高温对身体的影响,同时还需要面对高温对设备和环境的影响。
二、高温作业的特点1. 身体健康风险: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会导致中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疾病。
农民工、钢铁工人、电焊工等职业人员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往往面临着这些风险。
2. 设备损耗风险:高温环境对设备的使用寿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高温会导致设备电路老化、润滑油变质、电气元件失效等问题,从而增加设备的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3. 工作效率下降:高温环境会导致人体感觉不适,易疲劳,从而明显降低工作效率。
在高温环境下,人们往往需要频繁休息,无法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速度也会明显减慢。
4. 安全隐患增加:高温环境下,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概率会增加。
高温会引发电线老化、设备短路、易燃材料自燃等风险,从而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高温作业的应对措施1. 环境改善:在高温作业环境中,应采取降温措施,如使用空调、通风设备,增加工作场所的遮阳措施等。
同时,还应根据高温作业区域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免高温时段。
2. 个体防护:人员在高温作业环境中应配备透气性好的防护服,并定期更换干净的防护服。
此外,还应配备透气性好的帽子、口罩、手套、鞋子等个体防护用品,降低身体对高温的直接暴露。
3.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设备的工作状况,并及时更换老化的电线、电气元件等。
高温作业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高温作业行为,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高温作业对员工的伤害,确保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进行高温作业的员工。
三、制度内容1.高温作业定义高温作业是指在环境温度高于摄氏35度的场所从事工作的行为。
2.高温作业申请(1)任何部门、员工在高温作业前必须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2)申请内容包括:高温作业地点、时间、任务、人员等详细信息。
(3)上级主管部门收到申请后,进行评估,确保高温作业能够安全进行。
3.高温作业准入条件(1)高温作业地点必须符合相应的安全要求,包括通风设备、救护设备等。
(2)员工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高温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3)员工必须通过体检,确保身体健康,不存在高温作业的禁忌症状。
4.高温作业防护设备(1)高温作业场所必须配备适当的防暑设施,如通风设备、空调等。
(2)员工必须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帽子、口罩、护目镜、超短袖衬衫等,以减少对高温的暴露程度。
(3)员工必须经常补充足够的水分,每小时至少补充200毫升的水。
5.高温作业时间控制(1)高温作业时间必须在早晨6点至10点和下午4点至7点之间进行。
(2)每次高温作业时间不能超过2个小时,中间必须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进行体力恢复和水分补充。
6.高温作业风险评估(1)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对高温作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2)员工在高温作业前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了解应急预案和自救方法。
7.高温作业监督(1)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对高温作业进行监督,确保员工的防护措施符合要求。
(2)员工也有权利举报高温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安全行为。
8.高温作业后处理(1)高温作业结束后,员工必须进行身体检查,发现不适症状应及时报告。
(2)高温作业地点必须进行清洁,确保没有存留任何安全隐患。
(3)高温作业后员工必须进行休息,适当补充营养和水分。
四、违反制度处理任何违反高温作业管理制度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罚款等。
高温作业安全教育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活动,由于高温环境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从事高温作业的工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高温作业的危害、高温作业的安全措施以及高温作业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高温作业的危害1. 热应激和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人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引起脱水,甚至引发热应激和中暑的危险。
2. 热病: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易引发热衰竭、热痉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热射病。
3.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温环境下工作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
4. 呼吸系统疾病:高温环境中的气体浓度较高,有害物质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肺部疾病等。
5. 皮肤损害:高温环境下,皮肤受到热辐射和热气流的刺激,容易引发皮肤损伤、烫伤等问题。
二、高温作业的安全措施1. 保持适宜的室温:在高温环境中,应尽量控制室内温度,在28℃左右为宜。
2. 提供充足的水源:为高温作业人员提供充足的饮用水,每人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升。
3.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高温时段尽量避免进行高温作业,如必须在高温时段进行,可以适当延长休息时间。
4. 引入空调设备:对于高温作业场所,应优先考虑安装空调设备,以保持室温的稳定。
5. 穿着适宜的工作服:选择透气性好、能够散热的工作服,避免直接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6.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工作场所应设立防暑降温设备,如风扇、雾化器等,以增强降温效果。
7. 提供防暑药品和急救设备:根据需要,为高温作业人员准备一些防暑药品和急救设备,以应对突发情况。
三、高温作业安全教育的内容1. 高温作业的危害与防护知识:向高温作业人员介绍高温作业的危害,如热应激、中暑等,并详细介绍防护措施。
2. 高温作业的安全措施:向高温作业人员传授高温作业的安全措施,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持适宜室温等。
3. 高温作业的急救知识:向高温作业人员传授高温作业中常见的急救知识和自救方法,以便他们救助自己或他人。
高温作业作业规定一、背景介绍高温作业是指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作,通常指的是环境温度超过摄氏30度的作业环境。
由于高温环境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高温作业规定,以确保工作的安全和效率。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高温作业的员工和相关管理人员。
三、高温作业的定义高温作业指在环境温度超过摄氏30度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户外建筑工地、冶金工业、高温炉膛、电气设备维修等。
四、高温作业的管理1. 高温作业应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该部门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并定期进行培训。
2. 高温作业管理部门应制定作业方案,并明确作业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3. 高温作业区域应进行明显的标志和警示,包括标识出高温作业区域、提供警示标语等。
4. 在高温作业区域内,应设置有防止中暑和热射病的设施和设备,如遮阳棚、通风设备等。
5. 高温作业人员应按照规定佩戴相应的防护设备,如防晒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6. 高温作业人员应定期接受身体健康检查,确保自身身体状况适合进行高温作业。
五、高温作业的安全措施1. 高温作业人员应定期参加高温作业安全培训,了解相关安全知识和应急措施。
2. 进入高温作业区域前,必须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装备,并确保装备完好有效。
3. 高温作业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心理状态,如感到身体不适或出现中暑的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报告。
4. 高温作业人员在作业期间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5. 定期开展高温作业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整改。
6. 高温作业人员应相互关心,及时发现并协助处理其他同事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六、紧急救援与应急处理1. 高温作业区域应配备相应的紧急救援设备和人员,如急救箱、救生器材等。
2. 高温作业人员应熟知紧急救援的程序和方法,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应急处理。
3. 高温作业人员在发现其他同事出现紧急状况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救援措施。
高温作业分级标准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活动,其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为了保障高温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制定高温作业分级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温作业的定义。
高温作业是指在环境温度超过一定标准(通常为35℃)的情况下,从事生产劳动活动的工作状态。
高温作业环境通常具有高温、高湿、高辐射等特点,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高温作业分级标准。
1. 一级高温作业,环境温度在35℃-37℃之间,相对湿度在45%-60%之间,属于轻度高温作业。
2. 二级高温作业,环境温度在37℃-40℃之间,相对湿度在60%-75%之间,属于中度高温作业。
3. 三级高温作业,环境温度在40℃-43℃之间,相对湿度在75%-90%之间,属于重度高温作业。
4. 四级高温作业,环境温度超过43℃,相对湿度超过90%,属于极重度高温作业。
三、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1. 一级高温作业,加强对高温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测,提供适当的防暑降温用品,加强室内通风,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2. 二级高温作业,在一级防护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温作业人员的健康宣教,提供更加有效的防暑降温用品,加强室内外通风换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3. 三级高温作业,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温作业人员的身体监测,提供更加全面的防暑降温用品,加强室内外通风换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并考虑暂停高温作业。
4. 四级高温作业,暂停高温作业,确保高温作业人员的安全撤离。
四、高温作业的应急处置。
1. 一级高温作业,及时发现高温作业人员身体不适,提供急救和抢救措施,保障高温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2. 二级高温作业,在一级处置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温作业人员的身体监测和医疗救护,提供更加全面的急救和抢救措施。
3. 三级高温作业,在二级处置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温作业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提供更加专业的急救和抢救措施。
4. 四级高温作业,立即停止高温作业,全力进行紧急救援和抢救,确保高温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高温作业三种类型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各种工作活动,高温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根据高温作业的特点和要求,可以将高温作业分为三种类型:高温室内作业、高温户外作业和高温工地作业。
首先,高温室内作业是指在高温室内环境下进行的工作。
这种工作环境通常包括烘烤房、炉膛、酒精灯、高温试验室等。
这些工作场所中的温度往往很高,可能会超过摄氏40度,并且湿度比较大。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工作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口罩和防护服。
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如适时饮用盐水、多饮水、经常休息等,以保持身体健康。
其次,高温户外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户外工作,如农田耕种、路面施工、建筑工地等。
高温户外作业的特点是阳光直射、空气热辐射和水分蒸发速度较快,容易导致人体脱水和中暑。
对于这种类型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如携带充足的饮用水和防晒用品,佩戴透气性好的防晒衣物和帽子,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自身的安全,如熟悉应急救护知识,学会判断中暑和脱水的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高温工地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的建筑工地等工程建设作业。
这种类型的工作环境温度高、湿度大,工作强度大,需要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工作。
对于高温工地作业,工作人员需要做好预防措施,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避免高温时段作业高峰。
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岗位,确保员工分散作业,避免多人集中作业,减少人员密度,降低接触传染风险。
在高温工地作业中,工作人员还需要注重体温监测,及时发现体温异常者,进行及时隔离和救治。
综上所述,高温作业根据作业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高温室内作业、高温户外作业和高温工地作业三种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温作业,工作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保护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在高温作业中,企业和管理者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高温作业的顺利进行。
高温作业须知一、什么叫高温作业?高温作业是指: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北京地区为30℃)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
二、常见的高温作业有哪些(分类、分型)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一)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1、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等车间2、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车间3、陶瓷、玻璃、建材工业的炉窑车间4、发电厂(热电站)、煤气厂的锅炉间等(二)高温高湿作业,如:1、纺织印染等工厂2、深井煤矿中(三)夏天露天作业,如:建筑工地、大型体育竞赛等。
三、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对生理功能的影响:1、体温的调节:高温作业的气象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对体温调节都有影响。
2、水盐代谢:高温作业时,排汗显著增加,可导致机体损失水分、氧化钠、钾、钙、镁、维生素等,如不及时补充,可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热痉挛等。
3、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心血管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导致血压发生变化。
高血压患者随着高温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4、消化系统: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5、神经内分泌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抑制,注意力、工作能力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6、泌尿系统:由于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如不及时补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
(二)中暑性疾病: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1、热射病:由于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
2、热痉挛:是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特征为:明显的肌痉挛使有收缩痛,痉挛呈对称性,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痉挛甚剧,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一、高温作业的概念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RH)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 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包括高温天气作业和工作场所高温作业。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
工作场所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
二、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三、高温作业分级依据及注意事项高温作业分级依据1、常年从事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最热季节测量值为分级依据。
2、季节性或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季节内最热月测量值为分级依据。
3、从事室外作业的工种,应以夏季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的测量值为分级依据。
注意事项1、在正当午的时候,切忌为了赶工期,赶任务,让员工连续作业,必须进行间断性防暑降温。
2、防暑降温用品中切忌不要用冰镇的饮料或者矿泉水,因为剧烈低温会对人脑产生损伤,会出现偏头疼。
3、作业现场必须有人负责劳动情况监视,一旦发现异常,迅速处置。
通常中暑的前兆是人的动作开始缓慢,变得慵懒,讲话吐字开始模糊。
4、对中暑的人员,首先应将中暑患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服、脱掉鞋子、让其平卧,头部放低,保持患者呼吸畅通;用凉水或50%酒精擦其全身,直到皮肤发红,血管扩张以促进散热、降温;对于能饮水的患者应鼓励其多喝凉开水或其他饮料,不能饮水者,应将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5、高温天气工作人员心情不好时,身体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恐高症者不准进行高处作业;外脚手架、脚手板、安全网未同步跟上即安全条件不具备时,不准上高空作业。
高温作业安全培训在炎热的夏季,许多行业的工作者都面临着高温作业的挑战。
高温作业不仅会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增加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因此,进行高温作业安全培训至关重要。
一、高温作业的定义与类型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 WBGT 指数(湿球黑球温度指数)≥25℃的作业。
常见的高温作业类型包括:1、冶金工业中的炼焦、炼铁、轧钢等;2、机械制造工业中的铸造、锻造等;3、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4、发电厂、煤气厂的锅炉间;5、夏季露天作业,如建筑施工、环卫保洁、港口装卸等。
二、高温对人体的影响高温环境会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体温调节障碍: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困难,容易导致体温升高,甚至中暑。
2、水盐代谢紊乱:大量出汗会使人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盐分,若不及时补充,可能引起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3、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高温会使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4、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高温会导致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5、神经系统功能受损:高温作业可能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中暑性脑病。
三、高温作业的安全风险1、中暑:是高温作业最常见的危害,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烫伤和灼伤:在高温设备、物料附近工作,可能因接触高温表面或高温液体而导致烫伤和灼伤。
3、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高温环境容易使人疲劳,降低工作效率,增加操作失误的风险。
4、火灾和爆炸:高温可能引发易燃、易爆物质的燃烧和爆炸。
四、高温作业的安全防护措施1、工程控制措施(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减少高温和热辐射的产生。
(2)加强通风换气,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3)安装隔热设施,如隔热屏、隔热罩等,减少热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2、个人防护用品(1)为高温作业人员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隔热服、隔热手套、安全帽等。
高温作业
在热环境下从事的作业,通称为高温作业。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关于高温作业的定义为: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场所有生产行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hm3●h或84kj/m3●h的车间;或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
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即露天),热量唯一的重要的来源是太阳辐射,而生产场所(车间)则主是来自各种发热设备。
各种来源的热除通过传导、对流的方式使空气加热外,还通过辐射的方式使周围物体加热,扩大了加热空气的表面,是环境温度不断升高,形成热(高温)环境。
高温作业的类型
根据车间或工作地点气象条件的特点,一般将高温作业分为三种类型:
(一)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等车间;机械铸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扽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这些场所的气象条件是气温告、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二)高温、高湿作业如造纸、印染、纺织工业中的蒸煮作业,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断,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产生大量水蒸汽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
(三)夏季露天作业夏季露天作业如建筑、伴有、露天采矿以及各
种农田劳动等,其高温和热辐射主要是源于太阳辐射及地表加热后形成的二次热辐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