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节日 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是做什么的
- 格式:docx
- 大小:4.50 KB
- 文档页数:2
仫佬族春节习俗都有哪些(仫佬族来了(民族版))先来讲讲少数民族吧。
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仫佬族。
为什么会先选这个呢?有一次国庆,一个人开着车,不知道去哪里。
就想着,开到哪里算哪里。
就看看当地的文化和地域风情。
一个人,听着歌,走走转转。
从湖南郴州出发,经永州进了广西,看了桂林的山水。
发现人太多。
得了!咱还是往人少的地方走吧!兜兜转转来到了柳州,一个叫罗城的地方。
于是停下脚步,想起之前看过的电视剧《于成龙》他第一次做官就是在这里。
就这了,这里是罗城,这里是仫佬族的主要居集地!书归正传民族历史及由来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
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
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
《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主要聚集地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也有分布。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数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
少数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
在贵州省,主要居住在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福泉等县。
主要节日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社节又称分肉串节,是祭祀社王的节日。
分春秋二社,春季在二月,祈求社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季在八月,报答社王赐予好收成。
社节以村为单位集体举行。
各户出资置办香烛牲口。
届时,在社王庙供奉香烛,杀猪并按全村户数将猪肉分成相应的份数,以备祭祀完毕分给各户。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在广西罗城县,居住了许多仫佬族人民。
仫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民族都不是特别熟悉,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仫佬族的种种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说媒男家相中某一女子,便请媒人前往女家询问。
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结这门亲事,便把她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带给男家。
男方父母收到后,先将八字押在香炉底下,三、六、九日早,在此期间如果不发生鸡乱叫,打烂器具等意外迹象,便可进行“合八字”,请算命先生算命。
如果男女双方的八字不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等)而相合,便可以订婚,否则,男方家退还八字,这门亲事便告吹了。
订婚双方八字相合,男方留下八字,送两斤猪肉到女家,作为“暖婚”。
随后媒人与双方商定,男方带上猪肉八斤、阉鸡一对、两壶酒、财礼钱若干前往女方家订婚。
有的地方男家留下女方八字后,请媒人送三斤猪肉到女家报信,称为“回六合”,算是完成订婚手续了。
订婚后,由算命先生选择黄道吉日作为婚日,然后另择吉日上街为女方购衣料缝制新衣。
结婚婚前男家委托媒人到女家商议财礼银。
婚前一个月,男方必须“解礼”,即遣媒人携带猪肉四斤和半数财礼银以及所择的`各项吉日(新娘嫁妆布料的开染日、开剪日、迎亲日等)通知女家。
有的地方于婚前20天,将全部财礼银送去女家,称为“过礼”。
接亲那天,男方接亲到达女方家后,女家在这天设酒宴款待接亲客,并请房族、姻亲、送亲客作陪。
酒宴后,女家挑选男女二位青年歌手,陪伴接亲客的男女二位歌手开设两处“歌堂”,聚集村中的青年男女作陪,男客女陪,女客男陪,一唱一合,直至天明。
歌词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的是互相奉承歌、古条歌(即故事歌)、相互诘难的盘歌。
也有的地方女家不设歌堂。
第二天新娘送到男方家,婚礼举行。
男方家举行盛宴招待女方送嫁者及亲友。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2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
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
在这些地方,他们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三月三”花婆节。
“三月三”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也是他们的传统盛会。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仫佬族各地的村庄都会举行盛大的花婆节活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仫佬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着上自己的盛装,齐聚在村庄心脏地带,感受节日的气氛,放松身心。
为了迎接这个节日,仫佬族的村庄早早地就开始布置场地和制作各种色彩鲜艳的花车、花棚、花灯和花球等。
以红、黄、绿为主色调的花灯和花球是仫佬族花婆节最大的特色之一。
而花车和花棚则是一个个看起来不起眼但常常隐含着丰富的寓意。
它们能够通过繁琐的制作和精心设计来展示仫佬族的传统文化和人民智慧。
节日当天,花灯、花球、花车和花棚会在村庄内外游行,以拉动游客和村民的兴奋。
除了花车、花灯和花棚之外,各种传统的舞蹈、歌曲和音乐表演都是花婆节的重头戏。
在这一天,舞蹈和歌曲都是围绕着爱情和民间传说展开的。
特别是那些涉及婚姻的表演,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在这个节日里,对于想要结婚的年轻男女来说,更有机会通过舞蹈和歌曲的表演,传递自己的心意,找到心仪的对象。
当然,除了以上内容外,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例如赛马、表演处女秀等等。
据说,在花婆节赛马上获得胜利的马匹会被视为吉祥的事情,因此很多村庄都会特意举行这样的活动。
而表演处女秀的人则是村庄里最美的女孩子,她们会穿上特别的服装,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美貌和技艺。
总之,“三月三”花婆节对于仫佬族来说,是一次展示自己文化和传统的机会,也是人们聚集在一起感受节日气氛的时候。
这个节日不仅见证了仫佬族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
春社节农历二月初二杀鸡鸭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歌圩节农历三月三日壮族传统歌节,男女老少在这天对歌。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在邕江举行龙舟赛,分男女组对阵,胜者可得一头烤猪作奖赏。
新节农历六月初六乡间人家把新米做成米粉,叫“吃新”。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乡村杀鸡鸭过节,用纸糊成冥府的钱物祭祖。
王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乡村各家打扫一年积下的灰尘,并备酒肉祭送“ 王爷”防城港 - 节日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居住在防城港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的京族,世代沐浴着南海波涛的洗礼,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哈节”(也叫“唱哈节”),在京族语言中,“哈”有“唱歌”和“吃”的意思,因此人们就在哈节进行祭祀神灵祖先、“唱哈”跳舞和品尝风味食品等活动,历时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唱哈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仙女来到京族渔村,不但传歌授舞,还施展妙手回春之术治病救人,送医赠药,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后人便建起一座“哈亭”,每年一次在哈亭里以唱歌的形式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中越边境旅游节每年10月28日至30日在中越边境防城港东兴市举办的“中越边境旅游节”,由中越两国共同举办,节日期间推出中越两国青年在中越边界北仑河上对歌和文艺演出以及越南风情游等,集中体现了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国”的边境旅游特色。
钦州 - 节日跳岭头节每年中秋节前后十天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
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
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先、跳师公戏、武术表演等节目,热闹非凡,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国际海豚旅游节每年10月国庆期间“国际海豚旅游节”主要在风光旖旎的三娘湾景区进行,这里聚集了大量珍稀的中华白海豚,旅游节期间开展出海觅海豚、海豚奇观抢拍、婴儿沙滩爬行比赛、海钓比赛、花灯展、沙滩自行车比赛、果汁竞赛等旅游活动,是钦州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节日之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仫佬族饮食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导语: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中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仅在中国就拥有多达56个民族。
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之外,其他的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这些民
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中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仅在中国就拥有多达56个民族。
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之外,其他的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拥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
那么在仫佬族文化中有哪一些美食特产你知道吗?
饮食习惯
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
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
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
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
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
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
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
平时一般都喝生水。
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
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
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
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生活常识分享。
仫佬族传统节日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是仫佬族人民的重要活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仫佬族的几个传统节日。
节日一:龙田节龙田节是仫佬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仫佬族农民为了祈求丰收而举办的盛大庆典。
龙田节通常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持续数天。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表演民间艺术等活动。
龙田节的庆祝活动以仫佬族特色的“龙田舞”为主要表演形式。
舞者身穿鲜艳的传统服装,手持五色镇纸,在田间舞动,象征着对丰收的祈福。
舞蹈既有力量感又有美感,让人沉醉其中。
龙田节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祭祀。
仫佬族人民为了感谢土地之神和祖先的恩惠,会提前准备丰盛的祭品,然后进行祭祀仪式。
这个仪式十分庄重,人们虔诚地向神灵祈求,希望能够保佑农作物丰收,家庭幸福。
节日二:泼水节泼水节是仫佬族人民庆祝新年的传统节日,主要在农历十二月举行。
这个节日有很多象征意义,不仅仅在于迎接新年,更重要的是传达着对水这个神圣元素的崇敬。
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以水为主题,人们会手持水桶和水枪,相互泼水,表达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泼水活动通常会持续数天,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在街头巷尾欢乐狂欢。
泼水过后,人们还会一起品尝传统美食,共度美好时光。
泼水节是仫佬族人们欢聚一堂的时刻,也是交流感情的重要机会。
他们通过泼水、共进美食,增进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节日三:祭马节祭马节是仫佬族人民为了纪念历史英雄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十五举行,历时一天。
仫佬族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敬仰。
祭马节的主要活动是马球比赛。
人们会骑着马,分组进行激烈的比拼。
这项运动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技巧的展示,让观众们过足了瘾。
此外,节日期间还会有舞狮、歌舞表演等节目,增添欢乐氛围。
祭马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祭拜英雄神像。
人们会聚集在纪念神像前,焚香献花,向英雄祈福,表达对英雄的深深敬意。
广西各民族有哪些有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
广西各民族有哪些有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
壮、汉等民族春节(农历初一至十五);
壮、汉等民族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壮、汉等民族社日(农历二月初二为春社、农历八月初二为秋社);
壮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
壮、汉等民族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壮、汉等民族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壮、汉等民族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
壮、汉等民族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壮、汉等民族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隆林、乐业壮族牛魂节(农历六月初六);
瑶族(盘瑶)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
大化、都安、东兰、巴马瑶族(布努瑶)祝著节(农历五月二十九);
融水苗族苗年(农历十一月十五);
融水、资源苗族四月八(农历四月八日);
融水苗族坡会(正月十六);
隆林苗族跳坡(农历春节期间);
苗族拉鼓节(秋收后农闲期间,三年一小鼓节,九年一大鼓节);
三江、龙胜侗族,融水苗族花炮节(正月初三、二月初二);
壮、瑶、苗族尝新节(农历六月间);
仫佬等民族吃新节(农历七、八月间);
罗城仫佬族二月社(农历二月间);
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立冬后择日举行,三年一次)
环江毛南族分龙节(农历五月间)
回族伊斯兰教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九月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十二月十日);
融水、宜州、罗城、南丹水族端节(农历八月或十月间);
东兴京族唱哈节(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二十五日);那坡彝族跳动公节(农历四月上旬);
隆林仡佬族拜树节(农历八月十五)。
仫佬族民俗仫佬族婚俗文化有哪些>仫佬族婚俗文化,你知多少?婚俗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仫佬族的婚俗历经几千年,至今还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形态,其独特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民族本身。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习俗,有着如此的魅力呢?现在我就为大家介绍仫佬族文化之特别的婚俗习惯。
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
“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
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
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
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
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
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
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
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
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
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最后若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结束。
在长时间的对歌中,主人要供应好吃好喝给客人,以保证对歌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
新娘进屋后,许多地方要“闹歌堂”,即在洞房内外摆擂台赛歌,男女唱答。
高潮时,喝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成了青年人显露才华的极好场所。
仫佬族民俗文化仫佬族礼仪文化有哪些>仫佬族礼仪文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仫佬族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礼仪风俗,比如添丁报喜、满月酒、敬婆王报人丁等。
这些礼仪可以从仫佬族人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反映出来,是仫佬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就随我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添丁报喜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
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给外婆家报喜。
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鸡(男丁母鸡,女丁公鸡)、背带、花布、甜酒、黄糖、鸡蛋前来贺喜。
直到三朝后与接生婆、亲家母共进喜餐之后才返回家中。
满月酒在仫佬人眼里,满月酒是庆贺“万年香火”的一件大事。
满月酒这天,外婆送来背带、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来一副“白米担”。
男家亲友送来鸡、鸭、米、面等。
诸位亲朋都来庆贺,为小孩举行“开斋”、“取名”的仪式。
晚上外家与婆家各为一方,唱歌对擂。
敬婆王招人丁民间传说婆王管生育,社王管平安。
能否生男育女由婆王掌管着,子女能否长大成人由社王操纵着。
因而,农历的三月初三“婆王诞”要去敬祭她;二月、八月春秋社日要向社王报人丁。
祭祀婆王是全村性的活动,祭拜结束之后,由“冬头”向婆王报告每家每户的人口情况,感谢婆王的恩德。
这一天,全族人一齐出动,抬猪牵牛到婆王庙前宰杀,大摆酒席,全族人聚餐,祈祝人丁兴旺。
认恩娘“亲娘不比恩娘大”,这是仫佬山乡流传的一句俗语。
它反映了“恩娘”(即“契娘”)在日常民俗生活中的地位。
民间认为,小孩虽然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但是长大成人,还得依靠恩娘保佑,因而,认恩娘之风相当盛行。
补做风流“补做风流”是仫佬族久婚无子的人家所做的民间法事,也是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动。
凡久婚不孕者,民间认为,是他们婚前耍风流不够,(尤其那些不是自己走坡对歌谈情,由父母包办而久婚不育者),因此要补做风流把恋爱谈够谈充分,把夫妇之间的爱情培育得浓浓的,才能怀孕生小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仫佬族节日仫佬族依饭节有什么特点
导语: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伶"和"谨"。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
仫佬族依饭节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伶"和"谨"。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最具特色最隆重的是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也叫“喜乐愿”、“依饭公爷”,有祈神驱邪、保安集福、贺五谷丰登之意,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
依饭节每逢丑、辰、未、戌、(有的村是卯、未、亥)之年,于立冬后“吉日”举行,多数村是三年举行一次,有的是四年举行一次。
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四把等地。
“依饭”的法事的程序
节日仪式,一般经过起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歌、合兵、送圣等七个程序。
安坛--又名“安坛起首”,用鸡、鸭、猪头之牲焚香请神。
请宴--请的第一位神是“引光”,因为他在神国里负责联络众位神仙,因此请他先临坛,这样别的神仙才能找到地址赴宴。
以后依次是鲁班(为众仙铺路搭桥)、家仙、四大五;三元、法主……最后一位是四山土娘。
点牲--用鸡祭祖,共需36只鸡(无鸡可用鸭代替)。
唱牛歌--请祖先保护耕牛、牲口。
合兵--又称“团兵”,为“依饭”法事活动的高潮。
送圣--即送梁九神,这时的唱词必须用仫佬话唱。
生活常识分享。
仫佬族的节日_仫佬族的节日有哪些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所以节日较多,一年中几乎每个月份都有节日。
仫佬族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些活动,从中能看出仫佬族文化的多样性。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仫佬族的节日,希望大家喜欢!仫佬族的节日挑新水节每年正月初一举行挑新水活动。
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家庭主妇点上香和火把,挑着水桶到河边平时打水的地方,插上香,扔下几枚硬币,祭拜水神。
之后,打水挑回家,让家人饮用一碗新水。
据说,人喝了新水,可以子孙满堂。
家畜喝了会体大身健。
新年的第一天,如果谁挑上了第一桶新水,认为谁是最吉利的。
牛王诞牛勤劳能干,为人们犁田耕地,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所需的仅仅是草和水,可奉献的却很多。
所以不少民族都崇拜牛、爱护牛,把它当成人类的好朋友,仫佬族也不例外。
农历四月初八即被定为牛的生日,称“牛诞节”。
这一天,无论农活多么忙,都要给牛放假休息。
家家户户把牛洗得干干净净,将牛栏清扫一新,还在大门插枫树枝,以驱赶蚊蝇。
并杀鸡、鸭,备酒肉祭“牛栏神”,做黑糯米饭祭祖先。
这一天要给牛吃上好饲料,做好的黑糯米饭要先请牛吃,之后人才吃。
家境好的人家,还沤制黄豆、玉米,拌入鸡蛋酒糟喂牛,真可谓对牛爱护备至。
依饭节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较为隆重。
依饭节在立冬后的“吉日”举行。
做“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常用老姜、鸡蛋、芝麻、黄豆、老公鸡、鱼以及猪的心、肝、肺、肾、肠、谓等十二种食品供祭。
全村舞狮耍龙,唱歌唱戏,连续进行三天,因影响生产现已不多见。
每逢节日,除进行各种庆贺活动外,家家要置办丰盛食品。
如:鸡、鸭、鱼、肉及糯米食品,还要按节令制作不同的节令饭菜。
正月十五过小年要捣糍粑;二月春社要包粽子;四月初八要蒸糯米饭;八月十五要做狗(牛)舌粽;十二月二十四要做水圆(汤圆),蒸年糕;大年初一吃水圆,初二开始请客。
出了嫁的妇女初二回娘家,并要带猪肉、鸡、鸭腿做为拜年礼品,返回婆家时照例也要带回一些节日食品。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
他们自称“仫佬”或“南仫”,是勤劳、善良、好客、热情的民族。
而在仫佬族的节日中,“三月三”花婆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仅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举行。
这一天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全村人都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就是花婆节表演。
花婆节是仫佬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
花婆是指为仫佬族人民祭祀神灵的女神,她被仫佬族人民视为保护者,也被称为“花婆娘娘”。
花婆节表演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通常由一群会跳舞的妇女或者姑娘们组成,她们身着美丽的传统服饰,手持花枝,跳着柔美的舞蹈,以表达对花婆娘娘的崇敬和感谢之情。
在花婆节当天,仫佬族人民会在村子里搭建一个临时的祭坛,祭坛上摆放着各种鲜花、鲜果、点心以及酒等供品。
当花婆节表演开始的时候,全村的人们都会围拢过来,围绕着祭坛跳起花婆节舞蹈,同时舞者们手持鲜花向着祭坛轻轻的撒下,以示对花婆娘娘的崇敬。
在这一天,仫佬族人民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其中包括赛龙舟比赛、搭建青石架、前往名胜参观、观摩闹梨果品展览等。
整个节日气氛非常热烈,人们尽情享受着这一天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花婆节不仅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更是仫佬族人民对自然神力的崇拜和祈求。
在这一天,人们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健康平安。
花婆节不仅仅是一种民间传统,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流露。
它承载着仫佬族人民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也是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花婆节还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仫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花婆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人们在庆祝的也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仫佬族的传统文化,使它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三月三”花婆节不仅是仫佬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也是一场浓郁的文化盛宴。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月三”花婆节。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举行。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是仫佬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感谢和敬畏之情的表达。
花婆节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彩。
在这个节日里,村村寨寨都会张灯结彩,鲜花盛开,热闹非凡。
一大特色就是舞蹈表演。
仫佬族人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跳起优美的圆舞。
在舞蹈中,男女青年相互追逐,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舞蹈中也展现了仫佬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节日里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歌曲表演。
仫佬族人民会一边唱着悠扬动听的歌曲,一边举起酒杯,互相敬酒,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这些歌曲大多反映了仫佬族人民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慨,使人们的心情愉快而舒畅。
花婆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仪式,那就是舞龙。
仫佬族人认为龙是神灵的使者,带来好运和祝福。
人们在节日里会制作一个巨大的龙,并将其装扮得五颜六色。
然后,一群人将龙举起,舞动着巨龙,跳跃前进。
整个过程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媒体的关注。
在节日里,仫佬族人民还会举办一些民俗比赛,例如篮球、足球比赛,以及传统的竞技项目。
这些比赛既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又增进了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仫佬族人在花婆节期间还有一个独特的活动,那就是祭祀祖先和神灵。
人们会在村里选出一位长者担任祭祀仪式的主持人,全村人民会穿上盛装,排成队伍,一同前往祭祀场所。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向祖先和神灵祈福,祈求丰收、平安和幸福。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人民展示自己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节日。
它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仫佬族这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
仫佬族节日仫佬的仫佬年有什么习俗>仫佬节日——仫佬年仫佬山乡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节日。
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春节,仫佬话称为达年。
起源于夏代,原为汉族先民的传统节日,秦汉以后传入岭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共同节日。
仫佬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卯(兔)日便是仫佬年,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仫佬人杀猪祭祖、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仫佬年就是仫佬族的春节,为一年诸节日中时间最长的一个节,与除夕的活动联为一体。
除夕是前一年的节日的终结,也是另一年节日的开端--春节的前奏。
因此,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它们是同一个节日的两个部分,时间的界限把它们划为新年与旧年两半。
年节的活动有许多与汉族相似,只不过各有各的讲究,他们初一早上全家吃水圆,当天均吃素食,初二用香纸敬财神,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春节期间也是唱彩调戏的时节,正月十五之夜到别人家菜园摘几片菜叶回来,没有蔬菜,青草也要抓一把,称为“偷青”。
民间认为,会给家中带来清洁平安,正月十五闹元宵,耍龙灯,年节结束。
打保寨仫佬年这天,仫佬人早早的起来,家家户户,男人忙活着杀猪宰鸭、下田抓鱼、打糍粑;女人则来到水井边淘洗水井,然后打上新年的第一桶井水,回家做豆腐、做糕点;而德高望重的寨老们,则主持仫佬年最重要的一个仪式——“打保寨”。
据说,因仫佬人的房子大都是木质结构,容易引发火灾,故而仫佬人在每年过年的时候,举行“打保寨”仪式,告诫村民注意用火、严防火灾,并祈求来年族人平安祥福。
故而,“打保寨”也可说是仫佬族一种古老的消防安全宣传。
斗糍粑仫佬族过春节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节日食品,即家家户户都做斗糍粑。
富有之家做斗糍粑的糯米达一、二百斤,一般中、下水平之家也达二、三十斤。
每到年三十晚或年初一、二,各家各户的青壮年男子,都主动地互相帮助,把蒸熟了的糯米饭,用舂碓舂溶,再捏成一个个似小碗口大的糍粑,盖上红色的圆印,放到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
少数民族的习俗1、壮族-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节,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2、壮族-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3、侗族-侗年。
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
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4、仫佬族-走坡节。
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来到预约的峒场或山坡上,对唱山歌,结交友情,寻找情侣。
通过多次对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结同年,相爱定情。
5、彝族-火把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哪些民族有独特的风俗2各民族春节风俗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活动是什么(古代少数民族应对蝗灾)由东非爆发的这场沙漠蝗虫灾害已经持续了有好几个月了,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
国内的吃货们早在蝗灾爆发之初就摩拳擦掌,表示如果蝗灾发生在中国,蝗虫早就被吃光了。
我国确实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吃虫的习惯,蝗虫就是其中一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蚂蚱”,儿时我就吃过。
每到收稻子的季节,我们的餐桌上就会多出一道美食:油炸蚂蚱。
有时甚至直接把绿色的蚂蚱扔到火里,烧得焦黄焦黄的,无需放任何作料,吃起来又香又脆比肉都好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接受不了,但有些食物你没有亲自尝试过,是永远不懂它的妙处的。
在我的家乡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那里的仫佬族就有一个节日叫做“驱虫保苗节”,又叫“吃虫节”,这个节日主要吃的虫子就是蚂蚱。
传说在很久以前,仫佬山寨发生了虫灾,一连几年五谷欠收,百姓苦不堪言。
于是寨老们集聚商议,悬下重赏:能除掉虫害者,赏三头肥猪。
红榜贴出后,一只公鸡自信满满地前来揭榜,公鸡说:“我起得最早,又是害虫的天敌,定能除尽害虫。
”第二天,公鸡早早地来到了田里开始捉虫,谁知还没吃几个虫子,就被露水打湿了羽毛飞不起来了,反被虫子围攻,狼狈地打着哆嗦败下阵来。
公鸡失败后又来了一只鸭子,它说:“我的羽毛不怕水,嘴也大,一口能吃好几个,一定可以消除虫害。
”可是,鸭子在水里游,害虫在禾苗上飞,它拼命伸长了脖子也吃不到几只,也失败了。
最后来了一个道士,他说:“我会法术,可以施法治虫害。
”他来到田间卖力施法念咒,但是虫子又听不懂法咒,最后也只能悻悻离开。
就在人们都以为除虫无望将会颗粒无收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六月初二这一天,有位叫甲娘的妇人从外乡回娘家,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买礼物,她心里十分难过。
走到自家的田垌时,她觉得两手空空回娘家实在丢人,愁得坐在田坎上唉声叹气。
几个孩子见母亲坐下休息,就跑到田里去捉虫子玩,一会就捉了好多兜在衣服里。
甲娘见了,突发奇想:既然没什么可送的,就拿这些虫子作为礼物吧。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1. 引言1.1 什么是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举行。
这个节日是仫佬族人民向花神祈祷丰收和喜悦的节日,也被视为仫佬族人民的新年。
在这一天,仫佬族人民会绚丽地打扮,戴上花冠,手持花篮,到田间地头或山林之间,唱歌跳舞,祈福祭神,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而花婆则是这个节日的重要角色,被认为是花神的化身,代表着生命之源和丰收的象征。
花婆节起源于仫佬族的传说,据说花婆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降临人间带来了美好和喜悦。
于是人们便在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纪念花婆带来的祝福,祈求花神保佑他们幸福安康,生活富裕。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承载着丰收和喜悦的美好祝愿,也是传承和弘扬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能够感受到仫佬族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正文2.1 起源与传说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一个传说。
相传在古代,仫佬族的先祖们在参加完一场盛大的狩猎活动后,因为长时间的劳累和饥饿,大家都非常疲惫。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美丽的女神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她手持一束花朵,身穿美丽的花衣,神态娴静动人。
女神告诉大家,这些花儿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人们在疲惫中获得恢复和治愈。
仫佬族的先祖们被女神的美丽和神奇所吸引,纷纷凑上前去,希望能够得到女神的花儿。
女神看到大家的诚心和渴望,便将手中的花儿撒向了众人。
于是,大地上顿时开满了五彩斑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鲜花,花香四溢,使人心旷神怡,疲惫的身心也得到了舒缓和恢复。
从那时起,仫佬族的先祖们为了纪念女神的恩赐和神奇,便决定每年在三月三这一天举行花婆节活动,以表达对女神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这就是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起源的传说。
传说中的女神成为了花婆的象征,而花儿则成为了花婆节活动中的主要元素之一。
2.2 节日活动节日活动是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仫佬族节日“二月春社”二月社也叫“祭社王”或“春祭”,这是仫佬族一种集体崇拜仪式,以“冬”为单位进行,具体日期看历书决定。
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是仫佬族先民祈求社王保佑五谷丰登的传统习俗,是仫佬族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仫佬族文化的一种体现。
仫佬族“二月春社”的简介二月社也叫“祭社王”或“春祭”,这是仫佬族一种集体崇拜仪式,以“冬”为单位进行,具体日期看历书决定。
据说社王能保禾苗丰收,因此为仫佬*所崇敬,二月祭社的目的就是祈求社王保佑五谷丰登。
仫佬族“二月春社”的基本概况社有社庙,多设于村头大树下。
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日当日,家家户户舂糍粑,杀鸡祭祖,接新媳妇回家。
全村进行春祭,各家各户凑钱买猪,抬到社王庙宰杀,每户派一位代表参加,敬祭社王时,将猪肉分成若干份,用竹子串联起来,一串一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在社王庙的两旁。
祭完社王,各人将一串猪肉带回家,如果这一年春社在春分之前,民间认为年成好,有剩有余,代表们先饱吃一顿,剩下的串肉再分给各人带回去。
如果春社在春分之后则年成不好,大家要省吃俭用,先分再吃,把猪肉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去吃,煮黄花(一种灌木花)、煮黄*糯米饭供神,全家食用,民间认为,可减少小白蚂蚁之害。
仫佬族“二月春社”的祭祀内容二月春社期间,由值年头人(由同“冬”的各户轮流担任)备办香纸蜡烛,同时还要担负杀猪分肉的事务。
祭一次杀猪一头(全村集钱),以煮熟的头、脚、尾、肚肠祭供社王,其余的生猪肉待祭过社王后,由值年头人平均分给各户。
当天夜晚,家家户户过节,杀鸡、包粽粑(春节期间仫佬族不包粽,二月社才包)。
先供奉祖宗,后全家食用。
凡在上年讨媳妇的,必须在这一天送10至20担粽粑到女方家认亲,接新娘回家,女方家也必须以相同的礼物回敬。
那天,仫佬族还有向“社王”报丁的习惯。
凡是有新生男婴之家,必须备办猪头等三牲供品去拜祭“社王”。
主人点燃一柱香,*到“社王”偶象前,摆上供品,斟上三杯酒,口唱“婆王给我生贵子,我请社王保平安,孩子成长续香火,祖业万代有人传”之类的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仫佬族节日仫佬族有哪些民俗节日
导语:仫佬族节日大全,关于仫佬族的节日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所以节日较多,一年中几乎每个月份都有节日。
仫佬族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
仫佬族节日大全,关于仫佬族的节日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所以节日较多,一年中几乎每个月份都有节日。
仫佬族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些活动,从中能看出仫佬族文化的多样性。
如果你想要更加详细了解仫佬族有哪些传统节日,他们是如何过节的?那就继续往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出最完整的仫佬族节日大全哦。
八月节
八月节又称迎新谷节。
仡佬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为两天。
仡佬族极为重视这一节日,届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前往寨中空场。
族老指定几位壮汉将头戴红花的大牯牛牵入场中,然后口诵祈求五谷丰登的祝辞。
诵毕,乐手奏起“八仙”乐,人们鸣放火枪或鞭炮,随后杀牛。
牛心平均分与各户,由各户家长将其供祭在袓先灵前,以示全族团结一心,而后,杀鸡宰鸭,煮牛肉。
族老还要带领众人,捧着一只小猪、一只公鸡、一只大鸭作为三牲祭品,到菩萨树前举行祭祀仪式,祭毕,人们聚餐,青年男女在月光下,载歌载舞,尽兴方散。
翌日,各家各户前往田间采回一些新鲜谷物、瓜果,用以家宴。
家宴毕,妇女们带着子女,给娘家亲戚送去一些时鲜礼品,以示祝贺。
男人们则互相拜访,饮酒谈天。
青年男女仍旧歌舞娱乐。
节日过后,开始秋收。
拜树节
拜树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一带仡佬族节日。
时间在农历正月十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仫佬族节日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是做什么的
导语:仫佬节日二月春社二月社也叫“祭社王”或“春祭”,这是仫佬族一种集体崇拜仪式,以“冬”为单位进行,具体日期看历书决定。
据说社王
仫佬节日——二月春社
二月社也叫“祭社王”或“春祭”,这是仫佬族一种集体崇拜仪式,以“冬”为单位进行,具体日期看历书决定。
据说社王能保禾苗丰收,因此为仫佬人民所崇敬,二月祭社的目的就是祈求社王保佑五谷丰登。
社有社庙,多设于村头大树下。
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日当日,家家户户舂糍粑,杀鸡祭祖,接新媳妇回家。
全村进行春祭,各家各户凑钱买猪,抬到社王庙宰杀,每户派一位代表参加,敬祭社王时,将猪肉分成若干份,用竹子串联起来,一串一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在社王庙的两旁。
祭完社王,各人将一串猪肉带回家,如果这一年春社在春分之前,民间认为年成好,有剩有余,代表们先饱吃一顿,剩下的串肉再分给各人带回去。
如果春社在春分之后则年成不好,大家要省吃俭用,先分再吃,把猪肉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去吃,煮黄花(一种灌木花)、煮黄色糯米饭供神,全家食用,民间认为,可减少小白蚂蚁之害。
祭期,由值年头人(由同“冬”的各户轮流担任)备办香纸蜡烛,同时还要担负杀猪分肉的事务。
祭一次杀猪一头(全村集钱),以煮熟的头、脚、尾、肚肠祭供社王,其余的生猪肉待祭过社王后,由值年头人平均分给各户。
当天夜晚,家家户户过节,杀鸡、包粽粑(春节期间仫佬族不包粽,二月社才包)。
先供奉祖宗,后全家食用。
凡在上年讨媳妇的,必须在这一天送10至20担粽粑到女方家认亲,接新娘回家,女方家也必须以相同的礼物回敬。
社节那天,仫佬族还有向"社王"报丁的习惯。
凡是有新生男婴之家,生活常识分享。